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承1800多年的救急良方,只有3味藥,專治現代人的暴飲暴食

從一則醫案開始說起...

“飲食自倍,腸胃乃傷”醫案分享

1

患者得病的起因

這個醫案出自金元時期著名醫學羅天益的《衛生寶鑑》。下面來看看這個醫案的基本情況。

傳承1800多年的救急良方,只有3味藥,專治現代人的暴飲暴食

癸丑歲(公元1253年),羅天益跟隨王府的人,到了一個叫做瓜忽都的地方(現屬內蒙古自治區),去住冬,即軍隊駐紮。

當時羅天益是一個隨軍的醫生,遇到了一個叫博兔赤馬刺的患者,30來歲。

他狩獵的時候弄了一些兔子,用火烤著吃,當時在在場的人,每個人都只吃了一隻,但這個馬刺一個人吃了一隻半兔子

晚上抵達軍營的時候,他極其疲倦,又覺得非常乾渴,就喝了湩乳一斗多。什麼叫做湩乳?就是馬奶酒。

大家看這個患者長途跋涉行軍,極度疲勞,吃了很多的肉食,這種肉是烤的兔子肉,晚上臨睡前喝了那麼多馬奶酒。大家要注意這個馬奶酒裡邊既有奶的成分,又有酒的成分。

2

患者具體症狀

以上就是這個病案的一般的經過,下面來看他的具體症狀。

傳承1800多年的救急良方,只有3味藥,專治現代人的暴飲暴食

“是夜”,當天晚上;“腹脹如鼓”,肚子脹得很大;“疼痛悶亂”,就是有堵脹、悶脹、疼痛的感覺;“臥而欲起”,睡了就想起來;“起而復臥”,起來又躺下睡;

“欲吐不吐”,想吐吐不出來;“欲瀉不瀉”,想拉又拉不出來;“手足無所措”,不知如何是好。

“舉家驚慌”,全家人非常擔心他,不知道該怎麼辦,急忙請隨軍醫生羅天益給他治療,詳細說了吃飯前後的這些經過。

3

醫生的診治與分析

再來看脈象,“診其脈,氣口大一倍於人迎接,乃應食傷太陰經之候也,右手關脈又且有力”。

傷於脾胃屬於陰。寸口的脈大於人迎一倍,是此時的一個病理反應。

在這個雙寸口脈裡,他又重視右手的關脈。右手脈,對應肺脾腎,尤其是在關脈的地方,顯示是脾胃受傷的症候。

因為它是實證,所脈象有力。

傳承1800多年的救急良方,只有3味藥,專治現代人的暴飲暴食

在分析中,羅天益又談到了,患者之所以會得這個病,是因為“燒肉乾燥,因而多食則致渴飲”,烤肉吃得太多讓人煩渴,渴了之後又喝湩乳。湩乳是至陰之物。

“乾肉得湩乳之溼”,一個是乾燥的陽性食物,一個是陰性的、滑性的食物,“是以傍滿於腸胃”,這兩者加起來灌滿了他的腸胃。

治法是“腸胃乃傷、非峻急之劑則不能去”。患者是因吃得過多、過雜,瘀堵了腸胃,採用的方法要麼是“吐”、要麼“瀉”。

傳承1800多年的救急良方,只有3味藥,專治現代人的暴飲暴食

處方里面涉及到兩種藥,一個是三物備急丸,患者吃了五粒,有排氣,但是患者還是想拉,但拉不出來。看來藥力是不夠的,他又加了備急丸五粒,之後又給了5錢的無憂散。

過了一會兒,患者就開始大吐,吐了之後,又拉了十多次,拉出來的這些東東,都是糞便與清水混合在一起排下來的,有兩鬥多(兩鬥是很很多的)。

病人自己覺得“腹中空快,漸漸氣調”,天亮的時候,給病人喝了一點點稀粥。

4

三物備急丸方解

三物備急丸是出自醫聖張仲景的《金匱要略》,傳承至今已有1800多年,它由三味藥組成——大黃、乾薑、巴豆

古代醫家往往會把它做成丸藥,裝在瓷瓶或藥罐裡保存。一旦有這樣急症的病人來,馬上可以拿出來用。

方中巴豆辛熱峻下,是君藥,配合乾薑的辛溫之性,迸發出一種強勁的辛熱能力。最後還有一味藥是苦寒的大黃。那麼兩個峻烈的辛熱藥物匹配一個寒性大黃,大黃的寒性在這個方里是顯現不出來的。

巴豆和乾薑配合顯現出來強勁的溫,巴豆和大黃聯合顯現出來的是強勁的瀉下能力,能夠盪滌腸胃積滯,推陳致新。三個藥物聯合使用,力猛效捷,是溫下的峻劑。

傳承1800多年的救急良方,只有3味藥,專治現代人的暴飲暴食

三物備急丸這個方,大家可以參考《方劑學》教材裡的講解,就會更深刻的明白這些道理。

5

為什麼還要用無憂散?

