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李世民傳位給蜀王李恪會怎麼樣?

天際識歸舟


李世民將皇位傳位給李恪,並非沒有這種可能。不過,這個可能需要有幾個前提,即在李世民去世之前,李治和李泰要麼失去了做太子的資格,要麼失去了生命。



我們都知道,李恪是李世民和隋煬帝之女楊妃的兒子,是庶長子。庶子的身份就決定了他與太子之位的緣分很淺薄。畢竟,在那個時代,嫡長子繼承製早已是一個成熟的制度,立嫡立長。

李承乾意圖謀反案發生後,李世民在褚遂良的提醒下決意避開意圖謀太子之位的嫡次子李泰而立嫡三子李治為太子。

當時的李治只有16歲,在李世民眼中還是個稚嫩又仁弱的孩子,李世民總是擔心這個孩子扛不起大唐的未來,難免憂慮,甚至對李治的舅舅發牢騷,認為還不如立李恪為太子,25歲的李恪更像自己。長孫無忌自然不會願意李恪來做太子,忙勸李世民打消了這種想法,而李世民本也沒有真的想要換太子的意思。


四姑娘之前寫過幾篇文章提到李世民為何不會立李恪為太子,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嫡庶有別,所以李治只能是最合適的人選。

倘若李世民最終將皇位傳給了李恪,那麼就說明李治不可能做太子了。一種情況就是李治也和大哥李承乾一樣意圖謀反,犯了大罪,什麼樣的事最可能發生呢,即李治可能被身邊的人攛掇著殺了哥哥李泰,永除後患。

如果李泰死了,這樣的大事一旦發生,即便李世民再怎麼疼愛李治,他的太子之位也保不住了。那麼庶長子李恪順理成章的就會成為太子。即便李泰沒死,李治也無法再做太子。

這種情況發生的可能性很小,李治能被選為太子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仁孝,孝順父母,友愛兄弟,非常的善良又心軟,而且他對李世民又愛又怕,不可能敢謀反。


第二種情況就是李治年紀輕輕就病逝了。要知道李治的身體一向不怎麼好。他一旦去世,太子之位就會空懸。

當然即便李治去世了,李恪也不一定就是太子,因為李泰很可能被重新考慮立為太子,畢竟當初李泰只是想做太子,並沒有真做什麼錯事,李治沒有了,長孫無忌等人一定會促成李泰做太子。所以李泰也必須失去做太子的資格,要麼提前鬱鬱而終了,要麼在封地起兵謀反了。

李泰和李治都沒了做太子的資格,那麼李恪就會成為大唐的太子,繼而成為大唐的第三位皇帝。大唐的未來肯定就不再是我們看到的那樣。至於走向何方,誰也不可能知道,但一些人的命運確實會改變,比如長孫無忌,必須武則天。

長孫無忌是關隴集團的代表人物,位高權重,而李恪很可能勢單力薄,他的母親楊妃是隋煬帝哪個妃子的女兒,我們不得而知,但過去了這麼多年,勢力應該也沒有多少了。至於李恪的皇后,即原先的吳王妃,可考的歷史資料很少,能形成怎樣的外戚勢力同樣不好說。所以李恪能依仗的人並不多,還是會受長孫無忌的掣肘。

關隴集團的或許會存在更久的歷史,因為武則天很可能不會出現。武則天是在貞觀末期與李治在一起的,當時李世民生病,李治日日進宮侍疾,一來二去就和武則天相知相愛了。李治童年時期失去母親,對年長的女性有一種莫名的親近感,更喜歡成熟的女性,被武則天迷住是很正常的事。


但同樣的事情基本不可能發生在李恪身上,他的母親楊妃一直活著,他也沒有戀母情節,自然對李世民的妃子不感冒。再者,他是李世民的庶子,父子感情並非那麼的親厚,即便他經常出入宮中侍疾,李世民很可能對他也多有防範,他只可能更加謹慎小心。

