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野豬數量越來越多,糟蹋農民莊稼,又是保護動物,能捕殺嗎?

她叫楊小颯


作為南嶺深山中的一個小山民,對各種野生動物自然不陌生。野豬,麂子,野山羊,雉雞,野兔,豪豬,竹鼠,巖鷹等都算是見識過了。

今天重點聊野豬。

我們這野豬向來不少,關於野豬,在村子裡還曾經引發了一次大事故。八十年代末,村子裡野豬氾濫成災,山間地裡肆虐橫行。紅薯地,玉米地,稻田裡,到處都留下了它們橫衝直撞的足跡。野豬最可惡的是他不僅啃莊稼,而且還破壞莊稼。稻田裡,它會來回打滾,用淤泥洗澡。紅薯地裡,它會將地裡的紅薯用嘴全部拱出,也不管能否吃完。玉米地裡,它會把整片地裡的玉米杆子全部咬斷。所以,村民們對野豬幾乎是深惡痛絕,人人喊打。

於是村子裡就有了獵豬人。

所謂獵豬人,自然是專打野豬。他們以鳥銃為武器,用獸夾、套索做陷阱,整日遊蕩在山林裡,追尋野豬的足跡,然後下套在野豬經常出沒的路上,或者守在那裡,待野豬出現時以鳥銃射殺。不僅為村子裡除了禍害,抓回來的野豬還能改善一下生活。

所以,一直以來,獵殺野豬都是一件令人拍手稱讚的好事。

但是事情總有例外。

這個意外發生在我的兩個本家叔伯身上。一個專門獵豬,經常在山中穿梭。一個以種地為生,整日在田間地頭忙活。原本兩個人在生活中都是各忙各的事,交集不多。可是這一天卻不知道為啥,兩個人天黑了都還不回家,獵豬的那個伯伯那天晚上據說是看準了一頭野豬的行蹤,準備守在山上獵殺它。種地的那個叔叔卻是不知道為啥,天黑了還在山上紅薯地裡忙碌。或許就是命中註定吧,當時獵豬的伯伯追尋野豬的足跡剛好到了紅薯地邊上,發現地裡隱隱約約有個黑影在來回摸索(大家想象一下啊,人在種地時大多弓著身子,看起來會矮許多),他第一直覺就是野豬在紅薯地裡啃紅薯,於是端起手裡的鳥銃對著黑影就是一槍,只聽見開始時“砰”的一聲,隨後便是“啊”的一聲慘叫,一聽這聲音,獵豬伯頓時反應過來,壞了,把人當野豬打了。急忙跑過去一看,原來打中的是自己本家兄弟。

在交通不便,貧窮落後的山村,想要救活一個被鳥銃打中要害的人是很難的,在獵豬伯伯將誤傷的叔叔背下山後不久,那個叔叔就因失血過多而死了。事後,獵豬伯伯也因為過失殺人坐了幾年牢。

因為一頭野豬,給兩個家庭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傷害,也讓我們,從此更加厭惡毀田毀糧的野豬了。

我不知道野豬什麼時候成了珍惜保護動物,只覺得在我們那座深山裡,野豬真的很多。08年冰災,整個山都被凍住了,許多野生動物那段時間都找不到吃的,餓死了許多,甚至村子裡很多人都在自家門口撿到了那種從山上摔下來的野豬。

不過國家現在已經將其納入保護動物行列,作為遵紀守法的好山民,肯定是不會再去捕殺野豬。再者,山裡年輕人現在全在外面打工,或者全家搬出了大山,也沒幾個種田種莊稼了,田地也大多荒蕪。既然如此,就讓它們安心在大山裡生活吧。


胡爾力


前兩天清明節放假,去到山裡掃墓。發現了通往山裡的很多小路上都長滿了荊棘,不僅我們人通行很困難,就連我家的大狗,也是多次回頭張望我,好像是在向我徵求意見:這是去大山裡面的路嗎?

