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人寫字明明很漂亮,但其他人卻說不是書法,那我想知道,何為書法?

AKing黃凰


確實是有這種情況的,有些人的字在一般人看起來非常飄逸,挺好看的,但給專業學過書法的人一看,就仨字“江湖體”。所以很多人就不服氣,寫得漂亮還不算書法嗎?什麼才是真正的書法呢?

書法這個“法”有兩層含義,一層是文字的“法度”,或者說我們寫字時候,要有一定的規則,不能想怎麼寫就怎麼寫。還有一層含義是指的書寫的技巧,方法,這是技術層面或者說是藝術審美方面的意義。

  • 我們先說說“法度”、規則方面的。為什麼要講法度呢?因為書法從古到今都是以文字為載體的一種表現藝術,它有實用性要求的一面。打個比方,你在古代給遠方的親人寫了一封信,龍飛鳳舞的,過了一個多月信送到家人的手裡了,結果家人拆開一看:哇塞,這字好漂亮,但是,但是這寫的什麼內容啊,都不認識。這是不是就出問題了。
  • 所以你看我們學習行草書的時候,有很多細節的要求,很多偏旁部首都有規定就是要這麼寫,你這麼寫出來,不管拿給誰看,人家都認識。如果說你不按套路來,自己隨便寫“自由體”,那麼拿給人家看,你再漂亮,人家不認識就白搭了。
  • 另外在古代沒有電腦的情況下,也沒有打印機,也沒有印刷體。但文字的交流卻不少,參見科舉考試,自己寫書、寫信等等,如果沒有一定的“法度”規定大家字怎麼寫,那後果不堪設想。
顏真卿《祭侄文稿》
  • 第二層含義,書寫的技巧,這就比第一層要上升一個臺階了,這就屬於書法的藝術層面了。在一定的法度下,用特有的書寫技巧,給人帶來一種美的感受,這就是書法。書法的技法有很多,學習過書法的人,通過這些技法,用不同的組合方式,來表達自己的審美思想。例如《蘭亭序》中鋒、側鋒並用,露鋒與藏鋒相兼,點畫之間顧盼相映,書體秀媚靈動,個人帶來一種輕鬆愉悅的感覺。顏真卿《祭侄文稿》用筆榮枯參差,時有飛白塗抹,多中鋒用筆,它給人的是一種悲憤的心情。

真正的書法還是有很多門道的,不是看起來寫得漂亮的就是書法,所以說書法有“法”。


翰墨今香


何為書法?應該是寫漂亮的字就叫書法吧。

當然了,如果要從歷史上追述、應該理解為是名人寫的漂亮字才叫書法。


喜歡寫書法的人、就是愛好寫字的人。

如果要以書法標示價格的話、就是越出名或當官職位越高的人,能賣的字價格越高。書法講究的除了字漂亮以外,寫字的人隨著知名度越大,他寫的字含金量就越高。

以宋朝嚴嵩為倒,嚴嵩當宰相時他寫的字的價格是極貴的,那可真是一字難求啊,誰的商鋪若能掛上嚴宰相寫的招牌、那就是吸引顧客的廣告了。當嚴嵩倒臺後,許多商鋪又唯恐不及把嚴嵩寫的門店招牌急忙取下,怕是成了阻擋顧客的攔路虎了。

字雖然都是嚴嵩宰相寫的漂亮字,這就隨著寫字人嚴嵩的身份職務變化而出現了書法價值變化了。


武夷山獨行俠


這個問題很重要。我給你最乾脆利落的答案!

書法,最簡單說,是按照“法”來寫字,以書來傳情。。

什麼法呢?最重要的是筆法,字法,章法,墨法。

筆法是什麼?是按照碑帖規範來用筆。真草隸篆,都有筆法傳承。

字法,間架結構,個體有規,各派有法。

章法,佈局,留白,揖讓,呼應等等。

墨法,濃淡乾溼等。

其餘如用印,款識等,是非必要條件。

現在很多人寫字“好看”,但是否合乎“法”,運用“法”呢?如果沒有,那就不是書法。是否“以書傳情”呢?

