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象席地而坐》榮獲金馬獎,胡波:愛,是一場黑暗旅行

《大象席地而坐》榮獲金馬獎,胡波:愛,是一場黑暗旅行

如果把人的一生比作一場旅程,那麼,此人抵達終點的方式很可能會改變他一生中諸多事件的意義。大多時候,被清除、被遺忘,以及偶爾——被審視、被記憶。

距胡遷的離開並不太久,但他暴裂的離場方式至少促成了一件事的轉變,那就是他留下的一部電影《大象席地而坐》終於被諸多觀眾所知曉。

《大象席地而坐》榮獲金馬獎,胡波:愛,是一場黑暗旅行

雖然,對於這部電影以及他對於電影曾持有的信念,他已經無法提供任何闡釋。任何想從他的人生際遇裡尋找答案的人,最終只能——也最好是回到他的電影和小說——獲取一些個人化的解讀。

“滿洲里有一隻大象,它整天就坐在那兒。”

電影在一片白茫茫的雪地中開始。鏡頭運動緩慢而凝滯,帶領觀眾從一片虛無之地移往另一片虛無之地。與此同時,四個人依次從睡夢中起身,坐著,就這樣電影中的一天開始了。

這部電影講了四個在日常生活中陷入絕望的人——胡波曾這樣介紹《大象席地而坐》。事實上,只有當觀眾跟隨四個人結束這一天的生活,回望電影的開場鏡頭時,被隱藏的意義才昭示出來:大象席地而坐,從來不是遠方的奇觀,而是身陷囹圄的人自身的隱喻。

《大象席地而坐》榮獲金馬獎,胡波:愛,是一場黑暗旅行

電影中的四位主角,無疑是最具現代性的人物樣本,也是胡波小說人物的電影版本的延伸:和母親關係緊張的單親少女,和學校發生對抗的青春期少年,遊離在社會邊緣的問題青年,被家庭驅逐的孤寡老人……電影截取的一天,始於人物深陷泥沼的生活常態,突然墜入更深的生活絕境,據此引發的對痛苦深刻的私人體驗使他們開啟了對自我、對世界的反思和質疑。

隨著電影的情節推進,我們發現四個人精神深處的內在聯結:當他人為了維護自我利益而向他們發出非難時,他們卻因為某種愛(韋布對同學的信任,王金對於孫女的愛,於城對某女孩的迷戀,黃玲對母親的保護)而喪失了反擊能力,從而陷入進退維谷的境地,無言地經受著生活的磨難——他們尚未被這個自私、功利的社會所異化,他們因沉默的愛而倍顯高貴。這也是胡波定義的愛:愛是沉默著的行徑與犧牲。

尤其悲哀的是,正是此種愛使他們淪為被世界驅逐的一群人。因此,他們在大象身上看到了自己的身影。他們決意去滿洲里看一看“大象為什麼坐在那兒”,實際上,這旅程並非為了尋找虛幻的出路,而是對自身處境的反思。

《大象席地而坐》榮獲金馬獎,胡波:愛,是一場黑暗旅行

這是一趟註定虛無的啟程,甚至在旅程開始之前,他們已經得到了答案:

王金:“……你站在這裡,就是你現在站的這個地方,然後(王金指向遠處),可以看到那邊一個地方。你相信那裡很好,比這裡好。但你不能去,你不去,才能解決好這裡的問題。”

(《大象席地而坐》臺詞)

《大象席地而坐》榮獲金馬獎,胡波:愛,是一場黑暗旅行

他們分明清楚地認識到了這一點,卻仍舊選擇了那條註定無功而返的旅程。當夜晚降臨,風景隱退,人會在徒勞的旅程中相遇併產生真正的精神聯結——這是失落已久的人類之愛。 雖然,這愛必將會經受一次次失敗,又一次次重新艱難地開始……正如人們在微弱的光線裡笨拙地傳遞著毽子,卻無奈毽子一次次從空中跌落。籠罩它們的是大巴虛弱的光線。光線細瘦,卻像利斧,劈開了這個世界的黑暗——我們得以看到某種光的可能,愛的可能。而大象傳來的嘶鳴彷彿神蹟,銜接了空間與時間、詞與物的斷裂。

《大象席地而坐》榮獲金馬獎,胡波:愛,是一場黑暗旅行

生活在斷裂感中,這是胡波貫穿在所有創作(電影、小說、戲劇)中的思考——最真實的痛苦來自人與人關係的斷裂、人與世界的信任的斷裂。

“不同文明程度有不同文明程度的規律和計劃,高級可以連同低級計劃吞噬掉。這些的區別就是二百年。二百年是文明的區別,一百年是國家的區別,幾十年是家族與個體的區別。層,就是這麼形成的。”

胡波的幾本書集中呈現了在文明斷裂的社會中生活的人的虛無與絕望。並且在不同時間階段對這一問題作出的不同回應:《牛蛙》(2015年)藉助荒誕的謎題(“表姐為什麼嫁給牛蛙”)來探尋世界的真實,而《大裂》(2016年)藉助挖掘黃金的旅程為當代年輕人陷於精神痛苦的出路賦予一個明晰的外部路徑,而在他最後一本書《遠處的拉莫》(2017年,《大象席地而坐》完成後)中,他索性虛構了一幅末世圖景,試圖在文明毀滅後尋找重生的可能。然而這一階段的胡波無疑變得更絕望了,甚至,他一度信任的文明所能提供的出路也被徹底否定:

“人們最先拋棄道德,接著是情感,最後是信仰,剩下廢墟般的軀殼。……這個民族早在大遷徙之前就已經拋棄了道德,信仰更無從談起。……那些聰明人,從古到今追求著智慧的人,他們令文明得到進化,逐利使文明擴張,擴張代表著侵蝕、封鎖、殺戮,然而仍有奔赴向智慧的人,一切糟糕的結果由他們而起,他們進化著文明的同時,讓更野蠻的力量得以無限擴張。這從來都不是雙刃劍,一直都是通向此刻的必然。”

《大象席地而坐》榮獲金馬獎,胡波:愛,是一場黑暗旅行

胡波是一個在小說裡面很坦誠的人,他對自己的剖析或者袒露到了一種相當勇敢的地步,這種坦誠和勇敢,是大多數人都不具備的。胡波喜歡在他的作品中直陳觀點,按照文學創作傳統,這似乎不算是一種高級的寫法,但其出色之處卻在於,他能說服讀者,讓他們喜歡聽他說這些很喪的話,能揭示出一些不坦誠、不勇敢之人無法看到和抵達的黑暗之處。

《大象席地而坐》榮獲金馬獎,胡波:愛,是一場黑暗旅行

《大象席地而坐》獲得金馬獎最佳劇情片獎。

24歲的金馬獎提名候選人之一一一彭昱暢神情堅毅卻又滿懷柔情的帶著胡波的母親走這段路。臺上人滿懷柔情,臺下人早已淚目。

導演你看,如果是你,多好!

有人說:《大象席地而坐》若能早日公映,每個人給胡波四個小時,讓他活下來,活得更久些。 ​

對於胡波而言,愛,是一場黑暗旅行。

而我們想告訴你:這個世界,至少沒那麼糟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