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贛古道:粵東連接嶺北的重要通道

歲月悠悠,古道漫漫。歷史上移民遷徙、軍旅征戰、商貿交流、文化傳播,都與古道息息相關。華夏先民,自古就在嶺南大地上篳路藍縷,建立起溝通嶺南與中原,以及嶺南內部的交通網路。河源作為的嶺南東部重鎮,是嶺南古道網絡中的重要樞紐。境內的粵贛古道,是粵東連接嶺北的重要通道。

河源地處珠江三角洲東北緣,南接惠州,北達贛州,東連梅州,西通韶關。河源地形以山地、丘陵為主,其中山地佔53%,丘陵佔36%,谷地和平原佔11%。市域有三大臺地平原:一是燈塔盆地,位於東源縣中部、連平縣東南部、和平縣西南部;二是川南盆地,位於龍川縣南部、東源縣東北部;三是源城盆地,位於源城區及紫金縣西北部。丘陵主要分佈在三大盆地四周。河源地處東江流域,水道縱橫,連通河源與珠三角以及嶺南嶺北各地交通。東江為珠江水系三大幹流之ー,發源於江西省尋縣縣椏髻體,經江西定南、廣東和平、龍川等縣,流入河源市區,在源城區與新豐江交匯,使得河源域三面環水,宛如巨後漂流於川之上,自古有“槎城”之稱。

古代變通,主要依託水系而形成。能通航地段,則利用水運:不能通航地段,則利用河流谷地,開闢道路。河源古道正是在這一自然環境的基礎上,經過2000多年的歷史積澱逐步形成發展面成。從山間小道到河谷大道,從鄉村所小路到城鎮官道,從水上小舟到東江大船,河源通過這些大大小小、不同等級的水陸交通網絡,溝通市域內外,連接五嶺南北,成為古道會衝的樞紐。所謂“

當江贛之衝,為汀漳之障,則固三省咽喉,四州門戶。”

粵贛古道:粵東連接嶺北的重要通道

歲月際會,風雲激盪

河源古道的歷史,可以追到秦代。東江自古為中原先民南下的通道,從趙佗建龍川縣至今,2200多年,粵贛古道與東江水路一直是嶺南北接中原的重要通道,也是珠江三角洲連接韓江潮汕的必經之地。趙佗在這裡營建龍川,開拓嶺南文化淵源:王陽明在這裡建置和平,實踐其知行合一的心學理念:阮嘯仙、“東江三傑”在這裡播種革命火種,星火以成燎原。

粵贛古道:粵東連接嶺北的重要通道

熱水鎮至青州鎮古道 (供圖:二九二大隊)

客家遷徙,風俗爾雅

河源自古是客家先民遷徒的必經之路。祖祖輩輩的客家人在這裡生活勞動創造。古道沿線,城鎮村落,從蘇家到林塞四角樓,從道旁茶亭到山間石階,無不凝固著客家人的オ思和心血,無不流傳著客家人的故事和傳說。

指點江山,風流人物

趙佗作為“南下幹部第一人”,嶺南文化的肇基之功名重史冊。其後漫漫歲月,韓愈、李翱、李商隱、生僧孺、蘇軾、蘇澈、吳潛、文天祥,或謫居於此,或征戰於此,在河源大地上流連唱和,承繼著河源悠悠不絕的文脈。

粵贛古道:粵東連接嶺北的重要通道

連平縣大湖鎮古道 (供圖:二九二大隊)

物華天寶,風物薈萃

河源境內的生物資源和礦物資源十分豐富。農業經濟作物種類多。有經濟植物板栗、柿子、獼猴桃等。

歲月滄桑,由於現代交通的發展。許多古道滅在山嶺之中。連接古道的諸多橋樑、關隘、棧道、茶亭、村落,與古道一起,承載著厚重的歷史文化,成為今天河源的人文風景線。

| End |

抖音號:搜“河源旅遊”加關注

河源市粵贛古道保護與修復利用工作領導小組 編

1、內容部分來源網絡,因編輯需要文字和圖片之間亦無必然聯繫,僅供讀者參考。

2、此公眾號文章、圖片、音頻視頻文件等資料版權歸版權所有人所有,因時效因素無法一一和版權者聯繫,如原作者或編輯認為作品不宜上網供大家瀏覽,或不應無償使用,請及時通知我們,以迅速採取適當措施,避免給雙方造成不必要的經濟損失。

3、本網頁如無意中侵犯媒體或個人的知識產權,請來電告之,我們將立即予以修改或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