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週末推薦」韓啟德:“我準備好了,我會死得很好”

點擊

“文化與健康”關注

春暖花開

「周末推荐」韩启德:“我准备好了,我会死得很好”

3 月30 日,“生命教育與死亡輔導”北京大學清明論壇在北京大學英傑交流中心舉行。該論壇由北京大學醫學人文研究院主辦,中國科學學與科技政策研究會科學文化專業委員會、北京生前預囑推廣協會、福壽園國際集團協辦。來自醫學屆、教育界、殯葬界等領域的專家學者及公眾人士共400 餘人參加了此次論壇。與會嘉賓圍繞死亡的本質、方式,以及生死教育、生死觀等議題進行了交流和探討,其中,生前預囑內容因多位專家的倡導而引發大家的關注和熱議。

「周末推荐」韩启德:“我准备好了,我会死得很好”

死亡是永恆的宿命,人類應該如何面對死亡?為什麼要提倡生前預囑?3月30日,清明節前夕,在以“生命教育與死亡輔導”為主題的北京大學清明論壇上,生與死話題的探討,顯得凝重而又“應景”。全國政協原副主席、中國科學院院士韓啟德,北京大學醫學人文研究院院長周程,復旦大學教授、著名學者葛劍雄,北京生前預囑推廣協會總幹事羅點點,北京大學醫學人文研究院教授王一方,中國殯葬協會專家委員會主任伊華等專家學者,從醫學、哲學、生死學、傳播學等角度暢談生死,特別是圍繞生前預囑這一主題展開了一場別具意義的交流和探討。

“掌上我的五個願望”

“我今年已經73歲了,我給自己簽了生前預囑,我的愛人也簽了一份。”論壇上,韓啟德院士笑談生死,慨然“站臺”推廣生前預囑。

「周末推荐」韩启德:“我准备好了,我会死得很好”

韓啟德院士

陸軍總醫院主任醫師、74歲的劉端祺教授作為最年長的嘉賓,也為生前預囑鼓與呼。在他看來,推廣生前預囑,就是倡導健康的死亡文化,讓我們尊重生命、珍惜生命、熱愛生命。

“我是昨天晚上籤了生前預囑的,我覺得作為倡導者,我們應有一點實際的行動。”北京人民廣播電臺主持人安楊,也是此次論壇的主持人,她說以自己48歲的年齡,原本以為籤生前預囑有點早,但在真正瞭解生前預囑的真實含義後,才知道生前預囑並非是針對老年人的“專利”。

在清明節前夕,生前預囑因為到場嘉賓的一再倡導而備受關注。北京生前預囑推廣協會總幹事羅點點的現身“說法”更是讓大家對生前預囑有了更直觀和深刻的認識。

「周末推荐」韩启德:“我准备好了,我会死得很好”

北京生前預囑推廣協會總幹事羅點點

會上,羅點點直奔主題,介紹了“掌上我的五個願望”及其操作步驟。這是由他們的技術團隊開發的一款微信應用,旨在實現用手機來填寫生前預囑“我的五個願望”文本,普及尊嚴死、生前預矚、緩和醫療的最新知識,反對過度醫療、過度搶救的陳舊理念。

與北京生前預囑推廣協會官方網站“選擇與尊嚴”推出的生前預囑文本一樣,“掌上我的五個願望”也包括以下5個方面:一、我要或不要什麼醫療照顧。二、我要或不要生命支持系統。三、我希望別人怎麼對待我。四、我希望我的家人和朋友知道什麼。五、我希望誰來幫助我。

讓羅點點團隊感到欣慰的是,該微信應用從今年1月上線試運行到現在,短短的2個多月,移動端註冊用戶佔比大幅提升,通過微信認證登錄註冊的比例達到80.49%。

事實上,自2006年 “選擇與尊嚴”公益網站創辦以來,生前預囑這一概念就開始進入公眾的視野。該網站對生前預囑的定義為:是人們事先,也就是在健康或意識清楚時簽署的,說明在不可治癒的傷病末期或臨終時要或不要哪種醫療護理的指示文件。

