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近代史中,因煤而興的小城—棗莊,因這四張名片而揚名全國

棗莊 在唐、宋時形成村落,因多棗樹而得名,初為嶧縣北部一個礦工集中的小鎮。明清時期,今轄區內的原滕縣、嶧縣已經具有了一定的規模,運河重鎮臺兒莊,更是“商旅所萃,居民富給,甲於一邑”。隨著煤炭工業的發展,礦工的聚集,逐步形成近代工業、科技、教育、商業、文化興盛的城鎮。這個因煤而興的城市,曾在中國近代史上寫下了重要的一筆。

中興煤礦

“商辦山東嶧縣中興煤礦股份有限公司”簡稱“中興煤礦公司”,是在1895年倒閉的“中興礦局”的基礎上,於1899年重新招股籌資創辦的綜合性企業。它集煤、焦、電、鋼鐵、水泥和鐵路運輸等多種經營為一體,是完全歸華商自辦的大煤礦。公司實行董事制,黎元洪任董事長,資金曾擴充到750萬元,煤產量達84萬噸,盈利360多萬元,礦工達18000餘人,位居中國民族礦業之冠。

中國近代史中,因煤而興的小城—棗莊,因這四張名片而揚名全國

中興煤礦公司

棗莊地處蘇魯豫皖交界地帶,歷來多戰事,從民國時期震驚中外的“民國第一案”到抗日戰爭時期舉世聞名的“臺兒莊大戰”和聞名遐邇的“鐵道游擊隊”,民族忠勇英烈輩出。

民國第一案

中國近代史中,因煤而興的小城—棗莊,因這四張名片而揚名全國

民國第一案

1923年5月6日夜,佔據抱犢崮山區,號稱“山東建國自治軍”的孫美瑤部為擺脫北洋軍閥政府的圍剿,在臨城車站附近劫持了由浦口開往天津的藍鋼皮快車,劫擄旅客89名,其中外國旅客39名。此案是民國初期發生的一樁歷史巨案,因劫擄洋人,列強要挾,中外報刊過分渲染而震驚中外,史稱“民國第一案”

臺兒莊戰役

中國近代史中,因煤而興的小城—棗莊,因這四張名片而揚名全國

臺兒莊會戰敗北後日軍帶陣亡骨灰撤退

1938年春,為阻擊日軍坂垣、磯谷師團南犯,第五戰區司令長官李宗仁以孫連仲部防守臺兒莊,以湯恩伯部在嶧北拊敵之背。王銘章率122師在滕縣與敵焦土撕殺,至全師官兵悉數陣亡;龐炳勳、張自忠率部將強敵阻滯臨沂城下20餘日;3月24日孫連仲所部在臺兒莊與日軍激戰,15天內擊退敵人8次進攻,完成對敵合圍。4月6日,孫、湯各部發起攻擊,將敵一舉擊潰全役歷經月餘,共殲敵萬餘,擊落日機兩架,繳獲戰車50餘輛、大炮30多門、槍支萬餘,史稱“臺兒莊大捷”。它是抗日戰爭初期中國軍隊繼平型關大捷後的又一次重大勝利。

鐵道游擊隊

中國近代史中,因煤而興的小城—棗莊,因這四張名片而揚名全國

薛城鐵道游擊隊紀念碑

原稱魯南鐵道隊,1940年2月,在棗莊情報站的基礎上創建成立,是一支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小型抗日武裝,他們以臨棗、津浦鐵路沿線為主戰場,以微山湖區為掩護,採取“分散隱蔽,機動靈活,出敵不意、攻敵不備”的游擊戰術,截軍列、扒鐵路、端據點、攻打洋行、反掃蕩,殲滅了大批日偽軍,繳獲了大批軍用物資;同時,他們還擔負保護華東通向延安的交通線,為抗日戰爭的勝利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蕭華同志曾稱讚鐵道游擊隊是“游擊隊的一面鮮明的旗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