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門關”是哪?為什麼有些唐詩詞裡經常提到它?

莫安奈


聊聊玉門關和陽關。

陽關,西域與中原的分界線。

玉門關,塞外大漠與中原煙柳的分界線。

這兩關,既是中原和西域地理上不同,更是詩人心中情感的波瀾起伏。

在今天的我們看來,或許西北大漠早已不是遙不可及的荒涼之地,而是塞外廣漠壯闊風光的大好去處,但在千年前的人們看來,遠不是如此。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唐朝詩人筆下的西域邊塞,以詩歌來感受一下古人的情感。

陽關、玉門關的地理條件

據文獻記載,在漢武帝元鼎年間,開通河西,設四郡,據陽關、玉門二關。文獻《漢書·地理志下》中記載到"有陽關、玉門關,皆都尉治"。在漢朝時期,陽關、玉門關就已經納入政府的管轄之下,並設置專門的官員進行管理。

在唐代李吉甫所寫的《元和郡縣誌》中更為詳細的記載到:"陽關,在縣西六里。以居玉門關之南,故日陽關。本漢置也,謂之南道,西趣都善、莎車。後魏嘗於此置陽關縣,周廢。玉門故關,在縣西北一百一十七里。謂之北道,西趣車師前庭及疏勒,此西域之門戶也。班超在西域上疏曰:'臣幸得護西域,如自以壽終屯部,誠無所恨,恐後代謂臣沒西域,臣能無依風首丘之思哉!臣不敢望酒泉郡,但願生入玉門關。'即此是也。"

這部中國古代最早的地理總志中詳細的說明了陽關與玉門關的地理位置,陽關在壽昌縣以西,在玉門關的南邊,所以得名陽關,而玉門關在壽昌縣的西北,是西域的門戶。同時也記載了班超在西域時對中原家鄉的思念。後世文獻對於陽關、玉門關的具體地理位置多有不同,目前基本上認為,漢代時期的玉門關即在今甘肅敦煌市西的小方盤城,唐代時期的玉門關即今甘肅安西雙塔堡附近;陽關則在今甘肅敦煌市西140裡的"古董灘"。

由於漢唐時期,中原地區和西域諸國的交流頻繁,同時國力強盛,對外征伐,在這樣的情況之下,絲綢之路也較為熱鬧,陽關、玉門關的地理位置便是十分的重要。但隨著時間的發展,宋元以後因陸上絲綢之路的衰落,陽關也因此被逐漸廢棄。

陽關、玉門關作為中原通往西域的交通要道,又是絲綢之路南道的重要關隘,地理位置十分重要,為古代兵家必爭的戰略要地。同時也是經濟文化交流的大舞臺,西方的農作物、服飾、音樂舞蹈等等,東方的絲綢、茶葉、瓷器,都在此得以交流。

在這一條絲綢之路上穿梭,其西通西域、中亞乃至西亞、歐洲,東接河西走廊直至中原地區。自從西漢張騫出使西域以來,中原地區的文明和文化也通過這條路向西影響,陽關、玉門關也漸漸成為溝通中原漢族政權與北方遊牧部落的戰略交通樞紐,也是雙方經濟、文化交流的重要陣地。

隨著雙方戰爭與中外商旅商貿活動的日漸頻繁,越來越多的中原軍士、文人與商賈開始由此進入昔日神秘陌生的西域邊塞。

唐朝詩人眼中的西域

不同於中原地區,陌生的西域邊塞,在唐代中原詩人筆下的"陽關"、"玉門關",又是什麼樣的呢?其中最為我們所熟知的就是王維"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和王之渙"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的詩句。在遠離了家鄉,詩人們對陽關、玉門關的情感變得複雜,既沒有熟悉的親朋好友,也沒有江南地區的溫柔春光,小橋流水。在面對滿眼的黃沙,荒涼的植被,內心感情有的只是無以言說的荒涼與悠遠。

