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的經濟在全國屬於什麼水平?你怎麼看?

寂靜之春


東北地區是我國重要的重工業基地,在改革開放之前,東北地區在全國佔有重要的經濟地位,尤其是遼寧,是新中國工業崛起的搖籃,有“共和國長子”之稱。但在改革開放之後,東北經濟在全國的地位是不斷下降的。

從GDP來看,1978~2017年之間,遼寧名義GDP只增長了104.5倍;黑龍江增長了92.7倍;而吉林增長倍數相對高一點,為186.5倍。雖然增長倍數看起來比較多,但放眼全國省份,它們的GDP增長倍數基本上是最靠後的。

我們再來看看2018年的數據,2018年遼寧、黑龍江、吉林三省的GDP分別為25315.4億元、16361.6億元以及15074.62億元,分別位居全國第15、25、26名,相比1978年的第3、8、18名,分別下降了12、17以及8名,所以東北三省在全國的經濟地位下降的比較明顯。

人均GDP方面,這三個省份的人均GDP都低於全國平均水平,2018年全國的人均GDP約為6.45萬元,而遼寧人均GDP為5.79萬元;黑龍江人均GDP為4.32萬元;吉林人均GDP為5.55萬元。

東北經濟結構比較單一,偏重工業,產業分佈不均衡,在計劃經濟時期,東北三省得到了國家力度最大的政策支持,而在改革開放之後,國家投資減少,東部沿海開發開放獲得更大的支持。東北資金主要靠政府投資,外企和民企投資較少,與沿海省份相比少得可憐。因此在改革開放的經濟競爭中,逐漸輸給了東部和南部的大部分省份。如今東北經濟發展形勢也不容樂觀,這幾年它的經濟增速幾乎全國墊底,人口和人才流失也值得警惕。


錦繡中源


分析一下東北經濟衰退真實感受。

我是瀋陽人,說說瀋陽吧,在90年代中期之前,瀋陽的私營企業多如春筍,那真是有門路、膽子大就能賺錢。這些小型微型工廠有鑄造、鍛造,機械加工,化工等等行業。

它們有個共同特點,就是給國營大廠加工配件及附屬品,隨著90年代後期國營企業因體制弊病、有的倒閉,有的停產,有的對外轉讓,結果大部分小企業因為缺乏自己的市場化產品,隨著國企的倒閉而倒閉。

所以一直到現在存活下來的國企還在艱難的活著,私營企業大部分倒閉。

在同一時期的南方,從當初做拉鍊,鈕釦,劣質電器,低檔服裝、鞋帽等產品完成了資本積累,迅速進行企業升級,成為一定規模的民營企業,不但有自己的產品、還有自己的品牌。這就是東北現狀:國企蕭條,民營慘淡。

再談另一個情況,打個比方,假如東北人十個人中有三個去了外省市,他們在外省打工,做生意的產值算在外省的GDP中,外省的人均GDP只除以它們本省人數,無論總產值還是人均產值都顯得很高,利潤卻歸了這部分東北人。而東北的GDP是剩下那七個人創造的,算人均GDP是被十除,雖然總產值不高,人均產值也不高,可實際是剩下那七人創造的,這個比喻說明了東北人真正的人均收入並不是人們想象的那麼糟。


更上一層樓g


東三省在全國的經濟地位一直呈下降的趨勢。1978年東三省GDP合計866億元,佔當年全國GDP(3679億元)的比重是13.2%。到2017年東三省GDP總量是55431億元,佔全國GDP(827122億元)比重下滑為6.7%。也就是改革開放40年來,東北在全國的經濟比重下滑了一半。

從經濟發展水平看,東北也不高。2017年全國人均GDP是59660元,黑吉遼三省沒有一個達到了全國水平的。吉林5.61萬元、遼寧5.48萬元、黑龍江4.27萬元,分別比全國平均水平低6%、8%和28%。尤其是黑龍江,其經濟發展水平已經下滑到全國下游了。

