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四川省政府印發《關於公佈第九批四川省文物保護單位的通知》,核定公佈了196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營山千里渠作為近現代重要史蹟及代表性建築上榜。此前,千里渠是縣級文物保護單位。據相關人士介紹,文物保護單位一般採取逐級申報的原則,但營山千里渠價值特別重大,因而破格入選。
營山千里渠於1955年由四川省水利廳設計,1958年開始修建,因“千里長渠千里長,修通長渠鎖龍王”的詩句而得名。千里渠經過多年續建、配套,形成了300餘條支渠、連接水庫9座、山坪塘329座、石河堰45處,長600多公里的引水灌渠系統,整個長渠灌溉面積達14萬餘畝。當年動員5萬人在營山將近1/3的土地上同時開工,於懸崖峭壁上開鑿渠道,打通隧道,大量的渡槽如彩虹般橫架兩山之間,其他工程也數不勝數,有營山“紅旗渠”之稱。而這一如此浩大的工程從開工到開閘放水還不到半年,不能不說是一個奇蹟。
申報“省保” 挖掘千里渠文化價值
“從開始申報到申報成功,我們做了大量準備工作。”4月8日,營山縣文物管理所所長伍洪建介紹,在營山縣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中,千里渠作為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人類創造的重要文明成果,進入了文物普查人員的視線。千里渠建成已有50餘年時間,主渠和乾渠保存完好。整個長渠灌溉面積達14萬餘畝,猶如一條蜿蜒的長龍在營山腹地延伸,是集人文景觀與自然景觀於一體的文化遺產。
“千里渠規模宏大、險峻,完工快,全國聞名,是營山縣水利建設的標誌性工程,也是川北地區的代表性水利建設工程,更是一個奮鬥時代的精神遺產。”營山縣委書記黃金盛表示,營山千里渠是營山人民智慧和汗水的結晶,是重要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是營山兒女奮發向上,積極進取,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努力奮鬥的精神支柱,千里渠精神集中體現了尊重科學、艱苦奮鬥、團結協作的精神,無疑應該發揚光大。
“作為水利工程,千里渠具有典型性、代表性、完整性、特殊性,蘊含了豐富的歷史價值、藝術價值和科學價值。”伍洪建表示,千里渠入選“省保”後,將按照“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工作方針,切實做好其保護利用和監督管理工作。
日夜奮戰 不到半年建成千裡渠
1958年5月,營山縣水磨灘、茶盤、鹽井3座水庫先後竣工。“這3座水庫的建成,為‘千里渠’的修建創造了條件。”據營山縣幸福水庫管理局局長陳瓊華介紹,從地勢上看,3座水庫灌口和灌尾之間存在一個相當大的落差,因此,自流灌溉成為可能。
1958年11月初,營山縣委決定動員全縣群眾,利用一個冬春的時間,完成灌區全長205公里的南北兩大幹渠和總長209公里的124條支渠的修建任務。隨後,成立了“渠道戰鬥司令部”,下設辦公室、政治部、後勤部、參謀部。1958年11月下旬,由公社、大隊幹部帶隊的修建隊伍,浩浩蕩蕩開赴工地,沿渠安營紮寨,千里渠工程於12月1日正式開工。修渠的5萬多人按部隊建制,以區建立師、以公社為團、大隊為營、小隊為連,共編為7個師、28個團、89個營、388個連。
八旬老人晏忠永,精神矍鑠,聲如洪鐘,當年建千里渠擔任石工連連長,主要修渡橋、涵洞、拱涵。“沒人敢偷懶,也沒人會偷懶,大家都想爭先進。”晏忠永說。“日夜不停地運作,天點燈,風掃地。”晏忠永至今清楚地記得當年指揮部提出的口號:抓陰天,搶晴天,月亮壩裡當白天,一天功夫當兩天。
據悉,千里渠工程開闢山埡212處,穿峭巖413處,宰山嘴205處,大填方391處,興建渡槽、隧洞、分水閘、涵洞、人行橋等附屬建築343處。1959年5月,長渠初步完工,剪綵慶功,開閘放水,工程耗時還不到半年。
萬人管水 長渠灌溉千里保豐收
千里渠建好後,如何管理?營山探索出實行專業人員管理和群眾管理相結合的辦法,全灌區建立140多個灌溉聯合管理小組,在渠道的一定地段上,由當地生產隊推選一名社員擔任管水員,打破行政界線,統一管水用水。用水時節,管理站的專業人員和群眾管水員一起上陣,在千里長渠上,出現了“萬人管水,抗旱保豐收”的生動景象。
由於有水利工程的保證,營山一改靠天吃飯的被動局面,水稻種植面積不斷擴大,產量也大幅增長。1963年,“千里渠工程”作為典型經驗在全國進行推廣。後來,《人民日報》記者慕名前來營山採訪,發表了《千里長渠 萬人管水——四川省營山縣依靠群眾管理千里渠取得工作的主動權》的長篇通訊,使營山千里渠聞名全國。
此外,營山的飲用和生活用水也全部來自千里渠灌溉系統,這已是一條名副其實的生命長渠。千里渠工程是營山縣人民勞動的成果、智慧的結晶,在營山的史冊上書寫了光輝燦爛的一頁。
(彭傑 四川經濟日報記者 李國富)
閱讀更多 前沿經濟日報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