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養學生按時保質保量完成家庭作業的習慣?

韋福勝


🎃歡迎來到“老穆說語文”問答領地,老穆將用最大的熱忱和最好的回答來回饋您!🎃


老穆解析

按時保質保量地完成家庭作業,能夠幫助學生鞏固當天所學,是提升成績的有力保障。

然而,現實是殘酷的。許多孩子是不能夠按時保質保量地完成家庭作業的,要麼拖拉,要麼錯誤連篇……


作為家長,往往因為看不下去而破口大罵,要麼送往輔導班,要麼不耐煩地不情願地輔導他。

難道就沒有很好地解決辦法嗎?穆老師給出如下建議:

🏮一、檢查孩子當天的課堂筆記

為什麼要這麼做呢?原因很簡單,試想一下,如果課堂都不認真學習的孩子,如何能高質量的完成家庭作業呢?

🏮二、佈置好孩子寫家庭作業的環境

環境好,才能激發孩子寫作業的興趣,書香世家就是這個道理。


🏮三、做好孩子做作業的後勤保障工作,避免孩子一會兒削鉛筆,一會兒找尺子,一會兒上廁所,一會兒吃東西……

🏮四、查看孩子的作業量,給孩子規定寫作業時間,嚴格執行

🏮五、讓孩子不會寫的,先留在那,不要浪費時間,將其留在最後,通過查資料或其他方式解決

🏮六、建立家庭作業獎懲制度,與孩子協商完成,並堅決執行

🏮七、家長要多一點耐心、愛心和責任心!

親愛的家長朋友們,你們清楚了嗎?加油哦!


🎃如果您覺得不錯,記得關注“老穆說語文”,並點個贊哦!🎃


老穆說語文


假期已經過了一半,很多對於學習沒有規劃的孩子,作業還沒完成到一半。

讓孩子保質保量的完成作業,這是一個非常老套的話題,存在了幾十年,也可能會延續到上千年。



對於大多數參加輔導班的孩子,他們的作業時間可能有著保障,但是他們的作業質量確實不一定能夠完成。

通常我們見到的輔導班,會給孩子們留出足夠的時間,比如說每天規定一個小時或兩個小時來完成學校裡面所留置的作業,但是對於質量來講卻是無從談起。因為為了保證質量,就需要對每個孩子進行檢查,這種檢查是相當耗費時間的。



對於在家庭中,在父母的指導下完成作業的孩子來講,最關鍵的就是家長做好一個完善的規劃,或者讓孩子自己做好一個計劃,這一點對於有規劃能力的孩子來講非常簡單,但是對於大多數孩子來講也不是那麼容易。

通常的狀態下,每個家庭每天會讓孩子拿出一個小時到更少的時間,完成假期中老師劉志的作業。

家長有時間有能力的話會檢查孩子的作業,完成質量,這樣子的話能夠實現保質保量。

說到底我們仍需要培養孩子的一種自覺自願行為,這種自覺自覺行為是一種堅持,是一種規劃能力。

培養的方法很簡單,就是扶一程送一程。幫助孩子自己建立。

不知道你們家的孩子是否已經完成了,假期中的作業。


宜城老師


如何培養學生按時保質保量完成家庭作業的習慣?

大家都知道,家庭作業的作用是為了鞏固和提高,所謂溫故而知新。但是有很多學生作業拖拉,敷衍了事,無法按時保質保量。家長眼看孩子的學習品質和習慣乾著急,怎麼破?