裡面還涉及到另外一個方劑——無憂散,我們按照羅天益的推斷應該是屬於《三因方》裡的無憂散,以天南星為末,放入黃牛膽當中,掛在陰涼處風乾之後,把它磨成粉末,用的時候,再用各種湯調服。

那麼使用無憂散的依據在哪裡?我們可以看得到,它的主治裡面談到了這一點,“毒氣內結,胸腹脹滿,坐臥不安,日久不愈”,正與患者狀況相符,還有大小便不通,有嘔逆等。

在無憂散裡的這兩個藥物,一個是天南星,祛痰散結。另外就是牛膽汁。牛膽汁和豬膽汁一樣,都有一個共同的作用,就是瀉下。

所以在前面用了三物備急丸,在這個地方加了無憂散,瀉下作用、峻下之力大大加強。

所以說兩個現成的成藥,加在一起,聯合使用的時候是一種峻下的方法。最後這個病人休息三天以後,再用參術之藥,調其中氣,七日而愈。

那麼參術這一類藥可能就是參苓白朮散,或四君子、六君子湯等,補脾胃調中氣的方劑,這是他整個治療的過程。

6

此案中所蘊含的醫理

他本人對這則驗案的分析也是非常精彩。羅天益對於這個醫案的自我評價,採用了自問自答的方式。

有人問:你平常,是不用峻急之藥的,今天怎麼用了?

他說:理有當然,不得不然。

從醫理上面來講,需要的時候,那就一定要怎麼做呢?他對此進行了回覆——

《內經》裡面說了:“水谷入口,則胃實而腸虛,食下則腸實而胃虛”,“更虛更實”此腸胃傳化之理也。

這些話在《內經》裡有更廣、更深的含義,但是金元時期的李東垣和羅天益,把這句話進行了直觀化處理。

這個意思就是說胃和腸,它們是上下游的關係,水谷入胃後,胃裡面非常的充實,它還沒有到腸裡面去的時候,腸道里面是空的,等胃裡面的食物已經慢慢到腸裡面了,胃裡面就開始慢慢地變空了,這樣的空和滿是輪流著來的。

你不能夠把胃和腸道里面都灌得滿滿的,這就是腸胃的正常生理現象。

現在“飲食過節”,吃得過度了,你把腸胃裡面都灌得滿滿的,“腸胃俱實”,胃氣腐熟的能力就不能發揮,脾運化的能力也不能發揮出來,三焦之氣該升的不升,該降的不降,所以脾胃受傷了,他這是在講這個醫理了。

“飲食自倍”,也是《內經》裡的原文。飲食自倍的這個“倍”一個意思是指我們不能長時間的吃,不能總是在這個地方吃。

嘴不停的往胃裡面送東西,胃裡面不停地在填滿,胃也不停地在往腸道里面填滿。所以這種情況下容易多吃、不停的吃,是指時間上面的一個問題。

另外的一個意思就是多吃,從量上面來加倍,那麼也是一樣的,把胃塞滿,把腸塞滿。

我們在理解“飲食自倍”時,絕大部分人都會說吃的量太多了,翻了一倍,甚至是幾倍,其實還有另一層涵義。

我最近看了一份報告,引起糖尿病的因素,增加了一個,就是那些嘴一天不停的人,成天都在吃的人,他吃的量未必是有那麼多,絕對的量未必是沒有那麼多,但他的嘴不停在吃各種零食,從進餐的這個時間上來講,那也是一種“倍”。這是我最近體會到的。

7

平素飲食傷脾胃、傷腸胃的調理方法

下面介紹羅天益治療平素飲食傷脾胃、傷腸胃的調理方法,分輕中重。

內傷的道理是飲食自倍,腸胃乃傷的時候,輕微的只需要一兩天之內,把它的食量減少,使得它的所傷之物消化了,就好了,這就是最好的方法了。

那麼稍微重的呢?要吃藥來消導。傷的最重的,就需要用下法。他又引用《內經》原文說:

“陰氣者靜則神藏,躁則消亡,飲食自倍,腸胃乃傷。”

他接著給出瞭解釋:“今因飲食太過,使陰氣躁亂,神不能藏,死在旦夕矣”。這句話一定不是危言聳聽,因為吃的太多而丟掉性命的,大有人在。

他又引用了孟子的話來,解釋用了這個藥之後,反應過強會不會讓病人反感,“若藥不暝眩,厥疾弗廖”。

孟子在談到社會的問題時,當然他不是在講治病,他引用疾病對社會現象進行論述,“峻急之劑,何不可用之?有,或者然之。”

峻急的藥物應用了之後會嘔吐,下法用了之後會腹瀉,可能病人及家屬會反感,因為傷了正氣等。也有的人可能會排斥不用。

羅天益說“理有當然,不得不然”,應當用的時候,一定要用,你看今天這個醫案,我就是這麼用的。他為此非常驕傲地寫下了這一篇醫案。

8

醫學知識補充

關於這個醫案,我從從這個現代醫學知識上面來補充一點,我認為用無憂散的這種膽汁,非常好。

大家有聽過我的脾胃課程的都知道,我說過膽汁是洗衣粉,是人類腸道的洗衣粉。

吃的油膩東西太多了之後,膽汁可以把它清洗掉,把它分解掉。

另外它的量要是多一些,它就是一個很好的瀉藥,把充斥在腸胃,特別是中下部積聚、積滯,一洩而掉。所以大家不要小看無憂散裡的膽汁。

我們現在很多人吃含有牛黃的藥物,吃的稍微多一點,都會產生瀉的作用,有時候看著藥物成分沒明顯的瀉藥,大家要知道牛黃的量用的多一點的時候,它會產生那個很輕快的、很舒服的瀉下感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