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捂秋凍”怎麼理解?

love妤辰


春捂秋凍,到底該怎麼捂怎麼凍?

<strong>

穿衣法則:三暖一涼。

手暖

撫摸寶寶手心或者後勁,如果是溫熱而無汗,證明穿衣是得當的。

肚暖

保持肚暖即是保護脾胃,孩子常脾胃不足,當冷空氣直接刺激腹部,就會肚子疼,從而損傷脾胃功能,影響到正常的消化吸收。所以,“肚暖”是孩子保健的重要一環,睡覺時圍上肚兜,是保持肚暖的好方法。

足暖

腳部是陰陽經穴交會之處,皮膚神經末梢豐富,是對外界最為敏感的地方。孩子的手腳保持溫暖,才能保證身體適應外界氣候的變化。

頭涼

從生理學的角度來講,孩子經由體表散發的熱量,有1/3是由頭部發散,如果頭部捂得嚴嚴實實,反而不利於體熱蒸發。


不要給孩子添加過多衣服

睡覺時也不要蓋得過厚

最好的辦法是與孩子穿一樣厚薄的衣服,家長靜坐時不感到冷,小孩子就不會冷。孩子雖然沒有大人耐寒,但他們始終是在運動狀態,即使是睡著了也不會安靜。

合理蓋被

每天為孩子準備

長短、厚兩套衣服到幼兒園

帶兩套衣服,就可以讓老師根據天氣變化給孩子增減衣服,當孩子已經出汗時,不要馬上脫掉衣服,應該讓孩子先靜下來,擦乾汗水,等到孩子不再是汗流浹背時,脫掉一件衣服,再讓孩子出去玩。

<strong>


兒科醫生鮑秀蘭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且不說《周易》《奇門遁甲》之類,單單是唐詩宋詞就讓國人傳誦千年。除此之外,藏匿其間的“民間俗語”“俚語”,也是古人智慧的結晶。

在民間,有這麼一句俗語,叫“春捂秋凍,不生雜病”,想必每個人都聽說過,但是其中的很多道理和細節,卻不一定人人皆知。接下來,作者為大家一一解讀。

“春捂秋凍”,因為現在是初春天氣,正好和春捂有關係,所以我們暫不談“秋凍”的事。

所謂“春捂”,就是說在初春天氣,氣溫剛剛轉暖的時候,不要過早的脫掉棉衣。

這麼做到底是為什麼呢?

原因主要有這麼幾點:1、春寒料峭,過早的脫掉棉衣,一旦氣溫下降,身體很難適應,就會引起感冒;2、春捂,保持了人體體溫的恆定,使身體散熱功能和冬天的環境氣溫,處於相對平衡的狀態;3、天氣轉暖,人體“冬眠”的皮膚細胞也開始活躍,毛孔張開,如果不春捂,冷風來襲,身體就會感到寒冷,更有甚者寒氣會進入身體。

那麼,說到“春捂”,也不是盲目的捂,也是有很多講究的。首先對於春捂來說,最主要防護的是“頭”和“腳”兩個部位。另外還有幾個環節需要注意:

一、“捂”多久

一般以立春來計算,立春後最短也要捂10天半個月。立春雖然代表著春天來臨,但是氣溫回升卻是緩慢的。對於北方寒冷的地方來說,捂的時間還會更長。

二、“捂”多厚

捂的厚了,身體溫度太高,渾身燥熱、壓抑;薄了,就達不到捂的效果。一般來說,春捂的臨界溫度是15°,保持在15°左右都是可以的。

除此之外,關於“春捂”,還有幾個小技巧,也一定要注意。

一、上薄下厚,逐步遞減

“上薄下厚”是春捂最佳的穿衣原則。初春時節,人們不要換得太快,脫得太早。

謹記“上薄下厚”的穿衣原則,就是下身的褲子、襪子、鞋子,一定要穿得厚點、暖和點,而上身略減則無大妨礙。

二、穿衣別太緊

春捂不僅不要過早脫衣,同時穿衣也不要太緊。春天來臨,寬鬆些的衣服會讓血管血流充分,身體舒坦。穿緊身的衣物,會阻礙氣血的流動,容易把陽氣鬱住,身體會更冷。

三、不要過度,因人而異

春捂固然重要,但也不能太盲目,太過度。我們常常講,凡事都要適可而止。捂得太過度,身體就會捂出火來。所以“春捂”,也要根據自己的身體情況和溫度變化來定。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每一句俗語,俚語都蘊含著一定的智慧,我們一定要活學活用。另外可能很多俗語,隨著時間推移,其傳達的含義會有偏差,這個也一定要注意。

讀者們,關於“春捂秋凍”說法,還有什麼見解呢?如果喜歡本文章,請記得轉發收藏哦~


文史道


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1、春捂,說的是春天剛剛開始的時候,萬物萌動,生物勃發,自然界中的生物 動物都會隨著季節的更迭,以此適應,漸漸漸變暖的溫度。而人類也會是隨著溫度的逐漸提高,身體機能發生著顯著的變化,以此適應春天的溫度,這種變化是比較緩慢的,有一點兒跟不上溫度的節奏,所以在這個季節還是多穿一點兒,讓身體各個機能慢慢的去適應環境,以此達到最佳的效果。我衣服脫得過早了,人體的內外反應就會出現不良反應,容易感冒,對身體的一些變化,還不能做到完全的適應。

