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中學知名校長給教師的十條建議,條條讓師生終身受益

給教師的十條建議

1

第一條:關愛學生,讓學生喜歡你

我們面對的是一些尚未成熟的懵懵懂懂的孩子,如果他不喜歡你,他就不相信你的一言一行,任何崇高的使命和宏大的目標都可能成為空中樓閣;如果學生喜歡你,他就會相信你的每一句話,他就會和你合作,你就會感受“教學相長”的快樂。

英國教育家斯賓塞有句話:教育者的全部奧秘就在於如何愛護學生,如果你討厭學生,那麼你的教育還沒有開始就已結束。

在真實的學習生活中,如果每個孩子都感覺自己是老師的“最愛”,讓每個孩子在教室裡都能不斷體會到成功的喜悅。這樣的老師必定深受學生的歡迎和尊重。那麼,怎樣讓所有的學生都體驗到成功?美國的安奈特•L•布魯肖老師認為,就是要根據每個學生的實際水平,不斷地督促並幫助他們前進。她作了這樣一個比喻。

教一夥學生游泳,你會從深水區開始嗎?肯定不會,一開始自然是淺水區。對有些初學者而言,成功可能是坐在泳池邊,把腳放進水裡而不感到害怕;對其他初學的人,成功可能是在淺水區戲水。但是,無論如何,只要你根據他們的程度循序漸進,慢慢推著他們走,所有人一定都能學會游泳的。沒錯,有些人的確會比別人遊得好,有些人可能只能做到呆在水裡淹不死,還有人甚至會成為奧運會的游泳選手。

讓學生喜歡你,你就要尊重學生的人格,給予孩子最溫暖的關懷,傾聽學生的心聲,對學生提出最中肯的建議、甚至批評,在學生的進步中,你還要有足夠的教育耐心,等待學生的成長,聆聽那花開的聲音。

對孩子們多一點適時、適性的鼓勵聲音,讓不同的孩子都能充滿自信地的行走在校園裡,讓所有孩子們每節課都能昂首走進教室,在各種場合,總是鼓勵學生在各種活動中展示自己的聲音、自由表達自己的想法,盡情展示自己的才華,這樣的教師必定會深受學生喜歡。

2

第二條:堅守信仰,做一個純潔的老師

為什麼所有的人面對藍天、白雲,就心曠神怡?為什麼校園內的小羊、小鴨,孩子們這麼喜歡?回答應該是,藍天純潔,小羊、小鴨可親。

教育對象是活生生的年青人,他們尚在成長中,他們的前行需要燈塔的指引,他們的成長需要老師的呵護。作為教學相長的一方,每一位老師應該散發照耀學生前行的光芒,他們應該是學生心底裡視為可親可近的人。

老師應該心無旁騖,凝心聚神,專注於學生,專注於教育。儘自己最大的可能幫助學生成長,應是教師的天職。

凡是成功的學校機理都很簡單,有很多人依然純潔,他們相信,自己的職業是世界上最幸福的職業,他們內心深處有生命價值的花園。他們依然在“用心”做事,他們有自己的生命信仰……

不容否認,我們面臨著很多困惑與困難,我們也是正常的人,在社會的躁動面前,我們也會有內心的不安,但只要我們堅守自己的信仰與內心的秩序,堅持每天進步一點點,我們就能成為更好的自己,成為更好的教師。請大家每日自問:在每天的工作中,做到最好的自己了嗎?在平凡的職業生活中,我對工作滿懷著熱忱嗎?

一位中學知名校長給教師的十條建議,條條讓師生終身受益


3

第三條:多讀書,多思考,讓你的“根”更深

當我們走進課堂,當我們用心去欣賞和觀察課堂,我們會發現,課堂絕對是一個潛在的巨大寶庫。我們在渴望著、追求著一種不僅有知識與技能傳授的課堂,我們更在期盼著有生命湧動與成長,既有科學理性,更有人文靈性的課堂教學。

一張講桌,幾排桌椅,不管配備了粉筆還是電腦,教室而已。一個教師,一群學生,教師滔滔不絕,侃侃而談,臺下面無表情,默默無聲,說教而已。

沒有人會反對,課堂教學必須有激情,但激情從何而來?沒有滿腹經綸,就不會有“成竹在胸”。所謂的才華橫溢,一旦變成了裝腔作勢,一旦淪為“狐假虎威”,就成為了庸俗,就成為以勢壓人,即使你使用了最先進的現代手段,也只是徒具其形,內在的蒼白,學生一目瞭然。

今天的教師,理應有這樣的追求,讓我們的課堂豐富起來,接悠悠千載,雋永深邃;讓我們的課堂寬廣起來,探蒼穹寰宇,廣博淵遠;讓我們的課堂生動起來,思維的啟迪,問題的迸發,情感的噴湧……