經濟發展的好不好主要看看企業發展的情況。2018年,遼寧、吉林和黑龍江分別有7家、2家和2家企業入圍中國500強企業榜單,合計11家,約佔500強入圍企業的2.2%。其中擠進前100名的只有一汽和鞍鋼兩家企業。像福建、湖北等中等規模的省份,一省入圍500強的企業就有10家,幾乎和整個東三省相當。

不但是經濟總量、發展水平在全國排名不前,而且東三省的經濟增速也是較慢的。2017年黑吉遼GDP增速分別是6.4%、5.3%和4.2%,分別排在全國第26、27、28位僅高於內蒙、高速、天津等三省市區。

因此,總體看來,東北經濟發展形勢不樂觀,經濟增長乏力是最大的問題。


財經知識局


在改革開放之前,東北經濟曾經是中國經濟的引擎。在1978年,遼寧、吉林、黑龍江東北三省都是國內比較發達的地區,GDP總量佔據位置比較靠前。全國十強中,東北三省就佔了兩個位置。

尤其是遼寧省,1978年GDP總量229.2億元,排全國第三位,工業非常的發達,是中國重工業核心基地,引領東三省經濟快速發展。

其次是黑龍江,1978年黑龍江的GDP是174.8億元,全國第8名。

吉林少一點,只有81.98億元,但也在全國排名18位。

但到了2017年,遼寧GDP是23942億元,全國排名14位,後退了11位;黑龍江是16199.88億元,全國排名21位,後退了13位。吉林是15288.94億元,全國排名21位,後退6位。

也就是改革開放四十年,東北三省經濟雖然也在高速發展,但與其他省份相比,進步速度大大落後。黑龍江與遼寧,分別拿到後退位置最多的“冠亞軍”。

主要原因有三個。

第一個是,與經濟發展順序有關。改革開放首先是從東南沿海地區開始,這樣東北沒有得到改革開放的第一波紅利,這是一個選擇問題。因為東南沿海海外華僑多,開放之後更容易得到海外華僑的投資,這從數據上也可以得到驗證。廣東與福建,在改革開放前二十年,基本上是依靠海外華僑投資然後拉動經濟發展。幾乎海外有名氣的華僑,都回來投資。如果是東北的話,那些華僑依舊會回來投資,但不管是數量還是其他,都不會有那麼多。

其次,東北人歷史因素有關。東北原來是重工業基地,國營經濟非常雄厚,但國營經濟是從計劃經濟發展起來的。改革開放一個核心要素,就是逐漸讓市場掌握話語權。這對於東北的國營經濟來說,是一個沉重打擊。從計劃到市場,從別人求,但求別人,這是一個本質轉變,但東北顯然沒有做到。

第三是東北人更願意穩健。

第一波開始創業的中國人,基本上都是從小販小攤幹起來的。不管是大城市還是邊緣地區,都是混不下去的人,開始幹個體,這算是中國第一代創業。

但東北那時候有大量的工廠,人們都在工廠裡上班,都是工廠的主人翁。這些主人翁沒有經過市場的薰陶,跟不上潮流。而且東北地廣人稀,農民隨便在山上挖幾個洞都能養活自己,或者是到山上挖幾根人參,也能活的不錯。這樣就沒有很強的冒險精神去創業。沒有創業,就沒有民營經濟,沒有民營經濟做推動力,就很難在發展速度上加快。東北人更願意在機關裡找一個穩妥地事業單位,甚至有東北的研究生寧願當一個環衛工,也不願意出去闖蕩或者創業,雖然是個別現象,但從某種程度上也說明了東北人的價值觀。

所以東北在改革開放之後增速墊底,是有諸多原因的。


波士財經


東北是中國經濟火車頭,一直以來領先全國其它地區。什麼珠三角、渤海灣、長三角在東北地區面前都是渣!

