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劇黃晶的“青春鬥”

採寫|酋千尺

青春,究竟如何定義?

一千個人有一千種不盡相同的青春往事。

恰逢《青春鬥》播出過半,熱議度持續飆升,該劇的編劇黃晶和烹小鮮聊了聊這部劇的創作歷程,也聊了聊他的“青春”。

為駐組創作,延後新婚旅行

“不管哪個年代的青春,都是有共性的。”在黃晶看來,青春有激情、懵懂,也有熱血和希望,不失為難得的創作源頭。

隔著電話,黃晶提及自己的青春往事,跟筆者分享了他剛入行時跟組創作的一個細節。“接了導演的電話,被叫去現場,一個箱子、一張A4紙,即刻就頂著大太陽蹲在地上,拿筆寫一場要臨時調整的戲。”

作為北漂大軍中的一員,黃晶在編劇行業摸爬滾打數年。從2003年開始參與《臺灣首任巡撫劉銘傳》的編劇、編輯工作至今,已十年有餘。如今,他與趙寶剛導演合作的第二部劇《青春鬥》正在熱播,而當初因機緣巧合入行的“學徒”黃晶,也早已成長為一名擁有獨立工作室的成熟編劇。

編劇黃晶的“青春鬥”

編劇黃晶

隨著影視行業的蓬勃發展,當初要蹲在大太陽下用紙筆寫劇本的創作環境早已不再,但黃晶對創作的熱情一直不減。他笑談《和平的全盛時代》拍攝的時候,他作為編劇跟組實時改劇本。公司的人覺得他足夠“皮實”,隨即又讓他進了《青年醫生》做跟組編劇。從三月到八月,他在劇組待了近半年。

拍攝《和平的全盛時代》的那一年,正值黃晶新婚,但由於他長時間的跟組創作,一直沒能兌現新婚旅行的計劃。“都十二月份快跨年了,眼看就結婚第二年了,我自己都覺得跟媳婦不好交代了,於是把去馬爾代夫的機票定了。”

“我跟製片主任和當時另外的一個製片人說這個事,製片主任、製片人帶著統籌三個人跑到我那裡,撲通就給我跪下了,聲淚俱下。真事!給我媳婦也跪下了,製片人自己掏了一筆錢,把我旅遊的費用給抵了,因為我那個錢是不能退的。”

黃晶講述,他因此而在劇組多駐足了一週的時間,之後才完成了自己的旅行計劃。在短暫的五天旅行之後,回國便又進了劇組。

黃晶自述,他在屬於自己的青春裡,也曾嘗試過幾種各不相同的職業,有過令人難忘的漂泊經歷。回首曾經,黃晶也會為邊哭邊吃紅燴牛肉飯的自己感嘆——剛到北京的那幾年,真慘!但經過多年的打拼,如今的黃晶在劇集創作上,也有了屬於自己的成績。這無疑要歸功於,他在二十五歲時堅定成為一名編劇的職業規劃。

由此可見,黃晶作為一個在北京打拼多年的資深北漂,對外地人在北京的故事,擁有絕對充實的生活積累。

《青春鬥》的情節沒有“隨便編”

“有爭議的東西,一定是好東西。”編劇黃晶對劇集《青春鬥》所引發的熱議,表示理解。也坦言,編劇們在尋找故事和積累素材的時候,的確有很多都是反著人物性格來進行創作的。

黃晶稱,趙寶剛導演最初提出的創作概念,即為“不要編故事”。在黃晶理解,就是要寫一個不能做夢的、真實且殘酷的故事。黃晶略得意的引用了王家衛的電影臺詞,表達自己撰寫現實題材作品的技巧:“電影裡面有一句話,‘你想要的沒有,你不想要的全給你’。”

編劇黃晶的“青春鬥”

《青春鬥》導演趙寶剛和編劇們在一起

“我希望觀眾看完這個故事之後,回過頭再去回想前面的時候,會覺得有一種滄桑感,有一種我走了八年、十年以後,覺得好不容易,但又會有一種釋懷——當年,堅持的那些東西好像也沒有太大必要。”

黃晶介紹稱,這個故事最初的名字叫做《向前進》。諧音取自三個主人公向真、錢貝貝、晉小妮,名字中的一個字。再早一點,還有另一個藍本——反映當年青年工人現實生活的《不鏽鋼》。

“經過調研,我們發現現在的工作和以前不一樣了,工人和白領不好區分,而青春題材的劇更符合市場,於是轉向寫一部年輕人的戲,寫年輕女孩從學校畢業到走向社會八年多的事情。”

