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山島“烏雞秀”的故事

東山島人習慣稱有真才實學的文化人為“烏雞秀”。歷史上,“烏雞秀”確有其人。他是清代詔安縣五都梧龍村(今東山縣)人,姓林名清音(1813~1877),學名“清亭”。

東山島“烏雞秀”的故事


林清音出生於1813年,這一年是清代仁宗嘉慶十八年,農曆癸酉年,俗稱雞年。林清音生來膚色偏黑,生肖屬雞,故有乳名“烏雞”。林清音是清代咸豐年間廩生(即秀才中的佼佼者),他機智聰明,靈活善變,好打抱不平,是當時一個類似阿凡提的機智人物。筆者上世紀在民間採風中採集到烏雞秀許多故事,這裡選取三個,以饗讀者。


東山島“烏雞秀”的故事



01

巧計罰衙役

有個新上任知縣聽說“烏雞秀”不好管,就想出一條妙策,想給他個下馬威。一天,知縣令衙役帶上他的手書,要“烏雞秀”到縣衙來寫一幅字,知縣揣測:這“烏雞秀”肯定不聽使喚,哼!到時老子讓他曉得厲害。

衙役疾步如飛來到梧龍村。時值暑夏,“烏雞秀”恰在院後門,搖著蒲扇納涼看書。衙役劈頭就問:“哎,你知道烏雞秀家在哪裡?”烏雞秀見縣差這麼不禮貌,有意打掉他的威風,故意說:“什麼烏雞白雞,你到門前去叫吧。”衙役只好繞了個大圈到前門,又是烏雞長烏雞短喊了一陣子,才見雙扉緩緩開啟。衙役見了,發怒吼道:“你這死雞,為何戲弄我,縣老爺傳你有急事呢!”烏雞秀接過知縣手書,邊看邊點頭,喃喃自語:“這等小事,何足掛齒。”

這個衙役斗大的字不識半籮,也不知縣太爺寫的是什麼,只見烏雞秀手往庭院中一指,說:“知縣大人要那個小石磨,還不快背去!”衙役看這副石磨重量少說也有百多斤,這大熱天背到縣裡不死也要丟掉半條命,但他又不敢有違,只得用繩子捆好,三步一歇背到縣裡。

烏雞秀卻抄近路先到了縣衙,知縣沒料到烏雞秀真的會來,就故作鎮靜說:“你來啦?”烏雞秀見縫插針說:“對!正是來告你!”知縣一聽,手指頭上的“明鏡高懸”大匾,大拍驚堂木:“住口!本官新任,清廉勤政,何罪之有?”烏雞秀不畏權勢說:“就是告你剛上任就派衙役搶掠我家石磨!”知縣怒不可遏說:“你這烏雞,想叫就叫,有啥證據拿來看看!”烏雞秀一副不溫不火的樣子,回答:“再等等,證據會有的。”過不多時,衙役“呼哧呼哧” 氣喘著進來了。烏雞秀借題發揮:“看,人證物證都到了,你還敢抵賴。這石磨鐫刻著我的名字呢!”知縣上前一看,果然不假,當著一大幫圍觀的人,只好一面拿衙役出氣。一面向烏雞秀賠不是。

02

懲霸解民憤

清代咸豐癸丑(1853年),有一次烏雞秀往詔安縣衙為民請願。在庵仔渡(東山島通往內陸的古渡口)渡船上,他看到有個衙役狐假虎威,不交船費。艄公苦苦哀求說:“大人,我划船劃的滿身大汗,全家大小靠划船過日子,您還是付了吧”衙役狠狠地瞪著艄公,惡聲惡氣地說:“老猴,你是欠打吧?你也不看老子是什麼人,交什麼船費!”

