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的人場上征戰5個小時羽毛球也不會累

看高手打球,是一種享受。輕輕鬆鬆的高遠,行雲流水的步法,石破天驚的暴殺,遊刃有餘的網前,在高對抗多拍中耐心地尋找機會,直至最後的封喉一劍。


為什麼有的人場上征戰5個小時羽毛球也不會累


而大家有沒有這種實戰經歷:腳下時不時傳來短促而頻繁的吱吱聲;被動時手上全力揮拍,球卻疲軟無力,發出“撲撲”的聲音;更糟糕的是,有時呼吸彷彿會突然中斷,產生無以為繼的感覺。

有一個球友說過:“做到能在場上任何一點擁有兩種以上打法”。加上主動和被動回球的變化。就可以超越一般的選手。這是技戰術上的變化。“變化”,包括各個單項技術,綜合能力的整合,乃至和你對手在場上時時刻刻存在的鬥智鬥勇,構成了羽球的魅力,也是羽毛球上不變的追求。在提高技戰術水平的基礎上,保持放鬆的心態和放鬆的身體,“行有餘力”,方才能夠變化。

一、羽毛球中張和弛:力量的源泉,變化的根本

到底高手如何在高速移動中,自如地控制著手上,腳上的力度,而不顯疲態呢?仔細想想,雖然絕對力量肯定有差異,但真懂得什麼時候要緊,什麼時候要松,才能做到張弛有道,力量生生不息。


為什麼有的人場上征戰5個小時羽毛球也不會累


二、何謂張,何謂弛?

肌肉放鬆為弛,肌肉緊繃為張;精神集中為張,精神放鬆為弛。張弛之道,在於知道什麼時候要張,什麼時候要弛,而什麼時候要銜接,轉變,什麼時候又要亦張亦弛。


為什麼有的人場上征戰5個小時羽毛球也不會累


從發球開始,精神就開始集中,直到一球結束。其中,雙方擊球前後高度集中,擊球后移動中稍稍放鬆;而身體,應該做到有張有弛:局部張,整體弛,小部分時間張,大部分時間弛。這樣,才能做到“靜如處子,動若脫兔”,才能保持節奏,行有餘力。

三、發力離不開張弛之道。

大家都知道,放鬆的肌肉,提供了最大可能的爆發力。如高遠,擊球前的放鬆,揮拍時肌肉波浪式的加速,隨後手指的握緊,制動後整個地放鬆收拍。


為什麼有的人場上征戰5個小時羽毛球也不會累


正是一個松--緊--松的過程,才有效地傳遞了全身的力量,並給下一拍的發力做好準備。有人為了體會一開始的松,甚至在引拍時飛快地鬆開握拍,進行一下“松-緊”的預熱。

四、啟動離不開張弛之道。

在對方出手前瞬間,停下自己的腳步,腿部放鬆,略為提踵,以一個小跳(從不動或低速開始),或者運動中的自然銜接開始,側身,起跳腳蹬地,完成從0到60碼的提速。與此同時,對方的手,羽球以及對方擊球后的移動,都被高速運轉的大腦接收,然後得出落點,指導腿部的移動。手上同時開始引拍,放鬆。所以這時候,下肢是張,上肢是弛。

五、步法當然離不開張弛之道。

上網或後退的步法,迅速而輕靈。回位的步法,放鬆而不失彈性。如果回位時依然主動用力,很難保證下一步啟動能有足夠的爆發力。回位的時候也不是機械地回中,而是根據自己的回球和對方的選項進行選擇。


為什麼有的人場上征戰5個小時羽毛球也不會累


例如放網以後的後撤,自然地斜退一步,注意力60%放在網前,準備起跳,40%放在後場,側身後撤。所以腳下似動非動,手上不高不低,整體保持不緊不松的狀態。

六、網前局部也離不開張弛之道。

從迅速的啟動,到穩定的支撐,撲到網前的千鈞之力,化為手腕,手指的輕輕一捻。全身的衝力瞬間煙消雲散,在高點上被切削的羽球,完全沒有前衝的影響,僅僅是一顫,翻滾而下。網前步法的迅速,手感的柔軟,同一時間巧妙的結合在一起。張弛之間的變化,也就是0.1秒的瞬間。


為什麼有的人場上征戰5個小時羽毛球也不會累


可以有太多太多的例子,說明羽球上張弛的變化消長。大的可以到整個比賽節奏的控制,小到每回合每一個技術的運用。正是找到了合理的張弛之道,才能得到場上體力和精力的保證,從而在雙方的千變萬化中找到先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