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則天:陵碑無字,遍地傳奇

她是一個女人,卻有著男人一樣堅硬的神經;她曾一度遁入空門,但最終卻成為一個帝國芸芸眾生的主宰。她,就是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則天。

在眾多的後宮佳麗中,她引起君王注意的方式是如此特別。據說,唐太宗曾得一烈馬名喚“獅子驄”,性子暴烈無比,無人能將其馴服,就在大家一籌莫展之際,她卻站出來向唐太宗要了三樣東西——鐵鞭、鐵錘和匕首,她向這位馬上天子展示的馴馬之術是:開始,可用鐵鞭抽之,如若不服,便用鐵錘擊之,如仍難馴服,便以匕首割斷它的咽喉!這個透著殺氣的女人由此得到了太宗寵愛,而她的地位也從普通的才人變成了“媚娘”。當然,“武媚娘”這個稱呼並未持續太長時間,隨著唐太宗駕崩,她和所有寵妃一樣,被迫剃度入了空門,感業寺的鐘聲衰老著被囚禁在這裡的女人們的容顏,而她卻信心滿滿地等待著一切可能的機會。很快,她便成了唐高宗李治最寵愛的枕邊人,再也不用看感業寺那些凋零的落花,而為了實現這個目標,她甚至不惜殺死自己的親生骨肉,並嫁禍於王皇后;在母儀天下之後,她仍舊沒有滿足,隨著“二聖臨朝”成為中國歷史上一道鮮見的風景,她從批覽奏章開始,漸漸架空高宗,插手這個當時世界軸心大國的政治。當高宗病死,她便由幕後走上臺前,端坐於御座之上,俯視率土之濱,成為中國歷史上獨一無二的女皇。此時,這個後來被稱作武則天的女人別出心裁地給自己造了一個字,“曌”,她相信,日月當空,一定會朗照由她改朝換代的大周帝國。

武則天:陵碑無字,遍地傳奇

事實證明了武則天的雷霆手段和高超的政治智慧。在男權社會,一個女人當皇帝本身就為世俗所不容,而盤根錯節的門閥勢力更讓初臨天下的武則天感到舉步維艱。然而,在武則天的鐵腕操作下,以長孫無忌、褚遂良為首的保守勢力很快就敗倒在了她的手下,他們相繼被逐出朝廷,遠謫邊地,不久便被處死。隨著地位日益鞏固,武則天翦除對手的步伐也在加快,當她最終全面肅清令高宗李治頭痛不已的關隴貴族集團,武則天在朝堂上的威望也陡然樹立起來。彼時,這個頭戴冕琉身著華袞的女人偶爾也會去感業寺焚香,在升騰的煙靄中,她告別的,是一段棄絕紅塵的歲月,迎來的,卻是四海朝覲的榮耀時刻。

武則天的執政智慧不僅體現在與保守勢力的較量上,更體現在治國安邦的具體舉措上。早在與高宗共主朝政期間,她就曾上書高宗,提出十二條改革措施,史稱“建言十二事”,這其中,最首要的一條便是施惠百姓,勸課農桑,輕徭薄賦。在武則天統治時期,社會相當安定,百姓安居樂業,人口也由唐高宗初年的380萬戶增加到了615萬戶,平均每年增長9.1%,這在當時的世界版圖上,已是一個相當高的增長率;在推動文化發展方面,武則天也是政績卓著,唐人沈既濟在談及科舉制度時說到:“太后頗涉文史,好雕蟲之藝。”“太后君臨天下二十餘年,當時公卿百辟,無不以文章達,因循日久,浸已成風。”史載武則天十分重視科舉,大開志科,而在用人方面更時不計出身,不拘一格,極為注重從科舉出身中選拔高級高吏,這些措施都大大提升了天下學士求取功名的信心,據說開元、天寶年間呈現出的“父教其子,兄教其弟”,“五尺童子恥不言文墨焉”的社會風氣,就始自武則天當政期,由於官吏選拔制度清明,像婁師德、狄仁傑這樣的賢相得以成為武則天時代的中流砥柱,而後來的開元賢相姚崇宋璟也是武則天時期提拔起來的,《資治通鑑》評價武則天“政由己出,明察善斷,故當時英賢亦竟為之用”;此外,在鞏固邊疆上,這位女皇也是夙興夜寐,宵衣旰食,她恢復了安西四鎮,打退了突厥契丹的進攻,以溫和的民族政策,促進了多元文化的發展與融合。當龐大的帝國在武則天手中不僅沒有出現疲弱之態,反而日益昌明,這位中國歷史上著名的女皇也許不會知道,她的“大周”,已然上承貞觀,下啟開元,成為大唐歷史中一個華彩的段落。

武則天:陵碑無字,遍地傳奇

然而,就是這樣一位在政治上頗有建樹的女人,一千多年來,卻從未擺脫人們的口誅筆伐。《唐書》在肯定她功績的同時,也不記寫上一句“牝雞司晨,奪攘神器”,而後世許多人更沒有將關注的視角放在她的治國安邦之道上,反而對她任用酷吏周興、來俊臣之事大肆渲染,其實,站在更宏闊的歷史維度上看,這也是武則天在非常時期不得已採取的非常手段,初登御座,面對厚重的障壁,這位欲幹一番事業的女人為了維護統治,強勢推進,開始任用酷吏周興、來俊臣打擊反對派,同時興起了告密之風,令朝堂人人自危;但當風雨一過,權柄在握,武則天對這些酷吏的懲處又毫不留情,她先是請周興“入甕”,又斬殺了來俊臣,結束了酷吏制度,讓他們完成了非常時期的非常使命。除了人們對武則天的心狠手辣耿耿於懷,道學家們更是從未停止過她豢養男寵的指責。這個有個堅硬神經的女人,不僅打破了歷來只有男人做皇帝的規則,更讓後宮男寵成為千古爭說的話題,當薛懷義和張易之、張昌宗兄弟先後在武則天晚年走入後宮,大行穢亂之事,繼而插手政治,權傾朝野,武則天已不僅僅是規則的叛逆者,更成為窮奢極欲的淫婦。“則天,改元,雌鳥長朝殿。昌宗出入二十年,懷義陰功健。四海淫風,滿朝窯變,《關睢》無此篇。”當歷代帝王擁著三千煙嬌走進史冊人們早已司空見慣,武則天和男寵的風流韻事反而成為人們關注的話題。這個端坐於歷史深處的女人,其實始終是那個感業寺六根未淨的尼姑,權力與情慾,這兩種遍存於塵世的慾念,不過都被她放大到了極致,當她在82歲時死去,在遺詔上強調“去帝號,稱則天大聖皇后”,她已一無所求。

武則天:陵碑無字,遍地傳奇

在今天埋葬武則天和高宗李治的陝西乾陵,矗立著一通高大的陵碑,和歷代君王陵墓前旌表文治武功的碑碣相比,這通陵碑甚至簡單到了不著一字。據說,立上這通“無字碑”是武則天的遺願,她希望千秋功罪留給後人評說。如今,歷經千年風雨,“無字碑”仍在用斑斑鏽跡迎迓著人們的褒貶,而這,對於創造了傳奇的武則天來說,無疑是傳奇的繼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