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40年左權縣寒王鄉經濟社會發展回眸

翟桐瑩

歲月奔流,奮鬥不歇。改革開放40年來,左權寒王鄉一年一個新變化,一年一個新臺階。特別是近年來,緊緊圍繞“一心二園三創四仗”發展戰略,建設能源革命排頭兵鄉鎮,打造成為全縣能源中心;發展207 國道沿線工業園區和東、西山農業園區;創建省級文明鄉村、衛生鄉村、園林鄉村;打好脫貧攻堅、鄉村振興、項目建設、民生保障四場硬仗,一個經濟平穩發展、交通便捷通暢、鄉村日新月異、百姓幸福安康的新寒王呈現在左權大地上,煥發出持續健康發展的勃勃生機。

強項目、增後勁,經濟發展取得新成績

寒王鄉牢固樹立“抓項目就是抓發展”的理念,堅持以項目建設為龍頭,以轉型發展為大局,以鄉村振興為目標。一是在引資上項中提升發展能力。特別是十八大以來,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年均開工項目40餘項,年均投資5億元。二是在運行調度中提升操盤能力。固定資產投資逐年增加,2018年上半年全鄉固投完成1.8億元。三是在增強後勁中提升儲備能力。近年來,寒王鄉堅持把項目建設作為轉型跨越發展的有力抓手,加強項目策劃,擴大項目儲備,建立項目超市,儲備了總投資10050萬元的左權寒王服務區項目、投資4900萬元的6萬噸優質陶瓷原料項目、投資8000萬元的左權普豐煤炭商貿有限公司500萬噸儲配煤中心項目等一批大項目、好項目。

調結構、促升級,產業轉型邁出新步伐

多年來,寒王鄉堅持以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為主線,全力實施“扶持一批優質農業項目,培育一批農業新型經營主體,發展一批農業龍頭企業,引導一批產業帶頭人投資投產”四個一批工程,逐步形成了產業多點支撐、多元優勢互補、多級市場承載、內在競爭力充分的產業體系。全鄉糧食總產量450萬公斤,雜糧種植面積1.8萬畝,中藥材6500畝,設施蔬菜350畝,核桃種植300畝,滲水地膜覆蓋穴播穀子3385畝,建成安慶雲雜糧1100畝示範園區,試種藜麥1000畝,為農業產業轉型做出嘗試;完成退耕還林3600畝,建成石港口、晴嵐、簡會3個園林村;發展鹿鳴、段峪等4個標準化牛場及年出欄72萬隻的里長旱鴨養殖園區,培育縣級示範農民合作社5個,全鄉畜牧飼養總量達到19萬頭(只)。

抓黨建、強產業,脫貧攻堅實現新突破

寒王鄉把脫貧工作作為頭等大事,把發展產業作為實現脫貧的根本之策,堅持黨委引路,確定了“做大傳統特色種植產業、做好新型能源產業、做強龍頭企業、做實綠色產業”四大類57個產業項目。堅持幹部帶路,打造過硬鄉幹部“突擊隊”,組建9支脫貧攻堅戰鬥隊,對接9個貧困村,協同第一書記、村支“兩委”、幫扶工作隊,壓實責任,形成合力。堅持改革探路,將集體耕地、荒山、荒坡、荒溝、荒灘等資源整合,大力發展種養業;採取“合作社+農戶”、大戶帶動等模式,大力發展雜糧種植、中藥材種植、肉牛養殖、肉鴨養殖等產業;300戶貧困戶安裝屋頂光伏,每戶年增收6000元以上;全鄉9個貧困村集體共安裝1.8MW集體光伏地面電站,實現了集體經濟破零,同時確保深度貧困戶實現脫貧;組建5支生態綠化和水保專業隊,吸納貧困戶110餘戶,惠及300餘貧困人口,人均增收1500元。堅持保障護路,籌集各類資金8000餘萬元,為產業發展提供堅實的資金保證,同時鼓勵10個村實行財政資金貸資入企,村集體每年實現5000元穩定收入。

夯基礎、抓管理,鄉村面貌發生新變化

近幾年,寒王鄉開啟“美顏”模式,鄉村面貌煥然一新。一是道路交通面貌明顯改善。規劃了“人字大框架,東西小支線,田間微循環”路網體系,實現了縣鄉路、鄉村路、田間路全部暢通,主要路段綠化,一般路段硬化,極大地方便了群眾出行,促進了農業生產,美化亮化了環境。二是美麗鄉村建設成效明顯。積極開展“拆違治亂提質”和“五潔淨、六要六有”行動,全鄉村容村貌、戶容戶貌、個人精神面貌明顯改善。三是環境整治工作成績顯著。積極開展環保督查,對非法土小企業進行“二斷三清”,經過幾年的整治,全鄉企業全部達到環保要求。

補短板、上水平,民生事業得到新改善

寒王鄉把增進人民福祉作為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真正實現了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惠及人民。千方百計擴大就業,完成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2152人;千方百計保障住房,近五年全鄉危房改造149戶,努力完成上其至採煤沉陷區移民搬遷和移民新村建設工作,完成異地搬遷雙簽約94戶198人。解決群眾基本生活保障,全鄉共計評審低保344戶598人,五保戶52人。基層衛生計生融合整合和鄉村醫療衛生機構“五統一”管理走在全縣前列,開展建檔立卡農村貧困人口健康扶貧“雙簽約”156人,婦女兩癌篩查570人。積極開展文化興鄉,19個行政村村級綜合文化服務中心實現全覆蓋。

改革開放40年左權縣寒王鄉經濟社會發展回眸

改革開放40年左權縣寒王鄉經濟社會發展回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