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富汗為何被稱為“帝國墳場”?

YANGHUA-2046


如果僅僅從揚名立萬的角度出發,阿富汗還真要感謝本拉登。正是這位恐怖大亨的911“驚世之作”,讓阿富汗這個身居亞歐大陸內陸的閉塞小國,在21世紀初始便聞名全球。而美國隨即發動的阿富汗戰爭,更使這個原本毫不起眼的貧弱小國,在十多年的時間成為全球普遍關注的新聞熱點。

不過,這種戰爭帶來的聚焦,對阿富汗來說絕對不是什麼好事——雖然消滅極端勢力,符合阿富汗整體利益,但這一打就是十多年,自家地盤上經年累月的戰火紛飛,任誰也不喜歡這種局面。

而對美國來說也同樣如此。堂堂世界霸主,在這塊八竿子打不著的地方一打就是十年,最後卻慌不迭的急著撤兵退場——這實在有些顏面無存。

不過美國也不必太過懊喪。把時光倒退30年,七八十年代的蘇聯也同樣攻打過阿富汗,也同樣推翻了當時的政權。而蘇聯的結局更慘——這場同樣持續十多年,同樣耗費天量資源的蘇版阿富汗戰爭,不僅同樣以狼狽退出收場,還直接引發了蘇聯的危機,成為其土崩瓦解的重要推手——相比之下,美國能全身而退還算好了的。、

全球僅有的兩個超級大國,均在阿富汗慘遭滑鐵盧,這個中亞小國何以有這等魔力?我們從地緣的角度來做個分析。

首先看一下阿富汗的基本面。阿富汗位居亞歐大陸內陸腹心地帶,領土面積近65萬平方公里,人口近3000萬。地理格局上,興都庫什山脈從東北橫貫西南,是其與東亞和南亞的地緣分割線,伊朗高原由西延生向東,佔據了阿國領土的絕大部分。

阿富汗全境多山,高原與山地佔全國面積的4/5,僅有以馬紮裡沙里夫為核心的北部邊緣,和以坎大哈為核心的南部邊緣為低地平原地形。雲石公眾號:yunshi911由於地處內陸腹心,阿富汗為典型的大陸性乾旱、半乾旱氣候,降雨十分稀少,所以這兩塊極為稀有的平原,也都是一望無垠的沙漠,可開發程度十分之低。

這實在是一個十分糟糕的地緣條件。從內部看,阿富汗內部基本上沒有任何高價值的地緣板塊,國家可開發程度不高。

外部看,由於地處內陸,阿富汗沒有任何出海口,周邊又都是高原、山脈、荒漠,將其四面包圍,形成了天然的閉塞格局。

還有一點,由於阿富汗地處亞歐大陸腹心,無論是以長江——黃河流域為核心的東亞文明,以恆河為核心的南亞文明、以新月沃地為核心的伊斯蘭文明,還是以東歐為核心的俄羅斯文明,都與其相距遙遠,且關山阻隔,所以阿富汗也很難承接其他主要文明的輻射。這種種因素,決定了阿富汗很難成為一個強大的國家。

只是,阿富汗自身條件惡劣,但在地緣格局上,身居東亞、中亞、西亞、南亞四大板塊交匯之處的特殊地理位置。卻使他成為各個主要地緣勢力的衝突核心。無論是誰,只要佔據此處,便獲得了向周邊其他板塊拓展地緣影響力的通道,對這些地緣勢力構成巨大威脅。

所以,自古以來,阿富汗就是各大地緣勢力的必爭之處。

由於地緣關係上相對更加緊密,所以在農耕時代,這裡成為伊斯蘭文明的範圍;而到近代以後,伊斯蘭文明整體衰落,佔據北亞和中亞的俄羅斯,和佔據南亞次大陸的英國又從南北兩個方向,對阿富汗展開爭奪。兩次世界大戰後,日不落帝國解體,英國勢力退出,俄羅斯便成為唯一有能力對阿富汗施加影響的主要地緣勢力。

但是,先頭的伊斯蘭也好,後來的俄羅斯也罷,對阿富汗的影響力都是十分孱弱的。遙遠的距離,和阿富汗極端封閉的地理環境,大大降低了他們投射地緣影響力的能力。

就伊斯蘭而言,雖然憑藉農耕時代的強大實力,將阿富汗納入自身勢力範圍,但這種納入只是文化上的。政治上,任何一個以西亞為本部核心的伊斯蘭政權,只有在最強盛的大一統時期,才有能力將這個既邊遠又閉塞的板塊納入旗下。一旦稍有衰落,阿富汗就成為最先獨立的地區。從某種意義上說,阿富汗與伊斯蘭文明的關係,和農耕時代越南與華夏文明的關係極為相似——文化上可以融入,政治上難以吸納。

而俄羅斯的形勢更為不利。在之前介紹中亞的地緣政治系列文章中,雲石君已對俄羅斯與中亞的地緣關係有所介紹:由於俄羅斯國土呈東西走向,本部又位於最西端的東歐,其向亞洲投射地緣影響力的方向是由東至西;中亞由於遠離東歐本部,又位於俄國矩形國土的南方,屬於半島型凸出部,遠離俄羅斯的地緣主軸,故受其地緣影響較弱。

而阿富汗更處於中亞五國南方,屬於中亞與南亞的交匯處,加之地理環境閉塞,基本上已是俄羅斯地緣影響力的末梢。除非俄羅斯強大到極致,否則很難將其徹底掌控。

不過,70年代的蘇聯,也正處於俄羅斯文明強盛的頂峰。所以蘇聯才進軍阿富汗,希望通過對該地區的掌控,輔之以自身的強大實力,進而改變西亞、南亞甚至東亞的地緣政治格局。

當然,以蘇聯的強大實力,摧毀阿富汗政權是沒有任何問題的。但在掌控上,蘇聯卻遇到了極大的困難。

由於地緣關係太過疏離,俄羅斯文明很難輻射到這一地區,而且阿富汗惡劣的自然條件,決定了其在經濟上與俄羅斯的可融合程度較低,所以俄羅斯無法通過經濟和文化融合的方式,實現對該地區的有效控制。政治和軍事上的高壓統治,成為蘇聯控制阿富汗的唯一手段。

但是,經濟和文化上不能融合,決定了阿富汗對俄羅斯不存在依賴和認同。這種情況下,阿富汗人沒有理由放棄獨立自主的政治權力,聽命於遠在東歐的莫斯科。換句話說,阿富汗人的反抗意識是不可消除的。

而阿富汗以山地為主的內部地緣結構,也大大增加了蘇聯對其有效掌控的難度。阿富汗人可以憑藉複雜的山地地形,大幅削弱蘇聯的軍事優勢。

當然,僅憑這兩條,也未見得就一定能逼退蘇聯。畢竟蘇聯也是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二超級大國,而阿富汗的實力又微不足道。就算存在巨大的先天不足,但憑藉懸殊的實力對比,只要蘇聯願意多花些時間,依然有可能取得最終勝利。

但這個地球上,不只是有蘇聯和阿富汗兩個國家。至少,上的了檯面的大國中,還有美國和中國,不願意看到阿富汗落入蘇聯之手。

美國雖然遠在東半球,但畢竟是世界第一超級大國;中國雖然國力孱弱,但畢竟與中亞為鄰。固然,地緣關係決定了,此時的美中,都無能力直接干涉阿富汗,但通過一些方式加以影響,還是可以做到的。

