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的本質是什麼?

共同體78822581


我是遠方,我來回答!

我每天都在學習哲學,每天都有一點新的認識,可能理解還是不到位,但是還是有一點心得,所以很樂意回答這個問題。

我以前認為哲學就是人類認識世界認識自己的學說,這樣說也沒啥問題,但是對哲學的慢慢了解,知道了,哲學的範疇越來越小,其實這是一個好事,就像我們的法律制度越來越健全一樣,有憲法,然後根據這個母法制定出很多法律。

所以大家在研究的時候走了形而上學的老路,片面的,機械的,靜止的去看待哲學,這樣就抓不住哲學的要領,其實哲學的發展不是路越走越窄,而是越走越精細化,廣義的哲學很好理解,宇宙觀人生觀但是狹義的哲學是啥呢?辯證法?形式邏輯學?倫理學?美學,其實好像都是,但是都分出去了,都是哲學的分支,但是現在的哲學形成了自己的體系,不再是廣而泛之,就是邏輯學和辯證法,邏輯學說的是啥,說的是因果,從現象總結,歸納,提出規律,辯證法是啥,辯證法就是一分為二,看待事物從多方面去考慮,才能看透事物的本質,因此在這裡說,狹義上的哲學,也就是現代哲學不是解釋和擴充亞里士多德,柏拉圖,蘇格拉底,而是讓大家更清楚更客觀的瞭解世界,瞭解我們自己,怎麼樣瞭解我們的自己,那就是研究我們的思想,研究我們的意識,客觀認識自己。

所以哲學是智慧的學說,是我們認識宇宙,我們認識自己的學說,所以狹義的哲學也就是邏輯,邏輯就是前因後果,思維的遞進和歸納總結。還有辯證法,也就是多角度,多面性,認識宇宙,認識自己。

邏輯學也快獨立出去了,邏輯學就是我們思想意識的認識和排序,所以哲學的範疇越來越窄,但是人類的認識一直在進步從拉瓦錫觀察到分子原子,再到量子學,可能以後還有比普朗克常量更小的因子,可能宇稱不守恆理論只是初級階段,但是我們一直以來在進步,這就是哲學的精神。

所以你要問哲學有啥用,我覺得也沒啥用,也有很大的用處,那就是獨立思考的精神,那就是實踐檢驗標準的精神,精神就是我們的思維!

哲學絕對是一門科學,越來越窄,越來越清楚,人類認識的進步和人類文明發展的進程就是這樣發展的!


遠方的扶桑花


哲學——追求真理的學問

“哲學是什麼?”\t

對於這個問題不同的哲學家都有不同的看法,甚至他們的有些看法是截然相反、互相沖突的。而對於像我這樣的一般人來說,“哲學”一詞雖然經常掛在嘴邊,經常和朋友同事顯擺,講一些哲學理論,但真當他們偶爾問起“什麼是哲學”的時候,我也是一時語塞,強行解釋幾句,生硬的轉移話題。

那麼哲學什麼是呢?我們來看一下西方哲學的起源,希臘人是如何解釋“哲學”這個詞的。在希臘語中,“Philosophia”表示哲學的意思,這個詞是距今兩千五百年前的古希臘人所創造的術語。Philosophia是由philos和sophia兩部分構成的動賓詞組,philein是動詞,是“愛、追求”之意,sophia指“智慧”。Philosophia按其本義而言,乃是指愛智慧、追求智慧、追求真理。

讓我們再結合哲學所研究的問題,哲學一般所探究諸如:我們知道什麼、我們應當怎樣做或應當相信什麼、現象的共同本質這類重大的問題。

結合這兩點,我們是不是可以下一個定義:哲學不是一套主張\t、命題或理論,哲學是一種方法,是對事物尋根究底的過程,一種對那些在大部分時間裡被認為是理所當然、從未有過懷疑或從未表達出來的想法提出根本懷疑的過程。