據黃晶介紹,他從2014年就開始了《青春鬥》相關的劇本創作,光是大綱和分集就經歷了多次修改,歷時近兩年。後來又有三名編劇加盟,經過了近兩年的創作才完成劇本。對於這段經歷的感受,黃晶只說了兩個字——折磨。

他說,就像破繭成碟一樣,不經歷破繭過程中的折磨,就不會有最後炫目的翅膀迎風飛舞。

編劇黃晶的“青春鬥”

談到趙寶剛導演的時候,黃晶盛讚趙寶剛導演“很牛”,甚至很多臺詞,都是他在開會的時候直接點明的。

在《青春鬥》中,多個人物的設定都比較極致。五位主人翁都是來北京闖蕩的外地人,各自所代表的階層和群體不盡相同。小商販家庭出身的向真,父親是行長的錢貝貝,來自小城鎮的丁蘭,出生在大城市的晉小妮,農村姑娘于慧。

黃晶表示,劇集中雖然沒有屬於他個人經歷的故事呈現,但也多取材自周邊的真人真事。

在人物設定極致化之後、戲劇衝突凸顯之後,觀眾的討論聲也出現了。例如,觀眾熱議的話題人物“向真”。但編劇黃晶表示,鄭爽所塑造的向真符合他的設想。或許是由於影視劇在呈現的過程中,快節奏的鏡頭語言,打造出了更鮮明的戲劇衝突,從而放大了向真性格上的極致面。

“我個人其實是個科幻迷”

黃晶回憶起了導演趙寶剛在《青春鬥》發佈會上說過的一句話,“我們不想拿自己的人生經歷去教育別人,我們只是呈現。”

黃晶表示,《青春鬥》就是呈現出從走出校園到三十而立的青春時光。也許,大家的生活並不是充滿了戲劇化的存在,但人生也不可能一直一帆風順。而這部劇,集中呈現的即為人們最為坎坷的一段命運線。

隨著當下政策的傾斜、觀眾的喜好,現實題材劇集的熱度回升。而已經播出的黃晶參與編劇過的劇集,也大多是青春的、現實的、當代的作品。但他本人對科幻題材的熱衷,從未消退。

“你要去碰壁,你要去吃苦,遇到很多人,遇到很多事,30歲之後,你開始回憶自己之前的青春,你知道後面的路該怎麼走。”和《青春鬥》中的幾位主人公 一樣,黃晶的青春也有難忘的很多事。但隨著年齡的增加、閱歷的豐富,他越來越明晰自己得未來要怎麼走。

黃晶把自己一直堅持寫科幻小說的行為,稱之為個人愛好,並明確表示自己是一個科幻迷。黃晶跟筆者分享,他曾在多年前跟製片人朋友有過交流,但當時的製片人們“一聽科幻就搖頭”。眾所周知,在目前的國內劇集市場上,科幻題材劇集的創作的確還有重重困難。

此外,黃晶也提到了目前影視行業劇集創作同質化嚴重的現象。“可寫的東西只有那些,你只能在這個圈裡頭去編故事,但所有人都已經把這個事編完了,沒有任何新意。”

編劇黃晶的“青春鬥”

編劇黃晶

除原創劇本外,影視行業近幾年熱衷於IP改編。無論是小說、網文、動漫,甚至是遊戲。都有影視化改編的代表作。面對這一行業現象,黃晶坦言自己相較於“IP改編”和“原創劇本”,更青睞改編的創作。

黃晶補充說,“我不像有些編劇喜歡把別人的東西改得面目全非,我接項目還是比較挑的。如果我喜歡我才會接,我不喜歡我就不會接。如果我喜歡,製片人也認可的東西,那就說明它是好的,你沒有必要把它推翻重來,它能用多少我們可以儘量用。小說改編對於編劇來說其實是很省事的,而且效果還會比較好。”

在作品的類型選擇上,除他個人十分喜愛的科幻題材和戰爭題材,動漫IP改編也是他喜歡的創作話題。在黃晶看來,編劇對以上幾種類型作品中,故事架構的設置尤為重要。

不同類型的劇集創作,有不同類型劇集的創作理念。黃晶喜愛科幻作品創作過程中,天馬行空的想象空間,也善於在現實主義題材作品《青春鬥》中,平衡大量取材於現實生活的素材。走過難能寶貴的青春時光,他也一次又一次的印證了,“青春”的創造力與無限可能。

《青春鬥》持續熱播,編劇黃晶也表示自己正在構思下一部青春劇,再度描摹永不落幕的“青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