於是,以美國為主,中國打下手,大量的美金和武器輸入阿富汗,落入抵抗蘇聯的阿富汗土著勢力之手。而以意識形態為標準的部分伊斯蘭勢力也加入其中——本拉登即於此時入阿。

雖然美、中、伊的幫助都比較有限。但猶如最後一個砝碼,扭轉了阿富汗的形勢。雖然這些支持不足以幫阿富汗擊退蘇聯,但也使蘇聯始終無法取勝,最終在實力消耗殆盡後狼狽退場。

蘇聯侵阿的失敗,證明了在阿富汗特殊的地緣條件下,任何一方勢力對其的影響都是極為有限的。這決定了外來力量縱然實力超強,面對阿富汗本土勢力時,也最多就能維持個微弱優勢。就算侵入者不惜血本,但只要其他勢力稍做幫助,土著勢力就能將侵略者拖入泥潭。

鑑於阿富汗地處各大地緣板塊交匯,想讓其他勢力坐視不理,實在難如登天。帝國墳場,正是在這種讓外來者內外交困的格局下得以形成。

不過也有例外。

蘇聯退出後,阿富汗落入塔利班之手。隨後,本拉登以此為根基,建立基地組織 ,並在911一戰成名——而此舉也遭來美國瘋狂報復,美版阿富汗戰爭隨即打響。

此時的美國正是如日中天,放眼全球無人敢阻。正是這份超強實力,使他有能力以反恐劃線,迫使中、俄、伊等周邊勢力都不敢向塔利班和基地施以援手,從而使自己獲得了在幾乎不受任何外力干擾情況下經營阿富汗的難得機遇——這幾乎是幾百年來頭一回了!

但即便如此,美國的阿富汗戰爭依然步履維艱,最後只能草草收場。

回顧這段往事,有幾個關鍵點:為什麼美國要打阿富汗戰爭?僅僅為了本拉登,就值得美國勞師襲遠十多年?除了反恐,美國還想通過阿富汗戰爭實現什麼目的?為什麼最後只能黯然收場?這些問題,關注微信公眾號:雲石,雲石君在下一篇中解答。

本文為雲石地緣政治系列32——阿富汗之第二章。解讀大國博弈內幕,剖析政治深度邏輯,請用微信搜索公眾號:雲石,收看全部雲石君地緣政治系列文章。


雲石君


兩百年來,人類歷史上總共只崛起過3個全球級的大帝國,這3個大帝國還都因為各種原因入侵過阿富汗。從19世紀以來,阿富汗人每個世紀擊敗一個世界級的大帝國,這些在全球稱王稱霸的大帝國都在阿富汗這個“小水溝”翻了船,在人類歷史上更是前所未見的。英國、蘇聯在阿富汗戰爭後不久,國力衰落,世界級帝國的風光不再,美國在阿富汗消耗了巨大的財力,現在還在拼命掙扎。阿富汗“帝國墳場”的稱號,當真是實至名歸。

斷送三個帝國的神奇經歷

1.帝國墳場的成名之作。1839年,也就是第一次鴉片戰爭的前兩年,英國企圖從阿富汗北上,與沙俄爭奪中亞地區。不想在阿富汗遇到了硬茬。1839-1919年,80年間,英國先後發動三次阿富汗戰爭,每次投入3、4萬人進攻阿富汗(大約是英國人投入鴉片戰爭軍隊數量的兩倍),每次都被阿富汗軍民擊退。英國在阿富汗消耗了巨大的國力,隨後又陷入兩次世界大戰之中,最終被迫讓出了全球霸主的寶座,連世界級大帝國的桂冠也丟在了阿富汗高原。

2.帝國墳場的封神之作。1979年,蘇聯的國力正處於極盛時期,連當時的美國都要退避三舍。為了懲罰阿富汗阿明政府,蘇聯出動8萬大軍入侵阿富汗。雖然蘇軍順利佔領了阿富汗首都喀布爾,處死了阿明,但是阿富汗民眾激烈反抗,令蘇聯始終無法穩定住阿富汗的局勢。基地組織等極端組織也是在那個時期,在美國的支持下逐步興起的。1989年蘇軍被迫撤出阿富汗,10年間蘇聯先後在阿富汗投入150餘萬大軍,傷亡超過5萬人。如果說,英國最終讓出全球霸主的寶座,主要還是因為英德爭霸,那麼阿富汗戰爭對蘇聯解體的影響要大很多。

3.帝國墳場的傳世之作?2001年盤踞在阿富汗的本拉登發動了911襲擊,美國為了報仇發動阿富汗戰爭。美國是全球唯一的超級大國,為了戰勝塔利班,美國聯合北約盟國動員13萬大軍,在阿富汗鏖戰18年,始終無法完全剿滅塔利班。現在特朗普正在與塔利班進行談判,阿富汗戰爭又將成為美國沒有在勝利的停戰協定上簽字的戰爭了。18年來,美國雖然還是全球霸主,但與排名第2的國家迅速拉近,再難孤獨求敗了。

阿富汗為何能成為“帝國墳場”?

阿富汗之所以能成為“帝國墳場”,主要有5點原因: 一是阿富汗地形複雜,是開展游擊戰的理想場所。美國、蘇聯在阿富汗都是依靠直升飛機作戰,本來具備的兵力、裝備優勢就沒有那麼明顯了。二是阿富汗內部矛盾叢生,部族、民族、宗教矛盾叢生,外來勢力很難掌控整個阿富汗。三是阿富汗始終處於國際矛盾漩渦的中心,英國人入侵阿富汗時,與英國爭霸的沙俄人一直在幫助阿富汗人;蘇聯人入侵阿富汗時,與蘇聯爭霸的美國人一直在幫助阿富汗;美國入侵阿富汗時,雖然主要國家不敢站出來幫助塔利班,但是中東土豪也金錢上還是給塔利班不少幫助。四是阿富汗根本沒有建立現代經濟體系,各處山區基本上都還處於自給自足的狀態,無論是塔利班還是其他阿富汗軍民退入山區都能夠存活下來。五是英國、蘇聯、美國入侵阿富汗時,早已存在不少問題和隱患,阿富汗只是放大了他們的問題和隱患,讓他們最終“毒發身亡”。

不可否認,阿富汗“帝國墳場”的名號是客觀原因和偶然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甚至可以說,偶然性要大過必然性。但是“帝國墳場”的名頭實在太過響亮,誰又敢冒險再試呢?


