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上東區,頂級學區房引發的育兒戰爭

這世界就像一個劇場,當前排的觀眾站起來的時候,後排觀眾也不得不這樣做。所以這個世界上很難找到一個不焦慮的媽媽。

——《我是個媽媽,我需要鉑金包》

長文一篇,但八卦得相當過癮!

如果像Westlife唱的那樣downtown boy對“uptown girl”帶有一絲幻想,那麼這本《緋聞女孩》的媽咪版絕對是對downtown boy的徹底碾壓——別說區區一個downtown boy,據說連尼克松總統和麥當娜曾想在這片區域買套公寓,都被拒之門外——這就是紐約的上東區。

本書的作者為了孩子能上一個好的學校,所以勇闖紐約上東區。

紐約上東區,頂級學區房引發的育兒戰爭

階層,階層!

如果你也在為孩子挑選學區房,不妨看看這世界上最高級別的學區房爭奪戰是如何展開的。

首先,你要找個中介。這中介可不是滿大街的鏈家、我愛我家。上東區的中介穿著Prada、Piazza Sempione,拿著CHANEL包——賣方中介所穿的衣服,是要讓外界知道她的客戶有多尊貴。而買方中介所穿的衣服,則要在氣勢上壓到賣方,她的形象,代表著客戶的形象。

顯然作者最開始是不瞭解這些的,當她穿著下城區人常穿的Marc Jacobs等待看房時,被另一箇中介毫不客氣地問“你的老闆今天會來嗎?”。

紐約上東區,頂級學區房引發的育兒戰爭

一年打扮花63萬,鉑金包是入門券

有錢人住的破房子

看房之戰並不順利,因為作者在進入這些“尊榮”地段的公寓之後差點暈倒——原來上東區全身名牌的女人們,住的地方竟然都是讓人感覺年久失修,地毯都磨破了,廚具也用了很久,牆壁發黃。

要知道,作者賣掉聯排別墅用來上東區買公寓的錢,完全足夠在密歇根買有游泳池的豪宅!

但學區房的意義不就在此嗎?房子不只是用來住的,而是得配上管家和女傭幫助孩子進入高級私立學校的!

所以作者看房時會發現無論誰家,每間客廳都一樣:一定有張年輕男孩或女孩的照片,旁邊擺著首屈一指的私立學校的畢業證書。而賣房子的原因就是孩子終於畢業了,山窮水盡的父母終於可以帶著孩子的畢業證書搬進小屋子了。

作者的先生點出了其中的原因:私立學校的文憑和管家,這些不只是為了擺出來好看,他們的人生就是為了那些東西而活。

孩子就是一切

所以上東區的媽媽們每天談的就是自己的孩子上哪所學校。而她們自己向別人介紹的時候,用的都是孩子的年紀和校名。因為孩子就代表著自己的一切。

“嗨,我是Amy,我孩子Andrew 和Adam念All-Stevenson(美國一所私立男子學校,創辦於1883年。)你的孩子也是,對嗎? ”

“不是啊,我的孩子念Collegiate(美國最古老的私立男子學校,建於1628年,畢業生多會進入常青藤大學,美國總統肯尼迪曾在該校就讀。)”——階層定出來了,這個人的地位比問話的人搞,因為她的孩子唸的是全國排名最好的學校。不過我朋友四個兒子都念All—Stevenson(言外之意,我的朋友非常有錢哦,有錢人才有辦法生四個孩子。我是她的朋友,我也很有錢。)說不定你兩認識,你孩子幾歲?”

“真的嗎?我的兩個外甥也念Collegiate(她在告訴對方,她本人的階層只比排名最好的學校低一階,她姐姐的孩子念最好的學校,所以她也差不多算是同一階層的人)。我外甥是雙胞胎,念二年級,你聽過他們的名字嗎?David和Dyson?”

紐約上東區,頂級學區房引發的育兒戰爭

然而你以為戰爭從上小學開始?No!預約託兒所就是一場大戰。作者眼中託兒所就是孩子吃點全麥餅乾點心、畫手指畫、圍在一起玩遊戲的地方,但上東區的媽媽們毫不客氣地告訴她:太天真!託兒所會直接影響到你的孩子將來唸哪所大學!因為某幾家託兒所的所長認識再往上的學校校長,那些校長之間關係很好,有辦法把學生送進“好大學”!

