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酒趁年華丫丫
這種說法不完全準確,但是說出了兩家企業的文化差異。騰訊的商業模式本來就是流量變現,騰訊發展這麼多年唯一不缺的就是用戶流量,因為它是一個社交平臺,說白了就是給大家聊天的,本身是沒有什麼商業模式。通過流量的輸出,整合更多的能夠變現的夥伴,這樣才能產生巨大的商業價值,正如馬化騰所說,騰訊只有半條命是自己的,另外半條命是掌握在合作伙伴手中。阿里則是不一樣的,阿里巴巴就是一個做生意的商業平臺,它需要源源不斷的流量才能做生意,大家去天貓就是買東西,不買東西就不會去了。所以阿里需要想盡一切辦法獲取用戶流量,導入到平臺,產生商業價值。
如此才會給人這種感覺,騰訊是輸送流量的,阿里是榨取流量的。但是也反應出兩個企業的格局的差異,騰訊是團結合作不控制,阿里則是唯我獨尊為我所用。
朱腦AI
這麼說也是沒錯的,因為騰訊的用戶是“免費粉”,而阿里的用戶是“付費粉”,兩者有本質的區別,如果硬要說騰訊給所有的小弟輸送流量,阿里是從所有的兒子裡那吸取流量,我認為是對的。
回到頭騰大戰那個階段,網友戲稱騰訊“一直在模仿,從未被起訴”,當年的QQ火到什麼程度我就不多說了,但當年的騰訊流量是有了,卻缺少變現手段,於是騰訊擴大業務,開始進軍遊戲業,而做遊戲有比較難,所以開始模仿別人的成功案例,這些年一直都是這麼做的。就連自己投資的英雄聯盟騰訊都沒放過, 模仿著出了王者榮耀。騰訊的流量來源於社交。
而阿里不一樣,阿里當年誕生就是圍繞“付費用戶”開始的,阿里的起點是圍繞電商展開的,通過淘寶、天貓吸引過來的網購用戶實質上都是付費用戶,用戶的粘性、付費率佔比是非常高的。說句不好聽的話,同樣是一千萬用戶,騰訊用戶的質量就是低於阿里。
騰訊是給所有的小弟輸送流量
這話我非常認可,騰訊自己做微博失敗了、自己做電商平臺失敗了,於是它就開始了收購、融資、兼併、入股計劃,只要是能幫助騰訊將流量用戶轉化成付費用戶的渠道,騰訊就一直在收購,比如與京東合作、與拼多多合作、投資、收購共享單車等,實質上騰訊都是想辦法讓自己的流量變成付費流量。這些所謂的小弟“背靠大樹好乘涼”,只要有好的產品,在騰訊這裡不愁變現。
阿里是從所有的兒子那裡吸取流量
阿里缺變現能力麼?在電商行業呆過5年以上的人都應該清楚的知道,淘寶就像造錢機器一樣,先不說螞蟻金服、支付寶、阿里巴巴採購網這些,就單獨說淘寶這一個平臺就接近佔去了網購業的半壁江山。那麼在維繫現有用戶群體的前提下,阿里就需要尋找、擴展新的用戶、流量渠道,所以阿里也開始各種投資,只要是能給自己帶來流量的方式他們都會積極嘗試,比如收購新浪微博、優酷、蝦米音樂,以及與頭條合作的淘寶客等。
(如上圖,阿里巴巴在物流方面的戰略佈局就可以看出,阿里缺流量)
綜上,騰訊不缺流量缺的是將流量轉變成資金的能力;而阿里缺的是源源不斷的新用戶。與其說他們在輸送流量或吸取流量,不如說他們在建立自己的生態圈,儘量讓用戶在自己的經濟體系裡流轉,讓用戶產生的所有行為都對企業有利。
實體店老王
說這句話的人不明白什麼叫做商業,首先糾正你一點,騰訊也不是送流量,而是賣流量,阿里也不是吸取流量,而是花錢買流量。他們倆一個是賣流量的,一個是買流量的,只不過他倆都想當老大,所以他倆沒有交易。
阿里和騰訊這樣做都沒有錯,因為這是他們的屬性決定的
騰訊是做社交的,他的特點就是流量特別多,但是苦於無法變現,所以騰訊投資的其他企業的目的就是給他們輸入流量,然後使得騰訊的流量可以變現,比如投資的京東、美團、拼多多等等都是急需大量流量的企業
阿里主業是電商,電商是所有流量中變現最直接,也是最高效的。所以阿里對流量的需求是無止境的,當然是越多越好。這也決定了阿里的投資是圍繞著流量和場景展開的。比如投資新浪微博、高德地圖、UC瀏覽器、蝦米音樂、優酷土豆,投資的這些企業的特點就是他們自身生產流量,但是無法吧流量變現,阿里的投資正好可以使他們的流量變現,這就是珠聯璧合
所以無論騰訊還是阿里,他們的投資都很具體針對性,都是補充自己的不足,這就是所謂的缺什麼補什麼
宇宙之崖
美美團
我希望同時得到疼信和阿狸的投資
比如滴滴就可以得到魏新和阿李支持。
但是你錯了[嘿哈]我們認為滴滴合併是個錯誤的決定'。
以後不會在讓這樣的錯誤的事情 再次發生!
