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記憶:走過這條滿溢著文藝範的蕪湖路

文圖整理 知行

合肥記憶:走過這條滿溢著文藝範的蕪湖路


蕪湖路遮天蔽日的梧桐

風吹落葉,雨滴梧桐。提到合肥最美的一條路,蕪湖路必定是繞不開的,它因道路兩邊密集的法梧而成為合肥一道靚麗的城市風景。蕪湖路,也是合肥最有歷史人文底蘊的一條路,包公園、大鐘樓、省圖書館、安徽大劇院、老七中……漫步其中,每個老合肥都懷有深深的情感。

合肥記憶:走過這條滿溢著文藝範的蕪湖路


上世紀70年代蕪湖路上的合肥七中

合肥記憶:走過這條滿溢著文藝範的蕪湖路


位於蕪湖路西段的合肥市第四十八中學老校區,建於1957年

1935年的合肥,還稱不上為城市,只是皖中地理座標上一座落寞黯然的小縣城。在它的南郊,建成了一條東西走向的鄉野土路,即是今日蕪湖路的前身。在那個物質窮乏匱缺的年代,百姓對於城市公建的要求幾乎沒有任何的奢想漣漪,僅這一條鄉野的土路已然是合肥這座小縣城版圖外延擴張的瘋痴暢想。


合肥記憶:走過這條滿溢著文藝範的蕪湖路


曾經的蕪湖路路面坑窪斑駁

解放以後,為了方便車輛向建設中的佛子嶺水庫運送材料,當時的安徽省公路局對蕪湖路進行了首次改造。根據《合肥市城市建設志》記載,當時的蕪湖路還被稱為“南郊公路”。1952年,皖南、皖北合併,合肥正式成為安徽省會,城市發展速度很快,老城區改造日新月異,城外向東向南擴展了大片新區,拓展和新建了不少道路。1955年,曾經的南郊鄉村土路經改擴建後,正式定名蕪湖路,東起明光路南段,西至金寨路北段,道路總長約3100米,是合肥市老城區內一條東西向的重要幹道,更成為合肥市首批大建設竣工道路。在合肥當時的幾條主幹道之中,是相對比較寬闊的一條,甚至比長江路要寬得多。隨後的多少年來,它也一直是省城的一條“名馬路”。


合肥記憶:走過這條滿溢著文藝範的蕪湖路


秋日的落葉也是蕪湖路美景

上世紀50年代,時任合肥市委書記的李廣濤同志從南京引入法國梧桐作為行道樹,種植在當時合肥的前大街(今長江路中段)和東大街(今淮河路東段)上,1955年改造後的蕪湖路兩邊也開始遍植法國梧桐,從此漸漸成為合肥一條極具特色的景觀大道。不過到了2005年綜合改造蕪湖路期間,法國梧桐去留問題曾經成為一大難題,最終在媒體聚焦,合肥市民意見徵集後,蕪湖路的法梧得以保留了下來。

合肥記憶:走過這條滿溢著文藝範的蕪湖路


省三建公司大院內標註延安路的門牌

“文革”開始後,蕪湖路和合肥大多數路段一樣,被改成富有革命色彩的名字。當時的中國有很多地方有“延安路”,合肥也不例外,“延安路”由此取代了“蕪湖路”。相對應的,位於路東的孝肅橋也曾被改名為“延安路橋”,直到今天,這個名字還仍然存在一些老人的口中,“延安路橋”附近的菜油廠更在上個世紀,更給途經這裡的“老合肥”們留下了不可磨滅的氣味印記。今天,若可以走進蕪湖路邊的一些老單位筒子樓,在牆壁上還能找到“延安路”的門牌。一直到1987年改革開放時,延安路才又改回原本的名字“蕪湖路”並沿用至今。在如今快速發展的時代,“延安路”這個帶著特殊歷史意義的路名,也漸漸地被淡忘了。


由於交通流量的增大和沿路單位的增多,到上世紀80年代中期,蕪湖路已成為一條長3400多米的林陰大道,成為省城馬路中的“領跑者”,沿線遍佈公園、機關、學校、商業網點、居民小區,道路兩側法梧林立,景點眾多,從始建於宋代的孝肅橋,到全國著名的包公園;從曾經的合肥城市名片大鐘樓,到安徽大劇院;從100多年曆史的安徽省圖書館,到合肥市最具歷史人文底蘊的道路。


合肥記憶:走過這條滿溢著文藝範的蕪湖路


孝肅橋水波盪漾

古廬州水多,自然橋也多,但一座橋和一位歷史名人包公聯繫在一起的,這可能是絕無僅有。位於蕪湖路東段的孝肅橋歷史上幾度修復,幾度重建,幾度易名。這座小型河道簡支橋樑長 53.2 米,橋面寬 16.5 米,最大跨度 20 米,橋下淨高 8 米。始建於宋代,嘉慶八年的志書上記載該橋名為“通津橋”。光緒十三年為紀念宋朝名臣包孝肅公命名為“孝肅橋”。1964 年合肥市政府改建該橋,命名為“蕪湖路橋”,中間曾改名“延安路橋” 1990 年合肥市政府將該橋名恢復為“孝肅橋”。


合肥記憶:走過這條滿溢著文藝範的蕪湖路


上世紀70年代的合肥地標——大鐘樓

“大鐘樓”則是合肥人的通俗說法,其實它的全名應該叫作“合肥長話通信樞紐工程”。 曾經,大鐘樓作為合肥的城市名片出現在合肥的宣傳畫冊上、出現在中央電視臺天氣預報的合肥圖片中、出現在與合肥有關的各種場合的報道中。這座於1975年建造,淨高82.55米的城市地標,是當時合肥地區的最高建築。過去的半個世紀裡,從早上6點到晚上9點,每逢整點就會奏響《東方紅》樂曲。整個老城區都可以清晰地聽見,合肥的糧票和商品包裝袋上,都有它的身影。


合肥記憶:走過這條滿溢著文藝範的蕪湖路


夜晚的安徽大劇院

在大鐘樓的斜對面,就是被譽為安徽“人民會堂”的安徽大劇院。早在1958年,安徽大劇院的前身安徽省人民劇場就動工建設了。其間几上幾下, 1986年元旦投入使用。作為安徽省的“藝術殿堂”,國內外著名藝術表演團體和藝術家紛紛在此登臺獻藝,就連1990年的央視首屆元宵晚會也是在這裡舉辦的;而作為安徽“人民會堂”的安徽大劇院,多年來一直承擔著安徽省委、省政府等重要會議和重大慶典演出活動的服務接待任務……


合肥記憶:走過這條滿溢著文藝範的蕪湖路


上世紀60年代初剛落成的安徽省圖書館

合肥記憶:走過這條滿溢著文藝範的蕪湖路


規模宏大的安徽省圖書館

在包公園的西邊綠樹從中,掩映著一排綠瓦白牆的中式建築——安徽省圖書館。這座史建於1913年的中國較早公共圖書館之一,前身是安徽省立圖書館,後因戰亂,幾度遷移,曾是安徽省的標誌性文化建築,目前總建築面積達到3.69萬平方米,藏書達到240萬冊,閱覽座位1400餘個,尤其在徽州文獻收藏方面更是獨樹一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