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中西文學

很有幸,今年能夠在大學瞭解到《百家經典選讀》這本書,這本書不單為我們講述了中國的名篇,同時也為我們介紹了外國名篇,讓我在我國的文學經典的學習中,同時也能體會西方文化的魅力。因此,閱讀完該書,我更多的是想從中西文化兩個方面來討論文學的魅力。

中國的古代文學在歷史的舞臺上有著特殊的地位,其成就也是今人無法超越的。中國古代的許多先賢也讓我們望塵莫及,孔子生活在兩千多年前,一部《論語》絕對不超過兩萬字,時代是那樣久遠,思想卻是那樣的博大精深。今天的人們,即使是高中畢業甚至所謂的大學本科畢業,能讀懂淺易的文言文的人也少之又少。《論語》是一部語錄體著作,是孔門弟子在“課後”整理記錄下的孔子和弟子們的對話。那些對話,常常是三言兩語,很少有夫子的長篇大論。大多數對話,沒有具體而詳細地交代事件的背景和語境。如此,對於很多受過高等教育甚至是師範院校的中文專業的畢業生來說,僅僅要想從文字層面讀懂論語,都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所以說,中國的文學是有著自己的獨特魅力。

西方的文學與中國文學相比有較大的不同。西方文學飽含人性對自然感知的強烈慾望,並無時無刻地聽從著自己內心的聲音,挖掘著內心的感受。像西方的《聖經》,不僅是宗教書籍,也不僅僅是文學和歷史書籍,它還是一部教育典籍,教育、引導人們去思考,去認識這個世界。而西方現代主義文學又有個非常顯著的特點,那就是最後都深入到了宗教和哲學。在這個問題上,最活躍的大概就是存在主義了。不管是基督教存在主義者克爾凱郭爾,還是無神論存在主義者尼采、薩特、加繆、海德格爾,他們都為我們提供了一個非常重要的文學、哲學和宗教的價值尺度。正如英國現代哲學家羅素在《西方哲學史》中所說,“我們所說的‘哲學的’人生觀與世界觀乃是兩種因素的產物;一種是傳統的宗教與倫理觀念,另一種是可以稱之為‘科學的’那種研究,這是就科學這個詞的最廣泛的意義而言的。”,所以在西方看來,文學、哲學和宗教之間有著莫大的聯繫。

中國的文學概括而來就是“人法自然”。老子在《道德經》中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德為道之行,人德必循地道天道。天道平等生養萬物,地道厚德包容承載萬物,天地待人待物平等無歧,萬物在天地面前自由平等,所以老子的主張包含人人平等。因此,從中國的道化照樣可以演繹出人人平等、自由、人權等概念。在我看來,中國應該把儒學中孟子的民為重,社稷次之,君為輕,荀子對人性惡的假設,以及墨子,管子、晏子的一些管理理念,尤其是易經中的邏輯和方法論等進行清理揚棄,與道學一道,與聖經文化融合,中國應該能夠發展出一整套與西方信仰和文化完全相容,又具民族個性的信仰、文化和制度。

西方的文學概括而來就是“宗教信仰”。方以神為本的宗教信仰,有奧古斯丁、盧梭、托爾斯泰的三大《懺悔錄》。奧古斯丁在《懺悔錄》中記載道,“神啊,你是為了自己而造了我們,除了安息在你懷裡,我們的內心無法獲得寧靜。”他是個基督教徒所以文章一部分是懺悔自己的罪惡,一部分是在歌頌他心中至美至善偉大的“天主”由於我不信教所以沒有辦法帶入沒有辦法感同。中國芸芸眾生求助自己求助別人,沒有寄託沒有安全感,一輩子在憂患之中度過。西方基督徒在神的面前懺悔,一切寄託給神交給上帝,一輩子在安靜中度過。

雖說中西文學有較大的差異,但是也仍然存在著許多共性。從近代以來,中西文學開始相交匯流,進入了一個相互聯繫、相互影響和相互作用的時代。中西方都有一個共同的文學理念,即“文學源於自然”,都強調自然意象論,儘管中國更多強調作品的神韻和意境,而西方更看重作品的神秘和信仰,但都歸根結底都是強調的文學的自然性。

通過閱讀《百家經典選讀》,讓我對中西文學有了更深刻地瞭解。經典文學能夠幫助我們瞭解古今中外的著名思想家、哲學家和作家等的思想和學問,從而感染和薰陶我們的思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