一瓶失效的印度神藥

回望2018,中國的電影市場裡,出現了兩瓶印度神藥。

第一瓶,出現在電影《我不是藥神》裡。賣壯陽神油的徐崢,平日去印度販藥,卻陰差陽錯地鐵肩起了道義,走上了藥俠的道路。

雖然故事與印度有關,但它並沒有延續“囧”系列的異國風情展示,而是將重點放在了“義士抗奸商”的國內戰場,依靠群眾路線獲得了年度票房冠軍。

不過,在明眼人看來,這次酣暢淋漓的本土勝利背後,外國師傅的影子也頗明顯。

無論是火爆煽情的演法,還是從海報就精準模仿的視聽風格,這瓶讓現實主義題材再次在中國雄起的神藥,貼的是印度牌子,賣的藥其實是韓國配方。

一瓶失效的印度神藥

第二瓶,說的是席捲影市的印度旋風。

從年初的《神秘巨星》到年末的《印度暴徒》,十部印度片齊上陣,結果卻是幾家歡喜幾家愁。

2017年,一部創造票房與口碑奇蹟的《摔跤吧,爸爸》,在國內引發了廣泛討論。其後,中方牽線印方跟進,片方不惜主動刪減歌舞,也要分得一杯羹。

然而,這些蜂擁而來的印度片,卻沒有一部能真正地掀起熱潮。儘管,它們都紮根於國情與我們相似的印度,有的還貼著“阿米爾·汗”這個著名品牌。

一瓶失效的印度神藥

去年的這兩瓶印度神藥,在中國電影市場上的處境可謂是命運迥異。

前者,無論在電影裡還是現實中,都創造了一段印度仿製藥的傳奇;後者呢,明明是印度原裝進口,卻似乎失去了效力,再難複製當年的神蹟。

阿米爾·汗帶動的印度熱,在中國迅速燃燒又退燒,這究竟是因為這劑印度神藥並沒有傳說中的那麼神?還是它們遇到水土不服的抗藥性了呢?

阿米爾·汗:法力有限的偶像

作為寶萊塢三大汗之一,阿米爾·汗並非印度最紅的男明星。而在中國,他卻是知名度最高,也是最具有票房號召力的印度明星。

這位被戲稱為“印度劉德華”的演員,戲外謙遜幽默,拍戲敬業有為,光是“高齡健身增減體重”這種新聞就滿天飛,簡直是人們眼裡摳圖明星們的反面。

更特別的是,無論是做節目還是拍電影,作為左派高知的他,都展現出關心社會人民的情懷,放在我們的語境,就是一位德藝雙馨的老藝術家。

一瓶失效的印度神藥

這樣的個人形象,本已足夠在電影的宣傳通稿裡大書特書,更何況阿米爾·汗的身後,還藏著一部雄踞豆瓣電影榜第12名的作品。

90多萬的評價,9.2分的高分,《三傻大鬧寶萊塢》這部現象級的電影,作為互聯網時代塑造的口碑神作,幾乎扭轉了國人對於印度電影的想象。

“經典電影”貼吧中,它與其他兩部片相提並論,“肖三V”成了一個專有名詞,用來回復小白關於推薦電影的問題,足見其影響力之深遠,群眾基礎之紮實。

究其原因,比起傳統寶萊塢的浮誇畫風,“三傻”有了更多的現實性。

所謂“借他人酒杯,澆我之塊壘”,同樣的應試教育之痛,讓中國觀眾有了豐富的共情空間。

一瓶失效的印度神藥

“阿米爾·汗+現實題材”,就像是一把打開中國市場的鑰匙,兩者缺一不可,彼此相互依賴。只有結合明星魅力與現實基礎,才能發揮這瓶印度神藥的最大威力。

就像2017年的《摔跤吧,爸爸》,它之所以能在冷門檔期裡揚起驚濤駭浪,固然有“欠米叔一張電影票”的粉絲情結,電影本身豐富的話題性也不得不提。

女權、親情、家庭關係、舉國體制,當年的公眾號上,小編們以無數的角度去解讀這個奇蹟的誕生,每一篇都說得觀眾心有慼慼焉,不自覺打開了買票的軟件。

一瓶失效的印度神藥

不過,同樣是阿米爾·汗的作品,《我的個神啊》和《神秘巨星》,雖然票房口碑都不錯,但題材的侷限性,還是沒能讓它們掀起太大波瀾。

畢竟,對於當下的中國觀眾來說,前者的宗教梗缺少現實對照,只能看米叔賣萌;後者的少女追夢太過俗套,即使加入家暴元素,引發的討論度還是太低。

更別提,去年年末上映的《印度暴徒》,這部動作大片在中國也沒能止住撲街的頹勢。失去了現實依託之後,米叔的觀眾緣再好,也救不了山寨的加勒比海盜。

一瓶失效的印度神藥

有趣的是,去年有部叫《蘇丹》的電影,無論卡司還是情節,明顯都在對標《摔跤吧,爸爸》,沒想到卻落到了印度引進片的歷史新低,口碑票房雙雙滑鐵盧。

由此可見,阿米爾·汗依舊是印度片在華的最大基本盤,靠他的明星效應,雖說能保證一定的票房,但只有講好一個故事,才是一部電影名利雙收的關鍵。

一直被模仿,從未被超越,就算自己也不一定能超越自己。米叔啊米叔,作為中國人民的老朋友,下回接個好劇本的你,還能重現印度神藥的厲害嗎?