解決問題沒有萬全之策,因為成因和孩子的個體差異。根據經驗提示幾點拋磚引玉,僅希望對需要的人略有啟發。

首先,得分析成因,找到癥結。太多?懶?作為無規律?家長無要求?他心裡還牽掛著什麼吃的玩的?只有找到原因,才有解決的可能。

第二,公正評價他的習慣和品質。家長多觀察分析,老師那兒同學那兒去打聽了解,結合各種表現,找出優缺點,做到心中有數。

第三,從小培養愛學的品質,越早越好。讓他真正知道為什麼要學,為誰而學,學了有什麼好處等等。只有孩子認識到學習的意義和價值,外界的影響培養引導才會有效果。

第四,家長適度參予。學習上有困難的多幫助,作習習慣上幫助制定和協助執行,陪伴加引導,習慣上多校正,品質上多引導。

第五:家長做好多重身份。陪伴者,引導者,執行者,監督者,校正者。特別強調一點,注意家長自己的態度。


第六,針對不同情況,選擇幾條進行組合: 1:作業的量不宜過大,不建議題海戰術。2:放大孩子的優點,完成某事後不時表揚鼓勵。 3:遵重學習規律,不可操之過急,循序漸進。 4:讓他多和同伴一起玩耍、學習 ,同齡人之間有共同語言和愛好,也有刺激作用。5:先讓孩子把牽掛的玩或吃做完.6:刺激他,用教育意義的人和事刺激他,使之有感觸。 7:營造安靜祥和的學習環境,比如他作業你別搞出大響動。8:制定一個詳實計劃表,幾點到幾點幹什麼,“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9:完成作業分先後,分難易,先讓孩子做擅長的功課。 10:讓孩子自己作回主,讓孩子自己決定先幹啥後幹啥。


總之,孩子的學習習慣和良好品質,需要家長的陪伴+引導+校正。希望每個孩子茁壯成長!希望以上內容對需要的略有幫助。


醉z清q風f


完成作業,還要保質保量。

其他科沒發言權,就講講語文作業。

作業很容易找到答案,只要抄到作業本上好像就可以了。

作為老師,佈置作業的目的性應該是清楚的。語文作業不外乎就是培養鍛鍊學生的表達和思維。為了儘可能實現這一目的,書面作業肯定要,更重要的是"嘴巴"和“大腦”作業,就是提問能答出來。

對學生而言,難度是有的,一段時間之後,效果應該是明顯的。

老師可能有點累。

只要作好工作,學生大都樂意“這口”。誰不想反應快記性好能說會道?


楊章林555


這個問題,在現實當中的確有不少孩子都存在,但也不乏具有這種良好習慣的孩子。那這種好習慣是如何養成的呢?簡言之,是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相互結合、互相促進、相得益彰而促成的。

學校方面,要緊扣住課堂教學,向課堂要質量,利用一切有效的手段、技術和方法,在課堂中培養學生按時按量按質完成課堂作業的良好行為,循序漸進、日積月累進而培養成為孩子的習慣。這是很重要的一環。

當然,家庭教育也是不可或缺的。孩子放學回家,家長一定要給他定好規矩,每天按規矩辦事;做得好就鼓勵,做不到就要教育甚至處罰。讓孩子們明白對錯、分辨是非,樹立就正確的是非觀。日子一久,定會去偽存真,養成好習慣的。

以上淺見,望斧正。


花農871


解決這個問題,首先有兩個前提,就是,孩子有能力完成這些作業,這些作業量是孩子能夠承受得了的。

作為個體,在一個群組中,是與其他個體有著明顯的差別的。即,每個孩子都具有與其他孩子不同的差異性。這個必須得承認。並不是所有的孩子都是上帝一刀切地放到地球上來的,他們的素質、愛好、天賦,具很不相同,這是多樣化的基礎。因此,一刀切的作業量,並不是適合於每一個孩子,每一個學生。所以,我對於很多學校超大的作業量,提出異議。

想讓孩子保質保量地完成家庭作業,並形成習慣,這個要求其實很高。第一個,這個要求的問題的關鍵:作業量,並沒有真正提出,是多大的作業量。一個打工者,他們工作時間、工作任務、工作成效等等,都是規定了的,都是科學測算了的,總得給一個打工者留出合理的休息時間,合理的餐飲時間,合理的心理和生理承受程度,否則,就像窮士康什麼的一樣,員工受不了,會跳樓滴。而作為老師和家長,卻一直不把作業量進行科學測算,給予紅線限度管理,總是嫌孩子作業量少,這種狀態實在是不正常,是一種對人性的摧殘。


並不是所有的打工者都能完美堅持下來繁瑣沉重的重複式體力勞力。總有一些打工者,為了自己的身體,受不了了,寧可不要工資,也要另謀其他職業。相比與學生們來說,這些打工者真的是太有福氣,太幸運了。因為他們作為打工者,有得選。而作為學生,孩子們沒有選,只能繼續硬頂著。老師經常以違反紀律、知識點薄弱等等諸多理由,隨意增加孩子的作業;家長也以“關心”“競爭”“未來”“爭氣”等種種理由,提出更多的輔導任務、作業任務。請問,作為老師和家長,這種隨意性較大的作業隨意增加,是不是符合科學規律,是不是進行過科學的測算,是不是保證了孩子充足的休息時間,是不是能夠真正符合沒有超過孩子的承受能力的規律,孩子心理身體能不能扛得住,是不是能夠保證這些作業是合理的作業沒有逾越作業量的紅線,把本來意在鞏固孩子學習的知識的作業變成給孩子的超重壓力,把一個愛學習的孩子壓迫成為一個消極怠工的不愛學習的孩子?

