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一輩子地的農民,臨終前兩天還在勞動,88歲突然去世,這樣的人生您怎麼看?

農村裡的逍遙


關注【鄉村關中】分享新銳思想,解答實事求是,評論有理有據。洞察社會萬象,打開腦洞天窗,開啟新生思維。

退休在農民這個崗位上是一種奢望,選擇當農民就等於選擇了將自己一生奉獻給了土地。人各有命,有的人做農民也做的風生水起,有的人活在城市中卻也苟延殘喘。年邁的農民還要依舊下地幹活是多數農民的宿命,都是生活所迫,除了疼惜也只能是疼惜。我是【鄉村關中】,職業農民,農技從業者,“三農”問題民間觀察員。田間地頭,七八十歲的老農依舊扛著鋤頭勞作著,夕陽的餘暉灑在他們的肩頭略帶淒涼。他們多數人活了一輩子,也沒能走出這田間地頭,甚至有的人生命的終點也在這片耕作一生的土地上。這樣的人生到底該敬佩還是該惋惜?作為“三農”問題民間觀察員的【鄉村關中】對此問題認為他們辛勤勞碌的人生活才過得更有意義,更讓人值得尊敬。有以下幾點原因:

一,這是農村普通大眾的真實寫照。

這樣的人生不止這一例,這是農村大多數老人的真實寫照,當然,有的人還未必有這般幸運。“遍身羅綺者,不是養蠶。”是眾多人的辛酸和無奈,人無貴賤,但是在多數人的眼中,因為工作崗位和錢財的多少卻將人分出了個三六九等,或許農民在多數人眼中就被排在了最底層,在土地上辛勞耕作,為兒為女辛勞一生也依舊沒有存款,只要還能動彈,還有一口氣,還需要繼續前行,為了生活奔波在那片耕作了一輩子的土地之上。

二,辛勞一生終得善了是圓滿的人生。

壽終正寢是多數人羨慕嚮往的歸宿,能夠在自己勞作一輩子的土地上沒有太多痛苦的合上眼也是一種圓滿的人生。幸福不是擁有了多少錢財,也不是不勞而獲享受了多麼美好的生活,幸福是用自己勞動換來一個好的結果。老農或許沒有太多的錢財,但是能夠在死亡的這一刻如此快速的了卻身後事也是一種幸運和圓滿。

三,人生就是一場生不帶來死不帶走的旅行。

人生赤條條的來,奮鬥一生,臨了終究是帶不走一分一毫,人生的歸途都將是塵歸塵,土歸土。人生就是一場生不帶來死不帶走的旅行,每個人的思想觀念不同,生活境遇不同,所以導致了千姿百態的生活現象。農民的生活更像是一場苦行僧的修行,單調週而復始的從事著農活,這是好是壞的人生恐怕只有已故的老人自己明白。

四,社會最底層的勞苦大眾也是奉獻者。

農民是勞苦大眾的代表,面朝黃土背朝天,曬著日頭風乾了身上的汗,這汗水滴落在我的心間,盪漾著層層波瀾。有人曾用異樣的目光看過那些辛勤勞作,衣衫不潔的勞動者,卻不曾記得自己享受整潔的環境和較好的工作時也有千萬社會底層的農民的奉獻。請多給予老農民一些關愛,如若沒有他們年輕時候默默奉獻青春耕作土地的犧牲,何來糧食的基本供應?何談時代的進步和發展?

五,農民養老還得靠自己

農民不死便耕是不爭的實事。有人發問為何不靠子女?答曰:為了不讓子女繼續當農民,我已傾家蕩產為他們在城市付了首付,娶妻生子孩子也債臺高築,他們也需要拼搏還房貸養子女,我不能拖了子女的後腿,讓他們重走我的老路。能幹一天是一天,幹不動了哪天走了我也是死得其所。

總之,快節奏高效率的時代讓人與人之間變得麻木不仁,為了錢財忽視了親情和友情,生了孩子扔在家,死了爹媽才盡孝是農村的真實寫照,當然這也不是誰一個人的錯,畢竟不掙錢養家餬口生活就得陷入困境。只是感嘆父母在尚有來路,父母走只剩歸途,年輕人在掙錢養家追求物質的同時也需要考量下父母的情感和歸宿,錢再多不如人生在世的一絲溫暖。

