佔比80%的日本兼業農戶,是低農產品自給率的“元凶”?

在日本,有80%的農戶都為兼業農戶,他們在響喻世界的日本高品質農產品的打造上,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但是,也是這80%的兼業農戶,如今卻成了影響日本農產品自給率提升的重要因素。

二戰後,日本的高速工業化,使農業和工業的相對地位迅速轉換,城市中大量資本的快速累積使勞動力的邊際生產力急劇提高。當這種提高體現在功能的報酬差距上時,農業人口開始大量向城市轉移。

但是這種轉移是不徹底的。隨著經濟的高速增長,土地價格急劇上升,農地轉向工廠、公路等非農用途以獲取高額收益的預期,是農民不願意放棄土地的重要原因,甚至有些已經到城市裡工作很長時間的農民也要保留自己的土地。工業向農村地區的導入,增加了農民獲取兼業收入的機會,這在很大程度上取代了農業人口向城市的徹底轉移,是兼業農戶數量龐大的主要原因。

佔比80%的日本兼業農戶,是低農產品自給率的“元兇”?

日本與我國一樣屬於人多地少的類型,且日本耕地更為分散。這些分散的耕地基本上都由兼業農戶經營,小規模經營,農產品生產量低。為了改變這一現象,必須促進土地流轉,增加土地規模,但是卻一直得不到落實,原因有以下三點:

第一,農民意願不強。首先,有很多兼業農戶並不完全從經濟意義的角度去看待務農,而是在很大程度上將農業看作是退休後的閒暇樂趣,這種心態限制了土地所有者將土地出租的行為。其次,由於農業從業人口的老齡化,很多農村的勞動力已經沒有能力去擴大生產規模,甚至放棄耕種、拋荒。

第二,農業高額補貼。政府早期為了吸引更多的勞動力從事農業,尤其是青壯年勞動力,對農業給予了高額的補貼。這讓擁有土地的兼業農戶能夠同時獲得打工、種地、農業補貼三方面的收入,他們很難願意放棄土地,與將農地租出去,每年收取租金相比,他們寧願將土地荒廢,既省去了照料農地的花費,又能得到政府的補貼。

第三,農協高度保護。在日本,農協代表著80%的兼業農戶的利益。由於兼業農戶數量上的優勢,使農協不得不在政策上偏向於他們,以獲得絕大多數農民的支持來保證自己的政治地位。所以,對於政府想要擴大土地規模而制定的縮小補貼範圍、削弱農產品保護政策等直接針對兼業農戶的提議,農協是堅決反對的。而兼業農戶小規模、高成本的經營模式,也只有在高度的農業保護政策下才能持續。

由於兼業農戶不願退出土地,再加上有農協的維護,想要擴大土地規模、提高農產品的自給率將會很難。所以,要改變這種現狀,大幅度的農地政策改革將無法避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