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考力破“唯分數論”

教育部《關於進一步推進高中階段學校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導意見》中提出,到2020年左右初步形成基於初中學業水平考試成績、結合綜合素質評價的高中階段學校考試招生錄取模式和規範有序、監督有力的管理機制,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健康成長,維護教育公平。在《意見》指導下,各地因地制宜積極探索,拿出了一批具有操作性的地方方案。本期,我們推出北京2019中招方案解讀,歡迎大家關注。

——編者

近日,北京市教委發佈《關於做好2019年高級中等學校考試招生工作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與2018年中考招生政策相比,2019年中考變化最大的是增加校額到校招生人數,以及將綜合素質評價納入校額到校錄取成績。

其中校額到校批次計劃今年需佔優質高中招生計劃比例達到50%以上,同時今年將初中綜合素質評價成績首次納入校額到校招生,佔錄取成績的30%(滿分162分)。這個招生方案一經發布,立刻就引起了社會熱議。

其實,這幾年來中招方案一直都處於變化之中,但基本方向沒有變化,那就是努力突破“唯分數”“唯升學”的弊端,力求通過多樣化評價,不斷弱化中考的“選拔”與“升學”功能,突出高中的基礎教育性質,引導初高中正確辦學方向,更加關注學生關鍵能力、基本品格的培養。

校額到校:為普通學生升入優質高中提供更多機會

多年來,中考一直有“小高考”的說法,中考競爭極為激烈,競爭的強度、難度甚至超過了高考,所謂“一分一操場、分分必爭”。優質高中依據中考成績來招收,一分一個等次,分分緊追,導致分數至上、分數唯上。

正像老百姓說的,好分數就能上好高中、上好高中就能上好大學,優質高中就是為優秀大學輸送人才。由此,升入好大學的競爭壓力不斷下移,老百姓關注中考甚至超過了高考,引起全社會對基礎教育的極度焦慮,嚴重甚至破壞義務教育全面育人方針的根本落實。

因此,教育改革必須從中高考改革做起,徹底扭轉中高考“按成績論英雄”,打破高中招生的固有格局,讓基礎教育迴歸到正常立德樹人狀態。這正是近年來中考改革的基本方向。

校額到校把家長的注意力從關注全區、全市範圍縮小到了全校、全班的範圍,這樣就無形中減低中考競爭的難度,為普通學校學生增加了更多升入優質高中的機會。當然在校額到校的推薦過程中,校額到校錄取成績由中考文化課成績、初中綜合素質評價成績和體育成績組成,其中中考文化課和初中綜合素質評價成績滿分540分,按7∶3比例計入,兩部分成績相加後按四捨五入原則取整。

這意味著在校額到校招生計劃中,初中綜合素質評價成績滿分162分,中考文化課滿分378分,初中綜合素質評價的重要性大大提升。這一分數比例顯然足以引起學生與家長對初中3年綜合素質評價的高度關注。

綜合素質評價:從“優秀水平”到“個性展示”的轉變

綜合素質評價是破解“唯分數論”的一個法寶,以此改變“唯分數論”、一考定終身的局面,達到“以評促發展”的目的。

綜合素質評價最早是教育部2013年在《關於推進中小學教育質量綜合評價改革的意見》中提出。2014年教育部又公佈了《關於加強和改進普通高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的意見》。

從意見中可以看出,綜合素質評價是對學生全面發展狀況的觀察、記錄、分析,是發現和培育學生良好個性的重要手段,是深入推進素質教育的一項重要制度,是考試成績之外的另一個衡量學生的重要標準。

從2017年開始,上海和浙江作為全國新高考試行區域,已經將學生的綜合素質作為高考招生的一個重要依據。從2018年開始,全國各省份也將陸續開展新高考招生模式。

綜合素質評價最先用在高中,逐步延伸到初中。從初高中綜評的評價內容上看,通常包含思想道德、學業成就、身心健康、藝術素養、社會實踐等5個方面。評價結果上,北京市教委要求以《北京市初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報告冊(試行)》的形式呈現,設A、B、C、D4個等級。

初中綜合素質評價將引導家長、社會和學校更重視學生平時的表現,更關注對學生的品德、興趣和愛好的培養。

中考採取賦分制將綜合素質評價計入總成績,有利於各學科獨特育人功能的發揮,能夠促進學校更加積極主動地進行教育教學改革,引導學校不再讓學生刷題,而是更加註重學生個性培養,帶領學生走出去多參加實踐活動。

綜合素質評價不是為每個學生“打分”,而是記錄學生的成長和特點,是從“優秀水平”到“個性展示”的轉變。綜合素質評價的評價程序包括寫實記錄、整理遴選、公示審核、形成檔案。綜合素質評價必須以事實為依據,以“標準”為準繩,儘量減少評價者主觀因素的干擾與影響,要關注評價的公正性與客觀性問題。

中招改革須從實際出發,力求可比、可測、簡易

應該看到關於綜合素質評價如何做到真實、可信,目前社會上仍然存在著質疑聲。初中學生髮展具有過程性、發展性和階段性等特點,綜合素質評價必須具有很強的過程性、階段性特點。

但是綜合素質的方法體系一直是教育評價領域大難題,由於對評價方法科學性、可操作性的質疑,常常會導致綜合素質評價“雷聲大雨點小”,甚至形同虛設,得不到家長和全社會的認同。儘管在一些地方採用文本檔案袋或大數據平臺,但往往評價過程過於煩瑣而難以科學使用。

綜合素質評價的確涉及“評什麼”和“如何評”的問題。如果要對學生的發展進行全面的、綜合的評價,就不能只針對認識領域的目標進行評價,還必須關注學生在社會情感方面的發展。

要考慮各個評價標準之間是否具有內在的邏輯一致性,各個評價指標權重大小的分配是否合理,所有這些都涉及評價方法和手段的科學性與合理性問題。

北京市把綜合素質評價引入初中教育評價,納入校額到校這種招生模式中,是一項大膽的改革,是一項需要勇氣和魄力來直面教育問題的改革。

但初中綜合素質評價必須從實際出發,要切實可行,力求可比、可測、簡易。要大規模使用綜合素質評價,首先要規劃制定科學的素質測評指標體系,並進行科學的簡易化分解,避免某些指標過於原則、抽象和概括,儘量做到具體化、行為化。

在具體實施評價過程中,要把握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原則,在定量分析中合理運用定性方法,使量化指標的含義更清晰,這樣綜合素質評價才具有“衡量標準”的意義,才能把對學生的一次性、終結性評價轉變為過程性評價,改變中考中的“唯分數論”傾向。

(作者:吳穎惠 單位:北京市海淀區教育科學研究院)

《中國教育報》2019年4月9日第05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