勢如破竹 紅軍為何總能奪險關?

勢如破竹 紅軍為何總能奪險關?

劍門關

在長征中,僅中央紅軍就爬過了18座山脈,其中有5座是雪山。爬雪山固然難,其他山也未必容易。

山高必險,高山上的最險處通常都形成關隘。人稱:不過草地,不知長征之苦;不越險關,則不知長征之難。

當險關未被征服時,便是置人於死地的對頭;征服了險關之後,它又會成為臂助。長征的各路紅軍為擺脫交通工具便捷的敵軍,很少走道路方便的平原,一般都在山區跋涉,因此整個征途總與險隘為伴……

老山界: 頭座峻嶺 嘴唇碰腳跟

老山界海拔只有1860米,亦無敵人攔截,然而很多回憶錄中都談到了老山界。因為那是中央紅軍突破湘江進入五嶺山區後,遇到的長征以來第一座高山,時間為1934年12月上旬。

毛澤東的長征詩中有“五嶺逶迤騰細浪”一句,五嶺橫亙在南國大地上,老山界為五嶺中越城嶺中的一嶺,峰巒重疊,懸崖峭壁,遍山林深葉茂,人跡罕至,河谷幽深觸目驚心。人們只能走懸崖絕壁間的羊腸小徑,它如同一條細長的帶子,或伸向山頂,或墜入峽谷,曲曲彎彎隱沒在叢林深處。

剛剛經歷了湘江之戰的紅軍,到了老山界崎嶇難行之地,暫時避開了敵軍重兵的包圍,卻已經疲憊不堪,望著直插雲端的老山界,許多人有“老天爺也來作對”的感覺。先頭部隊剛爬了四分之一的山路,夜幕就已降臨。山上又黑又冷,路又窄又滑又陡,在雷公巖、百步陡等地方傾斜度接近90度。上山時,後者的嘴幾乎可以碰到前者的腳跟。絕壁上開闢的棧道、石梯則寬不盈尺,一側就是高達百米的懸崖。

爬這樣的陡坡,傷員必須離開擔架,由人攙扶著攀登,攜帶的輜重根本無法通過。折斷了腿的馬匹,成群地躺在懸崖腳下,發出痛苦的嘶鳴。

被人們視為畏途的老山界,終於被紅軍征服,指戰員們沉重的心情並未舒緩。剛經歷慘重損失,自然障礙造成的困難無形中被放大了許多。毛澤東此時瘧疾未愈,帶病翻山,並與王稼祥、張聞天、聶榮臻等人一邊行軍一邊交談,大家都痛感有更換指揮的必要。翻越老山界後,毛澤東在通道、黎平兩次會議上建議改變行軍路線,向敵人力量薄弱的貴州前進,主持軍務的周恩來接受了這一建議,從而擺脫了軍事上的兇險。

婁山關、臘子口:迂迴包抄險途“走泥丸”

長征,本身就是戰略退卻,但卻不乏紅軍的主動進攻,如江河之戰中的烏江、大渡河之戰,山川險隘之戰中的婁山關、臘子口之戰等,都是紅軍主動尋機殲敵的戰例。

從軍事地理的角度看,山脈的意義重在阻隔,而貴在有孔道可通行;河流的意義重在流通,而貴在有據點可扼守。紅軍進入雲貴邊境後,烏江、赤水河都在烏蒙大山之中,這裡屬於橫斷山系,氣勢磅礴。山路雖難行,緊要之處又有敵人把守,但紅軍主動迂迴,穿插自如,有如“走泥丸”。

1935年1月7日,紅軍智取遵義。次日,朱德總司令下達了奪取婁山關的命令。婁山關是遵義的北大門,系黔北婁山山脈的最高峰,四周山峰環立,川黔公路由南向北盤旋至關口,從兩座山峰之間穿過,形成一條狹窄的通道,紅軍如果不控制婁山關,遵義的安全將受到很大的威脅。當地守敵為黔敵侯之擔部的3個團,王家烈已經下了死命令,決不許後退一步。

1月9日拂曉,紅二師四團開始向守關之敵發起進攻。為了減少傷亡,紅軍兵分兩路,由一個營正面主攻,另一部攀上陡峭的巖壁,隱蔽向右側山峰迂迴,截斷敵軍退路。奪取婁山關的戰鬥進行了三個小時,敵人發現紅軍迂迴企圖之後,退向桐梓方向,紅軍趁勢猛追,不僅佔領了婁山關,而且順勢拿下了王家烈的老巢——桐梓,保證了遵義會議的如期召開。

臘子口之戰,與婁山關之戰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剛過草地的中央縱隊和紅軍一、三軍團只有8000餘人,又遇到長征最後一道險關——臘子口。此處是岷山山脈的一個隘口,位於甘肅省迭部縣境內,是川甘兩省的天然門戶,素有“天險”之稱。當地有句民諺:“人過洮岷山,像過鬼門關,走過臘子口,像進老虎口。”前有險關擋路,左有反動土司率領的藏族數千騎兵,右有胡宗南主力虎視眈眈,身後則是茫茫草地,只有奮勇奪關才是生路。

劍門關: 午前進攻 黃昏拿下

紅二、四方面軍和紅二十五軍也創造了許多驚人的戰績。重重雄關和峻嶺,都沒能阻擋住英勇的紅軍。

1935年3月底,紅四方面軍發起了強渡嘉陵江戰役,隨後又進抵劍門關下。劍門關橫亙於劍閣、昭化之間,控扼川陝大道,七十二峰峰巒綿延,高聳入雲的峭壁猶如刀削斧砍。山間只有一條小路通向隘口,隘口懸掛在幾丈深的絕壁中,素有“劍門天下險”之稱。在關口處有座三層門樓,上有瞭望哨,底樓裝有兩扇大鐵門,在冷兵器時代,若守關士兵關閉鐵門,插翅難過。

攻關之戰由紅四方面軍副總指揮王樹聲親自指揮。1935年4月2日上午11時,紅軍發起總攻,激戰至黃昏,全殲守敵三個團,佔領了劍門關要隘,使紅四方面軍主力能通過這裡順利西進同中央紅軍會師。

紅二十五軍長征時,也經過了朱陽關、鐵鎖關、庾家河等險峻山關,與守敵展開激戰,軍長程子華和副軍長徐海東都在戰鬥中負了重傷。此後部隊又翻越秦嶺,進入陝甘根據地。

紅二、六軍團長征時,經過烏江上游的鴨池河,兩岸山石壁立,水深浪急,十分險要,是通往黔西的要道。此外,在層巒疊嶂的烏蒙山進行的千里迴旋戰,也克服了自然界許多險隘,由於這支紅軍的許多指戰員出身於湘鄂西山區,習慣於爬山,把那些吸大煙而身體衰弱不堪的國民黨軍閥“雙槍兵”遠遠甩在身後。

點評:善於攀越 勝於敵軍

“山,快馬加鞭未下鞍。驚回首,離天三尺三。”長征中的毛澤東,對山峰有一種特殊的喜愛。

在中國共產黨人創建根據地時,山地從來是革命者的朋友,飄揚起紅旗的地方正是井岡山、大別山、大巴山……對國民黨軍來說,山區則是他們的畏途。

紅軍長征中也選擇山區穿行,正好可避開敵軍的重兵,以翻越大自然險隘表現出決心和勇氣,同時也顯示了生存技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