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麼粉碎著孩子們的童年?

是什麼粉碎著孩子們的童年?

提到孩子,在我們的印象裡,他們應該是這樣的:

天真、善良、無憂無慮,總能把人性最美好的一面展現給我們。

他們的眼睛裡有星辰,笑容像海洋,想象能延伸到宇宙。

他們是不記仇的天使,前一秒還委屈地一把鼻涕一把淚,後一秒就綻開笑臉。

是什麼粉碎著孩子們的童年?

然而現在,除了上面那些,更多時候他們是這樣的:

早熟、世故、人小鬼大,身上開始有越來越多大人的影子。

“星二代”頻繁錄製真人秀,有人“軟萌”被瘋狂追捧,也有人遭受質疑,甚至被流言中傷。

“00後寶媽”刷屏網絡,挺著大肚子的孕期視頻讓她們成為粉絲上萬的新晉“網紅”。

連“維多利亞的秘密”走秀,都有了兒童版。

當孩子越來越容易融入到大人的世界中,他們的童年,也在一點點地被粉碎。

這並非出現於一朝一夕。

早在35年前,在電視佔據人們生活主要部分的年代,媒介文化研究大師尼爾·波茲曼就已經在《童年的消逝》一書中,表現出對“成人化的兒童”現象的憂慮。

當電視將原本只屬於成人的秘密呈現給兒童時,童年與成年之間的界限越來越模糊。波茲曼甚至毫不客氣地指出,“兒童和成人在趣味和風格上越來越融合一氣”。

35年過去,波茲曼當年的擔憂早已成為既定事實。電腦的產生和互聯網的普及並未提高成年的門檻,反而加速了童年的消逝。

互聯網背景下成長起來的孩子們,小小年紀就能輕鬆玩轉手機,平板電腦更成為他們最重要的玩具,和父母眼中的“智能保姆”。

然而整個社會,不論是觀念、教育還是法律法規,似乎都沒有跟上這個節奏。

是什麼粉碎著孩子們的童年?

到底是什麼正在粉碎著孩子們的童年?

看看孩子們喜歡看的動畫片,裡面不但宣揚砍伐、狩獵等非法行為,甚至還夾雜著暴力語言和暴力行為。

再看看那些早早出名的小童星,他們前一秒還是“人生贏家”,後一秒可能就會被推向社會輿論的風口浪尖。

1.喪失的遊戲能力

過去的孩子,得空就和院子裡的小夥伴聚在一起捉迷藏、丟沙包、打彈珠、玩泥巴、爬上爬下,磕磕碰碰、弄髒衣服是常有的事。

現在的孩子,物質生活富足了,活動範圍卻備受限制。

他們不能一個人出門,因為外面的世界“壞人”太多;不能亂吃亂喝東西,因為很多食物都不衛生;天氣不好就得窩在家,因為霧霾會傷害身體;然後抱著平板電腦,一看就是一整天。

連那些我們小時候最熟悉的遊戲,都被扣上不安全、不衛生的帽子,被他們百般嫌棄。互聯網解放了雙手雙腳,卻讓他們過早了解到成人世界的規則與秩序,並喪失了遊戲能力。

有人說:“知道如何對付一個不聽話的孩子嗎?給他扔下一個平板電腦就完美解決。”

“那面對一群熊孩子呢?”

“辦法還是一樣。”

2.海量信息的催熟

過去的孩子,如果沒有家長的主動引導與介入,成人的世界離他們陌生而遙遠。

現在的孩子,單從他們玩平板電腦的純熟程度就能知道,即使心智並未完全成熟,也有海量信息正在用彈出框等各種方式催熟著他們的童年。

暴力、性、權力和社會規則,曾經專屬於成人世界的秘密被互聯網袒露無疑。在完全敞開的信息化社會中,傳統的信息霸權土崩瓦解。

開始有家長意識到了這樣的問題,然後不顧一切地將孩子跟各種電子設備隔離。結果便是,孩子對成人世界的瞭解以隱匿的方式繼續進行,兒童“成人化”的現象愈演愈烈。

甚至,在成人的引導缺席之後,孩子們悄然模仿到的只是成人的行為,而沒有學習到成人應有的責任,後果必然是場面的失控。

3.被改變的親子關係

過去的孩子,電視固定著那幾個頻道,只有每年兒童節才會有一整天的動畫片,家家戶戶都有個小院子,每天最開心的時候,是爸媽陪著一起嬉戲玩耍。

現在的孩子,有網絡、有手機、有平板電腦、有各種各樣的智能玩具,卻找不到能出抽時間陪伴自己的爸爸媽媽。

有小孩說:“爸爸開車在玩手機、走路在玩手機、睡覺前在玩手機、哄我睡覺在玩手機……我不喜歡手機,我想要爸爸回來!”

甚至有的爸爸媽媽為了不被打擾,自己玩手機的時候,也給孩子扔下一個平板電腦,然後大人小孩,“其樂融融”。

是什麼粉碎著孩子們的童年?

看到這裡,你是否發現,孩子的童年在一步步被技術粉碎、被信息粉碎、被我們自己粉碎。

在這個時代,當孩子越來越像大人,我們能做的,與其緬懷曾經的單純快樂,或是強制維持表面上秩序井然,還不如保持一顆平常心。

既然無法阻止歷史的車輪不斷前進,不如耐心等待,在孩子該長大的時候,自然會長大。而你,需要暫時放下手頭的事情,真正參與到孩子的成長中並加以引導,不能只是袖手旁觀。

- end-

是什麼粉碎著孩子們的童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