2、秋凍,它也是身體機能的一種變化,當秋天來臨的時候,溫度日漸下降,人體對冷溫度也在慢慢的適應,為了能儘早的刺激身體的對溫度變化的改變,所以在秋天的時候,儘量少穿一些衣服,讓身體稍微冷一些,以此達到身體的一個調控激發,儘快的促進身體各項機能的應變能力,是一個比較恰當的促進效果。


詩詞同盟


“春捂秋凍”是我國一條人人熟知的養生保健諺語,元代養生家邱處機《攝生消息論》中講到:春天“天氣寒暖不一,不可頓去棉衣……時備夾衣,遇暖易之,一重減一重,不可暴去。”秋季則“寒甚方加棉衣,以漸加厚,不得一頓便多,唯無寒而已”。簡單的講就是春天要慢一點脫棉衣,秋天則不要過早穿棉衣。

從中醫養生的角度講,“春捂秋凍”是有一定的道理的。《黃帝內經》中講:“春三月,此謂發陳,天地俱生,萬物以榮”。意思是說春季冰河解凍,萬物復甦,但陽氣初生而未盛,陰氣始減而未衰,人體肌表對應氣候轉暖開始疏洩,但其抗寒能力相對較差,為防春寒和氣溫變化,必須注意保暖,使陽氣不致受到傷害,這就是“春捂”的道理。“秋三月,此謂容平,天氣以急,地氣以明”。意思是說到了秋季氣溫轉涼,陽氣潛藏,陰氣初生而未盛,陽氣始減而未衰,人體陽氣跟隨自然界的變化開始慢慢收斂,若一下添衣過多,會妨礙陽氣的收斂。適當地接受一些冷空氣的刺激,不但有利於肌表之緻密和陽氣的潛藏,而且對人體的應激和耐寒能力也有所增強。這就是為什麼要“秋凍”。

但是,“春捂”和“秋凍”都要適度。

春捂,千萬別捂過頭。“春捂”是為了更容易適應季節的變化,但是不能過汗。春季氣溫時高時低,如果升溫了還裡三層外三層的話,出汗多也會引起病理變化。“春捂”一定要掌握一條原則,就是不能出汗但又暖和。

秋凍,千萬別凍得瑟瑟發抖。一般情況下,初秋暑熱未消,氣溫仍高,仲秋天氣變涼,卻不甚寒,可以 “秋凍”;而晚秋及秋冬交接時(通常白天氣溫低於15℃),常有強冷空氣侵襲,則不適合“秋凍”,應根據氣溫變化及時增減衣物。秋天適當“凍一凍”有好處,但不是人人都適合的。平素容易有手腳冰涼、腹瀉便溏、胸悶氣喘等症狀,屬於的氣虛、陽虛體質的人都不適合“秋凍”;老人和孩子禦寒能力弱,易誘發急性支氣管炎、肺炎等疾病,也不太適合;此外,還有一些患有慢性疾病的人也不宜進行“秋凍”,如冠心病、高血壓、慢性支氣管炎等等。另外,“秋凍”需要注意一些部位:脖子“秋凍”易感冒,肚臍“秋凍”易腹瀉,關節“秋凍”易炎症,雙腳“秋凍”易導致邪氣深入。

“春捂秋凍”的道理其實和中醫“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的道理相似。中國古人強調自身的陰陽與天地相應,養生要遵守天地陰陽之道,所以提出了“春捂秋凍”的說法,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一定要根據自身體質靈活應用!


男科王傳航教授


"春捂秋凍″是一句充滿人生經驗的諺語。"春捂秋凍″的"春悟"是說春季氣溫剛轉暖,氣溫急升驟降,忽冷忽熱,乍暖還寒,氣溫變化很大,過早的脫掉棉衣,會使身體難以適應,從而使身體抵抗力下降,讓病菌乘虛而入,容易引發春季傳染病或呼吸道疾病。有一句話叫春風刺骨,說的就是這個道理,所以初春還是悟著點好。



"秋凍"是說秋季氣溫剛開始涼爽,穿單薄點,有助於鍛鍊耐寒能力,在逐漸低溫的環境中,經過一段時間的鍛鍊,能促進身體的物質代謝,從而提高身體的適應能力和身體的免疫力。而且季節剛開始轉變時,氣溫尚不穩定,署熱也尚未退盡,過早的增加衣服,會使身體和寒冷的接觸機會變少,得不到鍛鍊,抗寒能力反而會變弱,到了冬天必然不適應。容易傷風感冒。所以秋天要凍著點好。


總之春秋季節氣候無常,變化多端,春捂秋凍要根據氣溫變化,適當掌握,適時增減衣服,


我就是我120494931


這是百姓長期生活經驗的智慧結晶。春生秋收,是因季節變化,陰陽此消彼長的規律引動的。春天萬物內部細胞伸抻,開始從休眠狀態向生長轉向,此時保持溫度,涵養水分與營養,以維持脆弱的身心。秋凍是萬經冬藏,春生,夏長,秋收後,需進行內斂,吸收養份進入冬藏(眠),為來年積蓄生命能量,調節陰陽。經炎炎夏天,進入秋天時,陰陽此消彼長陽盛則需陰消息,故而秋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