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滅元,蒙古四大汗國卻袖手旁觀,三個原因說明氣數已盡


朱元璋滅元,蒙古四大汗國卻袖手旁觀,三個原因說明氣數已盡

成吉思汗的名字在古時候曾一度支配了中亞和歐洲,其驍勇善戰的遊牧騎兵和殘酷的攻城方式讓歐洲各國都為之感到顫抖。滅西夏、破大金、徵奧匈、徵花剌子最後足跡遍佈古印度,一生征戰60多場只敗過一次,成吉思汗可以說是世界史上一個非常傑出的軍事天才。當時成吉思汗坐擁大量土地,分別派了四個兒子同守四方,然而元朝晚期即將滅亡的時候我們似乎沒有過多的看到這四大汗國的身影,這又是為何呢?

朱元璋滅元,蒙古四大汗國卻袖手旁觀,三個原因說明氣數已盡

我們都知道成吉思汗的四個兒子分別是建立欽察汗國的大兒子朮赤,建立察合臺汗國的二兒子察合臺,三兒子窩闊臺建立的窩闊臺汗國和四兒子拖雷之子旭烈兀建立的伊利汗國。成吉思汗去世後汗位幾經更替後,到了忽必烈時期,擔任汗位的是蒙哥。蒙哥在征討南宋的途中病死,汗位也因此空了出來。自此蒙哥的兩個弟弟成了汗位的最佳人選,而朮赤的後人因為血統問題而被永遠的排除在外了。只能在封地老老實實的守城,心裡自然也是別有一番滋味了。

朱元璋滅元,蒙古四大汗國卻袖手旁觀,三個原因說明氣數已盡

忽必烈在聽聞蒙哥去世後,心裡有些掙扎,是放棄即將成功的伐宋還是放棄伐宋回家爭位,幾番猶豫後還是選擇了後者。開始班師回朝與宋講和為自己創造有利的條件。而另外一邊,阿里不哥也在積極謀劃與忽必烈即將到來的爭鬥,因為其人就在蒙古首都,所以策劃起來得心應手。然而阿里不哥雖然佔了政治的優勢,奈何兵力完全不及忽必烈常年征戰的鐵騎,兩人在昔木土決戰,忽必烈完勝順利登上汗位,並改蒙古帝國為大元,遵漢制。而此時的其他四個汗國早已心灰意冷,各自為政了。為何會這樣?小編主要原因有三點。

朱元璋滅元,蒙古四大汗國卻袖手旁觀,三個原因說明氣數已盡

一是雖然四大汗國同屬成吉思汗的後裔,但卻離心離德。最典型的體現就是支持忽必烈的伊兒汗國王旭烈兀與金帳汗國之間便常有間隙。尤其金帳汗王子在在旭烈兀西征時的軍營中離奇死亡後開始加劇,西征繳獲的戰利品在分配的時候也讓其他汗國心裡不平,隨後旭烈兀攻佔巴格達對與金帳汗有往來的伊斯蘭教進行了屠殺熱更是讓金帳汗怒不可遏,並聯合古埃及進攻伊兒汗國,矛盾升級。可以看出在其餘三國的眼裡並不服從忽必烈。元朝瀕臨滅亡的時候伊爾汗同樣被帖木兒打的無還手之力,自然也就沒機會幫忙了。

朱元璋滅元,蒙古四大汗國卻袖手旁觀,三個原因說明氣數已盡

其次便是忽必烈身邊的鬥爭從未停止。忽必烈奪得汗位後,察合臺和窩闊臺實際都在海都手裡,而海都早年就曾支持阿里不哥與忽必烈爭位,最後失敗心裡一直憤憤不平。隨後又支持慫恿蒙哥的兒子繼續與忽必烈鬥爭。期間兩家常年打仗,打到忽必烈孫子上臺才最終被平息。元成宗最後與其他兩國簽訂了友好條約,兩國開始稱臣。稱臣不久三家又打了起來,窩闊臺最終被滅,察合臺繼續負隅頑抗。如此情形下元朝滅亡他們自然也是袖手旁觀的。

朱元璋滅元,蒙古四大汗國卻袖手旁觀,三個原因說明氣數已盡

最後多年的內鬥將這些分封的汗國早已消耗殆盡,察合臺最後分裂。剩下還有的實力的就只有金帳汗國了,雖然與伊爾汗有間隙,但從未正面反抗元朝。期間還曾幫助元朝對付其他兩個汗國,無奈山高路遠,彼此很難互助,晚期被帖木兒和莫斯科打得四分五裂。

朱元璋滅元,蒙古四大汗國卻袖手旁觀,三個原因說明氣數已盡

由此可見,元朝滅亡的時候這些分封汗國的氣數也盡了。他們連自己都保不住了又哪有什麼能力去保護元朝呢?古語云“物必先腐而後蟲生”是不無道理,元朝從建立的時候內部就一分化,而元朝本身也在內部腐化,相繼滅亡也只是時間問題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