王興興徹底蒙圈?😳 兩家投資形成外賣市場壟斷,利潤不是更高嗎?不同意?想不通? 那不怪我了! 只能說明你馬雲飛心胸狹窄。
我選擇疼新也沒錯啊,你不同意疼新入股美團,突破了我的底線,我只能認為你沒有底線。不好意思啊馬總
我不和你玩了,接受疼新E論投資33億美元[耶]
快的,滴滴合併,泰山會柳總是會長 馬雲是副會長
可能是馬雲飛慫不過柳總吧,畢竟中國🇨🇳是人情社會,馬總很難博回柳總的建議。最後的結局是柳總女兒柳青當上滴滴的二把手。文章還要吹噓柳青是個人能力上位,傻子才會相信。
像上次的5G表態會,泰山會大部分會員都出來支持過柳總髮言。可以想象一下,柳總面子還是超級大的。
而且賈越亭也是柳總提拔到泰山會的,只可惜柳總看走眼了,害的聯想投資虧了幾十億進去了。
柳總按說是個現實的人
有中庸之道也有俠客之道
可能更多的是中立吧!力當和事佬,善良有餘霸氣不足。
王興興做為富二代應該接觸的都是新時代觀念,利己利人有,也有熱血青春。但畢竟太年輕,而且因為中國🇨🇳40年文化斷層/ 道德底線下降了不少,利己主義更多了,這也不是王興興的錯,可能是思想教育沒跟上吧。所以國家這次重點主推三字經 論語 增加世界名著的閱讀。而後可能還會增加道德經,易經和佛學。
從思想強健一代人,增加跳繩,踢毽子,養蠶 做手工 畫畫 跳舞👯古箏 鋼琴🎨 從身體和素質上改善一代人
馬雲飛和逍遙子為什麼認為滴滴合併是失敗的呢?
合併後,形成壟斷,利潤不是更高嗎???
這可能是王興興始終想不通的地方。
這可能需要從阿里的文化說起,之前就說過,阿里是俠客道精神,基本上每個高管都有花名冊。
怎麼可能看的上魏新的 無間道精神呢?阿理說白不願意和無間道同流合汙。[紅包]
法無禁止既可為,
這話沒毛病,可能加上中華民族的傳統道德,更能顯示一個人的內心強大👍
人之初性本善 是初心
保持善良初心和俠客道精神
可能更能成就一個完全的人。
說到這裡,還是需要談一個站隊的問題,
因為從一開始你需要想明白這個問題,看透看準,才能走到最後,走向大同。
用戶4077500770821
這種說法其實還是有點道理,如果不細究的話!互聯網公司本質上都是賣流量的,這兩家其實也一樣,但只是輸出方式不同而已。
1、騰訊:靠著國內社交工具,將其自身已經建設為一個巨大的流量池,以前是靠QQ,現在則是微信。微信越來越“臃腫”,除了公眾號,又冒出了小程序、遊戲等等,其佔領用戶的時間和場景也更加的豐富,這也意味著微信圈圍起來的流量池也更大了。
通過這個流量池,騰訊既可以向自己投資合作的產品進行輸送,也可以向自己旗下的產品輸送,比如微信的快速崛起就有當年QQ導量的一份功勞。所以,我們也就看到了更多的合作產品入駐微信,希望能從微信上或取自己所需的流量。
騰訊至從3Q大戰選擇開放後,對外投資基本上都不追求絕對的控制權,所以對於不少創業團隊來說,即能拿到資金又能拿到產品推廣所需的流量,那何樂而不為!這也是很多公司選擇和騰訊進行合作,或者被收購的原因之一。即便是很多騰訊的競爭對手,也都想從微信流量上分一杯羹,比如阿里系,至今有淘口令和吱口令,每年通過這種方式也得導入不少的量。
2、阿里:淘寶是阿里業務體系的基礎,也是核心內容,但其本質和百度一樣,也是賣搜索流量,賣競價排名。為了不讓外部分流或者左右淘寶體系的流量,其始終處於封閉狀態,將自己的流量圈起來賣。所以,我們就看到了淘寶一直是屏蔽百度的,並且在蘑菇街等這類淘客做大後,也被封鎖了。
作為封閉的流量平臺,在自身造血不足時,或者外部競爭壓力大時,就只能從外部吸取新鮮流量為自己輸血,以便能更快速的發展。所以,我們也就看到了阿里不斷的收購投資各種流量入口,UC瀏覽器、優酷、微博等等這些在各自領域具有相當實力的產品被一一納入阿里系統,然後作為棋子之一整合進體系之中。很多人都說阿里收購產品時總是尋求控制權,其實核心原因就是需要流量,沒有完整的控制權怎麼能隨意擺佈呢?