教師在課堂上或嚴謹樸實,或才情橫溢,亦張亦弛,學生或聚神凝思,或激情湧動,亦靜亦動。

蘇霍姆林斯基在《給教師的建議》中說:“教師所知道的東西,就應當比他在課堂上要講的東西多十倍,以便能夠應付自如地掌握教材,到了課堂上,能從大量的事實中選出最重要的來講。”的確,優秀的教師絕對不僅是他那一門學科領域的專家,更是應該博覽群書的飽學之士。講起課來縱橫捭闔,旁徵博引,“天地之間皆課程,萬事萬物信手拈手即教材”,從而給學生帶來一路春風,令學生流連忘返,全身心的陶醉。這樣的課堂教學活動是教師在汲取人類文明史的豐富營養後,厚積薄發出來的藝術“精品”。它能讓學生得到“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的奇效。

我一直認為,“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交天下友”是每一個教師成長與進步的三個重要方面,而“讀萬卷書”則是最基礎的方面,讀一本好書,不僅是讀書,還可以“秀才不出門,也知天下事”,讀一本好書,猶如與一位偉人、與一群偉人交流。滌盪胸懷、澄澈心胸、自我持守,呼吸文明之風等等大約都可以在靜靜的讀書中達成。

一位教師如果每天除了上課還是上課,不關注教育動向,沒有廣泛閱讀,不參與教育研討,沒有深度的教育反思,隨遇而安,日復一日,那麼他一定是一位落伍的教師,成為一位刻板的教師,一位缺乏情趣的教師,一位不受學生歡迎的教師。

4

第四條:修煉內心,使自己“雅”起來

在校園內,每天與學生生活在一起的教師,不僅是學生心靈成長的呵護者,學科知識的傳授者,還應該自然而然地成為眾多學生“人格閱讀、素質示範”的活生生的一本本書。

當我們每天走進學生,走進校園,走進教室時,教師的內心必須有一種自律:“我面對的是成長中的孩子,一定要讓孩子們看到最好的我。”有一位老師曾這樣寫道:“記住,課堂內永遠是教師一個人在面對學生,在教育的現場,永遠是你一個人在做‘向左走,向右走’的決定。”

從根本上說,教育的要義不在“制器”,而在“育人”,即在傳授各種專門知識的同時,促進人智慧的生成和德性的成長,由此增進對社會的關懷,對人類精神價值的思索,最終養成廣闊的視野,完滿的人格。審視東西方,但凡做出劃時代貢獻的人,無不具有廣泛的興趣和博雅的氣質,無不超越了單一知識的束縛,實現了自己創造力的最自由的發揚。

可以肯定地說,學生博雅之氣的養成,教師是重要的影響者。所謂“其身正,不令而行”。這裡的“雅”,指的是教師在教育過程中透現的的文雅、與學生相處時表現的儒雅、個人內心價值追求的高雅,也指孩子們面對你時感覺到的一種氣質、一種品位、一種氣度、一種境界,更指存在於自己內心的一種追求、一種情懷、一種精神狀態。

當我們走進校園,當我們走進課堂,每一位教師心中一定要清楚:我是誰?我在從事什麼樣的職業?教師的“雅”決不是服飾、妝容等表面功夫,而應該是一個人在職業生活中歷經長久修煉、歷經文化浸泡,逐漸積澱的一種品質性修養。它至少應該體現在以下方面:其一,言談舉止中自然散發出來的那種內斂、曠達、樂觀、優美;其二,與學生相處中流瀉出來的那種深情、文質彬彬、陽光敦厚、嚴謹篤學;其三,所到之處渾身散發的儒雅之氣、文雅之態、高雅之趣、大雅之志。當我們成為一名教師,這樣的修煉就應該伴隨著整個職業生涯。

5

第五條:讓自己成為學生“素質”與“個性”的種子

一粒種子可以結多少蘋果?

“將一個蘋果切開,可以很容易地數出裡面有幾粒種子。然而,當一粒種子發芽後,很少有人能夠預知長成後的大樹日後會結出多少蘋果。”

回應“錢學森之問”,為什麼我們培養不出傑出的大師?我認為,我們並不缺乏拔尖人才的種子,我們尚需致力於拔尖人才成長的生態建設。

諾貝爾獎獲得者朱棣文認為“要育人,首先要精心培育育人的沃土”。我認為,在學校,所謂的“沃土”,其實最關鍵的是兩個方面,一是營造有利學生積極思維、自由創新的學校文化,另一方面是一流的教師團隊。當我們逐步改善了種子萌芽、小苗茁壯成長的“氣候”和“土壤”,孩子們的個性發展就有了最廣闊的空間,孩子們的創新就有了最寬鬆的氛圍,孩子創新、思維的火花就會不斷閃現,那麼,人口眾多的中華民族,必然會出現一個“群星燦爛”的美景。

作為教師,我們是否應該捫心自問:我,今天發現了孩子的哪些優點或特長?我,為學生的個性成長做了哪些努力?

一位中學知名校長給教師的十條建議,條條讓師生終身受益


6

第六條:教育,重要的不是往車上裝貨,而是向油箱注油

劍橋大學國王學院的招生官曾經告訴我,他們的招生標準中,重要的一條是“這位學生是否對科學有無限的嚮往?”

沒有任何人能強迫學生用功學習,也沒有任何人能強迫學生全身心投入某一活動,除非他自己有強烈的興趣,有探索的內驅力。內驅力,是每一個人事業發展的原動力。當學生的內心生長了強烈的求知慾,有了清晰的人生規劃和階段目標,並具有了克服任何困難的勇氣和堅持追求的毅力,孩子們的潛力不可估量。

我們還應注意到,學生群體中存在著影響學生成長的一種文化力量,或者說是同伴影響力——這種文化力量不僅僅存在於一個班級,也可能存在於一個小組,一個宿舍。

良好的氛圍是一種重要的教育力量。在教育實踐中,倘若我們真心追求“兩高”目標,即高升學率與師生高素質的統一,“建高原”與“築高峰”的統一,那我們肯定應該著力於教學方式與學習方式的改變。我們不應著力於題海的訓練,不應計較於某次考試成績的高低,最應該著力的是,關注學生的內心需求和情感體驗,關注孩子們的生活、學習需求,關注他們個性發展的需求,關注他們小組、宿舍、教室的氛圍,並予以適時、適性的幫助和指導。一句話,我們應在孩子們行進時,不斷向孩子們的油箱“注油”。

7

第七條:幫助孩子練好高中“童子功”

李大釗說,“青年之字典,無‘困難’之字,青年之口頭,無‘障礙’之語,惟知躍進,惟知雄飛,惟知自由之精神,奇僻之思想,銳敏之直覺,活潑之生命,以創造環境,征服歷史”。

但是,目前,有一種情況需要引起我們的警醒: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發達地區、獨生子女家庭有些孩子變得越來越“懶惰”,他們不喜歡學習,不喜歡運動,而嚮往穿名牌、網絡衝浪、度假休閒。一些年輕的孩子已大大提前享受人生財富,享受著年齡段不應得到的生活待遇。我們的教師,甚至家長,都需要認識到,高中生倘若已經沒有了人生目標,以“中大獎”的博彩心態企求人生的成功,可能會造成一個人無所追求,甚至是虛耗生命。

美國國家人才教育研究中心主任約瑟夫•蘭祖利教授認為:上世紀80年代,我發現非常具有創造力和有成就的年輕人才主要有三大特點:高於平均水平的能力、對任務的執著精神和創造力。這裡高於平均水平的能力不是簡單指人的智商,其中包含了多種能力。有創造力的人非常會問問題,會用不同的方式來問問題,看問題有與傳統不一樣的眼光。

執著精神不僅僅指的是勤奮,更是對某些領域表現出極大的熱情和強烈的愛好,對自己的任務確立高標準,有一種獻身實踐、一定要完成任務的態度。蘭祖利教授認為,雖然天才身上這三個特質的水平不需要等同,但是隻有有了三方面相互作用的組合,才能產生創造性的行為和成就。

因此,當我們追求拔尖人才培養的時候,一方面我們應該尋找高於平均能力的人,另一方面更要給他們提供豐富的經歷或者是機會,發展他們的創造力和對任務的執著。在很多情況下創造力和執著精神是相輔相成、相互刺激的。當一個人迸發出創造思想並決定按自己的想法去做的時候,執著精神也會開始形成。埃米爾•左拉說過“缺乏天賦的藝術家必定乏善可陳,但是隻有天賦而不能勤奮工作也將一事無成。”

我們應該相信,只要我們激發出學生的學習熱情,將能力和創造性應用到他們感興趣的領域,無論是歷史、舞蹈、體育,還是任何主題的學術領域,都可能將這個年輕人變成一個具有創造力的人。

是不是可以這樣說,人之所以不成功,是因為他沒有夢想;人之所以不成功,是因為他不知道自己的潛力,人之所以不成功,是因為他缺乏執著。教師不僅應該是學生學業的指導者,更應是學生興趣、優勢、智慧發展的指導者。

時刻把握孩子們的思想動態,點燃他們的夢想,讓每一個孩子都成為“積極的生活者”,就成為教師的重要責任。

在孩子們的成長過程中,除了家長、老師,孩子們的成長還必然受到社會方方面面的影響。偶像,是重要因素之一。可以這樣說,每一代人都會有心中的偶像,但是,作為心智尚未成熟的孩子們,老師應該給予適時、恰當的引導,倘若一個時代的孩子缺失了心中的偶像,或有了不恰當的模仿對象,那都是非常可怕的。