2013年6月,北京生前預囑推廣協會在“選擇與尊嚴”網站的基礎上成立,作為協會總幹事,羅點點從那時起就不遺餘力地推廣“生前預囑”,為的是讓更多人知道,並不是每個臨終病人都要經歷插管、電擊、上呼吸機後才被宣告搶救無效而死亡,而是可選擇一種尊嚴死,即根據本人意願,以儘量自然和有尊嚴的方式離世。

“生前預囑不是什麼”

生前預囑作為“舶來品”,近年來隨著羅點點等人的大力推廣越來越被國人所關注,但仍有很多人對“生前預囑”存有疑惑甚至誤解。

有一次,羅點點去錄製一個有關生前預囑的電視節目,觀眾席上站起來一個年輕人,表示對生前預囑“不是特別同意”。他說,“我姥姥今年90多歲了,能吃能睡,一點毛病都沒有。有一天,姥姥就跟我說,孩兒啊,我可告訴你,到了那一天,不管吃多大苦受多大罪,你得留著我,因為你們是我的親人,我願意和你們多待一分鐘是一分鐘,吃苦受罪我都不怕。況且,那邊的事兒我不知道,那邊的人我不認識,我不願意過去。”羅點點問道:“那你怎麼跟你姥姥說的?”小夥子說:“我跟我姥姥說,您放心吧,到那一天,不光是我,我和我的爸爸媽媽全留著您。”

在羅點點看來,小夥子的孝心值得肯定,而他對“生前預囑”的質疑則反映出他對生前預囑並不是完全理解,甚至是有誤解。為了澄清認識,羅點點開始“反彈琵琶”,向大家解釋“生前預囑不是什麼”。

羅點點說,“生前預囑”不是對他人的要求,而是自我的願望,而且無論這5個願望填的是什麼,都反映出本人的意願,都是值得尊重的。“儘管我們是想通過‘我的五個願望’建議人們在臨終的時候放棄過度搶救,爭取一個舒適的和有尊嚴的死亡,但是我們不對任何的選擇做對錯評價。因為每一個人對於死亡的感受,對於什麼是尊嚴的選擇是不一樣的。我們鼓勵所有人說出他們對於死亡和臨終的想法和願望。到了那一天,他的親人、醫生,我們的志願者和志工會一起幫助他實現這個願望”。

「周末推荐」韩启德:“我准备好了,我会死得很好”

說到尊嚴死,往往會有一些人會把它和安樂死聯繫起來。對此,羅點點明確指出,“生前預囑不是安樂死”。她解釋說,安樂死,說得直白一點,就是醫生協助下的自殺。現在世界上只有少數的幾個國家以法律的形式默認了安樂死的合法化,而我國不在此列。生前遺囑“我的五個願望”中所表達的所有內容和安樂死無關,“我們建議的只是在生命的最後階段和不可治癒的傷病末期,不進行過度搶救,不進行給病人帶來痛苦的有創治療,而是讓死亡以最有尊嚴的方式來臨。”

“生前預囑也不是放棄治療。”羅點點表示,對於臨終病人,還有另外一大篇文章可做,那就是緩和醫療。這種治療雖然不以治癒疾病為目的,但是它會通過一些方法和手段,儘量減輕臨終病人和將逝者的不適和痛苦。

北京師範大學哲學學院田松教授提到,如今,猝死成了死亡的新常態。有的年輕人在非常意外的情況下,突然面臨著死亡危機。鑑於這種情況,羅點點提出“生前預囑,也不是患者和長者專有。因為我們永遠不知道,意外和死亡哪一個先來”。因此,她建議“每一個年滿18歲的具有完全責任能力的人,只要您期望一個儘量無痛苦有尊嚴的死亡,我們就希望您在閒暇時想想這個問題,通過‘掌上的我的五個願望’來思考這件事情,然後寫下自己的五個願望”。

作為腫瘤科醫生,劉端祺教授表示,在提倡生前預囑以前,自己看到太多處於疾病終末期的病人,在親屬的堅決要求下,以及一些抱有陳舊觀念的醫生堅持下,最後在ICU裡非常痛苦地死去。而提倡生前預囑,其實就是提倡“優逝”,即讓人以一種更自然的方式,儘量少受痛苦地離世。

