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遺+旅遊”:在對的時間,遇見對的你

今年“五一”重新調整為小長假的消息一出,相信不少人已經把制定出遊計劃提上了日程。假期去哪玩?玩什麼?隨著旅遊成為大眾幸福生活的必需品,人們出遊顯然已經不再滿足於看山看水,而要感受目的地不同形式的文化與風俗,體驗當地居民不一樣的生活方式。

近年來,隨著非遺保護傳承意識不斷深入人心,旅遊市場也自發地關注到“非遺+旅遊”的市場潛力,包含非遺元素的旅遊產品和線路不斷湧現。在文旅融合、全域旅遊和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背景之下,“非遺+旅遊”迎來了難得的發展機遇和更廣闊的市場前景,與此同時,新的市場機遇也對這一細分領域的產品研發、路線優化和服務供給提出了更高要求。

想要懂你不容易

以傳統節日、民俗、傳統手工技藝、傳統表演藝術等為代表的非遺,是反映不同地區民眾世代相傳的價值觀、審美觀,呈現民眾社會生活和情感表達的重要內容。非遺的體驗性、文化內涵與旅遊有著天然的密切聯繫,相關調查顯示,目前市場上絕大多數的旅遊線路都包含非遺內容。

“非遺+旅遊”:在對的時間,遇見對的你

“在給外地來京的遊客提供具有地方特色的旅遊產品時,除了參觀景點景區,我們還希望能夠加入非遺的內容,從而提升線路的文化品質。”北京旭冉假期旅遊有限公司總經理吳春林說,“但當前比較棘手的問題是我們的導遊在給遊客講解非遺項目的內涵和特點時比較吃力,更多的時候導遊是依靠個人興趣自發地進行信息蒐集和學習,對他們缺乏系統性培訓。”

“如果以‘非遺’為關鍵詞在攜程網進行檢索,得到的結果有近百條,既有不同類型的非遺展示場館,也有主打非遺主題的旅行線路。”北京攜程國際旅行社業務副總經理劉亦騰說,當前,絕大多數的線上旅行服務平臺對於非遺內容的呈現都是標籤化的,並沒有形成主題,旅遊從業人員對於非遺的瞭解和認識還有待深入。

廣東省廣州市非遺保護中心辦公室主任黃豔說,近年來,曾有許多當地的旅行機構找到該中心談合作,“儘管我們十分積極地向他們推薦了可供選擇的非遺項目和有參與開展旅遊潛力的傳承人群體,但當旅行社意識到在合作中他們需要自主研發和設計旅行產品和路線,需要承擔一定的開發成本和市場風險時,他們大多數選擇了知難而退。”

勢能正在逐漸積聚

要想將不同類型的非遺展示、體驗資源串聯起來整合成有品質的旅遊度假線路或產品,對於普通的旅行產品開發者而言要求較高,但要創新總要有人敢於向前踏出一步。

為了摸準大眾文化旅遊消費的新趨勢,凱撒同盛旅行社(集團)有限公司副總裁郭靜說他們曾經做過一個調研,“品質、涵養、興趣、參與、過程、匠心、國風”7個方面的消費導向是用戶對於旅遊產品給出的反饋。

“以往我們追求的是‘購物或體驗的量’的疊加,而如今人們文化消費追求的是‘感性和知性的質’的拓展。大眾希望在旅行體驗中得到精神層面的收穫,這就要求旅遊市場要提供更有文化質感的項目,非遺就是一個很好的切入點。”郭靜說,他們陸續推出了“時光茶路”茶文化系列講座、“旗袍芳韻”傳統服飾文化與剪裁課程等圍繞“琴、棋、書、畫、詩、酒、茶”等主題的沙龍和培訓課程,受到了會員的歡迎。

其實,除了旅行機構,許多地區和力量都在為推動“非遺+旅遊”積累勢能。比如,在廣東廣州和浙江溫州,當地非遺保護部門已經培育了一批適宜與旅遊結合的傳習所、工作室和有潛力參與旅遊推廣的傳承人群,開發了相應的非遺體驗課程。在貴州、四川、重慶、雲南等地,許多非遺傳承人、非遺項目保護單位和非遺展覽展示園區也在積極配合研學機構和旅遊機構開發設計具有互動性和適合向大眾普及的非遺體驗活動。非遺主題線路的設計也成為一些文化傳播公司瞄準和正在拓展的新興業務。

值得一提的是,在中國非遺傳承人群研修研習培訓計劃和傳統工藝工作站的推動下,由廣大非遺傳承人創作的既具有地方特色又具有設計感、實用性的非遺產品也將為旅遊商品的開發和供給注入新的活力。

推進雙向良性互動

對於推進“非遺+旅遊”,知名民俗專家、中國社科院榮譽學部委員劉魁立認為:“非遺與旅遊的良性互動將為非遺的展示傳播帶來多層面的有益作用,如有利於社會大眾對非遺產生更好的價值判斷,培養和提升人們對非遺的情感,為非遺傳承發展吸納‘後備軍’。”同時劉魁立也提醒,並不是所有的非遺項目都適宜與旅遊結合,“非遺+旅遊”應該以不影響非遺本身的保護實踐為原則,“比如,遊客可以去北京的宮毯廠參觀宮毯傳承人制作宮毯的全過程,但涉及傳統婚俗類的非遺項目就不適合‘表演’給遊客看,應該尊重民俗項目的嚴肅性。”他說。

“非遺+旅遊”:在對的時間,遇見對的你

江蘇蘇州工藝美術職業技術學院手工藝術學院院長趙罡認為,在非遺主題旅遊產品的開發中應有文化學者和非遺保護工作者的積極參與和配合,各地文化部門應有意識地梳理出適宜與旅遊對接的非遺資源清單。

前不久,在文化和旅遊部非遺司的積極組織下,“非遺+旅遊”專題培訓班在北京舉行,來自全國30個省區市的旅行社和旅遊企業相關負責人共計60餘人參加了培訓。可以預見,未來,非遺和旅遊的雙向互動將愈發深入。(轉自華夏經緯網 圖片源自網絡)

喜歡的關注:嘉瓏文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