條友們,對這個問題有何高見?我們留言評論區恭候。


本問答權屬【鄉村關中】,未經允許,嚴禁轉載

本題作答:職業農民、農技培訓師“三農”問題民間觀察員基哥


鄉村關中


我三姨帶著三個孩子改嫁這個三姨夫,老農民,黨員,老實巴交,因為家裡貧困一直沒娶,待我表哥表姐視為己出,更不用說待我三姨了,一輩子對黨畢恭畢敬,對家庭,對孩子負責任,對鄰居更是很好,唯一缺點就是有些摳,我們去看我三姨吃點啥他都心疼,每次都會被我三姨罵一頓,也不會反擊,就那麼搓著手憨笑著,其實摳也是可以理解,畢竟從窮日子過來的,深知挨餓受凍的苦。

三姨夫一輩子沒什麼愛好,唯一的愛好就是整天待在他那幾十畝地裡,看他的麥苗,玉米,土豆,地瓜,大豆等等,看著他的莊稼長個好收成是他感覺最美的事情。

他最大的願望就是想來青島看看大海,他說看一眼大海死而無憾了。

在他72歲那一年,白天干了一天的活,晚上跟我三姨坐在炕上扒花生皮,還破天荒的吃了一個蘋果,以前他都不捨的吃一個,都省著給孫子,吃完了說去趟廁所然後睡覺,我三姨還開玩笑說:“老東西你小心點別掉炕底下去……”話沒說完就看到我三姨夫咕咚掉下去了,我三姨開始還沒反應過來,還在炕上笑,過了一會感覺不對勁下去一看我三姨夫七竅流血早已斷氣,診斷腦出血。

雖說遺憾,也算是善終吧,最起碼沒在最後的日子遭太多的罪,記得出殯那天棺材抬出大門那一刻晴空下起了大雨,特別大,不知道為啥……


青島丫丫


我父親也是這樣子走了,三年前的元旦節那天早晨,老父親從家裡到城裡賣泥巴花生,突發腦溢血倒地,倒了幾次都沒人敢扶,最後倒地,當時圍觀人很多,我們一個村鄰隊的人看見了,急忙給我們支書打電話,支書給我嫂子打電話,嫂子給我打電話,我跑去醫院,我父親被120抬到急救室外。我騎自行車。我都嚇傻了。我父親一輩子,老老實實,為人誠懇,一天都沒休息過,養大我們六兄妹。好苦呀,我父熬到第二天就這樣走了呀,他就是這樣活到老幹到老,………………聽120的人說,抬他上單架時,他的手一直抓住背兜和賣花生的秤呀,我…………



平淡一生趙姐


我小時候,隔壁的堂外公就是這種情況啊,八十三歲春夏之交去世的。他兒子早逝,兒媳改嫁,留下五個孫子孫女給他,一輩子樂樂呵呵一個人,對我們這些小孩都特別好,我們喜歡聽他說故事,冬天喜歡去他家玩,他給我們烤紅薯吃,從來沒有兇我們。他是木匠也是蔑匠,我們讓他給我們削毛衣針,他總是給打磨得光光的。我媽對他也很好,有點什麼好吃的都讓我們給送一碗過去給他,幫他縫縫補補。他的第三個孫女嫁給我姑姑的三兒子在鄰村,我們就親上加親了,農忙時節,我們都要去給他搭把手。這次他剛編好三個揹簍,送去給我姑姑和他的孫女,我姑姑留他吃飯,他不肯,說什麼都要回家,在回來的路上坐下了休息,就睡過去了,鄰村的人看見把他揹回來。我們這裡的風俗說死在外面的人不讓進家,但大家都不忍心就編了個善意的謊言說到家門口他還呼了一口氣,就這樣走了。家裡犁田割草什麼都是他,就走的這一年田都還是他犁的。平時也沒病沒災。八十年代中期能活到八十三週歲也算壽終正寢了。


寶寶64066984


這種情況在我們當地就叫做“沒享一天的子孫福”。農民種了一輩子的地,臨了還在勞作。終其一生,或許有些人會覺得不值;但也有人有截然相反的觀點,會覺得這種情況是喜喪。

在我們的村寨裡,就有過相似的真實案例:

村裡的劉大媽去世那年86歲,丈夫在她40歲左右就去世了。為了不讓4個孩子受委屈,她沒有再嫁,而是選擇獨自撫養他們長大。在那個年代,大家都知道有多麼艱苦。所幸的是,孩子都平安長大,也都成家了。

