綿陽市遊仙區在歷史上是怎樣的?

中國綿陽紅


遊仙區是三國故地,古綿州治所,因東漢高士李意期仙遊此地而得名;有越王樓、富樂寺、漢平陽府君闕、碧水寺、李杜祠等人文景點。遊仙區,據晉代葛洪《神仙傳》記載,漢代雲遊天下的仙人李意期曾在這裡修煉,後人乃修遊仙觀以作紀念,遊仙之名是以得之。

自西魏至元代的700多年間,區境內曾置有“魏城”和“鹽泉”2個縣級行政機構。

魏城縣

魏城縣自西魏建縣至元初裁撤,共歷時730年。

西魏廢帝二年(553年),分涪縣地置魏城縣。

北周沿襲西魏建置不變。

隋文帝開皇三年(583年),魏城縣改隸潼州。開皇五年(585年),改隸綿州。焬帝大業三年(607年),再改隸金山郡。大業十年(614年),縣治從玉河場遷至今遊仙區魏城鎮。據唐《元和郡縣圖志》載:“(魏城縣)本漢涪縣地,隋大業十年自鹽泉井移魏城縣理此”。

唐代和五代唐、後蜀時期,魏城縣隸屬於綿州。

宋代魏城縣仍隸綿州(巴西郡)。

元世祖至元二十年(1283年),魏城縣撤銷併入綿州。

鹽泉縣

唐初置鹽泉縣,至元初裁撤,共歷時663年。

唐高祖武德三年(620年),分魏城縣地置鹽泉縣,屬綿州。《舊唐書·地理志》載:“鹽泉縣,武德三年分魏城置地。”縣治地在今遊仙區玉河鎮。鹽泉縣因縣境多鹽井,故取晉代詩人左思《蜀都賦》“家有鹽泉之井”詩句得名。

五代前、後蜀時,鹽泉縣仍隸綿州。

宋代隸綿州(巴西郡),宋末鹽泉縣已荒蕪。

元世祖至元二十年(1283年),鹽泉縣建置撤銷併入綿州。

民國二年(1913年),撤綿州,以治地位於綿山之陽,改為綿陽縣。

1976年,將綿陽縣城關鎮和城郊、開元、園藝、五一公社劃出建立綿陽市(縣級)。

1978年,撤銷綿陽縣,併入綿陽市。

1985年,改綿陽市為地級綿陽市中區。

1992年11月,經國務院批准,撤銷原綿陽市中區,以涪江中心主航道為界,分別成立遊仙區與涪城區2個行政區。 [6]  遊仙區轄涪江街道和遊仙、石馬、忠興、新橋、石板、魏城、徐家、沉抗、劉家、玉河、小梘溝、柏林、松埡、太平14個鄉鎮,區政府駐開元。

1996年,遊仙區轄1街道12鎮6鄉。

2004年,遊仙區轄6個街道,13個鎮,11個鄉。

2015年,遊仙區撤銷太平鄉、觀太鄉、白蟬鄉、街子鄉、雲鳳鄉;設立太平鎮、觀太鎮、白蟬鎮、街子鎮、雲鳳鎮。調整後,遊仙區轄2個街道、16個鎮、6個鄉。 [7] 

2016年,經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遊仙區撤銷遊仙鎮,設立遊仙街道辦事處,以原遊仙鎮的行政區域為遊仙街道辦事處的行政區域;撤銷東林鄉,設立東林鎮,以原東林鄉的行政區域為東林鎮的行政區域;撤銷梓棉鄉,設立梓棉鎮,以原梓棉鄉的行政區域為梓棉鎮的行政區域;撤銷東宣鄉,設立東宣鎮,以原東宣鄉的行政區域為東宣鎮的行政區域。





三月桃良999


遊仙區歷史上市古代綿州的治所,源自於東漢時期。相傳東漢時期曾經有仙人李意期,在此仙遊,後人為了紀念,改名為遊仙。

後來自從南北朝時的西魏到元朝的七百多年時間裡,設置了魏城縣和鹽泉縣。都歸屬於綿州轄下。

到了民國二年的時候,撤銷了綿州,改成綿陽縣。92年綿陽市中區撤銷,才以涪江為界限劃分為涪城區和遊仙區的。

遊仙區最出名的景點肯定是越王樓、富樂山和仙海湖,原來的越王樓是唐高宗的時候修的,現在這個是2000年後重修的,晚上還是挺好看的,多遠都看得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