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年後,魯迅的話改變了多少?

一百年後,魯迅的話改變了多少?

魯迅是我國著名文學家、思想家,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在中國危難之際,棄醫從文,執筆救國,當年,他筆下的社會跟當下距離將近一百年,變化有多少呢?

1、中國人的性情是總喜歡調和折中的,譬如你說,這屋子太暗,須在這裡開一個窗,大家一定不允許的。但如果你主張拆掉屋頂他們就來調和,願意開窗了。——《無聲的中國》1927年

2、在中國,尤其是在都市裡,倘使路上有暴病倒地,或翻車捽摔傷的人,路人圍觀或甚至高興的人盡有,有肯伸手來扶助一下的人卻是極少的。——《經驗》1933年

3、我總覺得洋鬼子比中國人文明,貨只管排,而那品性卻很有可學的地方,這種敢於指摘自己國度的錯誤的,中國人就很少。——《兩地書之廿九》1925年

一百年後,魯迅的話改變了多少?

4、群眾,尤其是中國的——永遠是戲劇的看客。——《娜拉走後怎樣》1926年

5、中國人不疑自己的多疑。——《我要騙人》1936年

6、我獨不解中國人何以於舊狀況那麼心平氣和,於較新的機運就這麼疾首蹙額;於已成之局那麼委曲求全;於初興之事就這麼求全責備?——《這個與那個》1926年

7、中國人原是喜歡“搶先”的人民,上落電車,買火車票,寄掛號信,都願意是一到便是第一個。——《為翻譯辯護》1933年

一百年後,魯迅的話改變了多少?

8、中國人沒記性,因為沒記性,所以昨天聽過的話,今天忘記了,明天再聽到,還是覺得很新鮮。做事也是如此,昨天做壞了的事,今天忘記了,明天做起來,也還不是“仍舊貫”的老調子。——《老調子已經唱完》1927年

9、中國人的不敢正視各方面,用瞞和騙,造出奇妙的逃路來,而自以為正路。在這路上,就證明著國民性的怯弱,懶惰而又巧滑。——《論睜了眼看》1925年

10、中國中流的家庭,教孩子大抵只有兩種法。其一是任其跋扈,一點也不管,罵人固可,打人亦無不可,在門內或門前是暴主,是霸王,但到外面便如失了網的蜘蛛一般,立刻毫無能力。其二,是終日給以冷遇或呵斥,甚於打撲,使他畏葸退縮,彷佛一個奴才,一個傀儡,然而父母卻美其名曰『聽話』,自以為是教育的成功,待到他們外面來,則如暫出樊籠的小禽,他決不會飛鳴,也不會跳躍。——《海上的兒童》1933年

一百年後,魯迅的話改變了多少?

11、中國公共的東西,實在不容易保存。如果當局者是外行,他便把東西糟完,倘是內行,他便把東西偷完。——《談所謂「大內檔案」》1927年

12、窮人的孩子,蓬頭垢面在街上轉,闊人的孩子,妖形妖勢,嬌聲嬌氣的在家裡轉,轉大了,都昏天黑地的在社會轉,同他們的父親一樣,或者還不如。——《隨感錄二十五》1918年

13,一見短袖子,立刻想到白臂膊,立刻想到全裸體,立刻想到生殖器,立刻想到性交,立刻想到雜交,立刻想到私生子。中國人的想像惟在這一層能夠如此躍進。——《而已集·小雜感》1927年

一百年後,魯迅的話改變了多少?

14、樓下一個男人病得要死,那間隔壁的一家唱著留聲機,對面是弄孩子。樓上有兩人狂笑;還有打牌聲。河中的船上有女人哭著她死去的母親。人類的悲歡並不相通,我只覺得他們吵鬧。——《小雜感》1927年

15、我向來不憚以最壞的惡意揣測中國人。——《紀念劉和珍君》1926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