而且還沒進託兒所之前,孩子就應該先上Diller-Quaile School of Music的課。在這之前,還應該先參加嬰兒團體。每一件事都環環相扣,只有成為上東區媽媽的一員,才能得到這些內部資訊,才能抓住做某事的時機。

但這還不夠,上東區的媽媽們連受孕日都盤算過。孩子在夏天出生一點都不好,尤其是男孩更糟糕!因為男孩比較調皮,而且發展動作比女孩晚,所以最好“大一點”再入學。這樣孩子入學的時候體型就會勝過別人,就比較容易被選進校運動隊,而且在大腦和認知發展上會勝過同學。

作者不但申請託兒所晚,而且在錯誤的時間生下來錯誤性別的孩子。所以託兒所的申請就讓她陷入了恐懼。

作者通過之前的中介以及同樣在上東區生活,生了四個孩子的嫂嫂的幫助,拿到了最炙手可熱託兒所的申請表。整個過程作者都度過得極其艱難:書面申請要說明孩子的特殊專長、優缺點、以及屬於哪種類型的學習者(作者當時其實很希望寫上“鬼才知道,他才兩歲!”),接下來是雙親面試,最終還要讓孩子在中午午睡時“試玩”——就想看看孩子是否因為太累在玩玩具時鬧彆扭,或是打了旁邊其他桌的孩子。而託兒所也不會告訴家長應該坐哪或怎麼做,因為家長也是評估的對象!託兒所就是這麼牛,某華爾街人士為了幫客戶把孩子弄進去,捐了一百萬美元,結果學校最後愣是沒有收那個孩子!如果孩子表現不好,任你是再有錢有勢的媽媽,也只能走出幼兒園後在街上大哭。

你不配和我玩,低階層的人!

以為上了託兒所孩子就能快樂地成長?So naïve。送孩子上學的第一天開始,作者就被當成了空氣。沒有一個媽媽理她,她發出去邀請小朋友一起玩的郵件也沒有人回覆。終於有一天孩子回來說有朋友邀請他一起出去玩,原因竟然是——在她兒子的學校,每個孩子家都有私人飛機,當孩子們討論飛機優缺點時,只有兒子說家裡沒飛機。那個朋友可憐她兒子,才邀請他一起搭飛機。

想成為別人的玩伴,首先要能進入他們的階層。如果你是對沖基金經理人,別人和你的孩子成為好朋友,那麼對方爸爸的新創公司就可以……如果你地位低下,你的孩子也會地位低下。階層令人焦慮,母親們會嚴格把關誰是可以來往的人,同時也讓她們到處哀求加入團體。

作者打破腦袋都沒想到最終給她打開上東區玩伴大門的,竟然是在一次雞尾酒會上。其他媽媽們都在相互聊天,而一個爸爸對落單的她有點興趣,和她曖昧地聊了天之後邀請她的孩子一起玩後,第二天開始,作者要邀人和兒子玩便暢通無阻——因為那個爸爸是“非常頂級的最高階層”,所有的媽媽們開始安心和她說話,不用擔心被她拉低社會階層了。

紐約上東區,頂級學區房引發的育兒戰爭

女人的地位保衛戰

雖然住在上東區的人都很富裕,但真正掌握財政大權的都是男性。醫院、大學、高知名度的基金會的董事都是男性,每年他們會給出|收到十五萬美元以上的捐款。而他們的妻子則只能是小型董事會、偏遠地區博物館的成員,每年經手的捐款僅僅是五千到兩萬美元。上東區的媽媽們臣服於“媽咪經濟”——把自己在大學、研究所、高級工作中辛苦學來的技能,以免費的方式贈送給孩子的學校:組織各種活動、編輯校刊、舉辦糕點義賣。而這些工作如果要聘請人來做的話,每年得花掉10萬美元,學校會破產的。

上東區的媽媽們除了要讓學校覺得自己有用處,還要在各種場合拼殺,哪怕你是個孕婦!即使進入孕中期,媽媽們依舊踩著高跟鞋走進當下最時髦的餐廳,參加一直要到午夜才會結束的晚宴與慈善活動。她們除了照常打扮,照常社交,甚至還照常在水壩旁快跑,在健身課上鍛鍊腹肌。懷孕在上東區是一場比賽,比誰懷了孕還依舊最瘦、身材最好、最時髦。