遠在天邊的家鄉

由於地域上隔絕,唐代詩人對於西域最早的認識可能就是陽關、玉門關。遠離家鄉,來到陌生的地方,河西走廊與沙漠戈壁,眼前早已不是江南的小橋流水,中原的肥沃土地,中原農耕民族與塞北遊牧部落之間的差異,既遠且異。

所以在唐代詩人的筆下,"陽關"、"玉門關"是情緒中遠離故鄉家園的惆悵,在他們心中心目中,荒涼悠遠是毋庸置疑的共識,"絕域"、"萬里"比擬"陽關"、"玉門關"者實不在少數,更甚者至有"陽關"已經近天之慨嘆。如在王維的《送劉司直赴安西》中"絕域陽關道,胡沙與塞塵。"

唐代詩人內心的"陽關"、"玉門關",還有著更為重要的文化、情緒傾向,諸如思婦對出征良人的思念與盼望之情,征戍之人的思鄉之情與有家不能回的愁苦心緒等,皆隱匿於他們的妙筆之下。

玉門關設立於漢代,從那時玉門關便有了鄉愁色彩。"臣不望到酒泉郡,但願生入玉門關"東漢班超的這句詩歌影響了後世的許許多多的人,自此玉門關不僅僅是遙遠西北地區的一個地理位置,更是人們心中的那一段關於他的故事和歷史,更是班超心中渴望的迴歸故土與濃濃的思鄉情愁。

建功立業的象徵

唐代詩人心目中,陽關、玉門關這兩關,還有著不同尋常的政治地位。因為它們特殊的地理位置,決定了這是一個重要的軍事要略。作為中央政權與西北遊牧部落接壤地帶的前哨,陽關、玉門關既是唐王朝西開疆拓土的起點,也是西北遊牧部落東向進攻的門戶。

這也就意味著,陽關、玉門關也就是中原將士、文人建功立業的戰場。因此,在渴望建功立業的詩人看來,"陽關"、"玉門關"往往意味著殺敵立功的雄心壯志與慷慨激昂的情緒。

唐代西北邊地戰事頻繁,一生清貧的文人在仕途不順的時候,往往內心的抱負無法得到實現,他們就轉而將目光投向遙遠的西域。在那裡,雖然遠離家鄉,遠離親人,滿眼陌生,但他們相信憑藉自己的勇武和能力,是可以在一方廣闊戰場上有所作為的。

這些立志報國的詩人,投筆從戎,寄希望於戰場立功而求取功名,懷揣著建功立業的夢想與抱負縱橫疆場,甚至不惜犧牲生命。正如王昌齡在《從軍行七首》中寫道:"青海長雲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大丈夫渴望建功的決心一覽無餘。


煮酒君


1、翻開中國地圖,手指沿著狹長的河西走廊西移,你會發現一個與玉門關相近的名字——玉門市。這是中國的油城,新中國最早的能源工業基地之一。現代著名詩人李季在20世紀50年代曾在這裡寫下了讚美油田的詩句:

“在那喧囂著的祖國大地上,

有一條喧鬧著的山崗。

山崗上有一座年輕的城市,

這就是我們親愛的玉門油礦。”

這個玉門市,是否與歷史上赫赫有名的邊關要塞玉門關有聯繫呢?或者說,玉門關是否就在油城玉門市呢? 東晉闞駰《十三州志》載:“玉門縣置長三百里,石門周匝山間,裁經二十里,眾泉流入延興(古地名,今嘉峪關以西至玉門市清泉鄉一帶)。漢罷玉門關屯,徙其人於此,故曰玉門縣。”說的是漢朝罷關設縣,罷關即移關,移關之後設立了玉門縣。 可見,歷史上最初的玉門關,的確在玉門。