衝擊時評


在近現代歷史上,許多強盛一時的帝國為稱霸世界,出兵阿富汗,欲佔領、統治這“世界之臍”,結果卻折戟阿富汗。因此,阿富汗就有了“帝國墳場”的這一稱號。比如說曾經號稱“日不落”的大英帝國,冷戰時期的“超級大國”蘇聯,都曾在阿富汗吃了大虧。現在的“世界霸主”美國,在阿富汗打了17年之久,也沒能實現其戰略目標,特朗普政府不得不改變策略,與阿富汗塔利班組織進行談判——這更加“坐實”了阿富汗“帝國墳場”的這一稱號。



阿富汗地處亞洲中南部,有“世界之臍”的美稱——可見其戰略位置的重要性,這也是那些“帝國”出兵阿富汗的最重要原因。不過,“帝國墳場”遠沒有網上宣稱的那麼神奇——其被波斯帝國統治的時間可不短,阿拉伯帝國、蒙古帝國、沙皇俄國等都曾打過阿富汗,卻未折戟在阿富汗。也就是說,“帝國墳場”這一稱號只是近些年才有的。當然了,如大英帝國、前蘇聯、美國“折戟”阿富汗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這可不是阿富汗自己的“功勞”。比如說現在的美國,如果僅從軍事的角度出發,阿富汗早被滅了。



阿富汗之所以成了這些強國的“傷心之地”,那是因為部分網友的蓄意吹捧,再加上很多不明真相者的盲目跟隨——三人成虎!就如同越南一樣,很多人認為其打贏過美國等軍事強國,但事實上,若沒有其它國家的大力支持,越南早被滅了……簡單來說說大英帝國、蘇聯折戟阿富汗的事。1839—1919年間,大英帝國先後三次入侵阿富汗,但每次出動的兵力規模並不大,在3—5萬間,英國出兵是為了與當時的沙俄爭奪中亞的控制權,也可簡單說是為了稱霸,英軍每次入侵的結果都是慘敗,幾乎是全軍覆滅,1921年11月22日英國簽字承認阿富汗獨立。



1979年12月27日,蘇聯派兵入侵阿富汗,蘇聯前後動用了約150萬兵力,結果也沒能贏。1989年2月15日,蘇聯撤軍,付出的代價是:傷亡5萬多人。很多人將蘇聯在阿富汗的失敗歸為蘇聯解體的重要原因,認為是阿富汗“拖跨”了蘇聯,但事實上,兵敗阿富汗只是蘇聯解體的眾多原因之一,而且並不重要。前蘇聯解體的最重要原因在於其各種內部問題,其次是與北約的對抗(尤其是軍備競賽)等。雖然蘇聯在阿富汗打了十年之久,但其所耗費的人力、物力、財力等也不夠蘇聯再維持一年的費用。從這一點上來說,根本就不存在著阿富汗“拖跨”蘇聯的問題。




因此,說阿富汗多麼英勇善戰,多麼精通戰術運用,實有誇大之嫌——雖然其地形複雜,阿富汗人也長於游擊戰,但若說是僅憑其自己就能讓這幾大帝國折戟,那純屬是扯淡。美國打了17年,但整體投入並不大,其一直賴在那不走,有其戰略目的——試圖在阿富汗立足。在短期之內,不要指望美國從阿富汗撤兵,那不現實。就我個人而言,這世界上根本就沒有什麼“帝國墳場”,阿富汗確實很難打,但遠無法和這些帝國相抗!說“阿富汗人民是不可戰勝的,阿富汗是帝國墳場”,顯然是忽視了其它更重要的因素?


儒道之主


大唐王朝曾管轄阿富汗、阿拉伯帝國曾征服阿富汗、成吉思汗大軍曾橫掃阿富汗……古代的阿富汗並不是“帝國墳墓”,不少帝國曾直接或間接管轄這塊土地。

阿富汗贏得“帝國墳墓”的綽號,人類社會已經進入近代,那時候的列強進入阿富汗就如同踏入墳墓,是不是很恐怖?

那麼,為什麼古代會沒有類似的綽號?這跟人類的文明發展有關,古代帝國來到阿富汗有兩種方式:一是唐朝式,授予當地首領唐朝官職,由當地人來管理,結果雙方和睦;二是暴力式,採取野蠻的殺戮,來迫使當地臣服,結果帝國獨霸阿富汗。

近代以來,列強們的暴行也時有見,大規模的殺戮也存在,但是一言不合就“屠城”幾乎沒有。

“誰征服阿富汗,誰就征服世界。”俄國的彼得大帝有一個夢,他想打開印度洋方向的出海口,而地處交通要衝上的阿富汗是必爭之地。

從19世紀開始,俄國和英國開始爭奪阿富汗,英國國力強勢贏得優勢。不過,英國人想佔有阿富汗並不容易,他們曾經3次派出印度駐軍進攻都遭遇到失敗,不得不承認阿富汗的獨立。阿富汗的山谷第1次埋葬大英帝國的迷夢!

阿富汗人獨立不容易,依舊面臨著列強的虎視眈眈,英國人不甘心、俄國人想推進。特別是在一戰、二戰的時候,受到各種勢力的拉攏誘惑,幸好阿富汗人妥善處理外交,順利應對過去。

1979年,阿富汗的北方宿敵還是動手——蘇聯派兵入侵阿富汗。此後長達9年的時間,阿富汗人和蘇聯紅軍對抗在山嶺、谷地,綿綿群山讓蘇聯的機械化部隊失去優勢,讓他們陷入戰爭的泥潭。阿富汗的山谷第2次埋葬蘇聯的迷夢!

2001年“911事件”爆發後,美國以“包庇基地組織”為由,出兵當時佔領阿富汗的塔利班政權。這一次美帝進去也給弄哭了,辛辛苦苦18年,塔利班還活得好好的。現在的美國政府有跟塔利班和談的意向,可以說阿富汗的山谷第3次埋葬美帝的迷夢!

“阿富汗就是一杯亞洲的雞尾酒,他的戰略地理位置決定帝國、地區性大國和眾多領國都要來攪局。”這句話是寇松勳爵說的,他時任英屬印度的總督。

阿富汗雖然是1個內陸山國,但地理位置太過重要,以至於“攪屎棍”一直有。然而,像英國、蘇聯、美國這樣的強國都無一不折戟,可見“帝國墳墓”的稱號名不虛傳。

可怕的“帝國墳墓”,造成它可怕的列強更是令人可憎。和平和發展是當今的主題,在這個充滿變數的時代,希望“維護世界和平”不是動畫片裡說說的。


子屠龍


由於阿富汗特殊的戰略地位,自古以來都是各帝國控制的戰略要地,如阿拉伯帝國,蒙古帝國等。阿富汗東接中國,南接南亞印度洋,西接產油區,北接中亞俄羅斯。可以說,誰控制了阿富汗就控制了歐亞大陸的心臟,有了阿富汗這座歐亞大陸的“橋頭堡”,就有了向歐亞大陸播撒影響力的跳板。阿富汗真正揚名立萬,成就“帝國墳場”威名來自於近代和現代史的三場戰爭。下面我們一起來看。


一、英國入侵阿富汗

十九世紀末的英國如日中天,作為世界第一的“日不落帝國”,一言不合就用堅船利炮轟開別人的國門,好不瀟灑,他也瞅上了中亞這塊好地界,雖然瞅上了,但北邊有個沙俄也想要這塊地。英國一想,我的就是我的,我管你俄國,我直接出兵給他打下來,到時候你能奈我何。不曾想到,阿富汗地不大,人不多,狠起來都是不要命的,前前後後八十年裡動用五六萬人打了三次,不僅沒從阿富汗這塊硬骨頭上啃下肉,結果還把牙崩壞了兩顆。英國人靜下心一想,得嘞,這真是啃不動啊,放著吧,誰愛啃誰啃,我還要去印度滅火還忙,再見。於是在1921年雙方簽訂和約,雙方停火,英國承認阿富汗獨立。