想當初,這些山路雖然不平坦,但是通行還是比較方便的。村民挑著近兩百斤的擔子,依然能來去穿梭自如。在當時,這些山路經常有人來維護,小路邊上的小草定期會有人來處理掉,那是因為村民要經常進山去種地。可是現在農夫看了一下,基本上已經沒有一個人去種地了。在我們村裡,雖然有些人留守在農村裡,但也僅僅是耕種家門口的一些肥沃的土地了。我還好奇的問了一下父親,為什麼現在都不種地了呢?

父親嘆了一口氣說,現在基本上都不種地了。如果別人家裡都不種地了,而你家還去種地,那種了也是白種。不僅有野雞、野兔、麻雀、喜鵲、老鼠等動物來偷吃,有些還會有野豬出沒哦。

“我們這裡的山上真的有野豬了?”,我有點不可思議的問父親。他告訴我說,前幾年就有野豬了,它們有些還會到村子附近來找吃的。村裡就有不少人曾經在山上看到野豬,但因為野豬比較兇猛,自己又沒有防身的武器。再加上野豬現在是保護動物,就算是看到了野豬禍害自家的農作物,也是不敢怎樣的。只能是自認倒黴了,所以對於一些比較偏遠的靠近山裡的土地,寧願荒廢了不種。

近些年隨著生態環境的逐漸恢復,在不少靠近山區的地方,確實也有野豬出現了。這個本來是好事情,表示著當地的保護生態環境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可是像野豬、野雞及野兔等野生動物的繁殖能力是很強的。它們在沒有遇到天敵的情況下,會得以快速繁殖。而這樣對於當地的農民來說,確實會造成不少的損失。在我們這裡就是如此,有些村民本來是很不忍心土地荒廢的,可是因為野豬、野兔等野生動物的頻繁禍害,導致他們辛辛苦苦種植的農作物損失慘重,種了也是白種。而且對於野豬這些動物不敢去驅趕,也不能傷害,農民是完全沒有辦法,所以就索性不種植了,這樣還能少操心一些。


農夫也瘋狂


我小時候在農村生活的時候,還可以經常看到野豬,野豬糟蹋莊稼也是人們深惡痛絕的事情。每到快過年的時間,家裡的大人們總會去山裡打野豬,這樣既可以讓野豬的數量減少,也可以改善家裡孩子的伙食。但是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野豬已經慢慢的不見了蹤影。有的人說野豬已經被人們殺完了,有的說它們為了躲避人們的捕殺逃到了更深的山裡面。根據筆者的研究主要原因有三個:一是以前社會的時候人們的捕殺造成了野豬數量的減少。二是大規模的城市化建設造成野豬的棲息地越來越小,導致了野豬隻能去更深的山林去生活。三是人們在農業生產過程中農藥的使用。大部分農產品都使用農藥的劑量很大,從而造成了野豬賴以生存的食物的減少。綜合以上的三個條件來分析,當時的條件下,遠離人們的棲息地,去到更遠的山林中對它們來說是最正確的選擇了。


今年回家過年的時候,村裡的老人竟然說,最近幾年村裡的野豬數量在增多,有些時候還會到人們的生活的地方出沒。野豬近幾年數量變多也是有一定的事實依據的,原因有以下兩個:一是退耕還林的推進。在農村一直在提倡退耕還林,林地的面積有了很大的增加,這給野豬提供了足夠的生活棲息地。二是對於野生動物保護的宣傳。人們對於野生動物保護的意識有了很大的提高,野豬也得到了人們的關注和保護。相關研究顯示,2000年-2006的時候浙江省的野豬數量就提高了有6倍多,一些偏遠山區經常會有野豬出沒。以上兩個因素給野豬種群數量的增多,以及棲息地的擴大都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條件,所以說野豬數量增多也是不容爭議的事實。

