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易經》背後的奧祕(二)


探索《易經》背後的奧秘(二)

易經是怎麼完成的

《漢書·藝文志》記載:“易道深矣,人更三聖,世歷三古”。也就是說,我們今天所說的《易經》,實際上是由中華民族歷史上三位偉大聖人,在三個不同的時代共同完成的一部歷史鉅著,由“易”、“經”、“傳”三大部分組成。

從時間跨度來看,“易”產生於上古時代,即伏羲、神農氏炎帝、軒轅氏黃帝所處的新石器時代;“經”發展於中古時代,即五帝及夏、商、周時代;“傳”撰寫於近古時代,即孔子所處的春秋戰國時代。

《易經》創立、發展和完善的過程,先後歷經了五千多年,這還不包括在孔子之後的兩千多年間許多易學研究者新的成果。任何一部經書,都不可能是某一個人的專著,而是一個時代、一群人共同創做的產物,但都有其代表人物,《易經》也是如此。上古聖人伏羲創立了“易”即太極圖、陰陽觀和“八卦”。中古聖人周文王推演成為“經”即《周易》。近古聖人孔子進一步創作出了“傳”即《易傳》。

歷經上古、中古和近古,由三位偉大聖人創立的《易》《經》《傳》,就是今天學習的《易經》。《易經》不僅為中國的文明和發展,而且為世界的文明與發展做出了無與倫比的貢獻。

為了幫助大家更好的學習和理解《易經》,筆者先從《易經》的三大組成部分開始,使大家認識和了解《易經》,今天先給大家介紹第一大部分:關於伏羲創立的“易”。

1、什麼是“易”?

古代,人們對宇宙的認識首先就是日月,人們的宇宙觀就是日月觀。《說文》“《秘書》說,‘日月為易,象陰陽也’。”也有人說,“日月為易,剛柔相推”。從象形字的角度講,易的上面是日,代表太陽;下面是月,代表月亮。日為陽,月為陰,易就是陰和陽組成的統一體,易就是陰陽觀。 “易”的最大特點就是變化。如同日月一樣,白天是太陽,晚上變成月亮,陽變成陰,陰變成陽。

在《易經》中,“易”是由太極圖,陽爻“—”、陰爻“--”,八卦和進一步排列組合後產生的六十四卦。


探索《易經》背後的奧秘(二)


2、什麼是“太極圖”。

“太極圖”也就是“無極圖”。 “無極”就是陰抱陽,陽抱陰,陰陽尚未分離,天地尚未形成時期。伏羲認為,在天地沒有分離之前,宇宙是陰陽混沌於一體的“無極圖”,在混沌狀態下,是沒有極可分的。


探索《易經》背後的奧秘(二)


3、什麼是太極生兩儀。

太極生兩儀就是太極圖中清、濁物質開始分離。用更加直觀的陽爻和陰爻表示,就是:

▅▅▅▅▅ ▅▅ ▅▅

一畫代表的是太陽,是白天,稱為陽,

二畫代表的是月亮,是夜晚,稱為陰。

4、兩儀為什麼又叫做陽爻和陰爻。

“爻”,字義從交,形如網,是由我國古代結網、結繩等活動而萌生的象形字。爻如網中經緯之線相互交叉,象徵萬事萬物錯綜複雜,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變化無窮。爻也指是漁網中結成的一個一個眼,即目。古代眼就是目,實際現在仍然稱眼為目。目和兩畫相對應,代表陰,人的雙眼不是很像陰爻嗎?僅有網還不行,必須有繩子把網貫穿起來,撒出去。繩子是綱,網眼是目,成語“綱舉目張”就是比喻繩子和網眼的關係。古代“綱”和“剛”是通用的,所以,許多書也把陽爻稱為剛爻。綱是起引導作用的,為陽;目張開是一個一個的眼,為陰。這就是代表繩子的陽爻和代表目的陰爻。陽爻是實的,陰爻是虛的。陽爻、陰爻是組成八卦的最基本符號。

5、什麼是兩儀生四象。

用直觀的形象表示,四象就是陰陽爻的進一步組合,陽爻上面加一陽爻,就是太陽;陰爻上面加一陽爻,就是少陽;陽爻上面加一陰爻,就是少陰;陰爻上面加一陰爻,就是太陰:

探索《易經》背後的奧秘(二)


太陽是日,太陰是月。在陰陽的進一步化合中,不斷產生新的物種。

四象就像是父母生育了兩個子女。太陽為父,太陰為母,少陽為男孩,少陰為女孩。

四象又代表了一個晝夜中間的四個不同階段,太陽(也稱老陽)代表正午,少陽代表日出時的早晨,少陰代表日落時的旁晚,太陰(也稱老陰)代表午夜。

四象又代表了一年中的四季,少陽代表溫暖的春天,太陽代表炎熱的夏天,少陰代表陰涼的秋天,太陰代表寒冷的冬天。

四象,還代表了方向中的四方,因為伏羲生活的地方在赤道以北,所以太陽代表炎熱的南方,太陰代表嚴寒的北方,少陽代表日出的東方,少陰代表日落的西方。

6、為什麼四象生八卦

四象僅兩層,不能完全反映客觀實在。伏羲在四象的基礎上,即在太陽的上面再加一陽爻,再太陰的上面再加一陰爻,分別成為純陽、純陰的三層畫象;其它六個卦象是通過純陽、純陰的變化產生出來的:

探索《易經》背後的奧秘(二)


伏羲為什麼把四象再推演為八象,這也與自然現象中有八種物象存在的最為普遍有關,即自然現象中的天、地、雷、風、水、火、山、澤;人有父、母、長男、長女、中男、中女、少男、少女;方向不僅有東、西、南、北,而且還有東南、西南、東北、西北等等。

