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高管和普通員工收入差距得多大?什麼原因造成的?

奇葩財經說


按照國企改革的有關規定,高管薪酬水平不得超過下屬平均工資的7-8倍。作為國企的銀行,如果執行這個規定,高管企業中間層員工收入的8倍左右,是基層員工收入的16倍左右。

假如某銀行所有員工年平均工資是8萬元,那麼高管的年薪最高應該不超過64萬元,一般說來,低職級員工的工資能夠接近或達到平均工資的一半,也就是說員工最低年薪大約在4萬元左右,64÷4=16倍,這就是央企高管和最基層員工的薪酬比,如果考慮高層持股分紅等非工資性收入,這個差距還要大。

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很複雜,首先是崗位不同工資水平不一樣,高管作為企業頂層管理人員,收入高是普遍現象;其次國企不同層級的管理人員多,拉高了平均工資,底層員工收入就變低了;第三是國企一般是進人容易減人難,員工數量多,勞動生產率偏低,相同層次員工之間收入差距小,所以基層員工收入低。

總之,像銀行這樣的國企,工資一般是分層的,不同層級之間差距很大,相同層級之間差距比較小。


互金直通車


銀行高管與普通員工收入差距較大,這是誰都知道的事情。按照國企改革的規定,高管薪酬水平不得超過下屬平均工資的7-8倍。但是,作為國企的銀行,高管和基層員工的收入差距在十幾倍甚至二十幾倍左右。普通基層員工月收入2000-3000元,而高管的工資通常是2萬至3萬元起。

這還沒有結束,如果遇到銀行效益不好,銀行普通員工的年終獎也就一二萬元,甚至有年終無年終獎,而高層會達到三五十萬。特別令人感到驚奇的是,很多銀行的中高層每月公積金都要繳納幾萬元,這樣有利於其未來購房置業之用。所以,銀行高層的了隱性福利還要更高。

可能有人會問,為啥在銀行基層員工收入這麼低,而高層員工的收入這麼高,咋就一個天一個地的差距呢?首先,與外資企業一樣,銀行的行長年收入上百萬也在情理之中。原因是,銀行行長這樣的人才,是稀缺資源,這倒不是其業務要有多麼出眾,而是銀行行長人脈相當廣,能給銀行帶來大量的貸款和存款客戶。而基層的普通員工因為沒有人脈資源、沒有背景,一個月也只能發個二三千元錢了。

再者,基層員工的收入與銀行行長不能比,那與中層幹部(是指二級部經理、主任等)總能比一下吧?事實上,銀行的基層業務並不複雜,基本幾個月就可以很熟練掌握了,歸根結底,你手裡要有客戶的資源。而理財經理等中層幹部,經過了長期的人脈積累,多少也有些資源了,他們的收入也是不錯的。

所以,這要看基層員工能否遇到一個好領導了,如果領導自己生意忙不過來,讓分給你一些客戶去打理,那你成長的很快,收入也會提升得很快。而遇到領導資源也不多,或者不願意提攜你的人,那基層員工的收入也只能是拿最低一檔,除了跳槽,就永遠出頭之日了。

最後,過去客戶主動找銀行來辦事,銀行的基層人員還可以省點力,現在地位明顯反轉,有的時候為了拉一筆企業大額存款或者做一筆質押業務,銀行工作人員要使出渾身力氣,打通各種人脈才能完成。

而對於沒有人脈,業務不佳的基層小員工來說,一旦遇到銀行業績下滑,經濟不景氣,就先砍基層人員的待遇,再減少人員,反正後面還有很多人想幹銀行這份工作呢。正是因為銀行普通員工升遷機會少,幸福指數低,勞動強度高,所以,銀行基層員工的人員流動還是蠻大的。

銀行高管和普通員工收入差距通常在10多倍不稀奇。這倒不是銀行高管在處理各種業務能力方面有多強大,而是高管有各種人脈,最後都體現在存款和貸款的業績之上,而普通小職員整天忙忙碌碌的幹活,收入水平當然是最低的。如果沒有上司的提攜和培養,是永遠沒有出頭之日的。現在國企高管收入高,與基層員工收入差距大是普遍現象。而銀行的各個崗位收入差距主要體現在你的業績方面。