今天的“書法”已經更多地強調透過書法作品的形式與內容來傳遞或喜或悲或安詳或激昂等等情緒給受眾,如果好看的字僅僅是功能性記錄,那也不是書法。有些書法作品,其實看起來不“美”不“好看”,但是如果合乎法而傳情,就是書法。由此看,“好看”與否不是評價是否為書法的標準。

你要說古代信札大多是實用性,為什麼也是書法?因為流傳下來的這些字紙,被人在其中發現了美,所以是書法。











長劍不出鞘


比如柳公權寫的是書法,六歲學執筆,聽說還考中狀元。按他的楷書,就是書法。六十七歲寫了玄秘塔碑帖,。那橫,筆尖點下,按力上轉斜轉下轉,向左中鋒運筆,到最後回鋒。開瑞便出現三個稜角,回鋒後也出現兩個稜角。這一橫完工了,有形狀,強勁有力。其餘筆畫也都是這樣形成的,並且每個字結構完美。

提到結構,黃宗元有九十二法,其他書法家也都有結構的詳細說明。

要說書法也沒有一定標準。但各有風格,有米芾法帖,趙孟頫的,二王的,蘇軾的,。當用毛筆寫了幾個字,董書法的人會知道臨過什麼法帖。

我在廠上班時,,給客戶開過欠費單子,人家來要賬,對我說,誰開的條子,象畫花,象小姑娘寫的,其實,我知道在笑話我寫的字,本來也不太好,我並不介意。

一定標準也沒有,其實書法和寫字是有區別的。




夕陽無限好126669730


第一個問題,為何寫的漂亮反而不被認為是書法,我覺得很好理解。首先,寫字和書法它是不一樣的概念,寫字只是追求的工整規範,在規範的方圓格子裡面去完成字的塑造,但是基本不要求有特別大的變化;第二,寫字寫的漂亮卻因為缺乏變化而缺少了很多的藝術性,缺少了由想象力而打造的線條和結構的美感。符合以上兩點的基本就會被認為是漂亮,但是這個漂亮不是具備書法藝術性的漂亮,而僅僅只能稱為工整。

第二個問題,何為書法?字面的意思就是書寫的法則,規則。衍生出來的意思應該要包括書寫的藝術了。這裡還要區別一個概念,叫做筆法,那個叫做用筆的方法。

書法,源於中國文字,需要有漢字作為支撐,如果沒有了漢字,那就沒有了書法的根源,所以要理解書法也還要理解漢字,理解漢字的起源和發展,這樣容易理解有些特別的書法結構是如何而來。

書法,歷經幾千年而不沒落,不僅是因為漢字的生命力,也是因為漢字本身具有的藝術性,當用簡單的毛筆書寫出奇妙的線條,你就能感受到書法的獨特魅力。那是連美術藝術都無法比擬的。

書法,僅僅是簡單的毛筆在紙上書寫而成,但是你看明白了兩個陰陽了嗎?其一,軟的毛和硬的筆桿,形成一對陰陽。其二,白色的紙和黑色的墨水形成一對陰陽。另外,在書寫過程中,又能形成虛實欹正大小高低向背等等一對對的陰陽,這又是書法另外的魅力所在。

書法,是真的國粹,是絕對的,是經久不息的藝術。

學書人,對書法有此感悟。



傳統書法鑑賞


書法不是停止在技巧層面的藝術,它直接和人的精神境界相同,書法是表現人的精神與萬物哲理的藝術,它還可以表現社會與大自然蘊含的美的規律,所以說書法的“美”是個非常廣泛又抽象的概念,不只是說把字寫的很漂亮就可以了,這也是有的人寫字明明很漂亮,但其他人卻說不是書法的原因,那麼什麼是書法呢?