巴霍巴利王:水土不服的神話


載歌載舞,腦洞大開,神蹟頻現,想象奇絕。

無論是克服牛頓的地心引力束縛,還是打破愛因斯坦的時空限制,對於印度電影乃至這個國家,我們一直保留著這樣的刻板印象。

這種“超神”想象,一度在阿米爾·汗的現實主義電影中得以祛魅,直到《摔跤吧,爸爸》達到巔峰,但在《巴霍巴利王》的世界中,我們又嚐到了熟悉的味道。

一瓶失效的印度神藥


《巴霍巴利王》系列,在本土與海外都創造了票房神話,然而,在國內上部僅收穫700多萬,2018年上映的下部,即使翻了十倍也還是不甚理想。

究其水土不服的原因,先得說它的內容。許多現實背景的印度片,往往都已經有點超現實既視感了,更何況這部片改編自神話《摩柯婆羅多》,更是飛得沒邊。

大多數的中國觀眾,對於故事原型一頭霧水不說,印度那種奔放的情感表達,更是與含蓄為尊的東方審美格格不入,難免會覺得電影風格太浮誇。

一瓶失效的印度神藥


此外,對於《巴霍巴利王》這種史詩大片來說,特效肯定是一大賣點。經歷了好萊塢大片視覺轟炸的中國觀眾,似乎已過了這個階段,對這種電影愈發審美疲勞。

退一步而言,即便有觀眾衝著特效而來,面對印度片總是服務於凹造型的特效用法,如果不能接受這種異國風味,無疑下次也會望而卻步。

一瓶失效的印度神藥


故事上無法形成共情,視覺上無法帶來新意,再加上宣發有時不夠給力,印度特色的幻想大片,在別的地方發揮神力時,在中國總是會失去藥效。

這樣的窘境,對於印度熱在中國的持續燃燒,似乎成了一種遺憾。不知哪一部電影,能在這種題材上,為印度片在華市場上實現零的突破呢?


印度合夥人:雙重錯位的尷尬

作為全世界最大的兩個發展中國家,中國與印度兩個大國,面臨許多類似的社會問題。從醫療教育到貧富差距,接近的現實困境,讓觀眾有了許多共情的可能。

正因如此,在中國市場上獲得成功的印度電影,無一例外都是現實主義題材。從去年的片單中來看,四部票房破億的引進片,各有各有的現實痛點。

《神秘巨星》的女權色彩,正是契合了當今中國日益高漲的女性聲音。

《小蘿莉的猴神大叔》,涉及到走失兒童的議題,同樣傳遞了中國社會對善意的呼喚。

《嗝嗝老師》《起跑線》兩部片,則是分別從校方與家長的角度,探討了階級分化中的兒童教育問題,中印兩地在發展中同樣面對這樣的體制性困局。

一瓶失效的印度神藥


不過,正所謂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現實題材也不是印度片的萬金油,有時候,即使堅守現實性不放手,印度神藥還是不靈驗。

就拿《印度合夥人》這片來說,原名叫做《護墊俠》,講的是姨媽巾創業達人的人生故事,卻被片方欲蓋彌彰地改了名,硬是要去玩一把《中國合夥人》的梗。

這樣一來,電影與目標受眾間形成了錯位。不明真相的觀眾,一看這片名還以為又是部勵志青春片,哪裡想到這是部紮根於現實背景的社會喜劇呢?

就算觀眾沒有被營銷誤導,從票房看他們也沒有太多觀影熱情。畢竟,女性無法使用姨媽巾,這在印度近年依舊是個社會問題,在我們這兒早已是過眼雲煙。

一瓶失效的印度神藥


中國觀眾身處的社會現實,與電影的題材間產生了一種錯位。

我們也許會為“護墊俠”的精神一時感動,但這並不足以吸引觀眾進入影院,聽一個太過遙遠的故事。

類似的問題,也反映在電影《廁所英雄》上。

無論是宣發與受眾的錯位,還是中印現實的錯位,有些印度電影一旦到了中國,便大大削弱了它的社會意義。

一旦社會性的共鳴降低,對於中國觀眾而言,現實題材的印度電影,大部分都像是一部印度人出演的好萊塢通俗情節劇,失去了大部分的看點所在。

印度神藥的保質期還有多久?


堪稱奇特的印度電影市場,始終是抵禦好萊塢電影入侵的優秀範本,其本土電影的票房與產量,一直在世界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然而,當印度電影開始進入中國市場,當《摔跤吧,爸爸》引發了這一輪的印度熱,民族性普適性的矛盾,成了印度神藥在中國發揮效力的最大變數。

一方面,歌舞與開掛都是民族特色,社會問題也擺在那裡,適不適合中國觀眾只能看緣分;另一方面,阿米爾·汗還能火多久,優秀作品有沒有,還得看機遇。

從目前來看,現實題材仍是印度熱中的主流,它們從發展中的大國角度,為中國觀眾提供了一種錯位代入與情感投射,這樣的神藥,最適合中國市場的現實。

一瓶失效的印度神藥


如何緩解觀眾的現實主義焦慮,始終是中國影人需要面對的課題。

同屬儒家文化圈,同以港片為師,無論翻拍還是學習,韓國片一直是我們推崇的主流,不過,始終執著於講好民族故事的印度片,是否對我們也能有所啟示呢?


該原創文章首發於微信公眾號: 第十放映室(ID:dsfysweixin)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