這一點不需看什麼數據,數據都有假的。我們看看快手抖音和各直播平臺反映出來的生活水平就知道了。一般情況下,東北主播都是住的別墅,而且基本上都是歐式宮殿風格裝修。大金鍊子是他們的標準首飾,唯一不同的是斤量不同。冬天必然有各種貂皮大衣,出門必然是悍馬、路虎和保時捷。如果直播吃飯,肯定是全豬、全羊、全牛;如果抽菸,肯定是軟中華、藍芙蓉、金黃鶴;如果唱歌,肯定滿桌洋酒、紅酒,時不時還有大疊大疊百元大鈔。

所以說,東北經濟是中國最強的,這點不容辯駁!





A0文廣天下-曉笛哥00A


東三省在全國的經濟地位一直呈下降的趨勢。1978年東三省GDP合計866億元,佔當年全國GDP(3679億元)的比重是13.2%。到2017年東三省GDP總量是55431億元,佔全國GDP(827122億元)比重下滑為6.7%。也就是改革開放40年來,東北在全國的經濟比重下滑了一半。

改革開放首先是從東南沿海地區開始,這樣東北沒有得到改革開放的第一波紅利,這是一個選擇問題。因為東南沿海海外華僑多,開放之後更容易得到海外華僑的投資,這從數據上也可以得到驗證。廣東與福建,在改革開放前二十年,基本上是依靠海外華僑投資然後拉動經濟發展。幾乎海外有名氣的華僑,都回來投資。如果是東北的話,那些華僑依舊會回來投資,但不管是數量還是其他,都不會有那麼多。

東北經濟結構比較單一,偏重工業,產業分佈不均衡,在計劃經濟時期,東北三省得到了國家力度最大的政策支持,而在改革開放之後,國家投資減少,東部沿海開發開放獲得更大的支持。東北資金主要靠政府投資,外企和民企投資較少,與沿海省份相比少得可憐。因此在改革開放的經濟競爭中,逐漸輸給了東部和南部的大部分省份。





於生不後悔


說別的不瞭解黑龍江省的什麼都不明白,典型的糧食問題吧。86年左右的時侯,黑龍江省的糧食還統購統銷。去過黑龍江省都知道沒有糧票是要餓肚子的,2兩的饅頭5分一個,2兩一個的大麻花1角8分一個,大米飯2分一兩,不過都需要糧票,沒糧票什麼都買不到,80年到南方基本不用糧票了。

任何產品,農林牧業,礦山,工業產品完全由國家統購統銷,統購價格玉米6分5釐一斤,小麥9分2釐一斤,小稻1角3釐一斤,松木47元一立方米,工業用煤炭19元一噸,民用特級煤12元5角一噸等等,工業產品統購價低的嚇死你。

為什麼這樣,就是為了保障南方人,使用東北提供的無限量的低廉資源,能夠更順利地先富起來,然後,然後,就沒有然後了。東北的經濟就這樣的近十年間徹底落後了,被過去的無論文化教育水平,科學技術水平,職工業務水平吃灰都趕不上的小弟越甩越遠了。

這就是現實!


冰雪139109689


東北地區建國初是中國最重要的工業基地,那時的GDP佔到全國的70~80%。中國的第一輛汽車、第一架飛機等眾多工業產品就是從東北走向全國,走向世界的。


那時的東北地區匯聚了全國各地的人才,聚集了全國各地的精英。舉個簡單的例子,當時陳賡大將為院長的哈爾濱軍事工程學院(哈軍工)網羅了全國各地的頂尖人才,教授和副教授人數比同期的清華大學還多,當時有許多能考上北大、清華的學生放棄去清北的機會,而投身哈軍工。

毛澤東主席在和平解放北京前,曾經想把首都放在哈爾濱。後經王稼祥的勸說和投票表決,最終把首都定在了北京。

東北陷落是從上世紀末開始的,也就是1998年到2002年這幾年,東北經濟由於體制和市場的重大變化,陷入了困境,國家在東北實行了激進的政策,讓許多資不抵債的中小企業破產和私有化。許多職工因為企業破產而下崗再就業,這裡面許多技術骨幹也遭遇同樣的命運。許多企業的高級技術人員甚至上街擺起了小攤,年輕些的遠走長三角和珠三角城市去尋找機會。這使得東北人材大量流失,這就是東北之殤的開始。