總的來說,騰訊這個流量池需要不斷外賣流量才能獲益,而阿里這個流量池需要圈起來賣才能保證自己的核心利益,外人參與進來有風險。所以,也就看到了騰訊對外是輸送流量,阿里對外是吸取流量。
羅氏蟲社
這種說法是胡扯!
其實,騰訊確實更看重的是流量變現,但也並非是輸送流量,而是在賣流量,而且賣的前提是擁有控制這家公司靈活性的排他權力,這個流量出售的並不便宜。當然,如果有些公司不接受,可能的後果就是流量被截斷。應該說,這叫做軟硬兼施威逼利誘。
阿里巴巴缺流量,但不缺變現的能力,只要是將流量併入到阿里巴巴體系中,流量變現的能力就大增,這也是我們看到阿里系公司基本都能實現盈利而不靠燒錢活著的原因,這些公司也不著急上市套現,是紮紮實實的做好服務。
流量這東西,不是有用戶從這裡走就是流量,還要看客戶能否變成用戶,用戶能否帶來轉化,社交流量確實很大,但變現能力很差,所以,那些接收到騰訊流量的公司往往不擇手段的創新,採取各種套路騙取大家的流量轉化,導致了拼多多等山寨產品、忽悠營銷的大行其道。
騰訊不缺流量嗎?其實,一樣缺,缺的正是高價值的流量。所以,騰訊才會瘋狂的投資線下零售企業,還成功實現了沃爾瑪步步高等的二選一封殺對手支付寶,騰訊也扶持滴滴摩拜,為的也是爭搶流量,這樣的投資根本不是在撒流量,而是在收流量,投資也可以看做是買流量的付款。
更嚴重的是,騰訊的買流量,還是要二選一,不敢與對手直接爭奪,讓用戶做出選擇,可見其流量飢渴到了什麼程度。
馬繼華
這也太概括了吧,太概括的東西離真相肯定是十萬八千里的。
因為有qq,有微信,有無處不在的騰訊遊戲,給人感覺是,騰訊所投企業,都能從這個體系中導入流量,從而茁壯成長。而阿里呢,要被動融入它的體系,最後連文化也要通化,成為阿里族中的一員。
其實,我們想象淘寶,想想支付寶,想想阿里雲,這些也是巨大的流量輸出呀,阿里的孩兒們,其實得到的不僅是阿里的資金,一樣有源源不絕的流量支持。
問題的爭論在於開放文化還是相對統一的文化。騰訊的投資和阿里的投資,一方說把半條命交給合作伙伴,騰訊變成了國內最具影響力及話語權的投資公司了;一方面阿里的投資,尋找的是符合阿里戰略發展的,有意識地拼湊阿里版圖而走馬圈地。
同樣是給錢給流量,騰訊和阿里的路註定不相同,隨著馬雲的退休,我想二者會越來越融合,想控制的不一定能控制得住,不想控制的。當遇到生存挑戰時,如昔日360,現在的今日頭條,騰訊也會搏命式攻擊,看似不想控制,也是有界線的。
阿里和騰訊的對比與融合,會是長久的商業話題,猶如谷歌與蘋果,到底是封閉戰勝開放,還是開放引領封閉,幾千年人類的發展證明,它們一直是相輔相成,不過是時段不同側重點會有差別而已。
財經作家邱恆明
這種說法並不完全準確;
騰訊早期是qq,然後有了各種業務變現,比方說qq空間、遊戲、qq遊戲、騰訊視頻等,這些都是從qq中導流過去的,因此,有了這種輸送流量的說法。可是騰訊佔著這麼多流量不用,不是傻麼?另外,阿里起家的是淘寶,現在的有支付寶、菜鳥網絡等。同樣也是藉著淘寶的平臺一步步展開的,所以沒有什麼哪個吸哪個流量的問題。