2、唐詩是中國文學史上的一顆明珠。唐詩抒寫的題材不僅侷限於山水田園,還有一些詩人善於述寫邊塞生活,如王昌齡、高適、岑參等。他們大都到過邊塞,領略過邊塞的壯麗景色,嚮往邊塞立功。而與玉門關有關的詩歌,要數王之渙的那首膾炙人口的《涼州詞》了。詩云:“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這首詩大氣磅礴,寫出了邊關的悲壯蒼涼。在此詩中出現的玉門關,就是西移之後的玉門關。它位於位於甘肅敦煌市西北90公里處,俗稱小方盤城。



3、其實,上述的關隘,嚴格地說,應該叫漢玉門關。漢和帝(公元89年到公元105年)的時候,匈奴常常騷擾邊關,殺漢吏,朝廷認為應該關閉玉門關,對邊地實行緊縮治理。有可能放棄了玉門關,或者邊關又東遷。及唐朝又重置玉門關,但重置的玉門關早已不是原來的位置了。唐朝初年的史料記載:武德二年,置玉門關於葫蘆河東岸,東南有月牙墩,南有通唐瓜州古道,西有苜蓿烽。有專家根據上述描述,再加唐玄奘取經西去時的路線和當時絲綢之路的狀況,認為唐玉門關就在現今的瓜州縣雙塔村北,已被淹沒於雙塔水庫之中了。此外,也有專家根據史料和考古推測,唐玉門關也有可能是現在的鎖陽城。



總之,關於玉門關的具體位置,至今還存在爭議,有待進一步考證。但不管具體在哪兒,它曾經的繁華:晴空雁鳴,曠野駝鈴,商旅絡繹不絕的……一直會把我們的靈魂深深吸引。


O蘇拉木塔格


玉門關位於敦煌市西北約102公里處,為漢代西陲兩關之一,是絲綢古道西出敦煌進入西域北道和中道的必經關口,自古為中原進入西域之門戶。

玉門關,也叫“小方盤城”,因相傳和闐美玉經此輸入中原而得名。現存關址只是一座聳立在幹河旁、土崗上的土城,呈正方形,牆身全為黃膠夯土版築,西、北兩面各開一門。玉門關遺址作為中國、哈薩克斯坦和吉爾吉斯斯坦三國聯合申遺的“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的路網”中的一處遺址點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提到玉門關,有不少唐詩人把玉門關寫入自己的詩作之中。不少作品膾炙人口,給後人對玉門關留下深刻的印象。

首先讓我們想到的是唐朝著名大文學家李白一首《關山月》,春風幾萬裡,吹度玉門關朗朗上口,給讀者無限遐想。其次是唐朝文學家王之渙的《涼州詞》,“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意思是說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楊柳曲去埋怨春光遲遲不來呢,原來玉門關一帶春風是吹不到的啊。再有就是文學家王昌齡的《從軍行》,“青海長雲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所說的意思是青海上空的陰雲遮暗了雪山,遙望著遠方的玉門關,描寫了玉門關地理位置偏遠,邊關將士深處的惡劣環境。這些都是與玉門關有關的唐詩,除此之外,還有許多的優秀唐詩也寫到了玉門關,這裡也就不一一列舉了。

歡迎有興趣的朋友,繼續列舉出你知道的與玉門關有關的唐詩詞,去描述出唐詩中的玉門關。





董慶江645


引言

西出陽關,故人;春風不度,玉門;

西走銜接萬里,邊關。

邊塞起雄關,大漠蒼涼,長河落日,烽火狼煙,萬里長征人未還……


地理位置

玉門關、陽關、嘉峪關,歷史上大名鼎鼎的關隘,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其中陽關和玉門關曾是漢代重要的軍事關隘,最值得主要的是絲綢之路的交通樞紐,而嘉峪關人所共知,是明代萬里長城的西端起點和軍事要寨。玉門關,經常出現在唐代"邊塞詩人"筆下,這個令得意的春風都無法逾越的地方,到底有怎樣的傳奇?

