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為農村人,你知道你老家有多少田地嗎?

鄉小農


身為農村人,你知道你老家有多少田地嗎?

我這裡是湖南永州的一個小山村,整個村子總人口三百左右,地處丘陵地帶,總耕地面積100畝左右,20多年前,村子人數少,人均耕地有八分田,人均四口的耕地面積為2.4畝,自從97年重新分地後,人均耕地只有3-4分田了。

當年農村窮的時候,2.4畝田中,至少大半都要種植水稻,當年的水稻畝產六七百斤左右,糧食收穫後,一部分上交糧庫,剩下的勉強應付溫飽,然後再種五六分田的菸葉,當時菸葉價格一兩塊錢一斤,為了幾分錢的差價,挑著菸葉走幾十裡的路去隔壁鎮上去賣,一年的收入很有限,甚至給我和妹妹讀書交學費都有著很大的壓力。

後來隨著村裡的年輕人大量出去打工,我爸媽就開始租別人的農田,那個時候農田可是非常值錢,因此承包費非常貴,十多年前一畝田的承包費要600元,現在變成了150元一畝,甚至當做送人情免費耕種。

試著想想600元的承包費,如果光靠種水稻,賺的錢全給了別人,那自己還有什麼可賺?當然主要賺錢的還是靠菸葉,下一年再種一季水稻就算是抵消租金,當時因為有更多的田可以種,因此村民種田積極性特別高,隨著越來越多人去城裡打工,村裡可承包的土地越來越多,直到達到一家人種植極限,我爸媽在二十年裡,每年承包十一二畝農田,特別的辛苦。

如今我爸媽也老了,身體也吃不消就放棄繼續種植菸葉,但是還有八九畝的農田,打算種植一季晚稻。


老梁話三農


這個我還真的知道,不過在我們老家我是沒有田地的。為什麼我身為農村人沒有田地呢?因為出生比較遲沒有趕上分田地,話說我老家到底有多少田地呢?說出來大家不要笑啊,我家一共就只有一畝三分地而已。

聽我們村的老人說我們的土地是按照包產到戶的開始分地當時一個人的話有6分田地,我們村的可用田地比較少,都是按照生產隊來分地。當時人口也是比較少一個人還能分6分田地但是到了90年代的時候田地重新劃分的時候由於當時新增人口比較多,死亡人口比較少所以我們村按照當年的政策來弄的話就把我爺爺和姑姑的田地給收走了,然後我媽媽嫁到我們家裡就變成了收走一個人的田地在分一個人的田地最後我們家裡就剩下了一幕三分地了。

90年代的時候田地對於農民來說是寶貝,為了多點田地是各種層出不窮的笑話出來了。記得我們村上的一個老人說有人為了能分田地把人家老婆給罵了一頓,因為人家老婆懷孕8個月了還不生孩子搞的人家沒有分上田地。老婆也特別委屈的說孩子不出生我有什麼辦法呢?

等到了我的頭上由於出生比較遲政策變了,我國農村土地從1984年到1998年開始第一輪土地承包,到期後沒有調整,直接延長30年到2028年,也就是說,按照國家現在政策,土地承包關係將延長到2057年12月31日。三十年的土地承包期限,所以我們後來出生的小孩都沒有分得田地。


村淘農人


具體數字還真不知道,我們老家的田地在我還沒出生的時候,生產大隊就分了,我自己是沒有田地的。我們鄉一共有六個村,我們村一共有十八個生產隊,分田地的時候是按生產大隊分的,分完過幾年我才出生,據老一輩說,我們生產大隊一共有兩百多畝水田,不到四百人,後來鄉里因發展,徵收建集市市場,國家見鐵路,具體數字我不太清楚,目測有七八十畝。現在很多年輕人都外出務工,很多田地都荒廢了,真正種田的估計不到一半了。真希望當地就業政策好起來,讓更多年輕人可以回家發展,充分利用家裡的條件,發展家鄉。




鄉野網事


在2015年以前我真的不知道我們老家有多少土地,但是在我開始在家承包土地搞種植以後基本上知道了一個大概的畝數。

首先我們村裡分為東大隊和西大隊,西大隊的人比較少一些人均土地為1.55畝地,東大隊的人均土地為1.5畝地。我們家一共5口人,不過只有4口人有土地,三弟沒有分到土地!我們家又分了爺爺奶奶的0.75畝地,又繼承了我堂大爺家的土地,目前我們家一共擁有11.2畝土地!


我們村裡一共有800多人,土地在1300畝地左右!主要是自留地現在無法確定,特別是西大隊的把自己的自留地都挖成了大坑為自己蓋房墊院子拉土了!