二、蘇聯入侵阿富汗

1973年阿富汗共和國成立,蘇聯是大力支持執政的人民民主黨,想著阿富汗全身心的投入蘇聯大哥哥的懷抱,但幾年下來阿富汗是政變不斷,領導人跟京劇變臉譜似的,到了1979年,蘇聯大哥看好的可造之材卡爾邁勒又在政變中上了臺,這可是親蘇派啊,蘇聯大哥好生喜歡,很是順眼。但有天,蘇聯大哥眼中的好苗子卡爾邁勒跑來打報告:大哥,我在國內推行蘇化,但有些人反對我,還打我,你管不管?蘇聯大哥一句話:管,我為你做主。於是就派大軍進入了一個主權國家,進行了出師無名,世界各國一片聲討,與世界為敵的十年戰爭。十年啃一根骨頭,是石頭也給他啃光滑了,可這根骨頭就是一個字——硬!不光硬,還有美國給他每天喂鈣片。到1989年,蘇聯經濟,政治,天時地利人和都扛不住了,接受了日內瓦協議撤軍了。結果在1991年,啃骨頭時留下的牙齦炎誘發了體內隱藏的炎症,導致全身大面積感染,沒了。

三、美國進攻阿富汗

2001年9月11日,瘋狂的拉登製造了一起震驚世界的大案,“911”。可在這時,蘇阿戰爭後統治阿富汗的塔利班政權卻宣佈庇護髮動恐怖襲擊的拉登和基地組織,這可把氣頭上的美國氣瘋了,發誓要報仇,在戰爭爆發之前大約一週,時任美國總統的老布什大叔,向塔利班政府發出最後通牒:把基地組織高層成員交給美國,釋放所有被監禁的外國人,保護在阿富汗的外國記者、外交人員、支援人員讓美國人員檢查所有訓練營,證實它們全部被關閉。結果塔利班政權一點面子都不給老布什大叔,宣稱與非穆斯林領袖對話是對他們的侮辱,你沒聽錯,就是赤裸裸的侮辱。美國於2001年10月7日對阿富汗發動報復性的反恐戰爭,戰爭也中了美國下懷,原因大家都明白。雖然美國師出有名,站在道義的制高點,但戰爭打的很艱苦,塔里班是一幫亡命之徒,一言不合就玩命,命只有一次,誰隨便就玩命,阿富汗就一個字——硬。戰爭使美國深陷戰爭泥潭。2014年12月29日,美國總統奧巴馬正式宣佈阿富汗戰爭結束。

三次戰爭,造就了阿富汗“帝國墳場”的名頭。


舊史今說


正是看到這一點,19世紀俄國和英國爭奪阿富汗的戰爭就開始了,當時的日不落帝國財大氣粗,軍事強勁,贏得了優勢;即便如此,英國人也沒有完全控制住阿富汗,他們先後3次派出英駐印度軍進攻這彈丸之地均遭遇到失敗,直到阿富汗獨立,還是沒遍插英國國旗!

阿富汗獨立不易,英國人不甘心失敗,依舊對它虎視眈眈,俄國人從來不示弱,不間斷地推進;在一戰、二戰的時期,處心積慮,拉攏誘惑阿富汗當權派,好在,阿富汗人也會借力打力,巧妙地斡旋,讓阿富依然屹立不倒。

1979年,前蘇聯派兵入侵阿富汗,此後長達9年的時間裡,蘇聯紅軍在阿富汗的山嶺、溝壑、谷地中渫血,綿延起伏的群山讓蘇聯不可一世的機械化部隊失去優勢,無休無止地陷入戰爭的泥潭,幾乎無力自拔。

此後,廣為人知,2001年“911事件”後,美國藉口阿富汗“包庇基地組織”,私藏本.拉登,出兵阿富汗:前前後後、忙忙碌碌、辛辛苦苦、輾轉折騰了18年,塔利班政權依然存在,顛撲不破!除葬送了財力,也一無所獲!

作為一個內陸國,讓曾經或者現在依然強大的英國、蘇聯、美國這樣的頭號帝國都粉墨登場,並無一例外地勞民傷財,空耗國力,結局是折戟沉沙,這“帝國墳墓”的稱號並非空穴來風!


希望星晨58298869


阿富汗全名阿富汗伊斯蘭共和國,是一個位於亞洲中部的內陸國家,東接中華人民共和國,西鄰伊朗伊斯蘭共和國,南部是巴基斯坦,北面則是中亞五國中的土庫曼斯坦、烏茲別克斯坦以及塔吉克斯坦。

阿富汗國土面積647500平方公里,人口約為3466萬,其中40%為普什圖族,25%為塔吉克族,此外還有哈扎拉人、烏茲別克人、土庫曼人等20多個少數民族。高原和山地佔了阿富汗總面積的4/5,北部和西南部多為平原,西南部有沙漠。全國平均海拔1000米。阿富汗最大的興都庫什山脈自東北斜貫西南。如此複雜的地形地貌使阿富汗領土中的五分之三處於交通不便的狀態。在阿富汗歷史上相當漫長的時期內由於山地地形的天然阻隔使阿富汗成為滋生地方割據的溫床,由於缺乏一個統一強大的核心地緣板塊以致於阿富汗各部族長期處於各自為政的狀態,而他們彼此之間的內戰似乎從來就沒停止過,但也正是在持續數千年的內戰過程中養成了阿富汗人桀驁不馴、驍勇善戰的風格。

阿富汗的東面是中國,西面是西亞伊斯蘭文明區,北面是中亞地區,再往北是俄羅斯,往南這是南亞地區,可謂是四通八達之地。誰得到阿富汗就意味著在亞歐大陸的地緣中心打下一顆釘子:儘可以將自己的國際影響力輻射到整個亞歐大陸並威懾周邊各大強國,退也可以迫使這些大國強國中和自己關係緊張者不得不因為投鼠忌器而有所收斂,因為自己隨時可以通過阿富汗威脅與自己關係緊張的國家的安全。如此敏感的地緣區位使阿富汗自古以來就成為兵家必爭之地:波斯帝國、亞歷山大帝國、吐火羅人、大月氏人、中國漢唐王朝、吐蕃人、阿拉伯人、契丹人、蒙古人以及後來的英國人、蘇聯人,乃至當代的美國人先後將自己的勢力拓展到阿富汗,從某種程度上而言:阿富汗自古以來就是各大帝國爭鋒的角鬥場。不過在歷史上還從來沒有哪個國家能長期穩固地將阿富汗置於自己的勢力範圍統治之下:在古代儘管阿拉伯帝國成功令阿富汗皈依了伊斯蘭教,但在政治層面一直沒能真正壓制過阿富汗的獨立意識。到了近現代阿富汗又連續給英國、蘇聯、美國三個世界頂級大國製造過麻煩:

從1810年起英、俄兩大帝國在亞洲腹地展開了持續近百年的地緣政治競賽:1810年日後的第一任香港總督璞鼎查秘密潛入波斯回見波斯地方王公,試圖在波斯扶植一個親英的政權。僅僅兩年後俄軍將領彼得·科特利亞列夫斯基突然渡過阿拉斯河襲擊了英國所支持的波斯王國軍隊,在波斯軍隊中充當顧問的克里斯蒂戰死,波斯愷加王朝被迫與沙皇俄國簽訂《古里斯條約》:放棄對格魯吉亞、達吉斯坦、明格里等半獨立汗國的主權要求。此舉使英國明確認定俄國是自己在亞洲腹地的主要競爭對手。1819年俄軍上尉尼古拉·穆拉維約夫從巴庫出發,在騎著駱駝跋涉1300公里後抵達了鹹海南岸的希瓦汗國。他成功取得了當地可汗的信任,使其同意與俄國通商,與此同時沙俄成功在希瓦汗國建立了自己的情報網,為日後在這一地區的進一步擴張埋下了伏筆。1821年俄國探子的足跡有深入到南方的布哈拉汗國,而作為對手的英國人直到1925年才進入布哈拉汗國。就在英國人到達布哈拉汗國的同時波斯王國趁俄國十二月黨人起義的時機向阿塞拜疆、亞美尼亞等地的俄軍發起進攻,然而1826年9月俄軍發起反攻,迫使波斯軍隊撤出阿塞拜疆、亞美尼亞等地。1828年2月波斯被迫和俄國簽訂《土庫曼恰依和約》:將阿拉斯河以北包括東格魯吉亞、東亞美尼亞和北阿塞拜疆等地在內的全部領土割讓給俄國,與此同時俄國在波斯全境取得了領事裁判權和貿易特權。英、俄兩國圍繞波斯展開的第一輪博弈交鋒以俄國的勝出告終。

英國人在波斯遭遇失利後將目光投向了波斯東面的阿富汗:英國通過支持阿富汗巴拉克宰王朝的多斯特·穆罕默德可汗以抵制俄國在布哈拉、希瓦等中亞汗國的擴張野心。然而英國對多斯特·穆罕默德的支持並不是無條件的——1837年多斯特·穆罕默德請求英國人幫他奪取錫克帝國控制下的白沙瓦,這一要求遭到了英屬印度總督奧克蘭伯爵的拒絕,這是因為英國同樣對這一地區懷有野心,因此他們希望在阿富汗和錫克帝國之間玩弄平衡以實現漁翁得利的目的。就在英國人拒絕了多斯特·穆罕默德的請求之時俄國上尉揚維·特科維奇奉命出使阿富汗首都喀布爾,至於俄國人在這時出訪阿富汗的目的是不言而喻的,就在這次出訪之後阿富汗從英國陣營倒向俄國陣營。1838年4月阿富汗驅逐了駐喀布爾的英國代表團,英國東印度公司對此的回應是找到被巴拉克宰王朝推翻的阿富汗前王室杜蘭尼家族的成員沙阿·舒賈並與之訂立盟約:英印軍隊出兵幫沙阿·舒賈恢復王位,條件則是杜蘭尼家族復位後必須承認阿富汗時英國的保護國。1838年12月英國阿富汗戰爭正式爆發,次年7月22日英軍攻陷阿富汗的加茲尼要塞。此戰英軍僅陣亡17人、負傷165人,而阿富汗方面則至少戰死了500人。加茲尼失守後多斯特·穆罕默德派出一支5000人的騎兵迎戰英軍,但在英軍優勢火力的打擊之下這支隊伍不戰而潰。多斯特·穆罕默德不得不向英軍投降,隨即被流放到印度。1839年8月沙阿·舒賈在英國人的護送下回到阿富汗復辟杜蘭尼王室。

1839年的英國人曾以為他們完全控制住了阿富汗的局勢,然而實際上他們儘管抓住了阿富汗巴拉克宰王朝的多斯特·穆罕默德可汗,可多斯特·穆罕默德的兒子阿克巴·汗卻出逃在外並迅速在自己周圍集結起反英力量。1841年11月1日夜間喀布爾城內的阿克巴·汗支持者發動暴動,各地游擊隊舉行聯合反攻,怒不可遏的喀布爾市民手執各種原始武器衝向預定目標。起義軍於當晚佔領喀布爾全城。第二天起義軍向城外的英軍據點進攻,英國殖民軍驚呼“阿富汗全國居民都拿起武器反對我們了”。暴動之後的喀布爾每一小時都有新的普什圖人加入叛亂者的行列。4600名英軍和12000名隨軍雜役被困在城市東北方一個四面環山、佈滿沼澤的營地裡。此時被英軍推翻的阿富汗原王室成員阿克巴·汗調來6000名阿富汗正規軍在制高點架起大炮向英軍轟擊,致使300餘名英軍陣亡,就連在英軍中一向以彪悍善戰聞名的廓爾喀營也在此戰中全軍覆沒。1842年1月1日喪失鬥志的英軍同阿克巴·汗達成停火協議:英軍不再支持自己扶植的親英政權,承認阿富汗原王室復辟。英軍試圖以此換取自己的安全撤離,阿克巴·汗也確實答應放他們走。然而從英軍開拔離開的第一天起阿克巴·汗就背棄了承諾:阿富汗部隊始終不間斷地騷擾襲擊英軍的殿後部隊。1月8日事先搶佔好制高點的阿富汗人對通過山谷口的英印軍展開了一場近乎屠殺般的戰役——這天有3000多名英印軍官兵及其隨軍家屬被打死在開伯爾山口6.4公里長的入口處。僥倖活下來的人不得不冒著槍林彈雨徒步前進,到9日黃昏英印正規軍只剩750人倖存、隨軍的12000名平民則已死亡2/3以上。到了12日晚間這一行人進一步減少為不到200名官兵和2000名平民。15名僅存的騎馬者決定加速向賈拉拉巴德飛奔,第44東埃塞克斯團的20名軍官和45名士兵則決定在甘大麥村稍作休整。就在當晚阿富汗人圍了上來,英國人排成一個方陣用20支步槍和佩劍進行抵抗,最終除4人被俘外其餘悉數死難。13日午後守衛英屬印度與阿富汗交界處的賈拉拉巴德要塞的英軍哨兵發現一匹馬正從地平線處孤單地走來,馬背上馱著一個渾身是傷的人——這就是撤出喀布爾的英國軍民中唯一活著返回英屬印度的倖存者軍醫威廉·布賴登。在此之後的許多個夜晚賈拉拉巴德要塞的城牆上一直燃燒著熊熊篝火,以此為可能的倖存者照亮前行的方向,然而再沒一個人回來。這次慘敗使當時的世界霸主大英帝國在此後的30多年裡再不敢對阿富汗有何行動。

19世紀70年代英、俄兩國在阿富汗南北兩翼不斷進行侵略擴張,對阿富汗構成新的直接威脅。1878年11月英國未免阿富汗落入沙俄之手並對英屬印度構成威脅派遣3.5萬人分3路入侵阿富汗。在戰爭初期阿富汗方面在倒向俄國後一心指望獲得沙俄的援助而故意讓英軍深入國境以迫使使沙俄兌現出兵援助的承諾。然而這時正忙於在歐洲爭霸的沙俄並未兌現援助承諾,當醒悟過來的阿富汗在試圖組織抵抗時已來不及了——阿富汗因此淪為英國的附屬國。1879年9月8日喀布爾再次爆發反英起義,起義很快向阿富汗全境蔓延,英軍很快發現自己陷入到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之中——不少農村婦女拿著鐵鍁、斧頭、馬刀參加抗英作戰,各地抗英武裝以加茲尼為基地對喀布爾形成包圍。1880年7月27日抗英武裝2.5萬人在坎大哈附近與英軍一個旅遭遇,此戰中抗英武裝在兵力火力上均佔優勢,於是戰鬥一開始他們就以優勢火力壓制英軍兩翼的炮兵和騎兵,從而掩護步兵前進,爾後步、騎兵緊密配合,乘勢發動猛攻。儘管英軍援軍及時趕到,但阿富汗抗英武裝還是乘勝向坎大哈進軍,喀布爾的英軍也被10萬起義軍包圍。在這樣的形式下英國當局不得不同阿富汗統治者達成妥協:阿富汗內政自主,但外交受英控制。1881年4月英軍全部撤出阿富汗。