而生完孩子之後,比賽更是白熱化。雖然產科醫生給出了明確的建議:生孩子和產後恢復應該是“九個月上升,九個月下降”,但上東區的媽媽可等不了九個月。

作者跟隨其他媽媽的腳步買了lululemon的運動服,一頭扎進了八堂課迅速瘦身的芭蕾把杆課程。雖然我也找私教健身,而且每次回來都很辛苦,但看了她的課程內容,我覺得自己簡直練得太輕鬆:舉起啞鈴,鍛鍊手臂上的每一寸肌肉,同時還要不斷蹲下、前進、後腿、伏地挺身——這只不過是熱身。接著是大腿和下盤,各100下之後換另一條腿,直到腿上的每一塊肌肉都充分鍛鍊到;把杆,用發酸的手臂撐好,骨盆往天花板抬,最後是身體呈菱形的腹肌動作……

每次我健身做到痛苦的地方都會大叫,或者和教練討價還價,但顯然上東區的媽媽們卻像鋼鐵戰士般意志堅定,哪怕大腦已經累得不能思考了,還要能像一臺機器那樣聚精會神、精準、穩定。艱辛的完美體態修行之路是一場場再生的儀式,證明他們有力氣、有時間、有資源、有精力改造自己。

紐約上東區,頂級學區房引發的育兒戰爭

為什麼要對自己這麼苛刻?因為上東區男少女多,男人們在派對上永遠都在看你後方的人,他們在看下一個女人是不是更好、更漂亮、家世更顯赫。

所以每個地方都是女人們的戰場:接送孩子的時候就像走紅毯,Lanvin、CHANEL、Chloe的芭蕾平底鞋是不下雨季節的標配,而秋冬的靴子,Jimmy Choo、Christian Louboutin、Manolo Blahnik則是主打。而且很多時候不是買得起買不起的問題,上東區最高級的媽咪,還要搶先穿出最新時裝,這不但代表你有資源能買到當季的最新款,更能宣告:我已經穿過這款了,你們再穿就是在學我了!

然而光鮮的背後則是上東區女人的酗酒、吃抗焦慮藥:不能有橘皮組織、一根頭髮都不能亂、在宴會上捐了多少錢、你家整理得有多幹淨、你的孩子玩伴選對了沒等等所有的一切都讓上東區的媽媽們隨時處在壓力狀態下。

而intensive mothering(密集育兒)又要求媽媽們不是在幫孩子烤蛋糕,就是在教孩子分數算法,或是帶他們到具有教育功能的博物館,以及“參加”學校活動。這種模範育兒模式,讓母親們一天二十四小時,一週七天都不得閒,時時刻刻處於焦慮中,精疲力竭。而且如果孩子的分數排名不是0.1%,沒有畫出曠世傑作,那可不是挫折教育的時候,只能證明這個媽媽不稱職。

雖然上東區的媽媽們能花錢去解決很多問題,但她們還是阻擋不了年齡增長雌激素水平下降。除了年齡,脂肪細胞也會影響雌激素的分泌,而上東區的媽媽們又極度限制卡路里的攝入,所以低水平的雌激素就催生出了失眠、焦慮和較高的攻擊性。

紐約上東區,頂級學區房引發的育兒戰爭

而且女人的存在價值、幸福快樂都得仰賴她們完全無法控制的人事物。有的女人偷偷把零用錢存進秘密賬戶,“以備不時之需”,有的女人則在等待先生給的“年終獎金”——妻子更像丈夫的僱員,而不是另一半。但就是這樣,很多婚姻出了問題的女人也不會選擇離婚,因為她們的人生完全就建構在擁有完美的婚姻上。而一旦有女人離了婚,那麼她們不但得不到其他女人的關心,還會迅速被其他女人排擠——你不是朋友,你只是一個潛在的搶丈夫的對象,我為什麼要關心你呢?

今天寫的算是一篇八卦文。人類學家羅賓鄧巴認為人類之所以進化出語言,就是因為人類要靠語言來八卦別人的各種消息,人和人之間才能建立起各種廣泛的聯繫。所以我寫這篇文章的時候很開心,因為我感覺通過組織這些說長道短的文字,我們之間就已經開始建立一種微妙的聯繫。你如果也想和別人建立更廣泛的聯繫,不妨把這篇文章轉發出去,讓八卦走得更風生水起吧!

當然,作者是個有人類學和文學背景的耶魯博士,如果想獲得更多關於人類學視角下對上東區有錢人生活的觀察和思考,要不買本書看看吧~~

紐約上東區,頂級學區房引發的育兒戰爭

作者本尊



分享到:


相關文章: