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寬恕,不要讀雞湯,去讀歷史

那時彼得進前來,對耶穌說,主阿,我弟兄得罪我,我當饒恕他幾次呢?到七次可以嗎? 耶穌說,我對你說,不是到七次,乃是到七十個七次。

這是福音書上對於寬恕的開示。

但在雞湯文裡,寬恕變得抽象、無力,甚至惡毒。

關於寬恕,講兩段歷史吧。

一、劉德,你攤上大事了

朱元璋在出家前,因為旱災、蝗災和疫情,自己的父母被餓死,他和二哥去找劉德,希望劉德看在自己父母在他家打了一輩子工的面上,給他們一塊地用來安葬自己的父母,但是劉德拒絕了,還大大地diss了朱元璋一頓。他說:“他們給我幹活,我也給他們給工錢的。想要埋在我的地裡,那不行。”劉德大罵朱元璋,讓他交租。我們可以想象,當時十幾歲的朱元璋肯定對地主劉德相當痛恨,此仇不共戴天,甚至殺了他的心都有了。

後來有一個跟朱元璋同村的一個稍微富裕的富農,叫做劉繼祖的。看他們兄弟可憐,於是就答應借給他們一塊地安葬父母。朱元璋的父母這才得以下葬。當時兄弟兩人也沒有多餘的銀子打造棺材,只能用簡陋的草蓆簡單的將父母裹了,埋進土裡面。安葬完父母之後,朱元璋與兄嫂分道揚鑣,去做了和尚。

關於寬恕,不要讀雞湯,去讀歷史

朱元璋當了皇帝后,每每回想起這段經歷,不住嘆息。

稱帝后的朱元璋進入濠州城,回到了老家,去看望當年的故人。這時的條件已經不容許他保持低調了。在一堆陌生而又熟悉的人群之中,劉德畏畏縮縮地躲在角落。朱元璋眼尖,一眼就認出了劉德,喊了一聲。劉德趕緊跑上前來,噗通一聲就在朱元璋面前跪下了,並且不斷的磕頭求饒。

按理說,這劉德算是攤上大事了吧。可劇情發展跟我們想的不一樣。

朱元璋伸手將劉德扶了起來,對劉德說道:爾之所為,亦恆情耳,不必問。吾貧時,爾豈知今日為天子耶?

朱元璋說的這番話,翻譯過來也就是說:劉德啊,你當年的所作所為,很正常嘛,地主們都是這麼幹的,就不用再說什麼了。我當年窮的時候,你那個水平,哪裡能夠看得出我會成為皇帝呢?朱元璋這算是原諒劉德了,還向劉德略施了獎賞。

而對劉繼祖呢,追封劉繼祖為義惠侯,獲評大明TV“感動大明”模範人物,並且許他子孫後代世代沿襲侯爵,直到明朝滅亡。“及子孫,與明朝相始終。”

此事有許多大同小異的流傳敘述,我們有理由相信基本屬實。

朱元璋年少時的憤怒和稱帝后的寬恕,我相信都是真實的。如果那個成為皇帝的朱元璋仍然怒氣沖天,像碾死一隻螞蟻一樣手刃劉德,我倒反而不相信這樣的帝王氣度,他的大明王朝能延續幾載了。

關於寬恕,不要讀雞湯,去讀歷史

要知道,這時候的朱元璋,已經不是從前的朱元璋(用現在流行的話說,已經不是同一個物種)。

他的賞罰所分出的層次,也顯然具有教化意義:劉德受寬恕,彰顯了朱元璋的帝王慈悲仁德,但與世代封侯的劉繼祖比起來,享受的待遇落差那是一個天上一個地下。這給了全天下一個有關寬容和行善的道德秩序的生動訓育。

社會我璋哥,人狠話不多。

在劉德這件事上顯示出的手段和氣度,我服。

二、這個獄警真是渣

當年曼德拉領導反種族隔離運動時,南非法院以密謀推翻政府等罪名將他定罪,判決曼德拉在牢中服刑了27年,其中大多數的日子在羅本島度過。1990年2月11日出獄,是1993年”諾貝爾和平獎“獲得者。

1994年,南非白人格里高便成天生活在不安中。因為這一年,他曾看守了27年的要犯曼德拉(Mandela),順利當選為南非總統。 格里高常常回想起自己對曼德拉的種種虐待。那是在蠻荒的羅本島上,到處是海豹、毒蛇和其他危險動物。曼德拉被關在鋅皮房裡,白天要去採石頭,有時還要下到冰冷的海里撈海帶,夜晚則被限制一切自由,因為曼德拉是政治要犯,格里高和其他兩位同事經常侮辱他。動不動就用鐵揪痛毆他。甚至故意往飯裡撥汗水,強迫他吃下…… 到了5月,格里高和他的兩個同事收到了曼德拉親自簽署的就職儀式邀請函,3人只能硬著頭皮去參加。

關於寬恕,不要讀雞湯,去讀歷史

就職儀式上,年邁的曼德拉起身致詞:“能夠接待這麼多尊貴的客人,我深感榮幸。可更讓我高興的是,當年陪伴我在羅本島度過艱難歲月的3位獄警也來到了現場。” 隨即,他把格里高3人介紹給大家,並逐一與他們擁抱。“我年輕時性子脾氣暴,在獄中,正是在他們3位的幫助下,我才學會了控制情緒……”

曼德拉這一番出人意料的話,讓虐待了他27年的3人無地自容,更讓所有在場的人肅然起敬。人群中爆發出經久不息掌聲。 儀式結束後,曼德拉再次走到格里高的身邊,平靜地說:“

在走出囚室,經過通往自由的監獄大門那一刻,我已經清楚,如果自己不能把悲傷和怨恨留在身後,那麼我其實仍在獄中。

這段表述是如此動人,我全文照搬如上。

關於寬恕,不要讀雞湯,去讀歷史

曼德拉講的“若不能把悲痛與怨恨留在身後,那麼我其實仍在獄中”的確是他真實心境寫照,同朱元璋一樣,如果這時他仍然是以洩憤為要,那麼其實就反過來證明自己根本沒有做好成為領導人的準備。

無論是朱元璋還是曼德拉,這種對待當年落魄時落井下石之人的寬恕態度,在為人境界上,是值得我們從心底欽佩的。

雨果說:最高貴的復仇之道是寬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