於是我們可以發現,“哲學是什麼?”這個問題就是哲學式的問題。我的朋友看似是在對我進行調侃,但他同時也進行了對於我思想的反思,而對思想的反思就是對於哲學的思考。因此,哲學經常是兩個哲學家甚至是學習哲學的普通人互相辯論時,憑著意見的不同而有所推進的(不過在辯論的時候要注意氣氛,千萬不要得理不饒人,蘇格拉底就是因為沒事愛問問題,還專挑別人的漏洞,問的別人滿臉羞愧承認自己什麼都不知道,才放過別人而被判死刑的。要注意的是,審判蘇格拉底的人民陪審團有500人,其中360人同意判他死刑,真是招人恨啊)。

蘇格拉底之死

哲學是科學之母

為什麼我說哲學是科學之母?當然會人會覺得不服氣,不過讓我們翻開科學史,我們就會發現:

公元3世紀前,歐幾里得( Euclid)的工作使得幾何學成為一門“空間科學”(sciencof space),從柏拉圖(Plato)學園的哲學分離出來,但學園的哲學家仍然講授幾何學。

伽利略(Galileo)、開普勒(Kepler)以及17世紀牛頓的最終革命,使物理學(physics)作為一門學科與形而上學(metaphysics)分開。到了現在,有些研究物理學的系,名字仍叫做“自然哲學”。

1859年的《物種起源》(On the Origin of Species)使生物學與哲學(和神學)相分離;到了20世紀初,心理學作為一門獨立學科也從哲學中分割出來。哲學對邏輯有長達千年的關注,在最近的50年中,這種關注最終導致了計算機科學的誕生。

我們會發現從古希臘到現在的科學史,就是哲學中的某一部分不斷從哲學中分化出來,成為一門獨立學科的歷史。

哲學與科學對於理解對方是不可或缺的

科學與哲學間的關係是如此的緊密,每一門從哲學中分離出來的科學,同時都給哲學留下了一些獨特的問題,一些它們不能解決的東西,卻使得哲學必須永久面對或者至少暫時要面對的間題。

比如:數學處理數字,但它不可能回答數是什麼的間題。注意,這不是指“2”“dos”或者“I”或者“10(以2為底)”是什麼的間題。它們每一個都是一種數字,一種符號,一種書寫,並且都命名同一個東西,即數字2。當我們問數是什麼,我們的問題不是關於(書寫的或者言說的)符號的,而顯然是關於事物的。柏拉圖堅持數是事物,雖然是抽象事物,至少自他以來哲學家對這個問題一直在提供不同的解答。與柏拉圖相對照的是,另外一些哲學家認為數學真理(不是關於抽象構體和它們之間關係的,它之為真是基於關於宇宙間具體事物的事實,並反映了我們對數學表達式的用法。

第二個例子,牛頓第二定律告訴我們F=ma,力等於質量與加速度的乘積。加速度相當於dv/dt,即速度對時間的一階導數。(可是,什麼是時間小這個概念我們都明白,也是物理學所要求的。我們一般人想必知道時間是什麼,時間概念對物理學家也是不可或缺的,但是無論是一般人還是物理學家都難以明確地告訴我們時間究竟是什麼,或者如何定義它。注意,用時、分和秒這樣的術語去定義時間,是把時間的單位與我們用這樣的單位所測度的內容混淆了。這好比用或者英來定義空間。另一方面,我們不能說時間就是持續,因為持續恰恰只是某某時間的流逝。這樣做,我們的定義恰恰預設了我們試圖要定義的那個概念。

可以說哲學主要考慮的,就是科學目前不能回到或者永遠也許不能回答的問題,進一步考慮的是科學為什麼不能回答這些問題的問題。

而兩千多年的科學發展已經塑造改變了哲學探究的議程。從17世紀科學革命獲得巨大成功以來,科學確實是哲學最有利的源泉。

牛頓力學的決定論也引出了人類行為中的決定論,牛頓力學的成功使決定論成為一種活躍的哲學選擇。牛頓和達爾文成為了哲學唯物主義的最大源泉,這種思想大大動搖了包括形而上學、心靈哲學在內的傳統哲學理論,進而威脅到了道德哲學。

