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溪書院知多少:先後創辦書院88所,清朝時最多有69所

書院之名始於唐朝,是封建時代文人學士藏書、讀書、講學的場所,又是青年學子求知深造的學校。宋朝,理學興起,理學的研究、形成、發展和傳播,依賴書院,充實了教學內容。

南宋官學有名無實,私立書院應運而起,為全國書院大發展的歷史時期。元朝,書院山長由地方官聘請,成為官立的教育機構。清末,提倡廢科舉,興學堂,書院陸續改辦新式學堂,成為發展近代教育的重要臺階。

書院管理者稱山長,具體辦理考務者稱書鬥,書院講學者由山長聘請。到書院就學的生徒有兩種:一是已中秀才者為應鄉試,每月定期來書院聽講,送文章、詩、辭、賦請老師批改,稱文生課。二是民間俊秀弟子及十五歲以上讀完《四書》者,常年在書院攻讀,以應童試,稱童生課書院教育、教學內容,與府州縣學基本相同,主要為儒家經典。南宋以後,主要為理學教育。書院對生徒的管束,一般都訂有教規或學則。

金溪书院知多少:先后创办书院88所,清朝时最多有69所

金溪從北宋淳化五年(公元994年)至清末(公元1911年)的917年間,先後創辦書院88所。其中宋朝4所,元朝1所,明朝23所,清朝69所。在漫長的封建社會里,書院是當時的主要辦學形式和重要教育機構,成為廣大生童準備科舉考試的學習深造場所。彌補了縣學只限於生員就讀,而且員額有限的不足。對縣內教育和學術的發展,產生過深刻的社會影響。同時,在辦學過程中,逐漸形成了私辦家資、鄉辦公助、官辦民捐相結合的群眾性辦校風氣。從而為社會培養出大批優秀人才。

金溪最著名的書院有以下幾個:

櫸林書舍

金溪縣最早的書院。北宋時,由直秘閣學士黃振基創辦,位於十八都靈谷山南。黃振基生於南豐之雙井,弱冠後與弟慶基(御史)暇遊靈谷峰,見其山清水秀,地勢開闊,故卜居於此,並於嘉祐年間(公元1056年~1063年)建櫸林書舍,取立志儕身舉林之意。遂邀周鄉有志學子,自為師友,攻讀經史、諸子百家。黃振基偕其弟慶基與王安石兄弟同學於此,多取中進士,在朝為官。櫸林書舍一時名聲大振,遠近求學者甚多。

薦堂書院

南宋紹興間(公元1131年~1162年),陸九韶在陸氏義居——青田裡之前半田山上創書室。其山形狀如梭,故為梭山,世人尊稱九韶為梭山先生。其書屋名梭山老圃,又叫薦堂書院。九韶日課陸氏後裔和同村生童,並與其弟九齡、九淵互為師友,共研理學。薦堂書院為三陸理學的形成、發展奠定了基石。

槐堂書屋

南宋乾道八年(公元1172年),新科進土陸九淵回家鄉青田候職期間,在陸家老屋創辦槐堂書屋。陸九淵開講席的消息不脛而走,來槐堂拜師問學從遊者絡繹不絕。僅一年時間,槐堂弟子遍及浙贛閩粵四省。

據現存《槐堂諸儒學案》記載,前後共六十五人,都是當時的名士。陸九淵提出:“學者當量力度德”先立乎其大者”,這是他槐堂教學的總方針。所以,槐堂第一課是辨志,最後一課還是辨志,目的是教學生“學做人”。他還創造性地提出“自立、自重、自得、自成、自道”的“五自精神”,要求弟子以自學為主,謎語為次,靜坐為輔。槐堂不立學規,沒有紀律約束,高度自覺,自由問學。上下和樂,秩序井然,有靜有動,氣氛濃烈有趣。陸九淵在槐堂書屋講學期間,已建立了“心學”的雛形,為他今後一生完成“心學”體系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槐堂書院

南宋紹定五年(公元1232年),縣令陳詠之置田養士,以陸氏家塾舊額“槐堂”為名,在縣城西門創辦槐堂書院,祀九淵、九齡二先生。陸學門人、太學生傅子云任首屆山長。淳祐十年(公元1250年),縣令王中立重修。元季燹於兵,為邑人王氏所據。明天順間(公元1457年~1464年),巡按呂公臨縣,訪裔孫同倫,徵其故址,復創書院,建九韶、九齡、九淵三先生像祀之。年久傾圮。

青田書院

元大德七年(公元1303年),縣尹張居懌在陸氏故里——青田創建青田書院,塑九韶、九齡、九淵三兄弟像祀之。元季燹於兵。明正德丙寅年(公元1506),裔孫志行、志愛會族重建。

林泉書院

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邑人汪伯高以平江縣令致仕歸,在家鄉蘆河林泉汪家創辦林泉書院,親自主教,廣招本鄉學童和汪氏後裔就讀。

元州書屋

明正統年間(公元1436年~1449年),徐文在家鄉合市大耿村創辦元州書屋。其子徐瓊幼時隨父就讀於此,景泰元年(公元1450年),鄉試中舉人。天順元年(公元1457年),經會試後,在殿試中高奪一甲第二名,為金溪縣第三個榜眼,官至禮部尚書。

象山書院

明朝嘉靖十一年(公元1532年),知縣程秀民在縣城西門外二里的西升寺廢址上建象山書院,祭祀陸九淵。並於刈鵝墩置學田,以給廩食,一時文學大興。

崇正書院

明朝嘉靖二十一至二十五年間(公元1542年~1546年),知縣馮元在縣城太紫廟前重建崇正書院,祭祀朱熹、陸九淵(兩人曾到此處講過學)。明朝劉章彝在《金溪總說》裡載:“崇正槐堂,朱(熹)陸(九淵)之威儀可見”。

金溪书院知多少:先后创办书院88所,清朝时最多有69所

仰山書院

清乾隆二年(公元1737年),知縣閻廷佶倡捐,買縣城學嶺巷右邊桂氏房屋改為義學。嘉慶二十一年(公元1816年),知縣萬國榮會同儒學倡率城內善士李庭藻等,拆建成48間房的書院,並請江西學政王鼎贈寫“仰山書院”於門額,表示對陸九淵等先哲崇仰。

書院東側為先儒祠,道光十三年(公元1833年)建,是學子們春秋兩季開學時祭祀先儒陸象山的地方。為供奉祭祀宋代理學家百世大儒陸象山先生之場所。全部建築面積為1078平方米。咸豐十一年(公元1861年),仰山書院焚燬於戰亂。同治八年(公元1869年),城西善士王履亨、王履泰、王履恆三兄弟捐錢再行興復書院。光緒二十八年(公元1902年),在廢科舉,興學堂的教育改革中,知縣杜璘光會同學土鄉紳把仰山書院改為金溪縣官立小學堂,民國元年(公元1912年)又改為縣立高等小學,是當時金溪的最高學府。

柏軒書院

清嘉慶三年(公元1798年),橫源村張允昌,字柏軒,在外經商,深感知識重要,回家創建柏軒書院。書院內建有花園、魚塘,環境優雅。聘請張殿臣在書院坐館講學,有生員20餘人。後來石門鄉第八保國民學校也搬到柏軒書院,其時有學生60餘人。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柏軒書院變為民辦橫源村小,至1959年併入白沿完小。

今天的小城故事就講述到這裡,感謝您的收聽,歡迎關注微信公眾號:金溪小城,我們將會為您講述更多的金溪相關故事,再次感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