退一萬步來說,即便武則天搭上了李恪,她在後來也進不了宮。她之所以能被李治接進宮是有很多原因在裡面的,到了李恪的時候,那麼原因就不再成立了。

所以武則天只可能在感業寺孤獨終老。


蕭曉四姑娘


貞觀十七年(公元643年),因為太子李承乾謀反未遂,李世民在長孫無忌和褚遂良等人的建議支持下,把李承乾,連同爭奪皇位的魏王李泰一併廢黜,改立李治當太子。

↑唐高宗李治性格善良軟弱↑

李治的優勢有兩個:他是李世民碩果僅存的嫡子;他的舅舅是權勢顯赫的長孫無忌。

可沒過多久,李世民改變了主意,他想廢黜李治,改立吳王李恪當太子,李世民私底下和長孫無忌談及此事時,誇讚李恪“英果類我”。

李世民一直對李治不放心,恰恰因為李治性格懦弱,不夠堅毅,而吳王李恪則完全是相反的個性,甚至被李世民誇讚像自己一樣英果。

可長孫無忌卻堅持認為不可。

李世民不開心,冷冷的問了長孫無忌一句:“是不是因為李恪不是你的外甥,所以你才反對?”

大實話!!

↑長孫無忌一度掌控了大唐朝局↑

但長孫無忌竟然能夠厚著臉皮解釋了一番:我支持李治,並非因為我是他舅舅啊。而是因為李治仁厚,是一個守成之君。(這句話有拍李世民馬屁的嫌疑)

此外,儲君是國家之根本,不能輕言廢立,換來換去的。李世民聽了這番話,不禁想起當年他一度想廢掉李承乾,改立李泰,結果惹出了太子造反的人倫慘劇,幾乎無法收拾。還是不折騰了。

可是李世民萬萬沒想到,他和長孫無忌這一番對話,卻讓李恪與長孫無忌之間從此再無緩和餘地。

李恪內心是深恨長孫無忌的,畢竟,要不是這個老傢伙,他就能夠登上皇位了。

↑吳王李恪和長孫無忌成為政治死敵↑

長孫無忌內心是忌憚李恪的,他當然清楚李世民所言非虛,李恪這小子行事作風和性格處世都很像雄才大略的李世民,有這麼個政治仇家,遲早是一個隱患。

需要注意的是,此處長孫無忌沒有提及李恪的出身,實際上也證明了一點,李恪的出身並不會成為他登基的阻礙,李恪姓李不姓楊,哪怕他老媽是隋煬帝楊廣的女兒,他也不會傻到把天下改了姓。

所以,假如李恪登基成為皇帝了,會發生什麼呢?

1. 長孫無忌恐怕要人頭落地,家族倒崩。

就像李世民所洞穿的那句話——長孫無忌是李治的舅舅,但和李恪沒有親戚關係。

就算沒有上述的深仇大恨,李恪上臺後,也必然會重用他的王妃一脈,長孫無忌無論如何都是過氣了的。

李恪指揮不動他,又不可能信任他,自然就要把長孫無忌搬走。加上前面種種矛盾仇恨,長孫無忌恐怕死的很難看。

2. 李治仍然會善終。

歷史上,李恪在被判死刑後,李治曾經聲淚俱下要救這個哥哥一名,可惜他根本沒有足夠的魄力去對抗長孫無忌。

↑李世民擔憂玄武門之變重現↑

在李恪死後六年,李治才在武則天的幫助下,收拾了長孫無忌一黨。

如果李恪登基為帝,李恪必然不會殺掉人畜無害,又和李恪感情不錯的李治。

李世民也一定是堅信這一點,才一度動心讓李恪替代李治,畢竟,這位弒兄逼父的千古一帝,內心最痛的點就是害怕後代再出現玄武門之變這樣的人倫慘劇。

3. 大唐這艘大船,依然會很穩。

李恪此人很有才華,文武全才,又擔任過安州都督,安州刺史等職務,參與過地方實務,從政經驗不會比李治差。

↑巍巍大唐!↑


此外,李恪的子女眾多,也不存在他死後沒人繼承的情況。李世民給他打下的基礎也足夠好,李治這種性格軟弱的人物都能各種打勝仗,開疆擴土,何況李恪?