到了20世紀物理學發展和數學的基礎動搖了哲學唯物主義的信念,量子力學的概率不可能以極高的精度說明物質(以及萬物)的基本構成物的行為。

我們可以看到,哲學家在思考心智與它在自然界的地位、自由意志與決定論、生命的意義等問題時,所有這一切都深受科學進步的影響。而隨著科學對與實在的描述在過去的幾個世紀裡不斷變化,於是哲學問題的本性也隨之變化。


吳克思


如果我們說『這孩子本質不壞』,你我都知道這個『本質』是什麼意思。常識範圍我們都懂這個詞的意義。

但是,哲學討論不屬於常識範圍,所以我們首先,從哲學的角度審視這個題目:

我們說某個事物的『本質』,這個『本質』是什麼?

你怎樣定義『本質』?內涵、外延是什麼?

我們能不能知道一個事物的『本質』?

一塊石頭的『本質』是什麼?

原子、夸克、還是幾種作用力?

其實,在自然科學中,根本不會告訴你石頭的本質是什麼,科學只是用邏輯模型解釋世界。

比如我們現在【引力】這麼常見、簡單的事物,都瞭解得不是很清楚,我們不知道引力為什麼這麼弱,解釋的引力模型在宏觀世界和亞原子微觀尺度無法自洽,我們不知道是什麼原因。

那哲學能知道這塊石頭的本質嗎?

如果哲學連一塊石頭、一棵樹的本質都不知道,又如何知道另一些更復雜事物的本質?

——————

討論哲學問題,要對詞彙概念進行詳細的定義,不然你討論的是什麼都不知道。

討論一個事物的『本質』是哲學上歷久彌新的話題,至今沒有一種結論不是在爭議中。

討論事物的本質,這也就是哲學中所謂的『本體論』,不懂就百度。

在哲學語境中,『本質』和『哲學』自身一樣很難被定義,或者說定義不清楚,很難通過最簡單的詰問。

別談浩瀚宇宙中的千頭萬緒事物的本質,我們不知道,就連一塊石頭的本質是什麼,科學都無法確定。

你怎麼來定義『本質』?一個你不清楚的東西

這下面的答案,都不是說的哲學的『本質』,而是說的哲學的研究範圍、對象、目標,這不是談的『哲學本質』。

我看見有人說:哲學本質是追求真理。我也是呵呵了。

先不說『真理』如何定義,自然科學、經濟學、社會學難道追求歪理、謬論的學科?

只要是人類的一門知識和學問,不都是為了追求真理嗎?

還有人說:哲學本質是什麼【概念思維運動】。

我的媽呀,你去餐廳點個菜,都要用到【概念】進行思維:我是點魚香肉絲還是回鍋肉呢?

有沒有用到概念?

人類的思維能不用概念嗎?

1+1=2後面都有一個皮亞諾公理體系來支撐,這個世界有什麼思維不用概念?

古希臘人認為哲學是【愛智慧】之學,今天有人認為哲學是【系統的反省】,但這都嘗試對哲學進行定義,這不是說的哲學的【本質】。

————

綜上所述:我是不知道哲學的本質是什麼,因為我亂一塊石頭本質是什麼都不知道。

某個事物的【本質】,是個空泛、宏大、終極的哲學問題,哲學家談了幾千年,也沒有一個確定的結果。

你認為在這裡能找到答案嗎?


小漢字見大歷史


記得毛主席曾說過,記不住原話了,好像說是:世上的知識只有兩門,一門是自然科學知識,一門是社會科學知識。哲學則是對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認識的概括和總結。《四角號碼》詞典《哲學》條:哲學,是人們對於整個世界(自然界、社會和思維)的根本觀點的體系。是自然知識和社會知識的概括和總結。是系統化、理論化的世界觀。它的根本問題是思維對存在、精神對物質的關係問題,根據對這一問題的不同回答而分成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兩大派別。於世界,派又分家:如中國古代,分成諸子百家,如:孔子的哲學、老莊的哲學、墨子的哲學、韓非等法家的哲學、佛學、漢王充《論衡》的唯物主義哲學、……西方的各家各派,如:孟鳩斯德、黑格爾、英《國富論》作者亞當斯密、聖西門……。近代馬克思主義唯物辨證法哲學(這是人類最先進的思想方法論),為全世界無產階級求得徹底解放的哲學;隨其實踐發展不斷豐富其理論,是其活的靈魂。列寧(前蘇聯)、毛主席(中國)眾革命先哲結合本國實踐,創造性地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哲學。


李廷明5


哲學被稱為智慧之學,其本質就是對人類自身及其所存在的宇宙的結構及其運行規律的認知。

用國內當前的哲學術語講,哲學的本質就是三觀: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而世界觀和人生觀是一個哲學理論的核心,價值觀則是在特定的世界觀和人生觀上衍生而來。例如:有神論者和無神論者因世界觀和人生觀的不同,在日常生活中對吃肉這個事情的看法就完全不同,從而肉對有神論者和無神論者而言具有完全不同的價值。

總體而言,目前主要有兩類哲學流派,整體論和還原論。

先說整體論:

古希臘有句名言:“認識你自己!”,這也成為著名的哲學命題之一,而中國古代哲學則是以《易經》天人合一思想為核心,以為天,地,人三者(天為時間,地為空間)具有密切聯繫,並相互影響,所以我國自古有“天人感應”一說,這就是一種典型的整體論哲學。認為宇宙萬物本為一體,相互關聯,相互影響(本人支持此學說)☺️。

再說還原論:

還原論認為現實生活中的每一種現象都可看成是更低級、更基本的現象的集合體或組成物,因而可以用低級運動形式的規律代替高級運動形式的規律。還原論派生出來的方法論手段就是對研究對象不斷進行分析,恢復其最原始的狀態,化複雜為簡單。

這一理論不斷把整體進行分化,和整體論對事物的認知過程和方式正好相反,其對世界的認知是不斷分解事物。

以上只是粗略地提了一下相關內容,疏漏再所難免,供朋友們交流指正🤗


國學復興號


談哲學的本質,首先必須釐清哲學與玄學,方能清晰明瞭!

把複雜的事情儘可能簡單化陳述,使普通受眾很容易通過聽聞,正確解讀事物本質,這叫哲學。將簡單的事物無限放大複雜化、神秘化、神聖化,使人云裡霧裡,高深莫測,似是而非,空無一物,只言境界靈魂,排斥一切真實存在,這叫玄學。打個不確當的比方,哲學是有我之境,玄學是無我之境,


兩者看似雷同,實質差之千里!

哲學來源於宗教,為什麼會宗教會成為最原始的信仰?因為人們無法解釋各種自然現象,對自然的敬畏產生了宗教。原始的宗教經過不斷的修飾和誇張甚至謀劃,成了一個個體系,歷史上出現了很多政教合一的政權。多數宗教徒不會去思考宗教思想教義是否正確,盲從迷信,但人類從不缺少思想者,對宗教的質疑誕生了一個新的學科:哲學。它是人類進步的靈魂,剖析真相,邏輯思維與推理,形成了科學的雛形。

所謂哲學,本質就是解釋“存在”的學問,將它分為“唯物”與“唯心”兩個極端純粹是扯蛋。世界本來就是物質與非物質的融合統一,相生相剋是自然界最為詭異的矛盾狀態,若將其橫加扯裂,即會以偏概全,再行自圓其說,而後自欺欺人,蠱惑世道人心。

邏輯推理是衡量哲學最為重要的標準,經得起反覆推理、合乎邏輯叫哲學,經不起推理、違悖客觀規律便是玄學。

佛教裡有一個非常經典的故事,神秀與慧能兩人悟禪參偈特別有趣!

身是菩提樹,心是明鏡臺。

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

——高僧神秀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六祖慧能


依本人的淺薄,更喜歡神秀所言,承認存在與不足,表示不斷省悟完善修行,樸素現實,合乎更多人的思維與推斷。

反觀慧能偈語,忽視一切存在,只憑主觀臆斷,異想天開,虛無縹緲且無可循之規律,多數人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如何修行得法,只能各憑造化,你我這等凡夫俗子,自然是無法企及的。

有一種說法喧囂塵上,科學的盡頭是神學,或許能作出這種推論的一代宗師一定是慧能轉世,超乎邏輯思維的另一種宇宙思維,雖然荒誕,絕不會缺少信徒。

用一種樸素的方式作結束語:哲學是試圖用無數種方式推翻所謂的真理,坦然陽光,而玄學企圖用一萬種方式證明觀點正確,甚至不擇手段。
(負薪映雪感謝你的閱讀與關注!圖片源自網絡,著作權歸本人所有!)


負薪映雪


哲學的本質就是對各種事物的解釋、客觀的解釋、對世界的解釋,用運哲學思維去認識,最主要的還是改造實踐!

所有人類的哲學西方哲學,東方哲學等都是在解釋認識的層面;馬克思思想是不緊認識世界,還在於改造世界!

馬克思的墓碑上寫著這樣的一段話☞哲學用不同的方式來認識這個世界,最主要的是來改造這個世界!

原理:物質決定意識 意識是客觀世界的反映,意識具有能動作用,正確的意識促進事物的發展,錯誤的意識阻礙事物的發展!

這裡強調了意識的重要性物質的重要性相統一!

將實踐哲學提到了更好的位置!

比如:幸福是奮鬥出來的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空談吳國,實幹興邦!


用思想照亮世界


上聯,系統思想

下聯,旨歸天道

橫批,哲學本質的自白,1.哲學內涵,哲學為系統思想,思想為哲學的片段,思想啟蒙肇始天問,天問啟蒙肇始詩,詩啟蒙肇始文藝母科技子,文史哲母數理化子,古今中外概莫能外。此為哲學的內涵。2.哲學外延,按三序天地人,可分為天道地德人倫,按內容層次可分為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方法論,其中,世界觀包括人生觀價值觀方法論,按時代沿革可分為古代近代現代等,不一而足、三生萬物,此為哲學外延,古今中外,概莫能外,3.哲學本質,人類系統思想即哲學的本質,作為世界觀,包括人生觀價值觀方法論,皆旨歸天道,李耳道德經,大道至簡道法自然民本無為,為民主共和雛形奠基,崇尚伏羲演易天人合一順天應人順昌逆亡,炎黃內經天下為公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堯舜禪讓聖賢治理舉賢任能野無遺賢,啟蒙肇始,古希臘,古斯巴達,古亞歷山大,古羅馬,歐洲文藝復興,西方與現代人類民主共和共同文明,馬恩列斯毛等,至今仍為全世界人類系統思想即哲學的頂峰。為何,李耳的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啟蒙肇始馬克思主義的無產階級暴力革命學說,李耳的大道至簡道法自然民本無為,啟蒙肇始肇始馬克思主義的共產主義學說,李耳的天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道則不然,損不足而奉有餘,違逆天道久矣,啟蒙肇始馬克思主義的資本論剩餘價值學說,皆一脈相承,所以說,李耳道德經仍為當今世界人類系統思想即哲學的頂峰,其世界觀包括人生觀價值觀方法論,大道至簡道法自然民本無為為民主共和雛形奠基,亙古至今,仍無人可比,無可撼動,無可動搖。雖其中,還存在許多時代科技侷限,還有許多疏漏錯謬,到仍瑕不掩瑜熠熠生輝。結論,當今人類世界,已經沒有任何新事物,有的只是週而復始循環往復,人類生存生活已經逾數萬年,所有一切人類活動與遺蹟,在宇宙天地自然面前,皆微不足道,人類社會五行經政文軍民,作為自然與人造混合系統,必須仿生,如同天地自然五行木火土金水,必須行行平等,不斷生克乘侮,才能週而復始循環往復生生不息千秋永續,唯有遵循天道,才能不枉此生。人類高碳,正重蹈旅鼠恐龍覆轍,瀕臨冰川世紀,面臨生死存亡,事實不爭,經碳十四測定,人類一家,皆源自非洲,唯有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才能力挽狂瀾解民倒懸起死回生,唯此,時代祖國民族先民子孫人類幸甚,回答完畢。



徐敏豪大詩人


在當代,尤其是中西方文化發生碰撞以來,越來越多的人仁志士無可避免地擔負起雙重使命,專注中西方哲學的研究發展。

哲學一詞引希臘文詞源Philosophia(愛慕智慧),於1896年前後由黃遵憲、康有為等人把日本借用古漢語的譯稱"哲學"介紹到中國,後通行。

哲學的本質就是一種對自然、社會發展的理性思維。真正的哲學應該具有"實踐性"的性質。從這點上來說:"哲學真理應當到語言的假定中去尋求,而不要到它的明確的陳述中去尋求。由於這一原因,哲學與詩相似,二者都力求表達我們稱之為文明的最高理智。"一一巜英.懷特海》

在古代西方國家的哲學文獻資料中,有四位偉大哲學家:柏拉圖、亞里士多德、萊布尼茨和威廉.詹姆士。中國有老子說巜道德經》。到了近、現代,有馬克思主義哲學,毛澤東思想把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

回答哲學的本質問題,就必須把哲學的目的搞清楚:哲學的特殊功能、用途以及最終目的和任務。

我國學者劉放桐早在1964年就完成了懷特海的巜思維方式》的翻譯工作。到上世紀末,劉先生又重新校訂了一遍,由商圖書館於2010年出版發行。該書的第九講:《哲學的目的》把哲學的目的即本質問題概括為以下幾點:哲學的本質就是一種創造的衝動,其任務就是創造未來(未來孕育著成就和悲劇的一切可能性。);哲學的心靈是對無知地接受的理論的一種態度(沒有就一種理論牽涉到的無限多的情況來理解這種理論的全部意義。)哲學的態度是堅定不移地試圖去擴大對進入我們當前思想中的一切概念的應用範圍的理解。哲學的用途就是維護說明社會制度的基本觀念的有實際作用的東西。

結論:"哲學類似於詩。二者都力圖表達我們名之曰文明的終極的良知,所涉及的都是形成字句的直接意義以外的東西。詩與韻律聯姻,哲學則與數學結盟。"一一懷特海。


Sj51586581987


哲學的本質是什麼?看看哲學的定義就知道了。哲學的定義:哲學是關於世界觀的學說,是世界觀和方法論。所以,哲學的本質是“世界觀和方法論”。進一步闡釋的話,哲學告訴你怎樣觀察、認識和理解世界,包括自然界、人類社會和人的思維(思想活動)一般的運動及其規律;哲學是智慧的學說。

雖然哲學是智慧的學說,然而,哲學又是高度抽象和高度概括的理論學說。它並不能像其他自然科學(如物理學)和社會科學(如經濟學)一樣,直接應用於解決具體問題。它是最一般的理論、方法,具有宏觀思維的邏輯意義,且要求應用得當,否則就發揮不了指導作用,甚至走向反面起到破壞作用。例如,馬克思主義唯物辯證法認為,自然客觀事物、人類社會歷史均有其自身固有的發展規律。人作為主體對客體(客觀事物)的作用是利用其規律推動其發展,即發揮主觀能動性。可是,發揮主觀能動性必須適度、適當(恰到好處),既不能過度(過頭)又不能不及(不到位),否則就是偏“左”或偏“右”,給事業造成損失或失敗。這是我們學習和應用哲學理論解決問題最應該注意的地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