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人你要知道的歷史 雲南唯一的狀元——袁嘉穀

雲南人你要知道的歷史 雲南唯一的狀元——袁嘉穀

他是雲南獨一無二的狀元;

他在北京主持制定了“星期”的提法;

他一生清廉,半生顯宦卻無錢建房,“袁嘉穀故居”其實是友人幫忙建的;

他對雲南4000年史實進行了梳理,著成《雲南大事記》;

他在東陸大學任教,授課不要錢;

從封建狀元,到高校教授,這便是袁嘉穀;

中國的科舉始於隋朝,確立於唐代。雲南的讀書人,從元代開始參加全國統一的科舉考試,七百年以來,自縣試、院試、鄉試直到會試,不知有多少雲南子弟在層層考試的階梯上艱苦奮力攀登,可是直至清末廢除科舉考試,仍沒有一人登上科舉制度的最高峰。狀元的桂冠,始終與雲南學子無緣。歷史上,在長長的700多名狀元名單中,沒有云南人的名字。

雲南歷史上唯一的狀元31歲登榜首

不過,令雲南人聊以欣慰的是,就在科舉制度壽終正寢前兩年,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清政府迫於變法維新的壓力,舉行了一次經濟特科考試。經濟特科雖然也屬於科舉的範疇,但又與傳統的科舉考試不同。參加考試的人,除必須具有一定的“功名”,如進士、舉人外,還須有名望之士的舉薦;內容上它不以四書五經為主,而是以經世濟民、治理國家的方策為主;形式上也摒棄了八股文、詩詞駢賦;而且錄取的名稱也不相同,第一名就叫“一等第一名”,而不叫狀元。 就在這場特殊的科舉考試中,來自邊疆的雲南石屏人,31歲的袁嘉穀一鳴驚人,其考卷以富國圖強的立論,精闢嚴謹論證及文采斐然、書法工雅而博得了閱卷大臣們的交口稱讚,榮登榜首。雖然這第一名不按慣例欽點狀元,但仍以 “大魁天下”而成為事實上的狀元。對數百年來一直期盼本土能出一位狀元的雲南人來說,這是一個喜訊。歡喜若狂的雲南士子自然將取得“一等第一名”的袁嘉穀當做狀元看待,從而圓了“狀元夢”。

雲南人你要知道的歷史 雲南唯一的狀元——袁嘉穀

袁嘉穀(1872-1937年),字樹圃、樹五、號屏山居士。袁嘉穀自幼勤奮好學、見解超群。他15歲通過童試,入縣學,16歲參加了科舉考試,名列院試一等,“補廩膳生員”,成為秀才。這一年,袁嘉穀的父親病逝,守孝三年後,1891年,21歲到昆明參加鄉試不中,即入昆明五華書院學習。因成績優秀,第二年轉入昆明經正書院深造。1894年,袁嘉穀再度參加鄉試,名列第二,中了舉人。1898年,袁嘉穀到北京參加會試,但名落孫山。次年回到昆明後不久,受聘為雲南學署授讀。

1901年,清政府決定設立經濟特科考試,要求各部院堂及各省督撫、學政保薦人才應試。在雲貴總督魏光燾的保舉下,袁嘉穀於1903年經汴京會試、北京殿試,考中進士,欽點翰林院庶吉士。繼而應經濟特科試,一帆風順,登頂成功。

雲南人你要知道的歷史 雲南唯一的狀元——袁嘉穀

教科書術語沿用至今翰林院修編

袁嘉穀中經濟特科“一等第一名”後,授職翰林院編修。第二年,奉派到日本考察政務和學務,任雲南留學生監督,為期一年。歸國後,他先任學部副提調、學部圖書編譯局局長,專管教科書的編寫。在短短4年內,袁嘉穀延攬了翻譯家嚴復、金石學家羅振玉、大學問家王國維等一批學貫中西的知名學者,為我國大、中、小學校編譯出版了大量新式的教材與參考書。這些教材既繼承了中國傳統文化,又兼收國外教材的眾家之長,為新學堂的發展做出了積極貢獻。