尤其是,李治身體極差,為武則天未來變天埋下了伏筆。而李恪就不會發生這種情況。

當然,李恪會不會使得李世民後期的苛政變本加厲,以至於產生嚴重負面影響,誰也無法判斷。

4. 那個在感業寺出家的尼姑武才人,恐怕一輩子只能長伴青燈古佛了。

歷史再無武則天。要是如此,還真挺遺憾的…………


我見青史多嫵媚


選太子就是選帝國未來的執政班底,接班人的選擇需要更全面的條件,在原來的太子李承乾被廢時,本來繼任太子的第一人選魏王李泰被李承乾來了個玉石俱焚,失去了繼任太子的資格。


而鷸蚌相爭,漁翁得利,十六歲的晉王李治得到了李世民的青睞。如果正如題目所言,唐太宗硬是將李恪選作繼承人,那就是和李治背後的官僚集團過不去,可以看一下,晉王李治的擁躉隊伍。

第一首推長孫無忌,他是李世民最重要的大臣,是李治的親舅舅,是李治的堅決擁護者。作為唐帝國的老一輩政治家,他不支持自己的親外甥還能支持誰呢。

另外還有後起的政治新秀褚遂良和馬周也都擁護李治,他們是魏徵的繼承者,褚遂良在太宗面前曾經直接指出當初立李承乾的錯誤,包括現在立李泰或者其他誰都不合適,只有立李治才是正確的。因為皇帝選的是守成之君,只要仁孝就行,李治就非常符合這個標準。

還有一個人物也挺關鍵,就是在軍界的李世勣,本來的大佬李靖已經老了,目前的李世勣毫無疑問代替了李靖的位子,他是唐太宗的萬里長城。李治任幷州都督,李世勣是長史,他們有上下級關係,作為未來帝國繼承人還在潛邸時的故吏,李世勣沒有理由不堅決支持李治。

反觀蜀王李恪呢,他的班底和擁躉再哪裡,雖然李世民認為李恪能文能武像他本人,那又能怎樣呢。除了被長孫無忌直接拒絕,留下李恪和長孫無忌的過節,其它一樣都沒有。

太宗幸虧沒有立李恪為太子,否則的話,最後事態會有兩種可能。李治那一頭會非常可能會重演類似太宗當年的玄武門之變,跟在他後面謀富貴的臣子都想著從龍有功,誰都不願意其他人染指皇帝寶座,自己的小命掌握在別人手裡。另外一種情況就是除非李恪不重蹈李建成的覆轍,正如其父所言像他那樣來個先下手為強,剷除李治一黨,但似乎實現起來比第一種可能困難得多。

但是,如果第二種可能萬一實現的話,大唐的歷史將改寫,特別是沒有了武周那一段精彩了。

(一家之言,歡迎指正。)


看遍山川


李格?那是不可能!不為別的!就因為他是隋煬帝的孫子,具有隋朝皇室血統!就衝這點滿朝文武像程咬金、秦瓊、李績、李靖這些武將不會答應!更別說長孫這頭老狐狸!其起先是支持太子李承乾,(首先太子是其妹長孫氏所出)支持他是正理,但後太子德行有虧被廢,又轉而支持晉王李治(晉王也是長孫氏所出)!待晉王李治登基後又借其手貶黜了魏王李泰,蜀王李格!至此,仗著是李治的舅舅,權傾朝野!直到武則天橫空出世,李治才借女皇的手除掉了長孫無忌進而剷除了以其為首的關隴世家!