一戰後英國的國力被戰爭削弱,這時的阿富汗試圖通過交好新興的蘇維埃俄國實現牽制英國以徹底解除自己南部的威脅。英國自然不願看到一個親蘇的阿富汗出現在英屬印度北部,於是3.4萬英軍分為三路入侵阿富汗,作為回應4萬阿軍也兵分三路在開伯爾、加茲尼和坎大哈迎敵。儘管一戰使英國的國力有所削弱,但在戰爭過程中英國的軍事科技也有提升:坦克就是一戰時期英國發明的,飛機也在一戰中被用於軍事用途。也許是前兩次阿富汗戰爭的慘敗使英軍記憶猶新,於是這次他們動用了包括裝甲車和戰鬥機在內的當時最先進的武器;而阿富汗方面仍是刀劍和火槍、火炮冷熱兵器混用的狀態,可以說在武器裝備方面英軍佔盡優勢。然而開伯爾方向的阿軍以3個步兵營先發制人攻佔了英軍巴格要塞,搶佔了朗迪科塔爾要塞周圍有利地形,但由於未乘敵兵力空虛之機攻下要塞而坐失戰機。英軍增援部隊趕到後奪回了巴格要塞。加茲尼方向的阿軍迅速行進至邊境重鎮馬敦,以居高臨下之勢迫使英軍後撤,隨即抄小路直插塔爾城下,直接威脅英軍設在科哈特的大本營,打亂了英軍的部署。阿軍以炮火猛轟塔爾城,但由於步炮協同不利,未能攻下該城。英國援軍趕到後阿軍為保存實力而主動撤出戰鬥。南線阿軍則採取守勢——在優勢之敵進攻面前頑強堅守,給予英軍重大殺傷,迫使其停止進攻。1921年11月22日英阿簽訂和約:英國承認阿富汗獨立。至此阿富汗人民抗英戰爭取得徹底勝利。

1979年12月27日作為當時全球兩個超級大國之一的蘇聯發動了針對阿富汗的戰爭:當晚7時30分蘇軍就進駐了阿富汗首都喀布爾,佔領阿首腦機關、國防部、電臺等,打死了阿富汗總理阿明,粉碎阿政府軍抵抗,扶植了親蘇的新政府。一週之內蘇軍就基本完成了對阿主要城市和交通要道的佔領,並控制了阿富汗與巴基斯坦、阿富汗與伊朗的邊境要地。單純就兩國的正面軍事對抗而言完全不在一個量級,然而隨後蘇聯就陷入了曠日持久的阿富汗戰爭泥潭。1988年5月15日蘇聯和阿富汗發表聯合聲明:蘇軍將從當天開始撤離阿富汗,撤軍將在9個月內完成。1988年5月25日蘇軍總政治部主任利濟切夫宣佈:在阿富汗戰爭中蘇軍死亡12210人,傷35478人,失蹤311人。與此同時蘇聯在這場戰爭中耗資200多億美元,進一步加劇了蘇聯國內經濟的窘態,成為導致蘇聯解體的原因之一。1989年2月15日蘇聯政府就從阿富汗撤軍結束髮表聲明:蘇聯從阿富汗撤軍已經結束。

2001年10月7日起以美國為首的多國聯軍部隊開始同阿富汗塔利班政權和基地組織作戰。美版阿富汗戰爭幾乎就是蘇版阿富汗戰爭的翻版:在正面戰場上以美軍為首的聯軍部隊一路勢如破竹,然而聯軍的後方基地卻始終處於塔利班政權的威脅之下。美國先後往阿富汗戰場投入了10餘萬裝備精良的美國大兵,結果卻是被塔利班拉入戰爭泥潭,久久不能自拔。美國在阿富汗戰爭上的花費已達3232億美元,平均每天戰爭花費將近1億美元。以美國為首的聯軍部隊在阿富汗付出了近兩千人陣亡的代價,而聯軍扶植的阿富汗新政府保安部隊在這場戰爭中約有6500人陣亡,另有300000阿富汗平民在這場戰爭中死亡。

正因為一次又一次令一個又一個世界大國在此折戟沉沙,以致於阿富汗自古以來素有帝國墳場之稱,這裡的人民有著悠久的戰鬥歷史,可以說任何一個平民拿起槍就是一名戰士。而阿富汗複雜的多山地形又為阿富汗人進行敵後游擊戰爭提供了有利條件,外來軍隊往往被阿富汗游擊隊封鎖圍堵在山谷中予以重創。而當外來軍隊試圖反攻時卻又發現:對方總是神龍見首不見尾。儘管英軍、蘇軍、美軍都武裝到了牙齒,但面對這樣的對手真可謂是大炮打蚊子。即使獅子再怎麼強大,有時面對蚊子也顯得束手無策。

阿富汗的地緣區位極其敏感:東面是中國,西面是西亞伊斯蘭文明區,北面是中亞地區,再往北是俄羅斯,往南這是南亞地區。誰能控制這裡就可以依託這裡將自己的勢力向整個亞歐大陸擴張輻射,因此自古就是各方勢力爭奪的焦點——這也意味著:無論任何一方勢力試圖獨佔阿富汗都勢必招致其他各路勢力的抵制。英軍在入侵阿富汗時就遭遇了俄國的抵制,蘇聯出兵阿富汗的行動也遭到西方國家的聯合抵制,美國出兵阿富汗則引起了中東、中亞國家擔心美國顛覆的隱憂。


鴻鵠高飛一舉萬里


阿富汗的帝國墳場的稱號,如果我們不考慮古代史,只考慮現代世界歷史的話,那是因為大英帝國、蘇聯和美國三個超級大國先後在阿富汗大打出手,但最終三個超級大國幾乎都深陷阿富汗這一泥潭而不可自拔,尤其是前兩個超級大國,大英帝國和蘇聯,都在阿富汗栽了個大跟頭,其中大英帝國在阿富汗栽跟頭之後,霸權出現頹勢,而蘇聯則在撤出阿富汗後不久就四分五裂了。正是因為如此,阿富汗才被稱為帝國墳場。而之所以阿富汗能夠成為帝國墳場,這與阿富汗在地緣、民族和部族以及各方勢力博弈的複雜性緊密相連。


三次英國-阿富汗戰爭


1842年第一次英阿戰爭中阿富汗軍隊襲擊撤退中的英軍


英國在實現了對印度的實際控制後,開始將目光轉向阿富汗,想要將阿富汗納入到英國的殖民體系之中。而在同一時期,俄國已經完成對中亞地區的吞併,也開始將進一步擴張的目光投向了阿富汗。在這種情況下,為了控制阿富汗,以將沙俄的影響力擋在印度之外,英屬印度先後與阿富汗之間進行了三次戰爭,雖然英國總是能佔領阿富汗,但是卻無法實現對阿富汗的統治,並且在阿富汗損失慘重,只能無奈撤出阿富汗。