劉大媽身體硬朗,也怕麻煩子女,就一直一個人在農村生活。沒事的時候就種種菜,精神好的時候,還會挑著一些菜來鎮上賣。一日,劉大媽挑著兩個小半桶農家肥去澆菜,經過一個田埂的時候腳一滑,直接連人帶通栽倒在田埂上。劉大媽根本就動不了,也只有出氣的份了。慶幸的是被村裡路過的鄰居看到,連忙把劉大媽扶起來,然後馬上通知劉大媽家裡人。最後由劉大媽的大兒子揹回家,可是在家待了不到一天的時間,劉大媽就去世了,診斷是腦溢血。值得一說的是,劉大媽去世的時候子女都在身邊,走得還算安詳。

有人說,去世前兩天還在地裡幹活,這一輩子太不值得了,根本沒享福。可是,我們不妨換個方向思考,老人去死前身體硬朗,沒病沒痛的,自己沒遭罪,也沒給子女負擔,高齡突然辭世,倒也確實算得上是喜喪了!


以上是一點的個人觀點,僅供參考。對於上述案例,你怎麼看?歡迎留言吐槽、批評指正和補充。

——END——


一點三農


題主說的這種情況在農村很普遍啊。農民基本上都是活到老,幹到老。個人感覺,不能完全用悲觀、消極、灰退的觀點去看待這個問題。

人那,生是偶然,死是必然。任何一個人都有死的那一天。題主說的這種死法,總要好過那些躺在病床上,經過長時間痛苦煎熬的死法。折磨了自己,也拖累了家人。或許,這種死法也是上天對農民的一種眷顧吧。

我朋友的太奶奶,103歲那年(農村老話99歲)沒了,臨走的頭一天還在搓苞米,晚飯還吃了四五個餃子,喝了一碗稀飯。

前幾年參加一對農村老人的葬禮,兩位老人同齡,都是93歲。老太太先沒了,六個小時候後老頭也跟著沒了。老人的孩子在城裡做買賣,屬於很有錢的富人了。多次想把兩位老人接到城裡享福,老人就是不去,就守在老家、老宅裡,相濡以沫,侍弄幾畝地,共同走完了一生。也是臨走的頭一天還雙雙下地幹活。遺體告別的時候我就在想,人生如此,也算值了……!

或許在一些人的眼裡,這樣的老人,一生就是臉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很多連大一點的城市都沒有去過。在他們看來,這樣的人生、這樣的生活是悲哀的、貧窮的、可憐的。但是,我們可能永遠都無法體會老一輩人內心的豐富多彩和波瀾壯闊。

人這一生,生不帶來,死不帶去。富也好、窮也罷,當離開這個世界的時候,一切都是水中月。鏡中花。

我們不是那些“前兩天還在勞動,突然就去世”的農村老人,所以我們無法體會他們的內心世界。但是,我也期待將來我的那一天能像他們那樣壽終正寢,像他們那樣說走就走了,不遭罪……。


二胡說三農


農民,一輩子都在土裡刨食,辛苦了一輩子,臨終前還在勞作,說明老人身體一直很好,沒病沒災的突然去世,這樣其實也挺好的,不遭罪。現實生活中農村的這些老人挺多的,有些80多90多的老人身體都很好,他們一輩都沒閒著,即使年齡大了也是每天都要勞動,老奶奶幫家人做飯,老爺爺在地裡挖地除草,他們天天如此,所以身體倍兒棒,吃嘛嘛香。



我奶奶就是這樣,在99歲時突然去世,奶奶到晚年時愛喝酒,臨終的前一晚,吃了一碗飯,喝了一杯酒,第二天早上就沒醒來,走的比較突然,也比較安詳。


我奶奶一輩子都是個苦命的女人。生逢戰亂年代,那時候國家動盪,民不聊生,老百姓更是連飯都吃不上,即使是有點吃的,也讓土匪給搶了,那時盤踞在四川通江的土匪頭子“王三春”,當地人深惡痛絕,逼迫很多人流離失所,有家不能歸,我奶奶也是跟人逃難從陝西到四川大巴山上安家,從最初在山上搭茅草屋居住,後來我爺爺娶了我奶奶,日子過的稍微有群好轉。奶奶生了我爸一共七個兄弟姊妹。含辛茹苦把他們養大,現在兒孫輩都過得還不錯。基本都在城裡買了房,可奶奶在城裡住不慣,所以只好回農村,奶奶還是想在住在農村裡踏實。