1909年,編譯圖書局設立了一個新機構“編訂名詞館”,專門負責統一規範教科書中的名詞術語。袁嘉穀參與確定了許多今天仍在使用的譯名。當時國內剛實行七天一週制,西方國家叫做“禮拜”,而我國採用了以“日、月、火、水、木、金、土”等,叫做“七曜日”,依次為週日至週六的名稱。袁嘉穀認為頗為不便,在他主持下,將一週制定為“星期”。從此我國有了以星期為週記的名稱。

雲南人你要知道的歷史 雲南唯一的狀元——袁嘉穀

在北京生活的6年裡,袁嘉穀還先後兼任了國史館協修、學部參議、候補丞參、實錄館協修官等一系列職務,他為官清廉、盡心盡職,雖然生活比較清貧,卻也自得其樂。

1909年,37歲的袁嘉穀調任浙江提學使。因為他是歷代浙江提學使中最年輕的一位,所以被當地人稱為“小學臺”。浙江本是文人學士薈萃之地,又是新思潮激盪、新學發展迅猛的地區,年輕的袁嘉穀上任伊始,就碰到了浙江兩級師範學堂師生周樹人(魯迅)、許壽裳等反對頑固保守的校長夏震武的學潮。在這場浙江學界反封建勢力的鬥爭中,袁嘉穀雖然受到巡撫的節制,但十分理解和支持師生們的主張,他採取兩面勸說的方法,化解了僵局。浙江報刊稱他“才識卓然、措置裕如”。

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結束了清王朝的統治。1912年,袁嘉穀攜家眷回到了故鄉雲南。先後被聘為省參議、雲南鹽運使、省政府顧問等職,但袁嘉穀的志趣不在為官,他自甘寂寞,埋頭著述,將主要精力用於學術研究和文化教育之上。文學、書法等方面也取得了顯著成就。

雲南人你要知道的歷史 雲南唯一的狀元——袁嘉穀

半生顯宦無錢建房為官清廉

袁嘉穀半生顯宦,名重海內,辛亥革命後歸滇,並無一椽之屋,輾轉租房居住。後因親屬子女就學方便移居省城,人口增多,才多方籌集,並得友人相助,於1919年在昆明翠湖北岸玉龍堆建蓋了住房。1920年,新居建成,袁嘉穀已有48歲。

新居為一土木建築結構二進式院落。裡院為四合院,走馬轉角樓,東西各有樓梯一把,各樓串通。正房五間,中三間為三層,正屋懸匾為“臥雪堂”楹聯語云:座裡光前花萼瑞,堂明氣象燕呢春。袁嘉穀書房在頂樓,題名為“頤壽樓”。

3年後,袁嘉穀又在樓房的東邊開拓了一個小小的花園,取名“澍園”。園中堆土為山,名“金鐘山”,蓋一小亭,名“課經亭”,又種些花草菜蔬以賞心悅目。並以“園愈狹,心愈愜;園愈隘,身愈泰”自慰自勉。

在這裡,袁嘉穀生活居住了18年,直至1937年12月23日溘然長逝,走完了他由書生到“狀元”,官吏,再到學者教授的人生歷程。終年66歲。

雲南人你要知道的歷史 雲南唯一的狀元——袁嘉穀

梳理4000多年雲南史事著作等身

袁嘉穀一生,以“大魁天下”最富傳奇色彩,也最為榮耀,但現在雲南人民懷念他,主要還是因為他經歷了宦海生涯之後,便把才華和智慧傾注於雲南歷史文化事業,並做出了獨特的貢獻。