1880年第二次英阿戰爭中的坎大哈戰役後坎大哈的英軍及其盟軍


其中第一次英阿戰爭(First Anglo-Afghan War,在英國又被稱為Disaster in Afghanistan)在1839年爆發,1842年結束。在這場戰爭中,雖然英國軍隊起初進展順利,但在阿富汗人的反抗下最終失敗,甚至在撤軍過程中,英國軍隊損失了約4500名士兵和12000隨軍家屬,只有一名歐洲人(助理外科醫生威廉·布萊登)和部分印度人回到英軍在印度的基地賈拉拉巴德。而第二次英阿戰爭(Second Anglo-Afghan War)發生在1878年至1880年,英國通過與阿富汗簽訂的《甘達馬克條約(Treaty of Gandamak)》獲得了對阿富汗的外交的控制。第三次英阿戰爭(Third Anglo-Afghan War)發生在1919年,最終英國與阿富汗簽訂《拉瓦爾品第條約》(Anglo-Afghan Treaty of 1919,Treaty of Rawalpindi),阿富汗重新奪回了外交控制權,成為一個完全獨立的國家。


蘇聯阿富汗戰爭


蘇聯入侵阿富汗形勢圖


1978年阿富汗人民民主黨發動政變,建立親蘇政府,努爾·穆罕默德·塔拉基(Nur Muhammad Taraki)成為阿富汗革命委員會主席,但1979年9月哈菲佐拉·阿明(Hafizullah Amin)發動政變,塔拉基被暗殺。蘇聯對阿明政府並不滿意,所以1979年12月24-26日,蘇軍開始通過空運向阿富汗增兵,12月27日蘇軍開始進駐喀布爾,處決了阿明,並以蘇聯支持的阿富汗領導人巴布拉克·卡爾邁勒(Babrak Karmal)發佈請求蘇聯援助的聲明。12月28日起,蘇軍6個師進入阿富汗,一週之內控制了主要城市和交通要道。接著從1980年2月開始,蘇軍的軍事行動開始指向了阿富汗抵抗力量,但是卻一直未能真正控制阿富汗。曠日持久的阿富汗戰爭使蘇聯承受了巨大的壓力。到1986年2月,蘇聯開始同意以政治方式解決阿富汗問題。1988年,蘇聯、美國、阿富汗和巴基斯坦達成政治解決阿富汗問題的協議,蘇軍從1988年5月15日開始撤軍,並在1989年2月15日全部撤出阿富汗。就在從阿富汗撤出軍隊兩年多以後,蘇聯於1991年12月25日解體。


美國阿富汗戰爭


阿富汗形勢圖(截止2019年1月23日)

(粉紅色:阿富汗政府軍控制的地區;白色:包括塔利班在內的叛亂者控制的地區)


美國阿富汗戰爭是以美軍為首的多國部隊從2001年10月7日開始對控制了阿富汗大部分地區的塔利班政權和基地組織的戰爭,這是美國對911恐怖襲擊的報復,也是美國反恐戰爭的開始。美國阿富汗戰爭的目的是與恐怖主義分子作戰並懲罰塔利班對恐怖主義分子的支持。雖然美國在2011年擊斃了基地組織領導人本拉登,奧巴馬也在2014年12月29日宣佈阿富汗阿富汗的戰爭正式結束,但是仍然還有不少以美國軍隊為主的多國部隊駐紮在阿富汗,塔利班也仍然是最大的反阿富汗政府和外國軍隊的集團,事實上阿富汗戰爭迄今為止還遠遠沒有真正結束。某種意義上,這場戰爭已經成為美國曆史上時間最長的戰爭,從2001年10月到現在已經進行了17年零5個月,並且雖然特朗普也宣佈過要從阿富汗撤軍,甚至為此還與塔利班進行了談判,但是還有大量的多國部隊駐紮在阿富汗,美國也仍然要保留在阿富汗的部分基地。從這個角度來說,美國的阿富汗戰爭遠沒有結束,仍然還在繼續。而部署一名美軍士兵每年的費用就超過了100萬美元,某種意義上,使得阿富汗戰爭成為了美國的一個負擔。


阿富汗成為帝國墳場的原因


阿富汗在地球上的位置


而阿富汗之所以能夠有帝國墳場的稱呼,這與阿富汗錯綜複雜的形勢是有著密切的關係的。這種錯綜複雜的形勢具體來說包括了崎嶇多變的地形地貌、複雜的民族與部族形勢以及大國之間的博弈。


阿富汗的地形地貌


首先,從地緣角度來說,阿富汗基本上處於歐亞大陸的“中心”位置,其地理位置就決定了阿富汗在戰略上是兵家必爭之地,各種勢力犬牙交錯,互相牽制。除此之外,阿富汗地形崎嶇,地勢險峻,這使得即使是先進的現代化武器,也會在阿富汗無用武之地。再加上覆雜的地形地貌,山谷、峭壁和巖洞縱橫交錯,即使是超級大國也很難真正征服阿富汗。這使得大英帝國、蘇聯以及美國等超級強國,可以輕易的佔領阿富汗,但由於阿富汗的這種地緣政治結構,這些強國可以將力量滲透進阿富汗,但卻不能真正控制阿富汗。



美國中央情報局繪製的阿富汗族群分佈圖(2005)


其次,阿富汗民族與部族形勢也極其複雜,普什圖族、塔吉克族、哈拉扎族、烏茲別克族等沒有任何一個民族能夠壓倒其他民族,而且基於阿富汗的重要戰略地位,使得阿富汗的這些民族養成了彪悍的民風,各個部族幾乎就是一個獨立的“國家”,即使阿富汗實現名義上的統一,“中央政府”也很難控制所有部族。而且,這些部族雖然很難真正統一,但長期的歷史使得阿富汗這些部族一旦面對外敵入侵,卻又能團結一致對外。除此之外,雖然阿富汗各個部族在正面作戰中,的確抵抗不住強國的軍隊,但是阿富汗的複雜地形,使得阿富汗各個部族學會了使用靈活多變的游擊戰術來對付入侵阿富汗的超級強國。這也就是為什麼在大英帝國、蘇聯和美國,都已經擊敗了控制了阿富汗“中央政府”的政權,佔領了阿富汗的主要城市,但卻無法消除阿富汗各地的抵抗,最終在阿富汗這一吞金獸面前堅持不下去,只能狼狽撤退的原因之一。


阿富汗的地緣位置


其三,作為亞歐大陸的“中心”,阿富汗是國際政治與大國博弈的焦點,這就造成了阿富汗各種勢力犬牙交錯,錯綜複雜,在長期的博弈過程中已經形成了一種奇特的“平衡”,任何大國想要完全控制阿富汗,打破這種“平衡”,必然會被其他大國或明或暗的拖後腿。英國三次對阿富汗的戰爭,除了第三次阿富汗戰爭是在俄國內戰期間進行的,都面臨這俄國這一世紀大角逐的對手的牽制與對阿富汗的支持。而蘇聯對阿富汗的支持,這面臨著中美的牽制與通過巴基斯坦對阿富汗的支持。而美國的阿富汗戰爭,攜反恐戰爭的大義而來,可以說是干擾最少的一次阿富汗戰爭,但這場戰爭,美國仍然打的非常艱難,甚至到了今天仍然還在繼續。