雖然說現在的土地種植比較省事省心,但是由於我們村在分土地的時候把土地為分成了上等肥力,中等肥力和下等肥力,憑著平均分的原則導致了我們村的個家戶的土地很少有能夠超過3畝地的地塊,基本都是1~2畝地左右的地塊!這對於機械化收種都帶來了一些麻煩!因為地身太短不夠機器轉彎的時間,所以我們村裡的小麥收割基本上都是周圍村裡的收割完了才來我們村裡收麥子的!針對這個難題希望未來土地流轉能夠把我們村裡的土地能夠合成一方地,既每家可有兩塊或者一塊土地就可以了!🙏🙏


豫東小農


我的理解是南方種稻子的水田為田,北方種的地叫土地。我作為北方人,就說說我們這裡的土地的事。我村的土地是人均僅1市畝,但有五塊。


一級麥田。作為級別,是相對而言。我們是全村統一分地,只能在村內所有土地中優中選優,因此,想絕對平均不可能,能抓閹抓到稱心如意的‘’好‘’地也不可能。如果我分到的土地離你家近,你分到的土地離我家較近,在人口一樣多的情況下,為方便我們可以互換。這份地人均0.3市畝。別看少,但都把這份地當寶貝。因為旱澇保收,也就是平常說的水澆地。一年種兩季,秋分前後種小麥,芒種前後種玉米(為趕節氣,串種的時候較多)。在收麥子時因天氣變化異常,冰雹等自然災害較多,要抓緊搶收,並且還要給玉米查苗補苗。而秋收後要抓緊時間整地種小麥。因此,有一句農用語叫‘’爭秋奪麥‘’。


一級春田。這部分土地因水源條件差,但土質好,交通方便,是種植紅薯、花生、棉花等等抗乾旱作物的最佳地塊。如果說麥田是為了保證‘’吃‘’的方面,那麼,這部分土地的最大好處就是保證了種地人的‘’花費‘’。這部分地我村人均0.4畝。一般種植紅薯,棉花,大豆,花生。這類農作物的好處是在留足備用的情況下,較好儲存,並且隨時趕集賣,賺個零花錢。


還有3塊地,就是二級麥田,二級春田和剩餘的‘’孬地‘’。二級麥田和二級春田好解釋,肯定比一級差,而‘’孬地‘’你可能不明白是咋回事。所謂‘’孬地‘’,並不是真孬。一是由於地遠而孬;二是由於幾次分地後剩餘的地,要麼沒路,需要肩挑人抬,被稱為孬地;再就是土質確實孬的地。這類地包括二級麥田和二級春田,我村人均0.3市畝。一般種植大豆,高梁、穀子在秋季早熟類作物。

總之,各地各村情況不一。雖然現在都追求更幸福的生活,但都是在吃飽的前提下。所以,珍惜土地,愛護土地是我們的責任。


泰山農人3709


身為農村人,當然知道自己家裡有多少田地。

在山東,有一條不算大也不算小的河流,它的名字叫徒駭河,這條河就在我們的家鄉流入了大海。在這條徒駭河的南岸,有一個不小的村莊,就是我的故鄉。

我們村那時候有兩千口人,五千三百畝良田,是全縣出名的糧食窩,早在八十年代初期,我們村就實行了包產到戶責任制。那時我家五個農村戶口,分了十二畝半土地,每口人有二畝半。

記得第一年分了地,種了八畝小麥(還留了三畝春地種棉花,一畝半種蔬菜),第二年收了接近6000斤小麥,從此就告別了吃粗糧的日子,常年都吃上了白麵饅頭。以後糧食產量逐年提高,到九十年代初期,小麥和玉米的畝產都超過了五百公斤。

真的非常感謝改革開放的設計師鄧小平,是他讓農民生活有了質的飛躍,那時候種地雖然沒有現在這麼輕鬆,但是活的非常充實,感覺未來充滿了美好的希望。

三十多年過去了,現在老家的人口不但沒有增加,反而減少了二百多口,但是土地面積又增加了很多,因為以前的荒鹼窪地通過開發也都變成了良田,不過現在人們種莊稼的積極性沒有以前那麼高了,很多離家較遠的地塊都種成了苗木,年輕人都外出打工,種地的基本上都是五十歲以上的人了。

現在回家的次數越來越少了,但是每次回家我都會到以前屬於自己的地裡去看看,那是生我養我的地方,不管走到哪裡,我都不會忘記家鄉土地的氣息。








人已醉夢難醒


身為農村人,你知道你老家有多少田地嗎?

看到這個問題,我真的有點無地自容了,確實,身為農村人,我既然連老家有多少田地都不知道!

我父親是農村戶口,母親是城鎮戶口,他們結婚以後,父親便去了母親所在的鎮上居住,後來姐姐讀書,問親戚借了5000元,迫於還債,父母外出打工,然後我就被送回老家姑姑家寄宿,變成了留守兒童!印象當中,我感覺我家的田地挺多的,但父親始終沒有告訴我們,哪些地,那些山是我家的,那時候還誤以為在母親那邊居住,租種的田地是我家的,後來長大了才知道,所來我們只有老家有田地了!