大漢大司馬大將軍


貞觀之治,可謂開一代盛唐氣象。而這一盛世的締造者——李世民也被奉為君王的典範。不過在他身後,即位的李治卻不及武則天那般經常被人提起。那麼,一代賢君真的沒有找到合適的繼承人嗎?在談到唐太宗李世民傳位之前,我們先了解一下李世民的皇子們究竟有誰。

▲影視劇中的唐太宗

據歷史記載,李世民一生共有14個兒子。分別為:太子李承乾、二兒子楚王李寬、三皇子吳王李恪、四皇子魏王李泰、五皇子齊王李祐、六皇子蜀王李愔、七皇子蔣王李惲、八皇子越王李貞、九皇子唐高宗李治、十皇子紀王李慎、十一子江王李囂、十二子代王李簡、十三皇子趙王李福、十四皇子曹王李明。但在他這些兒子中除了唐高宗和趙王李福外,其他十二個兒子有3個被殺、3個自殺、3個早夭、1個被“幽閉”,還有兩個被廢為“庶人”爾後又被流放。在眾多皇子當中脫穎而出,最有希望繼承皇位的僅有幾位皇子,其他皇子大多碌碌無為。

首先是太子李承乾,他是李世民與秦王妃長孫氏所誕下的嫡長子,秦王妃即是歷史上著名的長孫皇后。承乾有承繼皇業,總領乾坤之意,是為唐高祖李淵所取,年僅8歲的李承乾即被冊立為太子,貞觀四年五月,唐太宗下詔令承乾“宜令聽訟”,還說“自今以後,訴人惟尚書省有不伏者,於東宮上啟,令承乾斷決”,由此可見,無論唐高祖還是唐太宗對李承乾都抱有較大的期望。但隨年齡漸長,他的品行漸生不良,還密謀造反。失敗後被判充軍黔州,貞觀十九年去世。

<strong>與李承乾同母所生的還有李世民的第四子魏王李泰和第九子李治,也就是後來的唐高宗。李泰才華橫溢,聰敏絕倫,士愛文學, 是當時的書法家、書畫鑑賞家。

由於李泰寵祿過盛,屢次遭到眾臣的進諫。父親唐太宗種種溺愛,讓李泰漸漸對皇位有了想法。也正因有此貞觀十七年,太子李承乾謀反,李泰涉嫌謀嫡被連坐。唐太宗為了達到目的:讓李承乾、李泰、李治三個兒子共存;只好採取隔離政策, 改封其為順陽王,徙居均州之鄖鄉縣,唐高宗永徽三年死於鄖鄉。

▲影視劇中的唐太宗與長孫無忌

除了上面提到的三個嫡子外,李世民還有一個優秀的兒子,三皇子吳王李恪。

李恪的母親是隋煬帝的女兒,也就是說在李恪的身上流淌著隋唐兩朝皇室的血脈,出身高貴的他文武全才。在舊唐書中這樣寫道“史臣曰:太宗諸子,吳王恪、濮王泰最賢。皆以才高辯悟,為長孫無忌忌嫉,離間父子,遽為豺狼,而無忌破家,非陰禍之報歟?” 李世民自己就曾說過“吳王恪英果類我”,近現代一位偉人也曾經這樣評價過“李恪英物,李治朽物”。由此可見李恪是一位評價極高的賢明皇子。在太子李承乾謀反之後,李世民曾想過立李恪為太子,但是在長孫無忌的勸說之下最終改立了李治。

但是史料記載上,只提到李恪的文武全才,但具體有什麼雄才偉略的事蹟展現其賢才卻再無一字。因此,對於史料上的記載是否屬實,還是史官的同情溢美之詞也出從追究。但是能夠被史官所同情與認可,說明李恪確實有其能夠令人佩服之處。

而且李治在位期間,因其身體狀況原因頗有武氏擅權的影子。所以如果將皇位傳給李恪,或許中國歷史上唯一一位女皇帝將沒有機會。但是,無論是李治、李恪亦或是武則天,他們都享受著李世民所留下的貞觀遺風。因此無論他們三個中是誰繼承了皇位,在貞觀一朝的遺老和科舉制度之下,都能將盛唐氣象繼續保持下去。


WarOH協虎


先封蜀王而後封吳王的李恪是唐太宗李世民的第三個兒子,是李世民與隋煬帝之女楊氏所生,李世民在貞觀十六年發生的太子李承乾逼宮事件中廢掉太子李承乾後先是以“泰(李泰)立,承乾(李承乾)、晉王(李治)皆不存,晉王立,泰共承乾可無恙也”這理由立李治為皇太子。


