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嚴歌苓《床畔》,悲劇是把美好的東西毀滅

讀嚴歌苓《床畔》,悲劇是把美好的東西毀滅

因為讀得最多嚴歌苓,所以還是喜歡一部部作品的分享。《床畔》原名是《護士萬紅》,對比之下都會覺得前者比後者更吸引人。讀完這本書,個人也會傾向於前一個書名,比較貼合小說的內容。

故事講的是上世紀七十年代,一支鐵道兵部隊在施工過程中發生塌方事故,張連長冒死救下自己的戰友,被石頭砸成植物人。護士萬紅剛從學校畢業到醫院實習,就被安排護理張連長,和張連長的家人相比,她反而投入了更多的感情。她把張連長當成自己心中的“穀子哥”,或許是英雄情結在作祟,在照料這個連長漫長的歲月裡,她犧牲了自己的青春和愛情。

讀嚴歌苓《床畔》,悲劇是把美好的東西毀滅

沉睡的“穀子哥”心中的喜怒哀樂,萬紅覺得自己是感知到的,當他兒子來到病床前,他表現出來的開心,全部都被她看進眼裡。她堅信床上的“穀子哥”在生理上是睡著的,可他的心醒著,他能感覺得到周邊的一切。當鐵道兵編制被取消,野戰醫院不得不撤併,張連長只能被領回家護養。他要離開醫院時,留下了眼淚,不知道是表達不捨還是想到以後生活的悲哀。最終在老家缺醫少藥的“穀子哥”去世了,此時的萬紅也近中年,在年輕時操勞過度的她滿頭白髮,相戀過的人也和他人結婚生子去了。

讀嚴歌苓《床畔》,悲劇是把美好的東西毀滅

魯迅先生說:悲劇是把這個世界上美好的東西毀滅給人看。嚴歌苓沒有讓萬紅與自己的“穀子哥”喜結連理,符合她一貫的寫法,她不愛寫團圓的結局,習慣性的把一件事剝開多個節點,有醜陋的,也有善良的。

造成悲劇的根源在於那個勢利的時代,張連長救人成為英雄之後,各大媒體扎堆報道,給野戰醫院帶來無盡的榮譽和財物,卻沒有人去考慮病人需要休息。就連張連長的妻子,都上演“大難臨頭各自飛”的劇本,投向他人的懷抱。繁華過後,所有人對他們之前讚賞的英雄,是抱以冷落的,把他的病房搬到了雜物間。

讀嚴歌苓《床畔》,悲劇是把美好的東西毀滅

由始至終,只有護士萬紅一個人在苦苦支撐著,她要為英雄的甦醒付出自己所有的精力,這就註定了結局是悲劇。在小說裡面,除了人性的勢利外,還能看到冷漠,親情在小說裡好像是一文不值,所有人都為了自己,用盡辦法去獲取自認為好的東西。在那個思想未完全被喚醒的年代,護士萬紅的行為,實則是向我們展示一個英雄守護神的形象。她應該可以算得上是最後一個聖女,可惜落得一場空。

明明是一個感人的故事,明明“穀子哥”對萬紅也從開始的憤怒、抗拒到接受,甚至感知到她的真心。可是他躺在床上動不了,命運輪不到他主宰,所以他被命運放棄,也被家人放棄,更是被社會放棄。萬紅的選擇不能說是錯誤的,她只是選擇了一條艱難又沒有結果的路。她的美德值得歌頌,即使會有人說她傻,而這種“傻”恰恰是最難得的,誰會願意在沒有任何回報的情況下,付出自己的真心?她的“一廂情願”是散發著光芒的,遺憾的是沒有人看得見,也沒有人願意給她一點幫助。

讀嚴歌苓《床畔》,悲劇是把美好的東西毀滅

每讀一次嚴歌苓的作品,內心都會受到很大的衝擊,《床畔》讀完已經7年,7年過後,那些字句和情節仍是縈繞在心頭。無論如何,還是希望美好的人有善終,不要上演一個又一個悲劇,讓光芒照到平面線上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