“書畫同源”,字中有畫,便叫做書法,

談及書法藝術,必要追溯文字的起源,在中國,文字具有悠久的歷史,早在約六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一些陶器上就有簡單的刻畫符號,這些符號大多象形,這其中已經包含原始文字的雛形,直到先秦時期中國書法藝術才開始萌芽,在此期間,成熟的漢字形態已基本形成,並經歷了從單純的功用性向應用性與藝術性相結合的轉變,

至此,“用筆、結體、章法”成為了書法藝術的三大要素,甲骨文是最初的書法,文字象形,也就是說,文字像畫一樣,比如“火”字如🔥的樣子,我們簡單說明,甲骨文的特徵,商代時期的甲骨文筆畫多纖細方直、遒勁有力,文字象形,抽象寓於具象之中,字形大小不一,且變化多樣,章法參差錯落,整體具有一種雄渾之美,

綜上所述,就容易理解了,書法必須有文字的完整特徵,也就是“用筆、結體、章法”,一個字像一幅畫,一幅字也像一幅畫,畫是由線條組合成的,很顯然,書法也就是簡練的線條造型藝術,而線條是要突顯出“筆法、筆勢、筆意”,筆法是正確執筆,用筆法以及墨法等等,筆勢是指妥當組織點畫結構、分行布白、承接關係等;筆意是要在書寫中表現出自然的情趣、人文的修養和高尚的人品,



要知道,筆法、筆勢屬於書法技法範疇,筆意是書法的藝術精神,書法是用毛筆書寫漢字的藝術,要將漢字寫的很漂亮,通過技法就可以完成,也就是說寫字是純粹的技術表現,把字寫漂亮是為了讓人容易認識,但只有技術含量的字是沒有情感和藝術風格的,故而,稱不上書法,那怎樣的字才算書法呢?開篇就說了,要把字寫的像一幅完整的畫,畫是有意境效果的,所以書法也要有意境效果,但是值得注意了,把字寫成畫,別忘記了,寫出來的畫還要能體現出完整清晰的字,這才是“書畫同源”,這才是真正的書法;把字過渡成畫,那很簡單,亂塗亂畫就行了,然而要在畫中體現字,那就複雜多了,萬變不如其宗,緊緊圍繞“用筆、結體、章法”。



詩夜城主


看了很多關於書法的評論,作為一名理科生,我想用邏輯和類比的方法來說說書法欣賞的方法,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啟發。

首先有個公理:書法是一門藝術。

因此:書法作品=藝術作品;

對書法的評論=對藝術的評論;

因此可以得出兩個結論:

結論一:書法作品的好壞和創作人對書法的掌握程度成正比。通俗點說就是,掌握越多,書法越好。

結論二:書法評論和評論人對這門藝術的瞭解程度成正比。通俗點說就是,看得越多,說得越對。

如果你認為我寫的全是廢話,那說明你認為這些都不必說,是理所應當的。那好,請往下看。

因為現代人不常用筆,所以現在對書法瞭解的人並不多。而且書法藝術的很多特性被現在的所謂大師們說得很玄,什麼個性很強、瀟灑漂亮、氣脈暢通、有血有肉、節奏明快…雲山霧罩的似是而非,不直觀也不知所云。我們可以換個方式來看

琴棋書畫…每門都是藝術,從法理上來說,藝術都是相通和類似的。在這四門藝術中,現代人對琴的瞭解是最多的,我們就用對彈琴的認識來類比一下書法吧。吉他更通俗點,我們說彈吉他。

先說彈吉他的人。想學會彈唱,先得會唱歌,會識譜,然後學幾個和絃和節奏。當然,練得越多彈得越好。通常一兩年堅持下來,彈唱基本抓個譜來就能玩。再想提升就得天天練爬格子了,指法和和絃都熟就可以玩solo,彈獨奏、古典或指彈了。一般通過三五年練習,可以成為牛人。再通過學習掌握樂理知識及和絃走向,就可以玩即興,創作曲子。如果他天賦好,他的即興和原創會得到共鳴並流傳開來。