可是之後又覺得李治這個人為人懦弱無能恐怕守不住貞觀盛世的大唐這中間李世民考慮過易儲,李恪成為了後備儲君,李世民覺得李恪為人英武果敢最像自己幾次都想立李恪為太子,但是都被長孫無忌攔下,理由很簡單李恪是庶出不是嫡出,這個理由直接把李恪拍死,中國曆朝歷代封建統治者選擇繼承人遵循的不變法則是"有嫡立嫡無嫡立長",李恪就是因為這條法則徹底失去了立儲的機會,我們來假設一下,李恪如果有幸被立為太子,太宗李世民若干年後駕崩後李恪繼位,新皇帝李恪絕對不會重用長孫無忌,更談不上把武媚娘從尼姑庵裡救出來,那這就沒有以後篡唐改周的武周江山,大唐歷史也沒有那麼多多姿多彩的事了,中國古代第一位女皇帝就徹底沒洗了,所以說李恪如果稱帝將改變中國歷史。


二蛋哥讀史


李世民對李恪的評價是英果類我,對這個詞,直接看字面上的理解是英武果敢,也就是說,李恪在武略上確實跟李世民很像,所以,即便是當皇帝,他也應該偏重於做一個馬上皇帝,但是李世民傳位的時候,大唐已經進入平靜發展階段了,所以他就能力方面來看,他絕對不是首選。

長孫無忌等秦府舊將,已經關隴集團是絕對不支持他的,因為他是隋煬帝楊廣的親外孫,他有前朝的血脈,如果傳位給他,勢必會造成前朝勢力死灰復燃,大唐將會進入一個十分混亂的階段。

李恪在文治方面很是差強人意,首先,他玩不過長孫無忌,不說他實力不夠吧,首先是他不懂得隱忍。在李世民死後,他根本看不清楚自己的局勢,不會隱忍,居然還被長孫無忌安上了謀反的罪名。長孫無忌即便權力再大,也不可能無中生有,只有一種可能,那就是他有把柄落到長孫無忌手裡了。那就是說,他根本看不清楚局勢,在李治如日中天的時候,居然想謀反。

心胸不夠寬大,做事太直接。拉攏尉遲敬德做的太明顯,疏遠封德彝做的太明顯,拉攏李績也做得太明顯,太張揚了,容易引起別人的關注,失敗也就是必然的了。畢竟你只是王爺,不是太子。本人一點淺見,不喜勿噴!


用戶50262224736


看到這個問題的時候,其實這個問題主要說的就是唐朝在李治的手中,導致了武后稱帝的事情,所以才會認為這個政權如果能夠來到李恪的手中會怎麼樣?

這個問題就得看看當時候的形勢了,我們都知道李世民的兒子數量是不少的,但是真正能夠有機會進入繼承人的討論中的,也就是他的三個嫡子,也就是長孫皇后生的三個兒子,而李恪並不在這個裡面,因為他的母親是楊妃,所以從這個方向去看的話,李恪其實一點機會都是沒有的。

而李世民的三個嫡子,也就是太子李承乾和李泰,還有一個就是李治了,就可以說他們三個的地位在唐太宗的兒子中是最高的,如果按照正常情況的話,李承乾是能夠坐上地位的,但是李世民這個人卻非常喜歡李泰,這樣也就給群臣也包括李泰一個錯覺,是不是他也有機會從成為儲君呢?有這個想法的還有一個人,就是李承乾,所以他也就非常擔心會成為第二個李建成了,所以也就有了鋌而走險的舉動,想要像他爹一樣,也來一場玄武門兵變,可是卻沒有開始就被他老爹知道了。

這樣太子也就被廢了,李泰和李治也就成為太子的新人選,而這個時候他們倆身後都是有著身份能量巨大的一群支持者的,而我們看看李恪這個人,他是沒有支持者的,所以不要說李世民考慮他,就是想要讓他上位的話,這個難度也是非常大的,因為這個時候的世家大族還是能量巨大的,即便是李世民也不得不選擇妥協,最後也就只能選擇李治了,畢竟李泰也參與了皇位的爭奪,如果要是確立他成為新太子的話,不就是等於說只要去爭取就是可能坐上皇位的嗎?