船上乘客敢怒不敢言。烏雞秀見衙役十分無理,十足霸氣,又沒有人為艄公說句公道話,他想這世道真是欺善怕惡,今日一定要給這仗勢欺人的衙役一點顏色看看。只見他從腰間解下隨帶的私章,悄悄地印在衙役的包袱上。過渡後,他尾隨衙役來到縣衙,隨即擂響縣衙堂鼓。知縣聞聲令手下人問烏雞秀:“擊鼓何由?”烏雞秀訴說:“生員欲為民請願減稅,下船時包袱被縣差搶了。”知縣哪裡肯信?就問:“何證之有?”烏雞秀說:“凡我之物,皆蓋有我印章,不信請查驗。”

知縣遂即傳喚那個衙役拿來包袱,一看果然有上面蓋著“廩生清音”的私章。知縣令將包袱“還”給烏雞秀,並責罰衙役20大板。衙役有口難辯,只好認打。烏雞秀為民解了恨,十分開心地走出衙門。那個衙役一瘸一拐跟了出來,對烏雞秀說:“你別高興的太早!”。烏雞秀看他眼露兇光,一副很不服氣的神情,心裡罵道:“烏龜仔,不徹底煞掉你的霸氣不行!”遂心生一計。只見烏雞秀佯裝好意,把包袱遞還衙役:“這是你的,物歸原主。”衙役不知是計,接過包袱。孰料烏雞秀悄悄進入衙門,大喊:“青天大人,我的包袱又被他搶了!”知縣怒髮衝冠,大聲傳令:“真是猖狂至極,給我抓來!”說罷,從案桌上籤筒抽出4支紅頭籤擲下,“再打40大板”,這下衙役被打的皮開肉綻,不敢再橫行霸道了。烏雞秀為民罰惡的事兒傳開後,老百姓無不拍手稱快。

03

妙聯人稱頌

烏雞秀天資聰穎,能寫善辯,四書五經過目成誦,詩詞歌賦也頗為精通。他所撰對聯莊諧交融,雅俗共賞,且練就一手龍飛鳳舞的好字,披箋揮毫如龍戲水,字躍紙上似鳳飛翔。至今有不少巧聯妙對膾炙人口。

1853年一個夏日,烏雞秀與幾個學友相邀往漳州作客,途中遇雨,來到漳浦蔡府私家花園避雨。才貌雙全的蔡府小姐得知是赴試儒生,而且當中有她久仰的烏雞秀,便藉機想試試他們的才學,蔡小姐以私家花園雨景出一上聯求對:“雨灑荔枝枝水滴,唰唰響”,幾個學友撓首抓腮,竟無一能對。烏雞秀思索中瞥見園中蘭花隨風搖動,他觸景生情,便以花為題對出下聯:“風吹芝蘭蘭花動,陣陣香”,上聯下聯詞性對仗工穩貼切,真是“天生的一對”!蔡小姐佩服得五體投地,一邊連贊烏雞秀“果然名不虛傳”,一邊採摘荔枝供幾位客人盡興品嚐。

有一次,詔安縣黃員外聘請烏雞秀到他家做私塾先生。烏雞秀為試探黃員外的為人,裝扮成挑夫模樣,肩挑書籍及日雜用品到黃府,對黃員外說:“清音先生家有要事,得過兩三天才能來。”黃員外信以為真,也就耐心恭候。轉眼到了開學之日,學生們早早前來參加開學儀式。黃員外久等烏雞秀未到,急中生智,突發異想,這挑夫平時隨烏雞秀進進出出,就請他代行開學儀式,應付了事算了。