可是這些業務本身也是可以獨立存在的,只不過是藉助了騰訊和阿里的平臺和資金,從而發展的更快一些而已。互聯網本質上做的是信息的收集、處理和分發業務。而各種如淘寶、qq等等都是其平臺和應用而已。互聯網有一個特點,就是快速擴展,不管是流量還是工具,都能夠在短時間內快速拓展,因為沒有了地理和防火牆的限制,在中國這個統一的大市場內部,邊際成本隨著人數的增加而降低。
分享是互聯網的主要表現形式,如流量的分享,模式的分享、技術平臺的分享、空間的分享等等,所以也就不存在什麼主次關係,這本身就是一個循環的爐子。
以股易金
我想更準確的說法應該是這樣,騰訊擁有流量因此向所有夥伴賣流量,阿里缺少流量因此向所有夥伴買流量,所以從本質上來講,無論是阿里還是騰訊,跟自己的合作伙伴之間也都是利益交互關係。
騰訊擁有海量流量,因此更需要流量變現的渠道,因此其不斷的通過投資入股的方式吸引更多的流量變現合作伙伴,但通常情況下,騰訊都是以財務投資的方式入股,並不會染指企業的控制權,用騰訊自己的話說是要“共贏”,而實際上呢,是因為騰訊不怕被投資方會脫離自己的體系,騰訊掌握的流量就是最大的殺手鐧,甚至有很多情況下,騰訊給對方開一個流量入口就可以構成投資的籌碼,比如騰訊跟京東的合作,在微信裡面為京東開設一個一級菜單也是雙方的核心合作方式之一。
而阿里與騰訊則恰好相反,阿里擁有強大的流量變現方式,但其需要的是更多的流量入口,因此便不斷的通過控股的方式把更多的流量入口把控在自己手裡,而在入股之後,為了保障這部分流量不會流程,同時也是為了把對方的業務納入到自己整個大的商業生態當中,所以阿里就不得不不斷的加大投入,最終達到控股的狀態,說的直白一點,阿里投資一家企業之後,自身仍舊沒有安全感,因為對方很可能會擺脫自己投入騰訊陣營,而一個有效的解決辦法就是買斷他。
所以由此來講,題目所說的騰訊輸送流量,阿里吸取流量的說法並不完全正確,而且我想大家看過上文的介紹之後,應該也會對騰訊、阿里的投資理念,有了更深的認識。這裡是“木石心志”,為您帶來最新的科技觀點,喜歡就關注一下吧。
木石心志
這也是比較正常的一件事,我們可以從阿里和騰訊公司的特點來一看究竟。
阿里想要收小弟,一般都是直接收購。也就是說阿里把這個小弟直接買斷,這個小弟今後的發展很大一部分就是執行,執行阿里這個老大哥的策略。阿里的小弟所做的事情肯定都是為老大哥阿里牟利的,也就是題主所說的阿里都是從兒子那裡吸取流量。
阿里並不是一個獲取力量很強的公司,沒有騰訊旗下微信、QQ這種獲取流量的核心產品,想要流量自然只能從各小弟身上獲取了。
騰訊想要收小弟,一般都是入股。也就是說騰訊雖然成了小弟的大哥,但是小弟還是有一定的自主權,並不是完全的聽大哥。騰訊和小弟之間是有一種合作關係,騰訊看好小弟在某一個領域上面的發展,小弟看好騰訊手下微信帶來的流量以及騰訊的資金,雙方看似是相互合作共同發展。也就是題主說的騰訊是給小弟輸送流量。
騰訊本身就一個大的平臺,依靠微信、QQ等核心產品,獲取大部分的流量,騰訊想要流量變現最好的方法就是和不同的公司合作,入股該公司給該公司輸入流量,讓該公司做強做大,從而謀取利益。
騰訊給小弟輸送流量,阿里從小弟哪裡獲取流量。其實都是對各自產品的一種補充,雙方這樣做的原因是各自產品的特點決定的。如果換一下,阿里旗下有微信,騰訊旗下有淘寶,那麼結果就自然而然的反過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