我們不能把“偶像”強加給學生,但我們可以為孩子們提供眾多身邊的榜樣,讓孩子們領略同伴的魅力,讓“榜樣的力量”在孩子們的心中播下種子。

一位中學知名校長給教師的十條建議,條條讓師生終身受益


8

第八條:拔尖創新人才培養 —— 我們的責任

在人類文明進步的白紙上,世界的精英以創新的精神和氣魄,一筆筆刻下了文明進步的痕跡,一頁頁寫下了科學發展的華彩篇章。無論東方還是西方,我們都可以看到,世界文明進步的腳步常常與一些“超常”人物相關聯。

我們要時刻提醒自己:“教學過程中,最主要的是在每個孩子身上發現最強的一面,找出他作為人類文明發展源泉的‘機靈點’,做到使孩子能夠最充分地顯示和發展他的天賦素質,達到他的年齡可能達到的最卓越成績。(蘇霍姆林斯基)”

當我們的孩子走出校園,我們希望看到他們在不同的領域展現出他們的才能,因此,我們需要每日自省,我的教育行為,是否點燃了孩子們對未來的無限嚮往?我的努力,是否在為孩子們的發展提供最大限度的幫助?我的課堂,是否為每個孩子的成長提供了個性發展的平臺?

9

第九條:認識我們的學校文化

綜觀國內外名校,其鮮明的辦學特色無不是在其特定的學校教育哲學指導下形成的,如英國伊頓公學以“優質學術課程+嚴格管理”聞名於世,這與它把培養學生髮自內心的優越感和自信心作為教育的首要任務,特別“注重性格鑄造、團隊精神培養和領導特質訓練”這一學校教育哲學有關。

我們相信,改變一個學生首先要改變他的人生目標,改變一個教師首先要改變他的價值追求,改變一個學校首先要改變他的校園精神;我們相信,每一個孩子都是一座金礦;我們相信,教育是農業,農作物的生長,需要良好的“土壤”和“氣候”,教育工作者最重要的基礎性工作是創造一種氛圍,營造一種生態,有了一定的溫度,有了一定的溼度,有了一定的空氣,肥沃的土壤上,“蘑菇”一定會成片成片地自然生長。

倘若我們認同“教育是農業”,那在教育實踐中,我們必須把握以下基本原則:“因材施教”是教育實踐中最基礎性的教育原則。把握教育的“節氣”,是重要的教育智慧,教育實踐中要體現“適時的引導,適性的鼓勵,適度的批評與校正”。教師不僅要有熱情與決心,更需要有“農夫”辛勤耕耘的習慣和等待農作物成長的耐心。

10

第十條:素質教育,就從培養學生良好的習慣做起

關於素質教育的討論,我們持續了很多年。談起素質教育的實施,很多人認為有種種困難,有種種制約。在我看來,素質教育,其實是一種很樸素的追求:其一,能夠尊重他人與恪守公民應該遵循的社會秩序;其二,清晰每一個人應該承擔的責任;其三,奠定一種語言與行為的習慣;其四,具有創新與創業的意識和能力。如果認同這些是素質教育的基本內容,那麼,我們就完全能有的放矢地落實到每天的校園生活中。

思想決定行為,行為決定習慣,習慣決定個性格,性格決定命運。習慣其實是一個人儲存在身體內的一種力量,一個人有了好習慣,他每天就可以得到利息,壞習慣,他可能終身付出利息。行為心理學研究表明,21天以上的重複會形成習慣,90天的重複會形成穩定的習慣。

從行為到習慣形成的過程,也就是素質教育一步步落實的過程。

習慣的養成決不可能“立竿見影”,一個習慣的形成,究竟需要多少次重複,從無定論,但可以確定,習慣的養成需要體驗,需要薰陶,需要引導,孩子們良好習慣的形成可能其中還會有反覆,所以,我們需要不斷研討,不斷尋找孩子們終身發展需要的關鍵素質,我們又必須千方百計著力培養這些關鍵素質。

有人說,當孩子們走出學校,他們所帶走的最重要的東西並不是知識,而是這個學校給他留下的信念、習慣和能力。而這些,並不是能用一張試卷來考量的,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們要時刻提醒自己,素質教育就應該從培養孩子們一個個良好的習慣抓起。

文章來源:教師身邊事。作者系江蘇省天一中學校長,以上圖文,貴在分享,版權歸原作者及原出處所有。內容為作者觀點,並不代表本公眾號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版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我們聯繫。

該文章內容不代表本號觀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