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近代沒有西方列強的入侵,日本也沒有明治維新,清朝還會滅亡嗎?

且聽風吟154201046


有一種說法叫做,歷史具有必然性。因為發生了就是發生了,一旦發生,那就是必然,我們無法改變。但如果我們是在想象,即使我們給我們自己無數說服自己的理由,想象也始終是想象,不是有力的真相。

當我們假設晚清不需要面對歐美資本主義列強的入侵,不需要迎戰因為明治維新而發展壯大的日本,我們能的得出怎樣的有關我們的歷史的推斷?

雖說千里之堤可以潰於蟻穴,但是一個社會的真正改變不可能僅僅是因為一兩個因素。即使我們假設問題中提到的這兩種情況都發生了,筆者還是傾向於,晚清依然會走向末路。

一方面,即使列強不入侵,資本主義文化還是可以通過正常交流進入中國。雖然這樣對於中國傳統體制的衝擊也許不會像發生過的那樣猛烈,但潛移默化也能帶來鉅變。晚清本身已經走到了封建社會的盡頭。人類的發展也需要,並已經開始步入新模式。就像有個流傳很廣的假設:即使中國閉關鎖國慢慢發展,也總有一天會自己發明計算機。

代表封建的清朝必然結束,這不會因為有沒有外部壓力而改變。

而日本如果沒有明治維新,一方面,他們也許會和清朝一樣,慢慢進步。那這樣雙方還是有可能爆發衝突。

另一方面,在明治維新以前,日本國內就出現了“補償論”。

因為日本在近代也遭到了西方資本主義列強的入侵,他們為此也付出了不小代價。當時,日本的一位先進知識分子吉田松陰曾提出,日本迫於國力,不得不執行和列強簽訂的合約,但是日本可以從朝鮮和滿清獲得補償。也就是說,在這個時候,日本國內就有人已經盯上了清朝。

所以即使日本沒有進行明治維新,日本國力沒有得到大幅提升,他們也有可能向晚清動手。畢竟,日本國內資源並不豐富,列強對他們的壓榨很容易超出他們的承受範圍。

老實說,通過假設去尋找歷史研究角度,有時是可行的。但單純的假設,其實並沒有多大歷史價值。與其去“假設”歷史,不然把握現在,創造歷史。


鄧海春


我認為,如果近代沒有西方列強入侵,日本的明治維新,清朝可能不會滅亡。

1.政治層面



中國自秦始皇統一以來,就實行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制度,歷經千年,延續不斷,歷代為統治者所推崇。雖然到了清朝,皇權達到了頂峰,但是也要一分為二,認識到它積極的一面。中國屬於大河文明,地大物博,人口眾多,需要有一個強有力的政權來集中統治。

西方的民主、自由的發源地在希臘雅典。可我們知道,希臘是海洋文明,無數島國決定了它人口的分散,所以不好統一管理,因此實行小國寡民的民主制。東西政治制度的差異是地域不同的選擇,無法簡單評定哪個制度更好。

我們現在說清朝滅亡是因為封建專制制度僵化,這是相對於西方的君主立憲、 民主共和來說的。如若沒有西方列強打開了中國的大門,傳入了他們的政治制度,或許清朝繼續實行君主專制中央集權,也可以更好的統治這個國家。

2.經濟層面



從康雍乾三朝統治時代一直到十九世紀初,中國的經濟數據在世界範圍內是非常突出的,從GDP作為考量,清朝的GDP為世界第一,佔比為32.9%。這是現在中國經濟都比不上的。中國國家統計局總經濟師盛來運在談及28日發佈的《2017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時指出,2017年中國經濟實力實現新躍升。2017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GDP)佔世界經濟的比重為15%左右,比5年前提高3個百分點以上,穩居世界第二位。(選自百度百科)不僅GDP佔據極大優勢,而且人口上也毫不遜色,在世界的佔比為36.2%。

但是從《馬關條約》簽訂開始,中國第一地位不復存在。清朝從鴉片戰爭(1840)開始,在對外戰爭中出現了連續的戰敗,領土丟失,經濟下滑,清國處於一種屢遭侵略、屢遭割地賠款的狀態。(我們需要注意的是,甲午戰爭之前,就算有割地賠款,中國的GDP仍是世界第一的)

如若沒有列強入侵,日本明治維新事件的刺激,清朝還是可以穩定統治國家的。就算西方工業革命,經濟實力大大增強。中國也只是落後於英國美國等國家,在世界上還是有一定影響力的,並非不堪一擊。

3.傑出人物層面



清朝也湧現了許多有才能的官員,如曾國藩、左宗棠、張之洞、李鴻章等肱骨之臣,他們拼上性命畢生追求所維護的東西,絕不是糟粕,在那代人眼裡,這就是家國。

4.軍事外交層面


在西方干涉之前,中國在當時也擁有絕對數量的軍隊,在世界上有一定的影響力,至少在亞洲,讓東北亞的高麗,東南亞的暹羅等周邊國家稱臣,每年向清朝納貢。

5.人民內部矛盾



如果沒有西方入侵,清廷鴉片戰爭戰敗割地賠款,清政府就不會為支付賠款而搜刮民眾。而且當時正遇自然災害,鴉片的大量輸入,使白銀大量外流,勞動力日益衰竭,人民生活更加困苦。或許,太平天國運動不會那麼激烈。給清朝統治帶來許多阻礙。