倡導健康的死亡文化

會上,羅點點講述了兩個有關生前預囑的故事。

故事一:一位美國老太太,填寫了生前預囑,表示臨終前要放棄心肺復甦和過度搶救。她怕自己的這一願望在危機來臨的情況下不能夠很好地被執行,於是把“放棄心肺復甦”這一行字文在自己的胸前。她還在後背上文著幾個字“請看前面”,以防自己朝前倒下去的話,別人看不到她前面寫的內容而違揹她的意願。

「周末推荐」韩启德:“我准备好了,我会死得很好”

故事二:一位我國醫務界的老前輩,在90多歲的時候被查出患有胰腺癌。她知道自己來日無多,填寫了生前預囑,表示要捐贈角膜和遺體。今年2月,老人非常平靜地離世,家人和醫生都遵從了她的願望。北京大學第三醫院的醫學團隊在老人去世後的半小時就到場摘取了角膜。之後,老人的遺體被送到了北京協和醫院為醫學教育事業作貢獻。老人的角膜分別給了兩個14歲的兒童,給他們帶去了光明。

羅點點說,簽了生前預囑的人,往往會走得從容。家人也會少些糾結和痛苦。但對於大多數的普通老百姓而言,生前預囑仍然是一個陌生詞,死亡仍是一件讓人無所適從的事情。

主持人安楊講道,她認識的一位老奶奶活到了106歲,有3個兒子,兩個移民到了美國,一個在她的身邊。但是,在她臨終前的那個時候,身邊的那個兒子剛剛手術,還在康復期,意識不太清晰,守在她身邊的是她那快60歲的孫子。這位六旬老人在ICU門外的長凳上躺了17天。這17天他不知道該怎麼辦,他也不知道自己的奶奶在這17天裡經歷了什麼。最後,他的一個叔叔從美國打來電話說,“我們實在回不去,拔管吧”。

在北京大學人民醫院重症醫學科主任安友仲看來,人的死亡,尤其是ICU病人的死亡是經常發生的事情。但因為技術走得太快,而人文跟不上,導致很多人的死亡過程並沒有得到善待。

我國民眾對生前預囑的認知度和接受度不太樂觀,一個重要原因在於我們的疾病觀、生命觀、死亡觀的教育還比較欠缺。論壇上,與會專家呼籲要加強對國民的生死觀教育,在全社會積極倡導健康的死亡文化。北京大學醫學人文研究院教授王一方認為,死亡哲學是生命教育與死亡輔導的冰山底座,關乎信仰與價值、愛與智慧。

「周末推荐」韩启德:“我准备好了,我会死得很好”

北京大學醫學人文研究院教授王一方

韓啟德院士表示,人總是要死的。每個人生下來,就如同上了一個大巴,大巴車的終點就是死亡,只是每個人下站的時間不同。既然我們每個人最後的結局都是死,還不如想開點,坦然接受死亡的到來。“我準備好了,我會死得很好!”韓啟德院士一句幽默風趣的“表白”引得大家會心一笑,也成為這次會議對生前預囑最具傳播力的“宣傳”。

北京大學清明論壇共識

此次會議還達成了北京大學清明論壇共識。以下為“共識”內容:

“未知生,焉知死”。自古以來,中國人對生的眷顧太多,對生活的活色生香執著太久,而對死的避諱太深,對生死宿命的正視太遲。生與死,是生命的一體兩面,所以,生死學倡導“未知死,焉知生”,我們立“死”為起點,向死而生,轉身去愛。

生死兩岸,此岸與彼岸遙相望。我們尊重生者,更尊重逝者。我們追求有品質的生命,也渴求有尊嚴的離世,在陪伴、見證、撫慰、安頓中完成人生謝幕,為此,我們倡導生前預囑、生前契約,為國人的“優逝”訴求培育良好的社會文化土壤。

懂得生命是一個不斷覺悟的過程。我們懂得生之絢爛,也懂得死之靜美,重視生死教育,務實探索死亡輔導,豁達而從容,推行綠色殯葬,優化且詩化。

“人民美好生活”已成為新時代的奮鬥目標,美好生活不僅在於物質世界的豐富,更在於精神家園的豐贍,不僅在於生的精彩,也在於死的安詳,生死兩安,生死兩悅。

我們希冀著,努力著,讓每一個生命都圓滿、圓寂。

校對 | 劉美琴

如果您傾心醫學人文,

如果您還想沾染些文藝氣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