據中國地理文摘記載:古蹟"玉門關"始建於漢武帝,當年為了開闢西域通商道路,西漢政府設置河西四郡,因西域輸入玉石時取道於此而得名。故址在今天地甘肅敦煌西北90公里處的"小方盤城",它和玉門關之南的另一重要關隘陽關,共同為通往西域各地的門戶要塞。

由於這三座關隘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氣候環境一一一地處缺乏雨水,又人煙稀少的西北戈壁,故其歷史遺蹟保存至今,如今考古工作者還能依稀辨別當時的原貌。據有關資料顯示: 第38屆世界遺產委員會上,"玉門關"遺址作為中國、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三國聯合申遺的“絲綢之路明珠項目",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獨樹一幟的"邊塞詩風"

縱觀唐詩的思想內容,其中"邊塞詩"是唐代詩歌的主要題材之一,是唐詩當中思想性最深刻、想象力最豐富、藝術性最強的一部分。許多大詩人都有邊塞生活經歷,有的本身就是"隨軍記者",通過對切身的日常軍旅生活體驗,以親歷的見聞來寫作。所以這類詩歌給讀者的感覺往往是:大氣磅礴,氣象雄渾,視野開闊,胸懷激盪,充滿了浪漫主義氣質,一往無前的英雄主義精神,充分體現了盛唐精神。

同時他們筆下對邊塞的孤寒寂寥,骨肉分離的痛苦,對友人的憶念,異地送別的悲涼,異域風情的奇特,所有這些作品情感真摯,蕩氣迴腸,能夠引起後人的共鳴。

流傳千古的"邊塞詩人"

提起唐朝的著名"邊塞詩人",我們不假思索地會想起:高適、岑參、王昌齡,進而會想到王維、王之渙、王翰,李頎……甚至連看似手無縛雞之力的"少陵野老",也會詠出"挽弓當挽強,用箭當用長。射人先射馬, 擒賊先擒王。"這樣的豪邁篇章。而所有的反應邊塞風光的詩篇中,有很多都拋不去"玉門關"情節。婦孺皆知的"羌笛何須怨楊柳 ,春風不度玉門關"(王之渙《涼州詞》);"青海長雲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王昌齡《從軍行》)⋯⋯



結論

綜上所述,這也就是"玉門關"之所以後世流傳的原因吧:獨特的地理位置,壯美的詩篇,一大批優秀詩人的謳歌,每一個人都有的一份報國理想和情懷。最後填詞一首,結束問題回答。

【八聲甘州•玉門關】

問秦時明月漢時關,壯士幾時還?

悵春閨夢裡,琵琶弦上,紅淚依然。

願得青驄玉勒,脫手斬樓蘭。

又怕春風起,只染江南。

漫說將軍空老,對長河落日, 衰草殘垣。

算雄才大略,君已著先鞭。

起宏圖、再開絲路;展壯猷、玉帛弭烽煙。

一杯酒,勸君更進,吟到何年?

再次感謝悟空小秘書平臺!

【溫馨提示】原創不易,敬請文友,多多支持,留言轉發,評論交流,不喜勿噴!


兵法天下


很可惜,唐詩裡的“玉門關”已經淹沒在水中多年,恐怕永遠也不能重現天日了。

有人說,不對啊,玉門關遺址明明在甘肅敦煌,怎麼說在水裡呢?聽我慢慢到來。

其實很多歷史資料表明,玉門關有兩個,一個是漢朝時期的,一個是唐朝時期的,而我們現在能看到的是漢朝時期的那個玉門關,而唐詩裡的玉門關,卻是另在它處。

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根據《漢書·地理志》,玉門關建於漢朝漢武帝開通西域道路,設置河西四郡時,和陽關一起,成為溝通中原與西域的重要關卡和軍事要塞。玉門關的位置就在酒泉和玉門長城沿線,也就是今天我們能看到的玉門關遺址。