現在擺在人們面前的有一個矛盾,作為保護動物的野豬是否能夠捕殺。首先野豬作為保護動物應該得到人們的保護。人與動物應該和平的相處,在沒有造成重大的損失之前不要主動的去捕殺野豬。其次在不同階段採取不同的措施。如果野豬的破壞非常大,應該向當地的有關部分報告,主動的尋求幫助;破壞不大,完全沒有必要傷害它們。每個生物都是生物鏈上的一部分,都對生態環境有很大的影響。最後應該始終記住,當有野豬出現的時候,應該保護好自己的生命安全。野豬也是具有攻擊性的,不要輕易的去招惹它們,如果有損傷,那就真的得不償失了。

野豬在全球的分佈是非常廣泛的,除了澳大利亞、南極洲、南美洲很少有野豬外,其餘各大洲均有野豬的存在。野豬作為食物鏈上的一部分,其生存也就必須符合生存法則,相互制約,相互影響。食物鏈中有一方的數量超越另一方帶來的影響都是非常大的,在歷史上就有很多這樣的故事發生。相關報道顯示,美國每年光野豬造成的損失就有8-12億美元左右,這足以說明了生態環境中平衡的重要性。在我國也是同樣的道理,當其數量沒有影響到農業生產時,自然沒有什麼關係,但數量太多的話,影響到了農業生產,那肯定是要採取相應措施的。


老農民說事


不能捕殺野豬,因為屬國家法律保護動物,野豬數量增多,說明了:

1:農村生態環境變好了,國家制定的林業政策和方針是正確的,如退耕還林還草、天然林保護工程等。

2:有適宜野豬的生存環境,說明植被覆蓋率提高了,能有效保持水土流失,農村成了天然的氧氣加工廠,為我們提供更加適宜的生存環境。

3:捕殺野豬,破壞生態平衡。

總之,野豬數量增多,說明生態環境越來越好,也是我們林業人的心願!


鄖西林業燈火輝煌


無論啥樣動物,來到這個世間只有一次活命機會,包括四害,對於這樣危害人們生活的動物,遇到儘量一次結束它們的性命,不要折磨它們,每個生命都值得尊重,危害人畜是它們的天性,也是為啦生存,處於矛盾中,我們只能選擇儘量無痛苦的結束它們生命,野豬,既然是國家保護動物,既然立法保護,隨意捕殺肯定會觸犯法律的,可以選擇,驅趕的方式把野豬,趕走,它們屬於食草動物,有太多的植物能讓它們吃飽肚子的,趕進深山老林,這樣對人的莊稼就夠不成威脅。山裡的植物又多不會餓死野豬的,實在趕不走,就報警讓森林公安來處理,對於野豬毀壞的莊稼。他們彙報有關部門會給農民朋友一定的經濟補助的。


擺攤銀哥


先回答一點,野豬不能亂殺!遇到這樣的問題,可以到當地林業局,派出所通報。

野豬學來越多,說明生態環境有所變化。要不是山林環境好了,野豬大量繁殖導致生活圈子不厚的現象。還有一個就是山林環境變差,野豬隻能出來覓食!

無論環境如何變,需要做的就是,保護森林生態環境,保持生態平衡。對於莊稼,那就選擇柵欄吧,避免野豬破壞,只要自身來採取措施,也可以用來在林間種一小片莊稼,供野豬食用!

當然了,這些只是個人的一些看法,具體的要以當地的環境來做出相應的措施!


老陝看生活


野豬不能殺,因為野豬是國家保護動物,


李文成7


啥都得看實際情況而定,少量不危害人類生存,是可以的,要是繁殖多了,嚴重禍害莊家,當地人正常生產生活受到影響了,還去保護它,哪就教條了



田野179229123


保護人員在哪裡,農作物被野豬吃了誰賠償,是不是該由保護人員掏錢賠償呢???


wu潤森


不能捕殺!野豬是國家保護動物,考慮到生態的平衡,如果有大量的受害農作物可以向村鎮彙報,林管部門會採取措施,國家對受害面積會有一定的補償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