由此觀之,如若近代西方列強沒有入侵,日本沒有明治維新、學習西方壯大自己,清朝也許不會滅亡。


這個歷史很靠譜team


清人入關統治漢人,待漢人如豬狗,漢人在清人的統治下,己被清人貶為最賤的四等下民,漢人堆裡生活好些的無非是清人的走狗漢奸或者清人和漢人女子生下的混型漢人!例強入侵針對的是清人政府,由於例強受到資本主義文化的洗禮,文明根基已經紮根,例強所到世界新地均是通過一路一帶幫助當地的百姓推翻舊體制,發展新經濟,讓百姓當家做主,曰本維新也是在保留皇權的前提下進行資本主義革新運動,國家的管控權也交由民選首相擔任,中國當時的清政府和曰本是有區別的,曰本天皇是純種大和種,清人皇帝是滿族種,而清人統治下的中國漢人又佔多數,清人統治下向曰本那樣的維新運動最後以敗局告終!不過也吹響了漢人維新的號角!因此如果沒有例強入侵和日本的維新運動,清人在漢人的土地上最少還要再統治百年不止,也許到今曰還是清人的天下,因向曾國藩這樣雖為漢人則為清狗的漢人一批一批的,清人有這些漢奸幫兇的確很難推翻的!


user9314716795833


我認為,即使沒有西方列強的入侵,沒有日本的明治維新,清王朝依然會滅亡,這是一個必然事件。

天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這是一個亙古不變的自然規律。首先,西方強經歷了兩次工業革命,在科學技術方面早已超過了我們清朝,他們不滿足於當前的市場與野心,把眼光瞄向了遠在大洋彼岸的我們,通過鴉片打開了塵封已久的古中國的大門。其次,在這之後各方列強爭先恐後欲瓜分中國,將其作為殖民地。

我們知道在康乾盛世之時中國在世界上一度是強大的,但在這之後固步自封,驕傲自大,與世界隔絕,認為自己是天朝上國,在科學技術方面並沒有任何的發展與進步,儘管之後的洋務運動等也是在列強的刺激之下才進行的。而且,當時的太平天國運動也是一種形勢所驅,農民也起來反抗清政府的腐敗。而慈禧太后的驕奢淫逸的生活也是清朝滅亡的一部分,在甲午戰爭日本的堅船利炮打過來之時,她竟然不花費金錢增加軍備,反而大辦宴席,所以戰爭怎麼可能不失敗。清朝的滅亡即便沒有外在因素,自身的落後與腐敗也定然讓這個王朝不能長久!




歷史帶我飛


我來回答這個問題,首先予以肯定。清朝必亡的主要依據就是三百多年來長期閉關鎖國。眾所周知,歐洲工業革命始於1840年,歐洲徹底脫離了中世紀愚昧時代,踏上了世界現代文明和現代科學啟蒙征途,同時引領影響著世界新的發展。

十八世紀中葉,歐洲法國🇫🇷英國🇬🇧為主要的新興帝國開始了他們大規模入侵許多小國家的殖民歷史,包括對海洋島國國家的入侵。

拋開事實上日本明治維新全盤西化政治改革,清朝帝國最後一定會遭到世界列強聯合入侵逼迫就範,實際上八國聯軍打進北京目的就一個:打開中國閉關鎖國的國門,打開中國的通商口岸,瓜分我們的領地,讓清朝政府割地租界,割地賠款、西方官員享有外交豁免等等不平等條約都是西方國家一起想推翻清王朝的伏筆和前奏。

清朝末代時期全國上上下下的經濟已經瀕臨崩潰,新黨各派已經雲集,推翻封建皇朝制度已經深入人心,種種跡象表明,即使沒有日本🇯🇵明治維新運動和改革開放的影響,清朝消亡已經在劫難逃。



大提琴心聲


這是一個大問題,極難回答

這個問題的實質是問,清朝會不會自己滅亡?那麼答案是呼之欲出的——必然走向自滅!

由這個問題,不由得想起著名的“歷史週期律”。1945年,當黃炎培小心翼翼滴問毛主席這個問題時,老人家的回答是:“民主!”老人家認為只要是人民民主專政,就能跳出“其興也忽焉,其亡也忽焉”的歷史週期律。間接也說明,自古一家一姓的王朝都必然走向傾覆!

拋開這一點,從清朝自身存在的問題看:

1、皇帝子嗣問題。咸豐皇帝駕崩後,就進入了慈禧太后聽證時代了。尤其是之後的幾個皇帝均無子嗣,後繼乏人啊……能不自生自滅嗎?

2、社會矛盾問題。農民起義在後期一定會此起彼伏。看看太平天國運動就知道,農民起義能凝聚起多麼大的力量?!

3、西學東漸問題。戊戌變法就是一個例子,新文化運動也是一個例子,這直接導致了民國的興立。再透徹點說,清朝從來就不是被西方列強或者小日本打敗的,真正的力量還是來自那些留學歸來的地主階級和資產階級。

綜合以上四點,清朝必然自行滅亡!


鍬揚春史


那些一天到晚說清朝誤國,那八國聯軍來趕走他們你們還不高興?我們是不是要感謝八國聯軍?我們還要罵他們?


落向鍋裡的蛋505


天下分久必合 合久必分……幾千年如此,沒有西方入侵,滿清或許再多苟延殘喘十幾秒……,事實上,同光年間,甘陝回亂死了一千萬人,南方長江中下游的太平軍,北方華北的捻軍與義和團,各種反清社團邪教充斥……滿清也快夠了300年大限,一派末世光景……


潛夫5


華夏農耕文明體系是全世界最先進的農耕文明體系,如果沒有西方工業文明體系對華夏農耕文明體系產生了嚴重的衝擊,造成了不同文明的衝突,集歷朝歷代之大成的大清帝國就會繼續存在下去,而不會移交國家的權利。


瀋陽楊藝


五千多年的華夏!向來盛極必衰至亡,而清朝是自絕而亡。無需日本的侵略而會內亂而亡,這就是不思進取的因果。

以後像這種例子還會很多,可能美國正在朝這方面努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