但是,漢朝的玉門關和唐朝的玉門關很可能不是同一個。

唐朝初年的史料記載:武德二年,置玉門關於葫蘆河東岸,東南有月牙墩,南有通唐瓜州古道,西有苜蓿烽。

可以看到,唐朝的玉門關附近有葫蘆河,又叫瓠廬河,著名的唐僧,三藏法師在通往西域時,便是過了葫蘆河,過得這道玉門關。

所以,唐詩裡的玉門關,和唐僧西行時走的那道玉門關應該是同一個,而非漢朝時期的那座。

因此根據史料和現在的地理資料,有學者就認為,那座被無數人吟唱的唐朝的玉門關,已經淹沒在如今安西縣東部的雙塔堡水庫裡了。

好在漢朝的玉門關遺址還在,靜靜地矗立在那裡,等著八方遊客前去遊覽。

關注明離子,看更多歷史故事。

<strong>


明離子


玉門關有三座,一個是漢代漢武帝開通西域時所建,故址在敦煌西北的小方盤城。玉門關是中原通往西域的門戶,也是與西域通商往來的必由之路,玉門關也正是因為西域玉石從這裡進入中原而得名。

除此之外,玉門關也是重要的軍事要塞,外交使者、軍隊出兵西域,同樣要從此過,稱為國門也不為過。

唐代的玉門關則是在敦煌東邊的瓜州晉昌縣。東通酒泉,西抵敦煌,南接瓜州,西北與哈密相鄰,依山傍水,地勢險要。方面三藏天竺取經,走的就是這座玉門關。同樣也是唐代中原與西域的門戶要道。

那麼到了五代時期,玉門關的地址又發生了變化,跑到了唐代玉門關東邊200裡處,肅州城西100裡處,距離酒泉也僅百里,也是當時的要隘,更多的是戈壁荒漠中的重要補給點。可惜後來西夏佔據此處,玉門關便從歷史長河消失,只餘幾處殘垣。

但無論是漢玉門關還是唐玉門關,即便在當時,也已經不僅僅是一座關口,而是有重要象徵意義的文化符號。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明月出天山,蒼茫雲海間。 長風幾萬裡,吹度玉門關

願得此身長報國,何須生入玉門關

魂迷金闕路,望斷玉門關

不識征夫三十萬,幾人生入玉門關

赤日不行蔥嶺北,雪花長繞玉門關

一點胡行朝漢天,英符來自玉門關

白首邊城休悵望,馬蹄未出玉門關

大地盡拋金鎖甲,長星亂落玉門關

漢家神箭定天山,煙火相望萬里間。

契利請盟金匕酒,將軍歸臥玉門關。

……

太多太多的詩詞,太多太多的文人墨客亦或是將軍士卒,還是商人旅客,莫不對這玉門關有著特殊的情絲。如今,玉門關在哪裡,到底有幾個玉門關都不是最重要,重要的是玉門關在茫茫歷史進程中給我們帶來的特殊意義。






暮雲齋主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王之渙

長風幾萬裡,吹度玉門關。

李白

青海長雲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

王昌齡

……



這一首首耳熟能詳的唐詩中,玉門關被反覆提到,那麼我們就來看看這個玉門關如此出名的原因:

玉門關,位於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市境內, 敦煌市城西北約90公里處。

今天的玉門關只剩下一片小小的建築遺址,成了一個不起眼的旅遊景點。就是這麼一個不起眼的地方,卻在唐詩中被屢屢提起,成為唐朝時候的網紅打卡地。只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地理位置。

玉門關在漢武帝時期設立,當時從西域向漢朝輸入玉石的時候,必須經過此關,它也因此而得名,玉門,顧名思義,就是玉石通過之門。

漢朝以後,以陽關和玉門關為界限,兩關以西就是西域,出關入關都要在這裡交換通關文牒,所以在政治層面上,玉門關就相當於今天的海關,它的重要程度不言而喻。

也因為這個原因,歷史上,玉門關一直是交通要塞和兵家必爭之地,它的地裡位置非常重要。

2,文學層面

唐代崇尚武力,安史之亂爆發後,很多的文人紛紛放下手中的筆,投身到軍隊中去,希望通過求取軍功來走上仕途,玉門關則因獨特的地理位置和軍事作用,便成了這些文人心中象徵著邊關的符號。