書法類同。基礎是先得識字(會唱歌),會用毛筆(千萬別小看毛筆,要掌握它不比玩吉他簡單,你試試就知道)。進書法的門得掌握基本的楷書筆法,就是所謂的“永字八法”(等同於吉他的基本和絃和節奏)。熟練掌握後開始臨帖(相當於彈別人的吉他譜)。一兩年臨下來,就可以臨任何帖了(彈唱隨便)。再想提高就得懂文字的延革,從甲骨文金文到秦統一文字李斯出小篆到大篆到民間隸書到隸變章草楷書今草行書(這些相當於古典吉他和現代指彈)。三五年後,可以開始創作小品。如果天賦異稟,堅持下去才能成為Tommy 那樣的吉他大師。而當今有吉他大師,卻沒有書法大師。因為藝術需要土壤,沒有捷徑,國內現在太浮躁,鮮有人能沉下心來研究書法。吉他大師也都在國外。

你能很快的判斷一個人的吉他水平,因為你聽得太多了。通過類比,你也可以看出書法及其評論的良莠。如果寫字沒臨過帖,懂書法的人一眼就看出來他沒有法度,就象你隨便聽出一個人唱歌跑調一樣。你會知道,草書不是因為潦草才那樣寫,因為章草和楷書一樣,是一個個的字,它就得那樣寫,謂之“草法”。這跟和絃走向一樣,否則聽上去就會很彆扭。你能清晰的感知音樂的呼吸喚氣連貫節奏感及意境,熟悉書法的人也清晰的知道墨跡的枯榮因果、每個字的結字使轉功力和字裡行間的節奏章法。你更無法想象,一個沒練過琴的人能拿起琴來就玩即興或創作一首歌,那絕對是亂彈琴。但很多騙子大師會抓起毛筆就寫,說是個性,實質是耍流氓。

那些寫出的字有人說好看卻得不到書家認可的,主要是沒有法度。不能說不是書法,但一定不是好的書法。就象岳雲鵬的《五環之歌》,也許很神奇搶眼,但實在經不起推敲。經典永流傳,是可以反覆咀嚼,越品越香的。

所有的藝術都一樣,先很生澀的去靠規矩,漸漸的熟練,大量練習然後才能隨心所欲。之後才去捕捉心底被觸發的一絲感動,才出意境。孫過庭《書譜》裡說:“至如初學分佈,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務追險絕,既能險絕,復歸平正”。這是個艱苦的過程,但現代書者多求捷徑,自稱自成一體,只要個性,因此只好亂來,這就是醜書的來由,並以此騙得此錢財,以至各種醜書大行其道。他們這只是隨心所欲,如果是樂器,在他們不學基礎,不經大量練習,讓他們隨心所欲試試。

孔子說過:隨心所欲不逾矩。隨心所欲誰都會,但關健是不破壞“規矩”,下意識的“亂來”卻還中規中矩,那得有多少年的練習來打底才行啊?為什麼說寫得亂七八糟的《祭侄文稿》是天下第二行書,仔細聽聽,它真的是極具個性的一曲肝腸寸斷。





l山無言l水無語l


字寫的漂亮,這個只能相對而言,因為有時候也見人誇字寫的漂亮,僅僅只能說在誇獎者眼裡漂亮而已,真正的細看甚至於,都不能說“端正”,正如現在網上被大家經常吐槽的醜書,有多少吹鼓手,大力的吹棒其取法漢魏,為可扛鼎,其實漢魏留下的有精品,自然也有醜書,只是這些已經是書法史了。至於什麼是書法,這個很抽象,那麼用我今天中午寫的兩幅字(我還是謙虛點別自稱書法了,只是到後邊還是要冠以書法之名,權為拋磚)具體說吧!

第一幅扇面:茶有道,人無求。扇面是書法創作的一個重要形式,搭眼一看六個字呈扇形展開,用筆圓潤,筆劃蠶頭燕尾,有漢隸《曹全碑》的味道,但又不同於曹全筆劃的“瘦”,另外曹全的有些橫劃蠶頭更誇張,橫劃的長度相對於字型也更誇張,更突出。

第二幅行草書“真水無香”(此幅已發表於圈子)。行草書,已經將字形變化,一豎也彎曲,水的豎鉤也有彎曲,這是講曲中求直,水的左部收緊,右部開張,形成疏密的變化。無字減化為三豎,第一豎採曲,二三豎採直,長短有差別,第三豎的末尾運筆有停頓,出方筆。另外可以看運筆的牽絲,看“氣”的連貫,香的兩點“斷”,叫筆斷意連,氣還是貫通的。