而李治這個皇帝也是不錯的,在他的手下唐朝的疆域達到了最高峰,但是這個人有一個弱點,那就是身體不好,而這個也就給了武則天掌權的機會,畢竟他不能親自處理朝政的話,總還是要有人去做啊,自己的老婆怎麼都是放心的吧,而在他的統治時期,國家的最高權力一直都在李治的手中,只不過他的兒子鬥不過武則天,這個怎麼也怨不到李治的頭上吧!

如果真的是李恪坐上皇位,他的能力是不錯的,雖然史書上對於他的記載不多,但是還是肯定他的能力了,而且李世民也說過這個兒子最像他,先不說他能不能坐上這個皇帝的寶座,能夠坐上的話,首先武則天這個事情應該就不會出現了,這樣的話唐朝也就能夠很平穩的過渡下去,也許就能夠更快的進入到一種盛世局面了。


語說漫談


這個問題背後隱含著這個意思:

唐高宗李治治理業績不行。

但事實真的如此嗎?

李治時期的唐朝疆域


李治治理下唐朝達到最高峰

由於傳統上由於認為李治性格軟弱,加上武則天稱帝事實,導致很多人都認為李治能力不行,成績不行,但事實是:

1、李世民有貞觀之治、李隆基有開元盛世,李治有永徽之治。現簡單舉永徽之治的幾個例子:

A、物價穩定。貞觀之治時石米價是20錢,永徽之治是石米價是130錢,一直到保持到開元盛世,到了安史之亂後唐德宗建中年間才飆升到660錢。此後各朝石米價除了遼道宗、宋高宗分別為60錢、70錢的價格外,基本上都保持在500到1000錢的價格。

B、李治永徽元年當年年增15萬戶人。全國人口從貞觀22年的360萬,永徽3年增加20萬人,為380萬。

C、顯慶五年,李治因為流通中的惡錢(質量很差的錢、私鑄的錢)太多,於是下令讓地方官購買惡錢,減少流通量。原本購買的價格是5惡錢兌換1好錢,但百姓覺得價格太低,最後改為2惡錢兌換1好錢。

D、李治即位,將李世民時的3日一朝改為1日一朝,比李世民還勞模。

2、編著全面體現了中國古代法律制度的水平、風格和基本特徵的《唐律疏議》,對周邊國家形成深遠的影響。

3、李世民的名臣多,李治的名臣也不少:蘇定方、裴行儉、薛仁貴、劉仁軌、

王方翼、程務挺、王孝傑、黑齒常之等。

4、李治將唐朝疆域推高到唐朝最巔峰:

永徽元年650年,擒獲東突厥的車鼻可汗;

顯慶2年657年,平定西突厥;

顯慶5年660年,滅百濟;

總章元年668年,滅高句麗。

西突厥和高句麗,是李世民沒有達成的而李治做到的;李隆基時連佔據東北的渤海國都不攻打。

5、李世民昭陵前只有14個番臣像,李治乾陵卻有61個番臣像。

事實很明顯,李治的業績不比李世民差。李治將李世民的基業推向巔峰,這可不是一個守成之君可以做到的。要說守成之君,李隆基才是。

當然,李治由於身體和性格的原因,不像李世民一樣,動不動就要親征,都是讓大將去做,知人善任也是一種能力和成績。

再來說吳王李恪

吳王李恪和弟弟蜀王李愔,都是隋煬帝的外孫,這很多人都知道。

李世民所說的“英果類我”,其實就是說:李恪尚武之心比李治高。簡單說就是:

李治即位,不會御駕親征;李恪即位,必會御駕親征。

但僅僅因為李治尚武之心少、李恪尚武之心多就可以進行廢立的話,李承乾同樣是有資格:

李承乾和李恪一樣都是漢治胡風思想的人。

當然,李治也曾經想過御駕親征高句麗,但被武則天所勸阻而取消;李恪也因為尚武之心被李世民處罰:

貞觀11年637年10月,李恪因為遊獵時踐踏莊稼被侍御史柳範彈劾,而被李世民免去安州都督。

李恪有兩次赴任的記錄:第一次是貞觀7年633年;第二次是貞觀11年636年。李治是貞觀18年被立太子,按說李治應該也有赴任的情況。

李恪之死是和上官無忌權鬥失敗的結果

李世民給李治留下了三個大臣以輔助李治:國家治理是長孫無忌、褚遂良,軍事戰爭是李勣。

從長孫無忌、褚遂良在李世民死時的官職,可以看出,李世民除了要二人輔政之外,還想要二人相互監督,避免長孫無忌獨大:

長孫無忌的官職為:檢校中書令、知尚書門下二省事;褚遂良的官職為:檢校大理卿、中書令。

簡單說就是:治理由長孫無忌負責,諫議彈劾有褚遂良負責。

但褚遂良基本就是附和長孫無忌,讓唐太宗制約長孫無忌的意圖落空。

為此,李治一即位,在加封長孫無忌的同時,立馬加封李勣和李元景、李恪:

李勣先封檢校洛州刺史,再封開府儀同三司、同中書門下三品,後封尚書左僕射、同中書門下三品;

李元景封司徒,李恪封司空。

於是當時的三公是:司徒李元景、司空李恪、太尉長孫無忌。雖然李恪沒有實權,但他是李世民的兒子、隋煬帝的外孫,加上朝野對他的評價也很高,對長孫無忌是極大的制約。

有李恪在,長孫無忌就不會能夠獨掌朝政,也不會出現李治為了讓長孫無忌同意立武則天為皇后而給長孫無忌送禮的行為:

“六年,帝將立昭儀武氏為皇后,無忌屢言不可,帝乃密遣使賜無忌金銀寶器各一車、綾錦十車,以悅其意。昭儀母楊氏復自詣無忌宅,屢加祈請。”

在李世民的兒子中,李承乾、李泰因為爭奪太子被廢,沒有話語權;其他兒子並沒有什麼特別表現,除了被李世民所誇讚並意圖立為太子的李恪。

在李治即位四年了的時候,李恪不可能會謀反。加上李治對李恪的待遇也不錯。李恪的盛名不會對名位早定的李治構成威脅,只會對意圖獨掌朝廷的長孫無忌構成威脅。

這就是長孫無忌為什麼要藉助房遺愛案殺李恪的理由。

殺李恪,反對立武則天為後,都是長孫無忌意圖掌控李治的表現。



每天原創,給你有價值的觀點!
隨手關注,你的支持才是動力!

歷史哨聲


哪就看李恪和長孫無忌誰玩過誰來,李恪若能做皇帝最大強勢是皇帝有皇權弱勢勢單力薄,弱點沒有長孫無忌奸詐。長孫無忌方面弱勢是親外甥沒坐皇帝手裡就少了皇權,優勢是自己是嫡皇子的親舅舅又是關隴貴族群體的首領人,朝臣的首輔身邊團結著不少親信黨羽,性格比較奸詐比較狠還有謀略。李恪有弄死長孫無忌的權力,長孫無有弄死李恪的能力,李恪要是一發除不掉長孫無忌,長孫無忌會打著立嫡子李治的旗號聯合親信朝臣廢掉李恪。因為李世民不願看到死後會出現這樣局面才立了李治為太子,這樣符合了封建禮法又保障了政權的穩定又保護了皇室之間的相互殺戮(他感覺李治比較仁義軟弱不會殘害其它兄弟,沒想到的是看似軟弱的李治卻以高陽公主等人的謀反事件藉助長孫無忌之手順冰推舟殺了高陽公主、李恪等幾個兄弟姐妹,又藉助武則天之手殺掉長孫無忌等幾位重臣瓦解了影響北周、隋朝和唐朝前期政權的關隴貴族集團)。李世民曾試探性問過長孫無忌對立貯的看法,長孫無忌鮮明地回答擁立自己的親外甥李治,後來李世民重病時對李治說,不是我想立你為太子,是你舅舅立你為太子,感謝你的舅舅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