於是黃員外問“挑夫”識不識字?“挑夫”回答“讀過幾年書”。黃員外轉憂為喜,便拿來早已裁好的紅紙,叫“挑夫”給學館寫一副開學對聯。“挑夫”也不推卻,只見他不慌不忙拿起毛筆在墨硯中飽蘸濃墨,揮筆先在兩張聯紙分別寫下“開張”“駿發”。黃員外一看,有點哭笑不得,驚訝地問:“你這手字寫得這麼好,可惜我們家不是做生意的,聯語不恰當啊!”“挑夫”手握毛筆說:“我知道”。說罷,不緊不慢地在“開張”前補上“此日”,在“開張”後添上“全陳尼山儒貨”。東家見了莫名其妙。正在納悶,又見烏雞秀在下聯“駿發”前添加“他年”,在之後寫上“盡是泗水英才”。這樣便成為一副完整的開學對聯:“此日開張,全陳尼山儒貨;他年駿發,盡是泗水英才。”上聯聯語中的“尼山”,位於曲阜城東南,本名尼丘山,乃孔子出生地。所以,孔子名丘字仲尼,後人避孔子諱,改稱尼山。“尼山儒貨”顯然就是寓意書本文具了。泗水,西鄰孔子故里曲阜,南峙孟子家鄉鄒城,下聯聯語中的“泗水英才”,則比喻出類拔萃人才。黃員外看了對聯後,恍然大悟,撫掌贊妙。他猜想,能夠撰寫這副對聯的絕非平凡之輩,他笑問:“莫非您就是林先生?”烏雞秀答道“正是,正是,讓頭家你久等了”,說罷,兩人相視大笑。

烏雞秀有個學生黃開泰得中進士,衣錦還鄉之日,正好趕上他母親做壽和兒子出生。三喜臨門使黃開泰欣喜不已,除了宴請鄉紳、親戚之外,還請來戲班在家門口演戲隆重慶祝。戲班搭戲棚習慣要貼副戲臺聯,黃開泰便叫前來慶賀的儒紳們用升官、祝壽和弄璋之喜為內容撰一副戲臺聯,儒紳們苦思冥想撰不出三慶聯,把頭搖的如同撥浪鼓。

這時,黃開泰忽然想起當年對他讀書要求十分嚴格的老師“烏雞秀”。烏雞秀應邀而來,甫坐不久,黃開泰開口要求:“今天有勞恩師幫寫一副戲臺聯。”寫字撰聯對於烏雞秀來說,可謂小菜一碟。這時,早有僕人把磨好的墨汁畢恭畢敬地呈放烏雞秀面前,說:“先生,將就,將就。”文思敏捷的烏雞秀聽罷,即以“將就”嵌首撰聯:“將頭出,扮仙賀壽起;就二連,加冠升爵來。”原來,東山島民間演戲有個風俗,就是正式演出前的第一臺(出)戲,要由演員裝扮成神仙模樣,先演“扮仙戲”,再演“人間戲”。扮仙戲都是描述眾仙道人物,相偕到人間,為世人慶賀道喜,祈福獻壽的情形,上聯“將頭出,扮仙賀壽起”寫的就是這方面內容。而下聯聯語中的“二連”指的是兩個劇目,內容與加冠進爵有關。“加冠”隱指添丁,因古代男子二十歲要行加冠禮,表示成年。當天,“烏雞秀”撰寫的賀三慶戲臺聯張貼後,就引來好評如潮,東道主黃開泰更高興的如綻開的石榴,合不攏嘴。

有一年,“烏雞秀”所在鄉里梧龍村有個私塾請來三個外地先生(教師),他們教學質量和職業道德都不很好,經常向農家子弟要這要那,學生家長很有意見,但又無可奈何。烏雞秀知道後很是氣憤,他想,為人師表,豈能如此?便決定整治這種不良習氣。臨近春節時,他獨運匠心巧構了一副諷聯,貼到私塾門口。聯語寫道:“一鄉二里三先生,未諳四書五經六藝七律,教得八童九子十分可惡;十人九姓八東主,施了七釐六毫五絲四忽,尚且三心二意一等鄙俚。”過年後,三個庸師回到私塾,一看諷聯,氣得脖頸青筋暴突。無奈遇到“好鬥的雞”,只好忍下這口氣。說來神奇,一副諷聯竟起到警誡效果,三個貪婪庸師就此收斂,再也不敢從學生身上擠油水了。這副對聯還被載入民國版《東山縣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