即使一些沒有到過玉門關的詩人,也會藉著描寫玉門關來抒發自己對故鄉和邊塞,安定和漂泊的感悟。

綜上所述,歷史和現實的兩個原因,玉門關從一個古絲綢之路上的關隘名稱,逐漸演變成了詩詞中一個重要的文化符號,並且和那些著名的詩句一起流傳了下來。


字裡行間的夢


玉門關是古絲綢之路重要關隘。至於它的具體位置,其實還是有變化的。玉門關自西漢元鼎或元封中設置以來,歷時1140年,關址經歷過幾次大的變動,五代宋初的130年為其尾聲;自北宋仁宗景祐三年(1036年)西夏佔領整個河西走廊後,玉門關便從史籍上銷聲匿跡。

據學者考證,漢代玉門關在教煌城西北90公里處,一處叫馬圈灣遺址的西南高地,而隋代唐玉門關則東遷約200公里,這是一個非常遠的距離了,位於安西縣雙塔堡附近。

 

最重要的唐代以後的玉門關址,也是我們古詩詞中經常提到那個著名景點,位置也與之前的不同。有學者從史籍中考出,五代宋初的玉門關,移至唐玉門關之東200公里,位於肅州(今酒泉)城西35—50公里,關址在嘉峪關城樓西北5公里的石關峽(又名黑山峽或水關峽)。該峽在嘉峪關黑山南部,長約10公里,南北兩側山峰對峙,形勢險峻。峽內有大道可通車馬,為古代西出酒泉的天然要道。峽中有泉流,今名紅柳溝,可資行旅的水源補給。峽口東端至今仍有當年關城的若干殘跡。

一個有趣的現象就是,玉門關一直在東移為什麼呢?原因有兩點:其一,石關峽恰在東面的甘州(張掖)回鶻與西面的瓜沙歸義軍政權的分界處,是一個政權轄區進入另一政權轄區的重要關口,是東西交通的必經之地。其二,第五道原是唐代由瓜州(安西)經唐玉門關徑向西北直達伊州(哈密)的道路;此道雖不必繞道沙州,但須穿越400公里的莫賀延磧,路途險惡。而由瓜州繞道沙州再到伊州,路途雖較前遠了50公里,但沿途水豐草茂,行走較易。五代宋初,在曹氏歸義軍政權統治的130年中,社會秩序穩定,凡穿越河西走廊東來西往的行旅都經由沙州而過,第五道則棄之不用,該道上設置的唐玉門關也自然隨之廢棄。

至於,那些關於玉門關的詩詞,我就不必在舉例了,所看看中國詩詞大會,自然印象深刻。


大先生的故紙堆


古代文獻裡的玉門關具體位置無法考證,現在只能推測它的遺址在甘肅省敦煌市北部。

史籍記載,漢武帝時期玉門關一帶一是為了抵禦匈奴,二是絲綢之路的重要關卡。西漢末年,西域斷絕,玉門關的地位就沒落了。六朝時關址東移至今安西雙塔堡附近。隋唐時期又成為通往大唐的要道。

總而言之,玉門關一直是歷史上重要的軍事要塞和文化要道。

玉門關在古代軍旅詩歌中反覆出現,它不只是單純的一個地名,或是一個關卡,它是戰爭下的縮影,也指代封建王朝的興衰。





故事課代表


玉門關,關名,漢武帝設置的。因西域輸入玉石時取道於此而得名。是漢朝時期通往西域各地的門戶。

玉門關故址就是如今甘肅敦煌西北小方盤城。

在唐朝的胡曾就寫過一首關於玉門關的詩“西戎不敢過天山,定遠功成白馬閒。半夜帳中停燭坐,唯思生入玉門關。”

而且關於玉門關的詩詞不計其數,可見此地在古代的名氣很大,作為外貿的重要地點,很大程度上相當於有些朝代的通商的重要國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