面對我國西南邊疆不斷遭到帝國主義列強侵略與蠶食的現實,袁嘉穀提倡通過研究雲南的歷史與現狀、研究雲南與外國的關係來為保衛和建設邊疆服務;通過雲南區域文化研究來弘揚傳統優秀文化,增強人們對家鄉和祖國的熱愛。從而,他提出了“滇學”。他後半生對於“滇學”的大力研究,為後人留下了一筆寶貴的文化遺產——400多卷著作。

其中,《滇繹》一書輯錄了各類史書、文集、筆記、遊記等與雲南相關的材料,對雲南史事多作辨析考證。20世紀30年代初,袁嘉穀應雲南通志館的聘請,寫成《雲南大事記》一書,全書以雲南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的重大變遷為準,記載了雲南清宣統辛亥年(1911年)以前共4000多年的史事。對於建置沿革、風俗變遷的考證極為詳細。逝世前夕,袁嘉穀還編成了《石屏縣誌》。這部縣誌被譽為“滇省各縣誌之冠”,是他留給故鄉的一份珍貴禮物。

當時滇池南岸的昆陽月山,發現了一塊《馬哈只碑》,經袁嘉穀鑑定是明代航海家鄭和為其父豎立的墓碑。《明史》記載鄭和是雲南人,但不知道生在雲南何地,經他此番考證,世人才知道鄭和的故鄉在昆陽,知道昆明誕生過一個偉大的航海家。

雲南人你要知道的歷史 雲南唯一的狀元——袁嘉穀

授課不要錢的教授高校任教

自1923年東陸大學(雲南大學前身)創辦,袁嘉穀便被聘請任教直至逝世。開始時,他不但授課不要錢,還把自己多年來節衣縮食積攢下的1000元捐出作為辦學經費。直到1931年東陸大學改為省立雲南大學,他才開始領薪水。

袁嘉穀在學校所講的課程,主要是經學和史學,還有詩學。淵博的學識使他在廣大師生中享有崇高的聲望,不僅文科學生愛聽他的課,其他各科學生乃至許多外校學生也紛紛慕名而來。對於那些家庭貧寒,面臨輟學的學生,他慷慨資助,使之完成學業。任教14年,他培養了數百名學生,不少人後來取得了相當的成就。

雲南人你要知道的歷史 雲南唯一的狀元——袁嘉穀

袁嘉穀自童年就開始作詩,一生寫詩800餘首,算得上是雲南近代史上創作豐富的詩人。袁嘉穀12歲時,便跟隨三哥習字。初學歐陽詢,後來學王羲之,又兼學米芾、顏真卿、褚遂良,博採眾長而自成一體。他的書法筆力堅韌、氣勢剛健,被稱為“袁家書”。每逢遊覽名勝古蹟,他常常潑墨題字。北京、江浙、雲南的許多地方,留下了他的不少手跡。昆明的翠湖、大觀樓、黑龍潭、西山等地,都有他書寫的匾聯和石刻。

1937年12月,病榻之上的袁嘉穀還牽掛著遭到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的祖國的安危,他在病中起草《責倭寇》一文,聲討日寇的暴行。可惜這篇沒有完成的文章成了他的絕筆。

袁嘉穀故居現為翠湖北路5號,花園已經不存,但樓房保存完好。由於他的人格、才華和對故鄉文化事業卓越的貢獻永遠為故鄉人所銘記,2003年,五華區人民政府將其公佈為文物保護單位。

回雲南二十餘年,袁嘉穀忙於治學、考證。雲南近代史刀槍劍戟橫飛的護法、護國、倒唐等等各種“運動”跟他無關。無絲竹之亂耳。也就在這幾十年,寫出“臥雪堂文集”,編撰“石屏縣誌”(被譽為中國最好的縣誌之一),潛心“袁氏書法”(袁家書)。袁嘉穀人格清高,卻不吝墨寶,當今雲南昆明凡重要人文古蹟諸如西山龍門、圓通山、黑龍潭、大觀樓等處,無不可見袁家書的痕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