加之東北資源的枯竭,中國調整了能源結構,對煤炭的需求減少。木材的採伐量也受到限制,國家對鋼材產量的限制,東北的資源型企業受到重創。

東北在經濟轉型中沒有把握好機會上馬一些高新技術企業,沒有跟進互聯網前進的步伐,使得民間資本不敢對東北投資,也就出現了尷尬的"投資不過山海關"這種局面。

現在的東北是中國老齡化最嚴重的地區,廣大的青年尤其是有知識有技術的人員近的走進關內,在京津唐地區發展,遠的在長三角和珠三角地區發展。有錢的老人在海南買房,過著"侯鳥"的生活。


東北地區唯一好轉的是氣候大幅好轉,天氣質量越來越好,可反過來想想,這裡面不知有多少企業倒下了換來的! 東北地區人口流失最多的是以前的老工業基地撫順、鞍山、雞西、鶴崗、齊齊哈爾等地。

多輪的經濟刺激計劃出臺後,東北還是沒有走出衰退的漩渦,因此東北人口的流失還在持續。2017年的GDP排名,遼寧已滑落至第14名,黑龍江滑落至第21名,須知還在改革開放之初,遼寧和黑龍江還排在第3和第8的位置上!吉林變化不大,但排名還是滑落了好幾名。

當今的中國,有人口大量湧入的地方,都發展的不錯。反觀東北,人口在不斷減少,這說明東北的吸引力嚴重不足,人們紛紛都用腳投票。幾輪振興計劃下來,東北還是全國增速最慢的地區之一,這就是東北的現狀。



行雲流水1437995


國內評價一個地方的經濟水平一般都是以經濟增速多少,是否高於國內的平均增速,是否高於去年的經濟增速還評定是否經濟好。

東北的經濟增速在全國來說增速還是很慢的,因為體制的關係和以前國企經濟體制都對現代經濟的應對和反應方案速度都是有影響的,所以東北經濟落後也是有原因的。

人才的流失也是很大的原因,除了哈爾濱長春瀋陽大連這些大城市年輕人比較多,其他城市都是也都是老年人,從小區就可以看出來,到處都是空城沒有剛需住房也沒有流動人口,造成小區裡都是老年人,而且除了省會城市都沒有有什麼工作機會都是些保險呀工廠呀,都是這類企業,沒有發展機會就留不住年輕人,所以東北人口流出是事實是很嚴重的事。

沒有了人流,哪來的錢流,所以東北經濟增速倒數也是很正常的了。






G加雜誌社


東北城市居民對投資創業略顯保守,找一份穩定工作是多數人的選擇,城市裡多數父母為子女規劃未來亦是如此,所以教育投入較大,反倒是農村勞動力進城務工者,他們多數身體素質較好,精力旺盛,吃苦耐勞,在經歷幾年打拼積累經驗並有點小積蓄後,做點小生意的比比皆是,有一部分人取得不小的成績,他們在城市裡安家置業,子女出生在城市,又回到我提到的原點。我認為,有些南方人提到的東北觀念落後這個問題,應該從歷史層面去分析,幾代人在國有企事業單位的工作經歷,促使求穩觀念根深蒂固,接受教育的目的就是為以後找一份穩定的工作,所以,需要轉變的就是放棄保守思維模式,儘可能鼓勵子女自主擇業,東北振興需要未來幾代人的努力。在政府層面,應鼓勵民營企業發展,在資金、技術、稅收方面進行扶持,重點發展輕工業與高科技產業,減少對重工業及能源業的依賴,促進持續消費才能獲得發展動力。目前來看,通過快遞行業就能看出差距,消費品產地幾乎全部來自於南方各省市,我們有限的工資變成他們的利潤,有人說,在東北發展輕工業缺少比較優勢,我不這麼認為,恰恰現在人力成本低於東南沿海時期,別指望一蹴而就,解決就業才是核心問題,有收入才有消費,有消費資金才能循環起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