這個世界本身是有規律的。便如古人總結的:“萬事不可越度”“物極必反”“量變導致質變”。太多的事情都是欲速則不達,太多的事情往往是事與願違。漠視科學規律的事情,家長們不能做。

片面脫離現實,單方面追求學生在形成保質保量完成作業的習慣,這本身就是一個偽命題。如果老師留得家庭作業足夠少,如果孩子的完成作業能力足夠強,那麼這個命題才有可能成立。如果其中有一個條件不成立,而奢談什麼讓孩子形成保持保量完成作業的習慣,除非把孩子變成一臺完成作業的機器,不需要休息,不需要娛樂,不需要感情,不需要生命。

孩子既然是孩子,就得明確你作為家長的位置。對於想讓孩子形成保質保量完成作業的習慣的要求,應當看到,某種程度上來說,是一種極高的要求,甚至是一種近乎於無理的要求,因為你的前提是開著口的。好像是這樣一個問題,如何讓父母形成保質保量保障孩子金錢需求的習慣一樣,前提沒有給孩子金錢需求定出一個侷限(紅線),那麼作為父母,你就永遠不可能是一個合理的父母一樣。


跟我學公文


一個好的行為習慣的養成,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一個日積月累的漸進過程;並且任何一個習慣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都會受到自身其他行為習慣的影響;一個好習慣形成以後不是萬事大吉了,也可能會發生變化,因而需要悉心呵護。培養學生按時保質保量完成家庭作業的習慣也是如此!

好習慣養成不易。現代生理學和心理學的最新科學研究成果告訴我們: 0——6歲的孩子是最具可塑性的,他們就像一張白紙一樣,家長或監護人怎樣去描繪,他們就會呈現出怎樣的行為模式和行為習慣。所以,家長與監護人在孩子這一發育成長時期,需要付出更多更好的具體行為表現,不僅是言行舉止要嚴格自律,達到言傳身教的良好效果;而且更要認真學習正確的育兒知識,樹立科學育兒觀,給孩子很多更好的正能量養育。

習慣是相互影響的。一個人的行為模式和行為習慣並不是單一的,而是複雜多樣的;並且這些行為模式和行為習慣之間會相互滲透、相互影響;從而使人們的行為模式和行為習慣呈現出不穩定的態勢。因而,孩子好的行為模式和行為習慣形成以後,並不意味著已經萬事大吉了,依然需要家長或監護人不時地加以提醒和督促,把孩子其他不好的行為模式和行為習慣的壞影響降到最低程度,讓好的行為模式和行為習慣得以不斷延續和呵護。

習慣不是一成不變的。隨著外部環境的變化和影響,已經形成的良好行為模式和行為習慣也可能向著相反的方向轉變。例如原本有著認真學習習慣的孩子,由於周圍的小朋友都喜歡玩手遊,他們在一起經常談論和探討的問題都是關於手遊方面的,久而久之,孩子的想法和行為也會有所動搖,甚至對於自己的堅持有所懷疑: 是不是應該像其他小朋友一樣,不必這麼認真學習,而是去開心地玩手遊呢?思想的變化必然導致行為和習慣的改變,為了讓孩子保持良好的行為模式和行為習慣,所以才有了“孟母三遷”的經典故事。

如何去培養學生按時保質保量完成家庭作業的習慣?特別需要家長或監護人懂得,好習慣養成與呵護的基本道理,以便於在孩子成長的道路上,給予更為恰如其分地示範與指導,給予更為適合精準地監督與保護!


自在人生wub


我女兒上六年級時只做家庭作業,做完以後我諸各檢查,只告訴她有幾個錯誤的,不告訴她是哪個自己找,找到以後自己改,實在不會再給講。告訴她只要把課本上的都弄懂了別的不需要。以後初中高中從沒管過全靠自己(我也不會了,輔導不了了),順利考上大學。還是比較省心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