不執著財經


在銀行,沒有資源沒有背景的普通員工一個月發到手兩三千甚至更少都不足為奇,中層管理者一個月收入可以一兩萬、兩三萬,高層管理者就更多了,一般在三五萬。這裡中層管理者指二級部經理、部分老總、主任等等,高層指分行行長、支行行長。

這還沒完,還有年終獎,這個普通員工年一般集中在終獎三五萬,中層集中在十五萬左右,高層集中在三五十萬。還不算績效、獎勵、公積金,我們都知道公積金銀行都比較高,很多中高層公積金能達到幾萬塊,當然了各個銀行業績待遇會有差異,這些數據多多少少會有出入。

那麼為什麼會造成這種原因呢?

1首先銀行畢竟屬於企業,只不過要受的監管和政策更復雜,我們都知道很多大企業的CEO年薪百萬甚至千萬,所以銀行的行長年薪百萬無可厚非,因為他們都是稀缺資源,銀行行長的稀缺資源主要體現在財富資源上,行長的人脈一般都比較廣,最後大部分都體現在給銀行帶來存款和貸款業績上。

2銀行對於普通沒人脈沒資源的員工其實很殘酷的,因為銀行的業務其實沒那麼複雜,不管是對公客戶經理、對私客戶經理亦或會計會員,基本半年之內都能上手熟練,當然了一些偏門冷門和特殊情況需要歲月和經驗的積累,普通員工如果想大幅增加收入,很多時候都需要部門或者支行領導的“提攜“,說白了就是遇到能力強的行長或者部門老總都會有很多資源和客戶,他還願意帶你,願意分給你戶去打理,你就成長的更快、收入也會因為手上的業績而大幅增長。但是反之,如果領導資源有限,或者不願意帶你,對下面年輕人比較心胸狹隘,那確實會限制年輕人發展。

3特別是現在經濟下行、銀行競爭和壓力越來越大,發展客戶越來越困難,像過去那客戶主動上門找你的情況越來越稀有,原來給客戶放筆貸款做比業務,客戶非常感激,甚至可以結交成朋友,幫你介紹業務和客戶,現在地位明顯反轉,有的時候拉一筆業務做一筆質押需要動用各種人脈才能做成。十年前來銀行是愛存不存,現在是銀行天天培訓員工對客戶跪式服務。所以業績大幅下滑,先砍的待遇肯定是小員工的待遇,說殘酷點:你愛幹不幹,後面有一堆人等著想進銀行。這就導致銀行普通員工的幸福指數非常低,上升通道又很窄,離職率不斷攀升這就是題外話了。


鑫財經


作為銀行從業人員,回顧自己的職業經歷,坦白而言,銀行裡各級別的收入差距是非常的。

舉個例子:一家效益不錯的網點,普通櫃員的收入可能在10W左右,而網點負責人的收入可能會在40-50W之間,甚至更多!

原因?無他 唯能力爾

剛參加工作的時候,總是會聽櫃檯的老員工抱怨,類似於“這個行長這麼年輕,櫃員都沒做幾天,業務啥啥不懂,不就是靠關係麼”之類的,工作幾年後,才明白很多老銀行工作了一輩子都沒想明白一個道理:銀行最缺的是什麼?

答案是錢!,那麼是你最櫃檯能拉來的錢多?還是一個有資源有關係的行長動動嘴皮子拉來的錢多?我想大家都銀行明白了吧。。。

坦白的說,銀行是最不講究專業能力的地方,因為業務很簡單,操作流程大家都會。

然而銀行是最講究情商的地方,如何處理好與客戶間的關係,維護好上下級的關係網才是最最關鍵的,因為這個能確保你能為銀行創造源源不斷的財富,也是你平步青雲,不斷高升的最核心要素。而“業務精通 憤憤不平”的你,可能過幾年就要被智能櫃檯所代替下崗了。。。

最後,送給題主一句話:如果你愛一個人,請送他來銀行上班,這裡是財富的天堂

如果你恨一個人,請送他來銀行上班,這裡是無底的深淵


我是J先生,大白話侃金融,歡迎私信關注!

