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中,你會幫助他人瞭解自己嗎?

社交活動是相互的

在談到社交技巧或者社交技能的時候,人們通常會將問題集中在自己身上,比如要求自己把握他人的需求,要求自己表現出更多的感情,要求自己提升表達的技巧,要求自己去關注自身可能存在的一些問題和不足,要求人們對自己有一個清晰的瞭解,但事實上社交活動往往是相互的,當人們覺得自己應該瞭解自己的時候,殊不知對方可能存在同樣的問題。

有人曾對此做過調查研究,發現很多時候,人們常常會有“我該怎麼辦”、“我到底適合成為什麼人”的疑惑,而這些疑惑往往來源於人們無法認清自己的定位,無法對自己在社會生活中扮演的角色進行定位,而且對自己的一些特點不那麼瞭解,這些又導致他們行為上的不確定性與心理上的困惑。

職場中,你會幫助他人瞭解自己嗎?

比如:

——這件產品適合我嗎?

——我適合做這份工作嗎?

——我應該怎麼搭配衣服?

——這件事對我有利嗎?

——我不知道是不是應該做出這個決定?

一一我該扮演什麼樣的角色?

——我是不是應該給他們一點兒壓力?

人們一旦出現這些情況,就會對自己接觸的東西或者和自己有關聯的東西產生懷疑,甚至導致消費行為的混亂。而參與社交的人一方面要懂得了解自己的需求和選擇,要明確自己的定位,同時還應該幫助這些人理清所有的關係,幫助他們瞭解自己行為背後的重要信息,使他們達到一種平衡狀態。

幫助他人進行自我瞭解是一種非常常見的社交行為

是一種有效拉近社交關係的方法,可以適當給別人提一些建議,比如如說“你的身材這麼纖瘦,可以穿風衣,這樣看起來會更加得體舒適,也更有氣質”、“你性格偏內斂,不太適合做這份工作,否則將會承受巨大的壓力”、“你在群體中應該扮演助理的角色,努力發揮出自己的優勢,幫助團隊管理者管理團隊”、“你需要拿出魄力去做這件事,它對你更加有利”。

幫助他人瞭解自己,就可以有效提升彼此之間的對話質量,同時對對方產生足夠的吸引力。但想要引導對方更好地認識自己,認清自己的需求和定位,就要對對方有足夠的瞭解,這種瞭解可以通過交談來積累。

職場中,你會幫助他人瞭解自己嗎?

激發對方回憶

比如主動挖掘對方的記憶,包括瞭解對方過去喜歡做什麼,瞭解對方做的最多的事情是什麼,瞭解對方曾經想過做什麼,對方的願望是什麼。這些記憶點往往包含了豐富的個人信息,一些人常常會對自己的行動感到迷茫,但是從過往的記憶和經驗中可以發現對方究竟適合做什麼,發現對方究竟經歷了什麼樣的生活,這些經歷可以作為現在生活決策的一種參照。

有個經銷商某一次在酒席上無意中得知合作商與其長兄的關係很糟糕,兩個人曾因為股份問題而交惡,多年未曾見面,這個合作商想要修復兄弟關係,卻不知道該如何是好。經銷商本想安慰對方要懂得放下,但是看到對方掙扎和難過的心情,意識到事情並沒有那麼簡單“想必,你們兩個人以前的關係非常好吧,你們也是一起長大的嗎?我也有一個兄弟,我們兩個人差不多有三十年沒見面了,但我總會想起小時候一起玩耍的片段,那個時候他會幫我抓螃蟹。”

商人簡簡單單的兩句話就觸動了合作商的感情,對方開始絮絮叨叨地回憶起小時候的點點滴滴,講述自己的兄弟如何放棄讀書的機會供自己上學,然後又講述了兄弟一起創業的艱辛。聊著聊著,合作商突然抓佳對方的手說“謝謝你,我知道自己該怎麼做了”。

幾天之後,他就主動向兄長道歉,明顯釋放出了和解的信號。

很顯然,經銷商並沒有給合作商提供任何明確的答案,但是對方已經通過回憶找到了自己想要的結果,或者說他通過記憶重新找回了自己,明確了自己應該做出怎樣的選擇。

職場中,你會幫助他人瞭解自己嗎?

主動了解對方的特點

除了激發對方的回憶之外,主動了解對方的特點則是一個更好的引導方式,比如觀察對方的性格是怎樣的,瞭解對方的性格優勢和劣勢,明確對方的角色以及能力水平,瞭解對方平時的做事風格與習慣,這些都有助於更好地瞭解對方的特點。

比如一些性格強勢的女人常常會遭遇婚姻危機,她們自己對此渾然不知,而如果有人願意針對她們的性格進行分析,講述性格與婚姻的關係,講述性格在人際交往以及男女關係中的作用,就可以逐步幫助對方擺脫困擾。

無論是挖掘和刺激記憶,還是瞭解個人的特點,其本質都是一種引導,幫忙的人所扮演的是一個導師或者引導者的角色,目的是幫助他人解決生活和工作中的問題。

職場中,你會幫助他人瞭解自己嗎?

但是有時候,幫忙的人不用直接告訴對方應該怎麼做,不用直接給出一個具體的解決方案,他們只需要進行分析,只需要喚醒他人的想法,這樣就可以引導對方去做出選擇。

而從最終的結果來說,人們扮演的角色本身就具備定的權威性,容易引起他人的關注和得到他人的信任,因此這一類談話往往可以快速強化彼此之間的關係,可以更好地保證雙方開啟更深層次的對話。

更重要的是,在社交對話尤其是引導的過程中,人們會進一步把握對方的信息,而這對於雙方的認識和日後的交流有很大的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