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引領打造營商環境“升級版”
廈門海關、市行政審批管理局、市市場監督管理局等深化改革加快體制機制創新以推進營商環境優化提升
海滄海關副關長杜中文(左一)在中歐(廈門)班列監管一線進行業務指導。(記者 王協雲 攝)
廈門日報訊(記者 張小燕 陳泥 崔昊 江海蘋)營商環境好不好,企業心中“有桿秤”。營商環境優不優,企業用腳“投個票”。廈門這座城市要對標國際一流,優化提升營商環境,究其根本必須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今年全國兩會參加福建團審議時發表的重要講話精神:深化改革。
只有深化改革,在實踐中摸索推進體制機制創新,才能擁有“創新紅利”和“制度紅利”,才能打造營商環境 “升級版”,才能為市場主體添活力,為人民群眾增便利,為城市增強發展後勁。
當前,廈門正在努力探索如何發揮多區疊加優勢,在努力提升營商環境上下功夫。連日來,記者走進廈門海關、市行政審批管理局、市市場監督管理局等部門單位的一線窗口,採訪觀察體制機制創新給營商環境帶來的變化,深刻感受他們在推進廈門新一輪高質量發展中的新作為新氣象。
通關“提擋加速”
提升企業競爭力
昨日上午,海滄中歐班列集拼箱中心,一票由日本橫濱海運來廈的貨物接受廈門海關查驗並被快速放行,它將搭乘今日的中歐(廈門)班列前往德國杜伊斯堡,這是首批通過多式聯運方式經廈門中轉發往歐洲的日本貨物。
正在監管一線給予業務指導的海滄海關副關長杜中文告訴記者,伴隨著班列國際過境業務的日趨成熟,廈門海關作為監管部門著力以機構改革推進“放管服”,打造一流營商環境,在服務流程上進行了優化整合梳理,充分利用全國通關一體化模式和“單一窗口”,為班列提供“一次報關、一次查驗、全線放行”的通關便利。中歐(廈門)班列通過海陸空有機銜接,已經搭建起一條條連接“海絲”與“陸絲”的國際物流大通道。
“營商環境是一場系統性改革工程,其中針對法治化營商環境,我們成立了法律事務科。”杜中文告訴記者,伴隨著監管服務水平的不斷“提擋加速”,改革政策疊加效應不斷顯現,班列月平均貨運量從2015年的34標箱184萬美元,增長到2018年的994標箱3939萬美元,分別增長了28倍和20倍。
在東渡口岸,東渡海關副關長王子瓏最近正在針對如何進一步壓縮通關時間整理改革思路,其中之一就是推廣應用進口貨物“提前申報”。王子瓏告訴記者,今年廈門海關把加大營商環境改革力度作為中心工作之一,打造科學嚴密、集約高效的通關作業流程,加快釋放機構改革紅利,助力廈門打造通關效率高、口岸成本低的港口。
當前,廈門海關緊抓新海關建設的契機,全面發揮關檢融合1+1>2的優勢,一場優化口岸營商環境、提升跨境貿易便利化的行動在各個口岸現場鋪陳開來。
“聯審快批”
激發市場主體活力
昨日,全國工程建設項目審批制度改革培訓會在廈門舉行。一直以來,廈門工程建設項目審批制度改革都是全國的“先行者”“探路者”。
記者來到市行政服務中心3樓“多規合一”工程建設審批服務廳,這裡是廈門項目審批的綜合平臺,彙集了28家市級部門的163個建設項目審批服務事項。
“設置一個窗口統一管理項目申報,新設立諮詢導辦點和網上自助申報區加強窗口諮詢協調和業務指導,根據流程再造調整部門業務窗口,將幾個部門的業務窗口整合為綜合業務窗口……歷經三輪改革,大廳內部也在不斷調整變化。這些變化,折射出多年來廈門工程建設項目審批制度改革取得的顯著成效。” 市行政審批管理局科長林曉一邊走,一邊向記者講述大廳裡點點滴滴的變化。
據林曉介紹,在市行政服務中心設立項目審批綜合窗口,整合部門後臺審批業務,真正實現了“一窗受理、集成審批、平臺聯動、限時辦結”的報審模式,各單位工作人員“退居幕後”,申請人遞交材料,不再像從前一個個窗口“跑腿”,而是變成由綜合窗口為業主提供集成服務,甚至變為一個個數據在網絡上跑路。
隨著廈門工程建設項目審批制度改革的深化和推進,不少項目業主嚐到了甜頭,紛紛點贊“廈門速度”。“京東亞洲一號廈門同安物流園通過招拍掛取得用地之後,僅4個月就拿到了施工許可證。這在以前,至少需要半年,甚至是一年以上。”京東旗下廈門迅贊物流有限公司報建經理潘麗芳感慨地說。