J先生評財


我沒待過銀行,現在是國企中層,本來不該強答,但是看到有些基層職工在這裡詆譭管理層,實在看不下去了。

你以為管理層好當嗎?拿我們公司來說,我手下有平面設計師,文案,活動策劃師,插畫師,動畫設計師,攝影師,攝像師,剪輯師,還有廣告製作工人。

他們每個人,只用負責各自領域工作,做好就行了,單純靠作品說話。

可是你知道我的崗位要會些什麼嗎?要會統計學,經濟學,市場營銷學,廣告學,心理學……還要懂文案懂設計懂影視懂製作懂活動懂領導懂甲方懂政治。

一個項目競標,首先是成千上萬的大數據丟給你,要分析,然後得出結論。什麼結論?品牌怎麼定位?產品怎麼定位?產品怎麼定價?主打什麼市場?走什麼渠道?企業內部優勢是什麼?外部優勢是什麼?內部劣勢是什麼?外部劣勢是什麼?如何抓住優勢?如何避免劣勢?競品主打什麼?如何取得競爭優勢?廣告創意是什麼?設計元素是什麼?文案風格是什麼嗎?廣告片拍哪種?投放什麼媒體?預算多少?……

這些你讓下面的任何一個人來做,他能做嗎?

我手下有個設計主管,前段時間仗著和領導關係,想爬副部長,也就是我的副手。通過領導點頭,越級獨立負責一個很簡單的項目,想用項目功績作為晉升資本。

結果呢?被甲方一問三不知,項目做了3天就來求我幫忙,我不肯幫,最後直接丟了項目,被痛批一頓。

你們以為管理層都這麼好做?你們以為管理層每天喝茶看報紙就做了?

來來來,我位置讓你來,我看看你能做幾天?你敢對品牌輿情負責嗎?你敢對企業銷售額負責嗎?你敢對企業利潤負責嗎?

什麼叫負責?你做的方案,你指揮執行,做出來的東西賣不出去,或者營銷投入超過利潤率的20%,你就等著滾蛋吧。

管理層一個人創造的價值頂多少個基層員工你又知道嗎?為什麼拿高薪,因為人家值這個價。而你基層員工創造的價值不值這個價。

整天一幫人沒事就開始酸,一看就是沒做過管理層的人。


三句不過崗


國有銀行的高管們其實就是自己以集體決定為幌子,為自己制定了一個高薪的制度,即所謂的年薪制。不要嫌我吐槽,前些年效益好的國企老闆們亦早已為高層或中層領導幹部制定好了年薪制,每年的收入都是普通員工的幾倍或十幾倍,這樣做看似合法,實則是有打著合法合規的幌子私分國有資產的嫌疑吧!疑問而已,千萬別叫人請我去喝茶。我不反對企業高管拿年薪稍高點,但就是覺得他們有些人薪金高的離奇。畢竟是全民企業,大家都在為之奉獻,既然是勞動所得,難道被委派的領導人、高管就理應比普通員工多那麼鉅額的薪水嗎!?


逆耳諍言110


銀行高管和普通員工收入差距用三個字表示-無限大!最大可以相差100倍以上,最小也有10幾倍。差距天大的原因,一個是工作能力的體現,一個是工資考核制度的差異。

銀行高管與普通員工的收入差距

每個銀行中高管與普通員工的收入有差異是毋庸置疑的,這一點沒有任何人有反對觀點,但是每個銀行實際情況不同,導致差距各不相同。以我個人工作的單位為例來看,我個人2018年最低月收入為1700元,而高管的工資沒有一個月下20000元,二者相差十倍多,差距最大的時候記得2015年一個同事實發工資156元,高管當月最低月薪1.5萬元,二者相差近100倍。

銀行高管作為銀行的決策發起人,在收入方面具有高收入且收入穩定的特點,普通員工收入有一搭無一搭的,這個月發了一兩千,誰知道下個月還發不發工資!導致差距的原因:

一是工作能力的體現

能夠坐到銀行高級管理人員這個位置上的,多數都是有工作能力的人,一般都是銀行業務的多面手,業務精通、管理方法得當,可以說每個人都有兩把刷子,也都是在基層出類拔萃、一步一步地從底層幹出成績來提拔的。能夠當上主管必然有過人之處,對單位做出過突出貢獻的員工才有機會升到高管的位置。