或許有人想,一輩子都在農村,一輩子都沒走出大山看看外面的世界,活著有什麼意義?奶奶都一生是平凡的,偉大的,她把她的一生全部奉獻給了兒女們,現在雖然她離開了我們,但她的精神永遠活在我們心中。


退伍軍人看世界


當一個人赤裸裸的來到這個世界上時,如有呵護你還能順利的度過童年少年,進入青年後根據個人的性格開始走向社會,然後,各自向生活和事業即定的目標前進。成家立業後,開始真正的為自己而勞作。當進入中年正是人生好時節時把握好了,從此與他人有了質的不同。到老年開始守誠為人,做一些有德望的事。到晚年就看自己的子女如何反饋你教育的成果了。我父親三個月喪父,七歲與本家叔伯打官司要自己的地,六七十畝爺爺留下來的農田,每年給三百斤糧食還要通過打官司才能給。從這件事上看,社會最底層的人是極端自私的,有時也是喪盡天良的事都能做出來,他們霸佔了土地,把奶奶還給賣了。父親送回老姥姥家去,後來,通過打官司就要回來三百斤最差的糧食,第二年又不給了,每次去要都要被打。後來解放前,父親把土地都入社了,叔叔伯伯與父親斷絕了關係。後來父親當兵跟著部隊走南闖北幾十年,我們現在回到了老家,就一位老宅還被他們給搶佔蓋屋了。農村人說可憐吧,有時覺得他們真的很可憐,生活在社會的最底層,物質生活也不高,但沾光佔便宜的小心眼多的很。


建彬15666758688


我很羨慕這樣的人生,我也希望自己如此高齡的時候還能幹點力所能及的事情,在勞動中突然去世,我感覺對於老人而言,以這樣的去世方式是一種福分和恩賜,比起那些躺在床上,苟延殘喘的等死者要幸福的多。

我們家一個老鄰居,按輩份我應該叫太爺爺,在我的記憶當中,只要看到他的時候,他的肩上總會扛個農具,要麼拿個鐵鍁挑個牛糞欄到處拾糞,要麼就是扛個鋤頭,再就是扛個扁擔到林子裡拾柴草,幾十年都是老樣子,即便後來家裡不怎麼需要這些東西了,他還是喜歡往家裡搞,經常惹的兒媳不高興。

村裡人都講,他就是“累死猴託生的”,不幹活難受,天生就是受累的命。他的子女和孫輩在村裡都算是有出息的,有個兒子還是村書記,幾個孫輩也是了不起的人物,但沒辦法,誰也左右不了他,誰也說不動他,老頭兒就是閒不住。

在他大概83、84歲那一年,有一天他從田地裡打豬草回家,還不到中午就吵著要吃煎雞蛋,而且還要求必須是大兒子給煎,吃過雞蛋老頭喝了點水,然後和兒子說想躺回,中午別叫他吃飯了。老頭睡下之後就沒再醒過來。

這種死亡方式沒有痛苦,哪怕是痛苦也是很短的時間,比起那些飽受病痛折磨的來講,是一種幸福。我們總在講“好死不如賴活”,實際上很多時候賴活是很難受的,特別是那些對身體傷害大的痛病,真的是生不如死。


元芳有看法


我覺的,這位老人的人生是完美的一生。為什麼這樣說呢?

首先,這位老人的一生是健康的一生。88歲的高齡還能勞動,顯然是健康的老人。健康的老人突然去世,沒有任何病痛的折磨,說明了這位老人一輩子結了大恩大德。

其次,這位老人的一生是幸福的一生。88年一直在農村務農,說明了這位老人對農村的熱愛和執著,說明了這位老人喜歡農村的一草一木。此時此刻,老人突然去世,說明了他無怨無悔且幸福的一生。

第三,這位老人的一生是長壽的一生。人生七十古來稀,何況這位老人活到了88歲。按現在坊間的標準來衡量,等於這位老人比古來稀還要長壽18年,這就說明他是一位長壽的老人。

第四,這位老人的一生是奉獻的一生。88歲了,還在田野裡耕作;去世前的兩天,還在田間地頭勞動,這樣的人生軌跡說明了老人一輩子在奉獻。

第五,這位老人的一生是充實的一生。因為這位老人在一生中都深深地紮根在農村,始終從事自己喜歡的農耕農作。

我們為這位88歲的老人哀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