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藝《我們的師父》主創和首期師父牛犇進傳媒大學 聊起臺前幕後

昨天, 湖南衛視綜藝節目《我們的師父》主創和第一期的“師父”牛犇老師走進中國傳媒大學與學生們進行了面對面交流。84歲高齡的“師父”牛犇表示,社會上對年輕演員的評價有時候是不公平的,他覺得綜藝中自己的這些“徒弟”年輕有朝氣,有智慧,“他們的年輕朝氣給我不少的感染。讓我覺得我還有著我的藝術青春。”

综艺《我们的师父》主创和首期师父牛犇进传媒大学 聊起台前幕后

作為“師父”,牛犇覺得最應該教會“徒弟”的就是老一代藝術工作者人對藝術絕對的精益求精的作風。新華社記者 林宏 攝

在中國傳媒大學的講臺上,牛犇的謙虛與幽默讓現場氣氛十分輕鬆。“我從來沒有站到過這個地方講話,我沒有資格,因為我沒有讀過什麼書,沒有受過什麼系統訓練,臺下你們都是‘科班’的。我今天說話要謹慎,我不能‘得罪’你們,未來你們不是主持人就是導演,我是一個演員,導演怎麼說我能夠做到就已經很不錯了。”怕自己“說走嘴”的牛犇還讓人幫助整理了發言稿,剛唸了第一句就引起全場大笑:“第一句話好像多餘的,‘我是牛犇’,大家一看就知道了。”

這樣幽默隨和的“師父”在第一期節目的錄製中,“忘記我已經是80歲以上的高齡了,我也忘記他們是20歲小夥子了。”《我們的師父》邀請四位處在不同人生階段的徒弟,通過與不同領域的師父同吃同住三天兩晚,感悟和學習榜樣精神,解惑人生難題。 首期節目中,於曉光、大張偉、劉宇寧和董思成組成的拜師團向首站師父牛犇拜師,節目中,5位有著極大年齡跨度的“師徒”跨越代溝成了“哥們兒”。

“我們一塊包過餛飩,他們各顯其能,還有人不安於只吃餛飩,在外面吃烤羊肉串去了,還跟我們百般隱瞞,但我們既團結又互相溝通,彼此沒有一點責怪,大家很愉快的過完那個晚上。”牛犇說,自己之前沒有接觸過節目中的這些“徒弟”們,也沒有看過他們作品。“所以我在節目中稱他們是演藝界的新秀,因為他們年輕,他們的作品還在一點一滴的打磨著。意外的是,他們的思想很活躍,很上進,很努力,很渴望突破,在節目裡也是朝氣蓬勃的。讓我感受到一種青春的力量,他們幾個都是很單純的年輕人,可愛、有趣、又懂禮貌,來我家睡地板依然表現很愉快,好像不亞於他們家的沙發床一樣。”

牛犇說,這次在節目中碰到這些年輕藝人,對自己的影響很大。“他們非常可愛,社會上對這些年輕演員的看法我覺得不是十分公平的。他們年輕有朝氣,他們有智慧,他們理解能力都比我們強。有一段時候我就放鬆了自己,讓他們把我作為道具擺弄,我覺得我也很高興。我體會了年輕,我體會了朝氣,我體會了我還有著我的藝術青春,他們的年輕朝氣給我不少的感染。”

作為“師父”,牛犇覺得最應該教會“徒弟”的就是老一代藝術工作者人對藝術絕對的精益求精的作風。“我們要做的無愧於這個時代的事情。也只有做出自己的責任有態度的作品,才能在時代中留下你的腳印,這是我們參加這次節目要想和幾位徒弟交流的思想。”

節目總導演孔曉一透露,《我們的師父》播出了兩期,收視特別好。孔曉一說,《我們的師父》的靈感起源於一段對黃永玉先生的採訪。“黃永玉先生說,在他年輕時候曾經跟張大千、弘一法師、徐悲鴻生活在一起,他們一塊同吃同住,每天生活在一塊。有人問到他,跟老師們相處過程當中,你有沒有跟他們學習到什麼技能,黃老先生說:‘學習這個技能,不是一天兩天的事情,我也不可能跟他們學到什麼具體技能,在我來說更多是跟他們生活在一起的來往和感悟,感悟這些前輩們日常生活當中他們為人處事的態度,他們的人生品格,他們的精神智慧。這是感染了我,在我成長道路上為我點亮一盞明燈的那些名師們帶給我的東西。’”

受這個故事啟發,孔曉一覺得,現在的很多綜藝節目,比如《國家寶藏》、《一本好書》,都是有形物質的傳承,而“無形的物質”則是“這些閃著光的前輩們,這些老師寶貴的人生智慧,他們閃光的精神”。“我們是更需要為這些精神建立一座博物館,傳承他們這些老一輩藝術家,老一輩師父身上閃光點,為我們年輕人成長道路上答疑解惑。”

孔曉一說,節目中的“師徒”並不是真正拜師學藝或者說非物質文化傳承。“和師父一起生活,去感知,去來往,去感悟,這位老師身上更多文化品格和他為什麼能夠撐起為今天的他,他背後的成就,他吃過的苦,他曾經在人生經歷中受過的挫折,包括日常生活中這麼多年下來為人處事的態度,他的品格有哪些是值得徒弟感悟的,在日常生活當中,這是我們更加側重想要強調的文化品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