總之書法是有法可循(特別是行草書),疏密,粗細,方圓,曲直,連斷,牽絲,避讓,氣脈,這些法又因書家的學養,稟性的差別而形成中國書法的獨具特色,書如其人,通過書法可以看到書家寫時的運筆過程和狀態。

囉嗦了這麼一大堆,我也不知道什麼是書法,權作引玉之磚,歡迎方家在評論區點評,交流。




順其自燃


其實,何為書法,本很簡單,是人們自己把它弄複雜了。筆者認為,何為書法,含廣義與狹義之分。廣義書法指“書法作品及用各種手段和技法去表現書法作品的藝術性的方法之統稱”;狹義“書法”,則是專指“書法作品”或專指“表現書法的藝術性的手段和技法”。何為書法作品呢?筆者認為,“凡是用各種材料在各種載體上所記載的人類文字符號,都可叫書法作品”。這裡所述的各種材料,含筆墨等,載體指竹簡、石碑、紙張等。

該定義,用“藝術性”來概括優秀的書法作品特質,很好的解決了書法美與醜的辯證關係;同時,該定義釐定了廣義書法與狹義書法之區別,釐定了書法與書法作品品級之區別,也同時將書法從少數書法精品作家的特供品還位於一切書法愛好者。上述定義表明,從廣義書法講,任何人寫的字,都是書法,只是水平品級之高下區別,書法技法之高下區別矣。書法也不是漢字的專利,所有人類文字,都是書法藝術的表現對象!

關於書法之品級優劣,筆者也將有專篇加以詳細論述。

人們在評價某書法作品的優劣高低時,常把作品本身之優劣與作品技法混在一起加以評價。如某位書法大家評論說“魯迅的字很好看,但不是書法”,其本義即是說,魯迅的書法作品富有美感和藝術性,但其作品很多技法,不符合傳統書法技法之要求。這裡,就引出了另一個話題,何為書法之傳統技法?我們作書,是否一定要遵循傳統技法?筆者對此將專開一篇論述,即“書法之繼承與創新的辯證法”。

本人寫有書法千字文一文,對書法的本質與技法的關係,提出了一點粗淺看法:美為書宗,書以技勝。感興趣的讀音可細讀下文:

書法千字文(兼論書法之辯證法)

泱泱華夏 五千文明 書法瑰寶 唯吾獨馨 天地有道 曰陽曰陰 書道同理 是為辯證 書之靈魂 或醜或美 書之演變 繼承創新 書之研習 或創或臨 書之技法 藏露轉停 書之成敗 內因外因 書裡書外 其藝其人 對立統一 莫不辯證 欲究其詳 請君細聽

書有美醜 日有陰晴 以美為標 以醜為鏡 上古結繩 聖人造字 象形同畫 便以記事 篆楷隸草 歷數千年 發展演變 因美傳承 書之為美 萬言難評 駭獸之姿 鸞舞之形 輕如蟬翼 重若崩雲 書評萬言 勿弄高深 書藝殿堂 雅俗共進 美為書宗 書以技勝技為宗用 宗為技本 無技求宗 無翅之鷹 因技廢宗 留水棄嬰 以美為宗 爭論可休 以美為宗 謗誹可停 書之優劣 美醜為標 書之品級 美醜為憑 人有千姿 美有萬儀 或正或險 或嬌或媚 或剛或柔 或醒或醉 醜之極處 便是極美 辯證統一 書藝智慧 百花齊放 書業盛會

繼承創新 辯證勿忘 書藝千年 源遠流長 前人智慧 浩如海洋 歷代佳作 巨人肩膀 不求繼承 實難想象 顏體有筋 歐體嚴謹 柳體有骨 趙體輕盈 書藝萬千 關鍵有二 一曰筆法 二曰字形 筆法弗顏體有筋 歐體嚴謹 柳體有骨 趙體輕盈 書藝萬千 關鍵有二 一曰筆法 二曰字形 筆法弗精 雖善猶惡 字形弗妙 雖熟猶生 史之書作 燦若星辰 技法無窮 均需繼承 繼承之貴 活學為上 承其技法 承其根本 繼承為名 禁這止那 裹足雷池 實乃僵化 只講繼承 不講創新 有如軀殼 缺失靈魂 書以表意 大膽創新 千姿百態 方能興盛 創新為名 頂頭怪狀 實為譁眾 絕無生命

