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讀的很多書也許都不值得讀

曾看到一個挺有趣的問題:「如何去判斷一本書是否值得一讀?」

你讀的很多書也許都不值得讀

我的回答是:這個世界上,有超過 99.9% 的書,都是不值得去讀的。

你可能覺得太誇張了,彆著急,等我給你算一筆賬。

根據國家新聞出版署的報告,2017 年,全國出版的新書超過25 萬種。

怎麼叫「種」呢,一套十冊也算一種,但是我們姑且就算一種一本吧。對於一個普通人,一年可以讀多少本書呢?

有人一年讀兩本書,有人一年讀二十本,就算每年讀兩三百本,和那 25 萬種相比,也只是 0.1% 啊。這還僅僅是每年的新書。

所以,開頭那句話應該這麼說:這個世界上,有超過 99.9% 的書,也許值得讀,也許不值得讀,但是對不起,我們真的沒有時間去讀。

你讀的很多書也許都不值得讀

這就像一頓自助餐,肚子就這麼大,能吃的有那麼多,怎麼辦?

三個建議:挑必須要吃的(主食),挑自己愛吃的,挑看起來好吃的。

先說第一點,挑必須要吃的。

我們常說書籍是「精神食糧」,其實很多讀書的道理,就和吃飯差不多。

我們如何決定自己要吃什麼?首要的是看身體需要什麼。自己的口味,別人的推薦,都要往後排,先照顧好自己的身體。

想增肌就得補充蛋白質。

想提高免疫力就得補充維生素C。

讀書也是一樣,閱讀的領域,首先要契合人生的大方向。你最希望瞭解的領域,你最希望掌握的技能,你最希望解決的問題,由此作為你的方向,去選擇閱讀的領域。

如果閱讀和你的工作、生活、學習分得太開,是不好的。

有人會說,缺啥學啥,這會不會太功利了?

問題在於,閱讀是一件投入很多,收益又很慢的事,如果再和我們的日常分得太開,很難有人能堅持下來。更何況,我們培養一種習慣,往往是從功利的角度入手,堅持的時間長了,就催發出非功利的動因了。

比如跑步,絕大多數人開始跑步,都是拿到自己體檢報告的第二天,你說功利不功利?但是跑著跑著,不還跑出信仰了麼?

還有一點提醒大家,就是有的人不甘於缺哪補哪,而是希望一步到位。

你讀的很多書也許都不值得讀

總有人告訴我說,他讀書是為了尋求一種智慧。然後去讀王陽明,去讀身心靈,去讀厚黑學。其實一問到底人生碰到了啥問題,就是 PPT 做不明白,至於麻煩王陽明老先生麼?

在我目前的閱讀中,最接近於大家想象中那個智慧的描述,出自於查理·芒格的《窮查理寶典》。而查理·芒格恰恰強調的是要儘量多地掌握各個學科的思維模型,將這些思維模型組合起來使用,當你的思維模型積累的越多,才越能看清這個世界。所以,警惕想要藉助一本書或是一套書,就能獲得人生終極智慧的想法。

我給這樣的想法起了個名字,叫做「仙丹式閱讀」。

人間沒有仙丹,天天琢磨吃仙丹的,最後都不怎樣,一口一口吃米飯麵條,才真的讓我們有動力往前走。

你讀的很多書也許都不值得讀

再說第二點,挑自己愛吃的。

其實每個人讀書的時候,都會面臨一種矛盾:

時間有限,能讀的書有限,讀書是要專注於解決眼前的苟且,還是要幫助我們探索詩和遠方?

答案當然是,都要。

不過這中間有個比例的問題。

不同的書,就像不同的地方,一類書就像是超市、飯館、健身房,我們去那裡有很確定的目標,我們也知道自己能從那裡獲得什麼。

另一類書就像是街心公園、三亞、巴黎,你也說不上來你到底去哪裡是為了什麼,但是你知道心裡有個聲音告訴你,你就想去。

你有可能在三亞的海邊想通了人生的大問題,你也有可能在巴黎的街頭遇見了今生的摯愛,但是也有可能你去轉了一圈,覺得沒勁,就回來了。

這一類書也是這樣,我們需要的就是豐富我們的體驗,並且期待不一樣的可能性。

那麼這中間怎麼分配呢?我的建議,就想象一下,理想狀態下,你希望一年裡有百分之多少的時間是在旅行?就大致按照這樣的比例,去閱讀「詩和遠方」類的書籍。

這一類書,就全憑自己的喜好,這就像旅行一樣,喜歡陽光沙灘,就別硬讓自己往哈爾濱跑。

你讀的很多書也許都不值得讀

最後說第三點,挑看起來好吃的。

前兩條聊的都是領域,都是類別。因為我們的大問題是時間有限,書太多,所以,要先確定閱讀的領域,在我看來更重要一些。那麼面對具體的書,怎麼判斷這本書是否值得一讀呢?

推薦一種方法,幫助你利用15分鐘的時間,就能大致瞭解一本書。

這個方法脫胎於著名的閱讀指導書《如何閱讀一本書》中的「檢視閱讀」法,分成六步:

1.先看書名,有序言看序言

2.研究一下目錄,瞭解書的結構

3.如果書中有索引,也要檢閱一下

4.讀一下出版者的介紹

5.挑一個和主題有關的篇章看一看

6.最後一步,東翻翻西翻翻,隨意瀏覽一下

你讀的很多書也許都不值得讀

這些讀完,你需要回答一些問題,我建議你最好能寫下來,不用緊張,不會讓你寫一篇書評,兩張便利貼就可以搞定。

類型:這是一本什麼類型的書?起碼對於你來說,這是一本致用類的書,還是一本「詩和遠方」類的書?

主題:用一句話簡單描述,這本書最主要的內容是什麼?

作者:作者的哪些特質,使得他有資格去寫這個主題?

結構:這本書的結果是怎樣的?

(結構這一點不必糾結,如果能看出來就寫,如果看不出來,就寫「看不出來結構」)

讀者:你為什麼要讀這本書,這本書與你有什麼關聯?

優先級:你是現在就必須讀,還是等到研究這個領域時再優先讀,還是有空閒時間再讀?

其他吸引你的點:比如這本書來自你喜歡的出版社,這本書是你很佩服的人推薦的,這本書的裝幀很美麗。

為什麼要回答這些問題?因為這些都是你值得去讀這本書的理由。你為自己收集的理由越多,這本書當然就越值得去閱讀。

你讀的很多書也許都不值得讀

我們這個時代,隨著書越來越多,「好書」的定義,也變得越來越個性化,也許對於我來說,足以安身立命的知識,對於你來說,一點都不需要了解,反之亦然。

所以,如果泛泛而談好書,很難,不可能找到一個 1000 本書以內的書單,說這個世界上的所有人,只要讀完這 1000 本書,就能解決人生中的任何問題。

每個人的「好書」,每個人值得閱讀的書,都會不太一樣。

我們只有在閱讀這件事上,變得更主動,更有主見,才能真正從書中收益更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