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梅一中掠影

當日二程門下士,獨分此道過來南。百年世事相傳處,書院天生著劍鐔。” 代 的《延平書院落成柬諸友》這首詩,恰到好處地提點了後世黃梅一中百年風采的深刻內涵。黃梅一中作為黃梅近現代文化教育的見證者,正繼往開來地延續著黃梅文化百年風華的生命力。

黃梅一中掠影

如今的黃梅一中坐落於黃梅鎮黃梅大道東段,背枕伏虎山,東臨西河橋。初訪黃梅一中,呈半月形的校門赫然矗立眼前,“湖北省黃梅縣第一中學”十個蒼勁有力的大字鐫刻在校門上方,整個校門展現出宏偉壯闊的氣象,彰顯出有容乃大的氣量,給人極大震撼之感;從校門筆直延伸著一條柏油路,直通黃梅一中圖書館(黃梅一中校史館所在地),在鬱鬱蔥蔥的香樟樹的陪襯下,見證著黃梅一中百年曆史的始終;校園大道左邊的體育場深於根基,右邊的體育館突於檯面,寓意著黃梅一中多難彌堅的精神;三棟教學樓的並排而列,學子逐級而上,步步高昇,顯示了黃梅一中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成效;而鬧中取靜的濯纓園,更在曲徑通幽的一隅展現一中人的柔美和含蓄……這一切難以言傳,唯有意會。

2012年,我有幸作為一名一中教師,參與了黃梅一中的百年校慶,才更有機會領略、見證百年一中的風采,才讓我更加欽服於它的成長,敬佩於它的堅強,仰慕於它的興盛。

1912年,民國肇始,求強思變,創辦新學成為時代潮流,作為黃梅一中前身的黃梅調梅書院異名,新型中學應運而生。從1913年,學校遷入文昌閣(俗稱八角亭),與黃梅縣高等小學合署辦校,到1949年新中國成立,黃梅一中的辦學歷程,可謂篳路藍縷。最可恨也最令人扼腕的是1938年,八角亭被日寇飛機轟炸,中學被迫解散,學校停辦。戰爭造成的不幸,滯緩了黃梅一中的發展速度。

新中國成立後,學校獲得新生,建校百年來,幾代一中人艱苦奮鬥,求真務實,探索創新,推動了學校持續發展,上世紀60年代初,一中贏得“鄂東明珠”美譽,2004年被命名為“湖北省示範中學”,成為湖北省首批命名的重點中學之一。1996年以來更連續奪得黃岡市教學質量“創新獎”、“特別優秀獎”,步步攀升,始終未斷。

風華萬千的歷史也許是黃梅一中不可或缺的內涵,但是持之以恆的努力和追求卓越的信念,才是黃梅一中更上一層樓的關鍵。

黃梅一中掠影

本世紀以來,黃梅一中立足實踐,兼容幷蓄,確立了“一切為了學生終身可持續發展”辦學理念,堅持以“特色立校、依法治校、科研興校、改革強校”為辦學思路,形成了“勤學奮進、求實創新”的校風,“敬業愛崗、嚴謹求是”的教風,“尊師好學、自律有恆”的學風,教育質量穩步提高,辦學特色日趨鮮明。

春風化雨,甘霖潤澤,黃梅一中素以學風濃、教風正、質量高聞名遐邇。作為一名一中人,我也確確實實地見證這一切,多年來,學校不斷著眼學生終身可持續發展,始終堅持以生為本,大力推行素質教育,致力課程改革,為學生素質的提高提供充裕的時間、廣闊的空間、自主發展的平臺;不斷堅持德育為先,德才兼造,通過開展假期社會實踐、成人宣誓、瞻仰烈士陵園等活動,讓學生進工廠、到社區、入農戶,引導學生在具體情景中豐富體驗,在生動實踐中歷練提高,形成了以體驗式、實踐性為特徵的德育教學理念;不斷創新育人方式,全面拓寬育英渠道,對學生全面開放閱覽室、電子閱覽室、計算機室、天文臺、體育場所等公益平臺,開展文化藝術節、體育運動會、選修課、地方課、活動課、課外活動等活動,拓闊了以開放式、自主性為特色的教學渠道。

回顧黃梅一中的歷史,再回想自己曾經有幸執教三載於斯,倍覺榮幸。記得有一次,在校園漫步,遇見一中柯耀強老師,無意間聊起自己和黃梅一中的情緣,柯老師說:“從一中出來,再回一中,才會由衷地發現,這是最美好的淨土”。的確,只有這樣的淨土,才能像雷池溼地一樣淨化黃梅的空氣,才能長興不衰地孕育出黃梅文化的碩果。

還記得百年校慶之際,“湯用彤紀念館”剛剛奠基,而如今卻已然成為校園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他的到來不但是黃梅一中乃至黃梅文化的一次總結,更是黃梅一中和黃梅文化站在巨人肩膀再出發最好的宣告。

黃梅一中掠影

荊楚多名士,東南尤為盛。作為一個外鄉人,我對黃梅一中的印象始於仰慕,繼以見證,持續於沉迷,從第一天踏足這片神聖的文化之地,我便和出入於黃梅一中的眾多學子一樣,帶著濃烈的校園情結,被她輕輕地、濃濃地吸引住。也許這宏偉的建築,濃烈的氛圍,更讓我這他鄉之客享有一種賓至如歸的慰藉。

黃梅一中掠影

鄉野黃梅她立足黃梅,服務大眾,傳播文化,記憶鄉愁,搭建橋樑,服務經濟發展。《鄉野黃梅》由鄉野黃梅文化傳媒承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