留守兒童的命運大多數都不太好,所以學業沒有完成我也來到廣東打工了,跟著父親,這一晃就是十幾年了!我也問過父親,我們家到底有多少田地,時間久了,他自己說的都模模糊糊!我只記得早幾年,老家修建高速公路,徵收土地我們家補償了十幾萬,後來父親幫我出了一筆錢買房,就這樣在廣東漂泊的我們,有了一個可以容身之處!

在父親的意識當中,他覺得是自己的田地,永遠也跑不了,而且姑姑在老家做村幹部,什麼事情他覺得姑姑都會替他打理,就這樣老家的田地不管不問了,如果我問多了,他反而會覺得我惦記著他的田地了,具體老家有多少田地,只能等有一天回老家種地才能清算了!


希望我回答能夠幫助到你,想了解更多三農資訊分享,可以關注下我,謝謝!


水果不甜不要錢


老家多少地?這個真的沒有了,96年外出上學的時候戶口就隨著學籍一起帶走了,從那以後就徹底失去了老家的土地,說白了就是不屬於老家村裡的人了。

剛上學那幾年,村裡還沒調整土地,所以土地還種著,後來趕上土地大調整,就被村裡收回去了,從此就永遠失去了我的口糧地。

後來又過了幾年,外出上學不用帶戶口了,也就意味著土地不用擔心被收回了,不像我們這一批人,一旦離開就永遠離開了。

有人說可以遷回去,但是在那個戶口性質區分很嚴重的年代,遷回去也不會給土地了,只是空掛而已,村裡的任何政策福利都沒有。

對了忘了說了,我們村原來平均一個人大概2畝地,這幾個年有幾個國家工程從那裡走,佔了不少地,所以現在也就平均一市畝地,土地也是越來越少了,再加上蔬菜大棚建設用地增加,很多新生兒很多年了都沒分到地,足可見土地有多緊張。





蔬菜植物doctor


身為農村人,你知道你老家有多少田地嗎?

作為一個農村人,怎麼可能不知道自己老家有多少田地。開什麼玩笑呢?

我們家有多少田地,我現在都記得一清二楚。我們村是1995年重新劃分的田地,我們每個人是一畝三分地,沒有自留地。

我家當時六口人,現在屬於我家的田地是1.3*6=7.8畝。那時候說媒還流行問家裡有多少地?以地多地少來衡量村子的窮富,我們村的人為了孩子好說媒,都是統一對外報說沒人劃2畝。


後來爺爺奶奶去世,姑姑外嫁,他們三個人的地就讓我叔叔和爸爸他們平分了。我家裡又多了一畝三分地,也就是9畝1分地。不管是南地、西地,還是北地,那地都老老實實的在地裡呢?都有標準的地界石,雖然我四五年沒種了,但是要說找我家的田地,那還是分分秒就能找到。

作為一個農民,現在不能說土地就是命根子,但也是農民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老家,生我養我的地方,還有我的9畝1分地,不為別的,就因為我深愛我的故鄉,深愛我這份土地。


民工札記


小編對田地的情節向來也是很重的,現在還記得當年農村的那種種地的場景,哪年有個好收成,農民們個個都會高興的合不攏嘴。不過現在早已經麻木了,因為大多數人都不在依賴於家裡的那幾畝地生活了,這也是時代的變化歷程。

我老家這邊全是平原,村裡的土地從我記事起,始終就是在每口人1.6畝左右上下浮動,當年每三年都要動一次地,當時還叫做“三年一小動,六年一大動”。誰家增人或是去人了,土地也就跟著增減。那時分地還都是抓鬮生成,分地的時候,每家每戶都要有人跟著,拉尺子的時候都有幾個人監督看著,生怕誰家多分了一分一毫。誰家分到了良田,還會請客吃飯以示慶賀。

我所在的村是一個大隊的自然村,又被分作兩個生產隊(原來都是這樣的稱呼,至今仍然被沿用著),

一共有340口人,所有的土地約540畝,我為什麼這麼清楚呢?當年我代理過生產隊長,並做過一次土地的大動,還都是我參與計算的,也算是總指揮了。所以對村裡的田地有多少還是非常瞭解的。

現在土地好多年沒有在動過了,這也是從上次土地承包開始,村裡土地進行了化零為整,我家也就把所有的土地集中到了一起,就一塊地了,一共是8畝地,這裡面也不全是我的,還有父母的一些零頭地給了我。這就是在我老家當地一個村子土地的擁有量情況,周邊村子的田地也是有多有少,但大致也都差不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