“作為工程建設項目審批制度改革試點城市之一,今年,我們將以時不我待、只爭朝夕的衝勁幹勁,在深化工程建設項目審批制度改革、優化營商環境方面持續發力,進一步精簡審批環節,在加快探索取消施工圖審查(或縮小審查範圍)、實行告知承諾制等方面,儘快形成可複製可推廣的經驗。重點抓好社會投資項目,尤其是工業項目的保障工作,力促項目儘快落地,儘早投產,持續激發市場的活力。”市行政審批管理局副處長王秀榮表示。
“減證”“簡政”
引來商事主體註冊“井噴”
“商事制度改革後,企業在廈門辦理營業執照方便了很多。只要資料齊全,一個工作日就可以拿到執照。”滿釔財務管理有限公司註冊專員許凌燕的工作就是協助企業辦理營業執照,她對近年來廈門行政服務效率的提高感受很深,“以前辦理一份營業執照需要六個工作日, 改革後,辦證流程大大簡化,辦理時間也縮短了一半。”
推進“互聯網+政務服務”,是廈門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優化市場準入服務的重要一招。2018年8月起,廈門全市實現企業開辦時間(企業設立、公章刻制、申領發票)壓縮至3.5天以內,其中營業執照2天、公章刻制即來即辦、 申領發票1天,提前5個月完成了國務院有關壓縮企業開辦時間的部署要求。
企業開辦越來越便利,也得益於“減證”帶動“簡政”,營造了寬鬆便捷的市場準入環境。
“以前一直聽說辦理企業註冊手續多、門檻高、審批麻煩,要花費大量人力、物力和時間成本。”談起新公司從籌備註冊,到領取“多證合一”營業執照的經過,蔚來廈門區域公司總經理嚴泓帆對記者連說了三個“沒想到”:“沒想到這麼快,沒想到這麼方便,沒想到這麼簡單。”
嚴泓帆的欣喜源自2018年6月30日起廈門實施的“35證合一”政策,即在2017年首批“29證合一”的基礎上,將交通運輸、旅遊、海關、 商務等部門的35個涉企證照事項整合到營業執照上,做到“能合盡合、能簡盡簡”,實現“一照一碼”。
改革紅利不斷釋放,廈門市場主體發展始終保持穩中有進的態勢。市市場監督管理局提供的統計數據顯示,自2014年商事制度改革啟動以來, 全市新設各類商事主體51.2萬戶,五年的新設量遠遠超過了改革前三十幾年的歷史總和。
記者手記
釋放體制機制“創新紅利”
記者 陳泥
世界銀行的報告表明,良好的營商環境會使投資率增長0.3%,GDP增長率增加0.36%。形象地說,營商環境就像空氣,空氣清新才能吸引更多人才、資金和項目。
只有以刀刃向內的態度狠下心去改革,才能真正涵養出營商環境的“清新空氣”。這些年,廈門從出臺《廈門市營造一流營商環境的行動計劃》,到全面推廣實施“多規合一”改革,加大創新體制機制力度,下大氣力優化營商環境,連續打出“組合拳”。
栽好梧桐樹,自有鳳凰來。改革帶來了政策紅利的充分釋放,助力廈門經濟行穩致遠。統計數據表明,近五年來,廈門新增商事主體數量呈“井噴式”增長,增幅保持在兩位數以上。在2018年國家發改委發佈的營商環境試評價體系中,廈門從22個試評價城市中脫穎而出,僅次於北京,位居第二。
水不激不躍,人不激不奮。
花最少的時間、跑最少的路、交最少的材料、找最少的部門,貿易投資最便利、行政效率最高、服務管理最規範、法治體系最完善……要讓 老百姓和企業心中的營商環境之“最”成為現實,廈門還需持續以制度創新帶動經濟創新,著力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進一步做好簡政放權的 “減法”和“除法”、加強監管的“加法”和優化服務的“乘法”,推動改革在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取得新的突破,以企業和群眾滿意度為標尺,推動公共服務更加便捷高效公平。
以提升營商環境為抓手,廈門經濟將釋放更大活力和潛力。
閱讀更多 東南網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