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那麼多人攻擊“館閣體”,這才是真正的原因!

新書友,請點上方藍色字關注“書法理想

館閣體,是指因科舉制度而形成考場通用字體,其特點是烏、方、光。

明代稱“臺閣體”,清代改稱“館閣體”。明代翰林院學士沈度,其書法風格秀潤華美,深受成祖朱棣賞識,成為標準書體。

为什么那么多人攻击“馆阁体”,这才是真正的原因!

至清康、乾之時,主流書體尊趙孟頫、董其昌為典範,而二人書法又皆以規整、圓融為特點,使館閣體風格更趨圓潤秀美。

清代科舉考試,比明代更重館閣體,要求烏、方、光。

烏,就是黑,黑的發亮,古人說墨淡傷神,黑了之後字就顯著精神,也能給人更強的力量感。但是書法將就墨分五色,講究濃淡乾溼,只濃黑就會單調、千篇一律。

方,把字寫方正,大小一致,這樣確實有利於考試、增加捲面分,整體看著整齊。但是漢字之所以成為藝術,正是因為漢字結構的特殊性,千姿百態、因勢造型、豐富多彩,全都寫成方正的必然看著少了點趣味。

光,光滑,流暢、流麗,這種寫法看起來美觀、雍容,對於紙、筆、墨的要求也很高,和民間書風的隨意、自然不同、它要求筆筆到位,缺少筆法的豐富性和趣味性。

为什么那么多人攻击“馆阁体”,这才是真正的原因!

館閣體大多指小楷,這種古人考試專用書體,而小楷這種書體本身也是很難表現出豐富的墨法和筆法的。寫出一手漂亮的館閣體小楷也並非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長時間的練習。

這種長時間的練習,必然導致“烏、方、光”的書寫方法論深入人心,但事實上,在寫行草書的時候、這種方法並不是高明的,有可能還是適得其反的,在這種嚴謹、缺少性情的方法論指導下很難出現行草書高手。

明清尤其是清末,又是中國思想大變革時期,這些從小寫館閣體的文人士大夫們也厭倦了,想要找到一個突破口,有的甚至走向了反面,傅山的“四寧四勿”理論更是直接提出了“寧醜勿媚”。

为什么那么多人攻击“馆阁体”,这才是真正的原因!

清朝考據學的興盛和和碑學的興起,更是有力的衝擊的館閣體的地位,一改柔媚書風,文人墨客一時爭相學習,找到了一個全新的突破口,對打開仕途的館閣體棄之如敝屣。

書法史上,上一個朝代的書風和觀念直接影響到下一個朝代,在書法上,我們這個時代也不例外。書風上仍受碑學影響。對於館閣的評價是時代性的,這種評價帶入下一個時代並不一定合適,它也並非一無是處。

館閣體是科舉考試的產物,雖然飽受詬病,但它本身沒有錯,也不能否認它的美,更不是“醜書”、“怪書” 的擋箭牌。

擴展閱讀

晚清學士小楷書法,別具韻味

本期責任編輯:cjr97783701(←長按複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