二是工資考核制度的差異

工資考核機制決定了高管和普通員工必然存在著收入差距,高管本身就是工資考核機制的制定者、工資核算的複核簽字者,肯定在工資考核核算中,做出更有利於自己收入的決策。比如我個人作為普通員工,除了1600的基礎工資,剩下的就是存貸款績效任務考核,撐死加起來超不過3000塊錢,而高管光基礎工資一項就高出我工資總數了,還有包括拿全行平均績效係數(n萬元),崗位補貼3000元,車補油補、存款績效、貢獻獎,雜七雜八加起來好幾萬,扣了稅也有兩萬元以上。這個也沒辦法,誰叫自己不是高管來,只能每次發了工資恨自己不是高管了。


銀行屬於企業,不像公務員、事業單位按照級別統一收入標準,還是多勞多得,不勞不得,高管要體現高管的價值,普通員工沒有地方可以體現價值,就默默地先在一線崗位任勞任怨幹好工作,得到領導認可再說吧,領導認可才能提拔,提拔晉級才能加薪。普通員工們好好努力加油搬磚幹活吧!


財富公元


差距很大。

對普通員工來說,也存在一定差距。所謂的正式工,一般在4、5000左右,地方銀行更高一些。非正式員工,2、3000元,且大多在一線櫃檯,勞動強度很大。也就是說,普通員工的工資都比較低。不僅低,工資還經常與存款、貸款的任務結合在一起,完成不了,還拿不全工資。

對高管來說,則分為普通高管和真正的高管兩大類。普通高管是指一般的中層高管,如部門老總,分支行行長等,他們的收入,一般是員工的4、5倍,好的還不止,甚至有的中層,年底的一次性獎勵就要比員工的全年工資都高出不少;真正的高管,就是行長、副行長一級,他們的年薪更高。一般情況下,會是中層的一倍以上。也就是說,會達到普通員工的10倍左右。

如此一來,就知道相差多少了。至於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現象,名義上是薪酬規定,薪酬改革,實際上就是職務工資。如果有後臺,弄箇中層什麼乾乾,收入就大幅上升了。當然,如果是真正的人才,收入高一點也無妨。關鍵在於,用人沒有完全按照才能來辦。


譚浩俊


應該不止銀行這樣的,任何的企業,高管與普通員工收入差距都很大,這是很現實的原因所造成的。

薪酬政策的制定者

不管是銀行還是其他企業,最終的薪酬制度肯定要領導簽字審批同意方可執行。撰寫具體薪酬政策的人力資源部同事撰寫前肯定要先徵詢領導的意見,在領導給出模稜兩可的指示後,只要人力部的同志們不想無限修改方案或者捲鋪蓋滾蛋,寫出來的制度肯定是優先考慮領導的利益。這是高管作為最終制度裁定者的地位所決定的。當你做到領導之後,你也會這麼做,就像很多人批判體制,但是當自己進入體制之後,就會變為體制的維護者。

普通員工可以逆襲不?

先說答案可以的,但是很難。我們上述講銀行高管和普通員工收入差距大這個主要講的都是雙方領的固定工資水平,但銀行(其他企業應該也有)還有一個收入叫做績效工資。在銀行有一種說法,叫做“以綜合業績論英雄”,業績極其好,工資逆襲超領導不是不可能的。舉個例子:我們分行(三線城市的分行,非北上廣深這類大分行)有個對公客戶經理,其名下日均存款30幾個億,貸款60幾個億,無出現不良,雖然僅為一個科長,但是其收入水平比他們區域負責人還高。

總結

銀行高管的資源一般都比較多,很多明裡暗裡的關係需要高層去疏通過關,從這個方面來理解,高管拿工資較高是有一定道理的。但另有一種說法高管承擔的責任比較大,這點我是不敢苟同的,最少目前我有見到過的基本都是:出成績了,主要功勞在領導;出問題了,責任基本在基層,高管往往撇的一乾二淨。


鯉行者


培養奴才的需要。說實在的,銀行都是國企產權單一,憑什麼競爭,左手搞右手啊。雖然我們也有外資銀行,但是都被A4紙限制死了,根本不是國內銀行的對手,可以說,行長是個豬都搞的好銀行,他唯一要做的就是做好奴才討好上級!作為心理補償,他會想盡辦法擺弄下級,這就是基層職工工作忙收入低的原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