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道德經》第三十八章 德之次第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無為而有以為。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上義為之而有以為。上禮為之而莫之應,則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後德,失德面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處其厚,不居其薄;處其實,不居其華。故去彼取此。

解:(道是永恆的時間,引申為長久化生。德是功能,是保障化生的能力。)“上德”不佔有,所以有德;“下德”不放棄,所以無德。“上德”無為而無所欲為,“下德”無為而有所欲為。“上仁”有為而無所欲為,“上義”有為而有所欲為。“上禮”有為而無所響應,以致動手強迫歸附。所以,失去了“道”(自然無為)而後才有“德”(有意無為),失去了“德”而後才有“仁”,失去了“仁”而後才有“義”,失去了義而後才有禮。“禮”這個東西,源於忠信之不足,而且是禍亂的開端。所謂“先知”,不過是“道”的虛華,而且是愚昧的開端。所以大丈夫立身於充足道體,不立身於減損道體;立身於道的本體,不立身於道的浮華。所以要捨棄有為而採取無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