美國為首的多國部隊在阿富汗每月死亡的人數統計:2002.1-2015.7


因此,作為帝國墳場的阿富汗,之所以能夠讓如此多的超級大國紛紛栽了,原因就在於阿富汗的複雜——地緣上的、民族與部族上的以及大國博弈上的複雜。


hording


首先,阿富汗位於亞洲內陸,山地眾多氣候乾旱,沒有特別豐富的資源,並非是個兵家必爭之地,相反是多個帝國擴張的極限。其實阿富汗在誰手裡並不直接影響全球秩序。

其次,阿富汗社會破碎,沒有形成任何一個帝國的中心,曾經有過希臘化的城邦但也僅此而已。因此阿富汗社會組織始終沒有突破部族層面,分散、凋敝、缺乏統一的認同和被規訓的政治文化,這些一直存在,並且也導致中央政府的普遍弱勢。

再次,帝國墳場的稱呼源於英國和俄國對阿富汗的軍事行動,但是前者目標是鞏固英屬印度的安全,防止俄國自北向南的擴張威脅英屬印度。而後者則是向南尋求進入伊朗和印度洋的通道,或者保證中亞地區的安全。兩者的目標都是有限的。

最後,阿富汗自己對於各個帝國並無特別的吸引力和控制價值,阿富汗本身分散、碎片化的社會則也加劇了控制成本,因此各個帝國也不願意投入巨量的資源對阿富汗實現控制。所以相關的、較為有限的軍事行動在遇到較大阻力時往往會誘發各個帝國的退卻,從而造成了“阿富汗戰勝了侵略者”的印象。

嚴格地說阿富汗並沒有真正拖垮哪個帝國,即便是蘇聯,也是死在自身無藥可救的制度性低效率與資源錯配上,阿富汗戰爭只是個表象。


怪蜀黍老囧曾


阿富汗被稱為帝國墳場,主要是因為近代英國,蘇聯,到現在的美國,他們出兵阿富汗,頂多只是短暫的佔領阿富汗,然而卻從未征服阿富汗,幾十年,或者上百年過去之後,阿富汗始終屹立不倒,然而征討阿富汗的的國家卻逐漸沒落,曾經的日不落帝國日落了,紅色帝國蘇聯解體了,美國砸了上萬億美元,自己經濟衰退了,還是沒有搞定阿富汗,所以阿富汗才被稱為了帝國墳場。

其實不只是近代一眾帝國出兵阿富汗,最後又在阿富汗跪了,縱觀歷史,阿富汗也是當之無愧的帝國墳場。從公元前六世紀起,亞洲和歐洲都曾經有無數強大的帝國,想要徹底征服位於亞歐大陸腹地的阿富汗,其中包括了最早的波斯帝國,亞歷山大帝國,我們中國的大唐帝國,阿拉伯帝國和後來的蒙古帝國等等,雖然這些帝國都曾經征討,統治過這一區域,但是沒有任何一個國家真正征服過“帝國墳場”阿富汗。反而因為各種原因,最後逐漸走向了沒落。

在這特別說明一下大唐帝國和當時佔領了阿富汗的阿拉伯帝國之間的怛羅斯之戰,阿富汗對於古代的中國,地理位置十分的重要,在西域的絲綢之路,阿富汗是第一站,並且阿富汗又地處亞歐腹地,商隊到西域各國貿易,甚至和中亞歐洲各國交流,阿富汗的地理位置十分的重要,本來西域各國一直給大唐上貢,大唐也保他們平安,但是在唐玄宗時期,阿拉伯帝國也迅速崛起,吞併了大量西亞的小國,並逐漸向西域蠶食。

後來西域的一些國家被迫向阿拉伯帝國投降,其中就包括了阿富汗地區的一些小國,他們不再向大唐上貢,於是唐玄宗果斷出兵征討,大唐投入了兩萬部隊,由高仙芝率領,深入西域,主動和阿拉伯聯軍交戰,大唐軍隊雖然十分善戰,但是阿拉伯聯軍卻有數十萬之多,在連續五天的激戰中,大唐軍隊不斷消耗,而阿拉伯聯軍卻不斷增援,高仙芝只得率軍撤退,只有數千唐軍退回西安。據統計唐軍此戰傷亡了一萬五千人左右,阿拉伯聯軍傷亡七萬人左右,也因此阿拉伯聯軍在此戰雖然慘勝,但是之後卻派使者來向大唐求和,五年之後大唐爆發安史之亂,開始走向衰敗,一百多年後阿拉伯帝國開始逐漸分裂,而阿富汗又接著被其他帝國蹂躪。

阿富汗被稱為“帝國墳場”,是有一定得天獨厚的條件的,雖然地理位置是阿富汗在歷史上不斷被各國入侵的主要原因,但是同樣因為地理條件,使得阿富汗有能力耗死其他入侵的帝國,阿富汗位於亞洲大陸重要的交通要道上,旁邊就是中東,又連接亞歐大陸要衝,這種位置最具戰略價值,所以美蘇爭霸時期,蘇聯不惜一切代價要拿下阿富汗,作為一個他們能向西擴張勢力,美國以反恐為由,燒了上萬億還是要賴在阿富汗,因為這就是把刀對著我們東亞,與我國西部邊陲接壤,是一個很好的制約位置。

阿富汗在我國古代時期,生活在這一區域的是突厥人,一個能征善戰的遊牧民族,而遊牧民族民風十分的剽悍,尚武好戰,隨著伊斯蘭教的傳入,還有這裡生活的多個民族之間一直存在的衝突矛盾,狂熱的宗教信仰等等問題,導致這一地區,幾乎就沒有停止過戰爭,這裡活躍的武裝組織數量眾多,並且抵抗頑強,在這種無意識的狀況下形成了類似游擊戰的效果,任何一個出兵阿富汗的國家,要向征服阿富汗,就必須征服,消滅活躍在這的所有武裝組織,這樣使得佔領了這個地區,並不代表征服了這個地區,消滅了一個武裝組織,還有很多個對著你打冷槍,所以蘇聯和美國都在這上面吃過虧。

另外阿富汗80%的區域都是高原地區,山脈眾多地形複雜,很難投入大量的機械化部隊,投入這裡的軍隊,都必須進到山林中作戰,外來的部隊哪有當地人熟悉地形,地利就不佔了,長期遠途作戰,士兵難免疲憊不堪,人和也沒有,作戰物資要從千里之外運來,送上前線後勤供應也十分困難,必然消耗大量人力物力,而阿富汗武裝組織卻能在當地的找到補給,天時也不佔,所以美蘇兩國出兵阿富汗都沒討到好,反而處處受到牽制。

阿富汗不同於中東這個世界礦場,出兵阿富汗的國家主要就是為了佔領一個亞歐大陸之間的一個重要戰略要地,來達到牽制他國的作用,但是卻撈不到什麼好處,所以這些帝國出兵阿富汗,完全就是一場消耗戰,除了美國財大氣粗,其他國家耗不住了自然只能無功而反,反而在這個“帝國墳場”中埋葬了無數無辜的生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