大家都知道,伏羲時代是沒有文字的,這八個畫象就好比是無字天書。下面的畫是最初畫的,稱為初爻,上面的畫稱為上爻。

八種象的名乾、兌、離、震、巽、坎、艮、坤又是怎麼來的呢?是在文字的創造過程中得出的。

“乾”字是簡化字“幹”的繁體字。我們現在大街上的店名“乾洗店”,在臺灣仍然用“乾洗店”。“乾”字在古代表示的是意思是“上面”,指的是相對於地球的宇宙天空。直到現在,在壯族語言中,“乾”仍然有“上面”的意思。所以後人把伏羲的天象稱為“乾”象或者“乾為天”

▅▅▅▅▅

▅▅▅▅▅

▅▅▅▅▅

乾為天

“巽”是消散之意,“風起雲散”,風又起消散的作用。古代,巽也是傳說中的一種風神。所以,後人把風象稱為“巽”象或者“巽為風”

▅▅▅▅▅

▅▅▅▅▅

▅▅ ▅▅

巽為風

“離”的本義是隔開的意思,而火象是由一陰爻把二陽爻隔開了。所以,後人把火象稱為“離”或者“離為火”。

▅▅▅▅▅

▅▅ ▅▅

▅▅▅▅▅

離為火

“兌”字從口,是說話、喜悅的意思。而澤的卦象是一浪接著一浪,好像人說話時上下嘴唇一張一合的樣子,所以,後人把澤象稱為“兌”或者“兌為澤”,是一種無心的喜悅,澤水在說話,澤水在喜悅。另外,兌也指液體從一個容器倒入另一個容器,好比水從這一個湖泊流入下一個湖泊,所以,把澤象起名為“兌”。

▅▅ ▅▅

▅▅▅▅▅

▅▅▅▅▅

兌為澤

“坤”字,《左傳》的解釋就是“土也”,而地字也是“土也”,所以“坤”字就是代表大地,後人把地象就稱為“坤”象或者“地為坤”。另外,“坤”字的左邊為土,右邊為申,申的部首從田,所以申也代表田。“坤”字既有土,又有田,就是田地,就是地球。

▅▅ ▅▅

▅▅ ▅▅

▅▅ ▅▅

坤為地

“震”字的意思除了特指的“地震”之外,還有一層意思是指“疾雷使物體振動”。古代人不知道地震,只知道地下在打雷。所以,後人就把雷象稱為“震”象或者“震為雷”。

▅▅ ▅▅

▅▅ ▅▅

▅▅▅▅▅

震為雷

“坎”字的意思,直觀上看就是“欠土”,另一層意思是“陷”,而水的卦象就好像一陽陷於二陰之中。所以,後人把水象就稱為“坎”象或者“坎為水”。

▅▅ ▅▅

▅▅▅▅▅

▅▅ ▅▅

坎為水

“艮”字有“止”、“靜止”的意思,而山的最大特點就是靜止不動。“艮”字還有“堅固”“堅硬”之意,大部分山都是由堅硬的石頭形成的。所以,後人把山象稱為“艮”或者“艮為山”。

▅▅▅▅▅

▅▅ ▅▅

▅▅ ▅▅

艮為山


至於伏羲為什麼把八象分為上中下三層以後,就不在擴張了,這裡面的道理很多,也很難講解清楚。老子在《道德經》中,有一個生動的比喻,就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這裡的三,就已經不再是人們傳統理解上的“三”,而是指很多,包羅萬象。伏羲畫到八象為止,每一卦分三層,伏羲認為,八象到此就已經足矣,它完全可以包括宇宙中的萬事萬物萬象了。這就是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的魅力。這裡的三層,也不是傳統意義上的“三層”,而是多層,不是嗎?直到現在,人們還有“九重天”的概念,九也是指多的意思。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三這個數字,與其它數字不同,它既可以理解為三,又可以理解為多。而《易經》、《道德經》中的三,基本上都是代表多的意思。

另一方面,八卦的三層,正好又代表了天、地、人三才。上面的一畫為天,中間的一畫為人,下面的一畫為地。為什麼古代稱國家的元首為“王”,因為“王”最大,代表這個人上頂天(幹),下立地(土)。

由於爻分陰陽,由爻產生的卦也分陰陽。所以就有“陰陽八卦”之說。凡是單畫的卦都是陽卦,如乾、坎、震、艮;凡是雙畫的卦都是陰卦,如坤、離、兌、巽。除了純陽卦乾、純陰卦坤之外,陽卦多陰,陰卦多陽。繫辭從卦德方面對此做了解釋:“陽一君而二民,君子之道也。陰二君而一民,小人之道也。”

由於易反映的是日月變化、宇宙變化、人世變化,所以易集中代表的也就是變,易的變化是無窮的。《周易》中的“易”實際上包含了簡易、變易、不易三種情況。

所謂“簡易”,闡釋的是宇宙萬物的變化雖然是無窮的,但它只有陰陽兩種符號所組成。這其中蘊含的道理是,越是複雜的變化,其法則越是簡單。問題是要找出規律性的東西。伏羲把這世間萬事萬物變化無窮的東西找出來了,這就是“陰”和“陽”。

所謂“變易”,是說世界一切事物變化雖然是無窮的,但都是有規則、規律可循的。人們一旦認識了這種規則、規律,人的意志就可以來適應、變革和決定事物的變化。

所謂“不易“,是說,有些自然法則的變化有些看起來是永恆的,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根據這一哲理,人們要順其自然法則,不能違背自然法則,要有所為,有所不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