內因外因 亦為辯證 書如其人 心為內因 人有善惡 意有鬧靜 智有高下 德有邪正 欲美其字 先修其心 筆墨紙硯 是為外因 筆有粗細 墨有濁清 紙有厚薄 硯育萬形 無米之炊 巧婦難行 魯班之技 尚需利斧 學書切記 精益求精

臨摹自創 同為辯證 書藝如拳 套路先練 學書同理 需先臨貼 只創不臨 到老不全 只臨不創 終身機械 臨創結合 方能行遠 臨貼之初 須先選貼 墨海選珠 須選自愛 初練選貼 宜練正楷 唐初歐虞 平正險絕 折筆瘦勁 豐腴圓轉 顏體內斂 行筆雄健 柳趙丰姿 各具鞦韆 臨貼之初 宜先讀帖 一點一畫 細觀細揣 輕重徐疾 起收停旋 均具其妙 萬化千變 臨貼之要 形意均兼 欲揣其意 先察其形 廣覽眾觀 一貼精臨 蜻蜓點水 書技難成

書技萬法 實難盡言 粗細輕重 均須深研 書技之要 主在用筆筆法之妙 鋒為其源 或藏或露 或方或圓 橫豎撇捺 提按鉸轉 出神入化 多在筆尖 結字結體 筆法之妙 鋒為其源 或藏或露 或方或圓 橫豎撇捺 提按鉸轉 出神入化 多在筆尖 結字結體 千人千態 用筆之法 千古不變 正楷如立 形態穩健 中鋒行筆 回鋒自然 結體規整 比例調勻 避讓有度 接恰呼應 筆到意到 落筆如神 行草流暢 結體穩奇伸縮簡化 執筆懸起 八面出鋒 長鋒用筆 紙上調鋒 如履平地 剛柔相濟 用筆輕細 中側並用 重視貫氣 錯落有致 自成一體

書裡書外 其藝其人 書以人貴 人以字名 書道千年 名家如星 以書楊名 大海撈針 以書啟智 以書怡情 無窮之妙 實難言盡 古墨飄香 絕慮凝神 心隨筆走 筆有心聲 矯若飛龍 飄若浮雲 如入瑤池 似如仙境 鐵書銀鉤 冠絕古今 千言陋語 難成其文

(本文著作權 歸作者所有 任何抄襲 拷貝 複製 出版 翻印等,都屬於侵權,作者將追究其法律責任)

(筆者將就上述書法問題,用二至三年左右時間專篇論述,借今日頭條這個好平臺與讀者諸君分享,敬請關注。)


釋善慈


漂亮的字不一定是書法,書法作品也不一定符合世俗眼光裡的漂亮。

學會寫字很容易,但書法是藝術創作,要有專業具體的深入瞭解,比較深的認識,形成自我創作,才能稱之為書法。

如果完全就是現實生活裡應用,寫字只是一種現實活動,寫得再漂亮也和書法沒關係。縱觀歷代遺留下來的文字,殷商武丁甲骨文明朗悅目,周代金文格外重組織,秦篆雄秀,漢碑富於繁複變化,魏晉行草從容和婉,唐代楷書端麗莊雅……動人之處都在精神。

字寫得再漂亮如果沒有精神,呆俗無趣,也就和書法一點關係沒有了。寫字寫得漂亮莫過於名流之俗字,藝術家的美術字,其實也都和書法沒什麼關係,書法的講究太多,運筆結體的變化也不是呆板的照規律去做。多臨帖也就是多會摹仿一些古蹟,這也並不是書法。寫的人多,思考的人少,繼往開來還得綜合思考,又有取古之長的能力,所謂自創一派的胡亂塗抹就更稱不上是書法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